固体电枢论文-李刚,刘培培

固体电枢论文-李刚,刘培培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体电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磁轨道炮,电枢,有限元模拟,ANSYS

固体电枢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刘培培[1](2018)在《基于ANSYS的电磁轨道炮C型固体电枢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轨道炮发射技术在军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电枢作为电磁轨道炮的关键部件之一,其结构尺寸直接影响到电磁轨道炮的发射性能。依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一般形式的电磁场偏微分方程,即轨道炮磁场数值计算的公式。利用ANSYS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电磁轨道炮发射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对电枢受力进行分析,寻找电枢电流密度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以降低研究成本,缩短研究周期,对电磁轨道炮C型固体电枢的研究与设计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机械》期刊2018年03期)

李白,鲁军勇,谭赛,李玉,张永胜[2](2016)在《多因素作用下的C形固体电枢优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方法在电枢设计中的局限性,以电枢发射过程中应力、温度及质量为优化目标对象,提出了一种将响应面模型与多目标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的设计方法,在设计空间抽取样本点,建立了由喉部厚度、臂长、尾翼厚度及尾翼倾角等4个参数所决定的初始二阶响应面模型,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对响应面模型进行优化,求得Pareto最优解集,并根据最小距离选择法得到了最优妥协解。仿真结果表明,发射过程中电枢的应力、温度及质量不会同时达到最小,但选取的最优妥协解可使得上述3个指标中的其中1个在另外2个指标均不变差的前提下不会取得更小值,实现了电枢的优化设计,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电枢结构的改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党晟罡[3](2016)在《几种典型固体电枢的形状设计与接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轨道炮具有射速高,射程远等优势,是未来武器的发展方向。转捩是电磁发射时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影响电枢发射,造成轨道破坏的主要因素。电枢作为电磁轨道炮的核心构件,合理的电枢、轨道结构可以有效避免转捩现象的发生,有效提高轨道使用寿命,增加电枢发射精度,故优化电枢、轨道结构对电磁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方法对电枢形状设计,结构优化以及电接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部分,由悬臂梁模型计算了过盈尺寸,接着用等截面法,设计不同接触面相同质量分布的H型电枢,对叁种典型的H型电枢进行了力学分析,比较了应力状态,接触力以及电接触性能。发现凹面电枢更符合设计要求。第二部分,对H型平面电枢的的四个主要尺寸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电枢前段面长度,马鞍面尾端圆心距两个可以调节电枢表面最大压力的尺寸参数。接着,对斜上翘型圆柱电枢的四个主要尺寸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马鞍面高度可以作为调控斜上翘型圆柱电枢最大内应力,最大表面应力的有效尺寸参数。第叁部分,对放置在轨道前端600mm处电枢进行了瞬态求解,得到一至四层轨道所对应的电流-时间曲线,电枢受力-时间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比了电枢前后位置对电枢-轨道系统中电流、电枢受力的影响;再次,分析了各层轨道中电枢纵向对称面、横向对称面上磁场分布,电流密度分布;最后,对各层轨道的电枢内部电流密度,磁感应强度及方向进行了分析,得到:在相同脉冲整形电路的激励下,二层、叁层轨道发射效率最高;轨道层数越多发射电流越稳定。(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峰,党晟罡,赵丽曼,王振春,温银堂[4](2015)在《H形固体电枢形状设计及接触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枢作为电磁轨道炮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设计与改进一直在发展电磁发射装置中占据重要位置。考虑力学和电磁场的要求,建立了电枢形状的控制方程;并对由控制方程确定的电枢力学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由计算结果对力学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新型H形电枢的变形以及应力状态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同时电枢与轨道之间的压力也能够保证导轨与电枢的良好接触。(本文来源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巩飞,翁春生[5](2014)在《电磁轨道炮固体电枢熔化波烧蚀过程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预测电枢转捩,建立了3维固体电枢轨道炮内电流熔化波烧蚀的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电流熔化波的形成及传播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速度趋肤效应作用下,电流向接触表面的尾部边缘集中,Joule热的剧增导致电枢尾端拐角处首先发生烧蚀,并在接触面处形成了从尾部向头部传播的熔化波。熔化波沿接触面的两侧边缘烧蚀较快,而沿中部的烧蚀较为缓慢,形成了一个U形的烧蚀表面。烧蚀缝隙会造成电枢与导轨失接触进而引发电枢转捩。计算结果与经典解析模型及实验结果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模拟并分析电枢接触表面的烧蚀状况,可将计算结果用于预测电枢转捩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4年07期)

王咸斌,徐伟东,袁伟群,杨丹,严萍[6](2014)在《电磁发射中固体电枢的磁探针测速误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磁探针感应电压的原理进行分析,得出电枢电流变化率是磁探针测量电枢膛内运动位置误差的原因。通过简化,采用理想化的电枢电流波形和电枢位移曲线,不同电枢电流变化率条件下,在Matlab软件中对磁探针测量电枢位置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测量电枢位置误差与电枢电流变化率绝对值正相关,电枢电流变化率相同时,误差与电枢电流和电枢速度的乘积负相关。进一步对磁探针测量电枢膛内速度的误差进行仿真分析,理想电流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测速误差情况可分为叁种,电枢电流变化率相近,则测速误差小,反之则测速误差大。(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4年04期)

靳智,沈培辉,刘凯[7](2014)在《电磁轨道炮固体电枢的运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电枢在激励电流作用下的运动特性,基于电磁驱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系统有限元模型,借助Matlab数值分析软件及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固体电枢进行动态仿真分析,得出电枢的加速度和速度曲线。此外,针对电枢结构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电枢内侧曲率半径的减小,电枢的炮口速度有所增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电枢发射效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程诚,关永超,何勇,高贵山,李业勋[8](2013)在《磁探针方法测串联增强型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内弹道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探针(B-dot)测电磁轨道炮内弹道速度的方法是,基于电枢经过探针线圈时引起感应磁通变化的原理,测出系列的电枢位移-时间离散点后拟合成电枢位移曲线,然后对位移曲线时间微分得到速度曲线。在串联增强型轨道炮中,磁探针感应磁通需考虑外轨及内外轨道连接导体中电流的影响,而磁探针输出的微分信号积分后除以电流,将得到一个与电流无关、只随电枢与探针相对位置变化的比值函数。电枢磁探针或轨道磁探针的比值函数在电枢经过时分别取最大值或中值,因此比值函数的此种特征可用来判断电枢到达相应探针位置的时刻。在双轨串联增强电磁轨道炮上设计了3发条件相同的实验,分别利用电枢磁探针和轨道磁探针并结合激光干涉测速方法(VISAR),测试并拟合了位移、速度曲线。比较结果发现叁者一致性较好,拟合的炮口速度与测试速度接近。磁探针尺寸及位置、轨道及电枢中的电流分布以及杂散电磁干扰等,是影响磁探针测速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祎,李海元,杨春霞,栗保明[9](2013)在《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的发射过程具有很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小口径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试验数据的处理,建立了改进型GM(1,N)灰色分析模型,实现了固体电枢初速的高精度拟合,结合膛内瞬态温度测量结果对发射过程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合理匹配电枢质量和电枢直径将有助于稳定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初速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靳智[10](2013)在《电磁轨道炮固体电枢的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电枢在能量传递及转换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否高效完成发射任务是系统评估的重要参考。在麦克斯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系统的二维电磁微分方程,利用解析法及电流丝法对系统进行了分区求解,建立了系统的简化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施加梯形脉冲电流进行仿真,发现电磁场、洛伦兹力均成对称分布,电磁场具有明显的趋肤性,由内向外扩散。电枢导轨接触区域、电枢臂端拐角处,电枢喉部的电流密度大。电枢受力沿着支撑端至喉部逐渐变大,沿着上下方向大致相同。通过积分的方法研究了电枢的运动特性,并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电流波形及电枢结构对速度的影响。在不计烧蚀状况的阻力分析中发现低速段以摩擦力为主,高速段空气阻力较大。研究表明烧蚀的存在降低了电枢速度。此外,减小轨道电阻及其剩留磁能有利于改善能量的转换效率,电感及导轨高度的合理组合、降低发射温度等措施也有利于电枢效率的提高。最后,对不同电枢的效率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其效率曲线。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电枢导轨的刨削机理,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并在扰度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导轨参数对临界速度的影响。利用模型等效的方法模拟了多次发射下导轨的刨削规律,结果表明多次发射使得刨削加重,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给出了减少刨削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3-12-01)

固体电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方法在电枢设计中的局限性,以电枢发射过程中应力、温度及质量为优化目标对象,提出了一种将响应面模型与多目标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的设计方法,在设计空间抽取样本点,建立了由喉部厚度、臂长、尾翼厚度及尾翼倾角等4个参数所决定的初始二阶响应面模型,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对响应面模型进行优化,求得Pareto最优解集,并根据最小距离选择法得到了最优妥协解。仿真结果表明,发射过程中电枢的应力、温度及质量不会同时达到最小,但选取的最优妥协解可使得上述3个指标中的其中1个在另外2个指标均不变差的前提下不会取得更小值,实现了电枢的优化设计,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电枢结构的改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体电枢论文参考文献

[1].李刚,刘培培.基于ANSYS的电磁轨道炮C型固体电枢有限元分析[J].现代机械.2018

[2].李白,鲁军勇,谭赛,李玉,张永胜.多因素作用下的C形固体电枢优化设计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6

[3].党晟罡.几种典型固体电枢的形状设计与接触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6

[4].刘峰,党晟罡,赵丽曼,王振春,温银堂.H形固体电枢形状设计及接触应力分析[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5

[5].巩飞,翁春生.电磁轨道炮固体电枢熔化波烧蚀过程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4

[6].王咸斌,徐伟东,袁伟群,杨丹,严萍.电磁发射中固体电枢的磁探针测速误差[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

[7].靳智,沈培辉,刘凯.电磁轨道炮固体电枢的运动特性分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4

[8].程诚,关永超,何勇,高贵山,李业勋.磁探针方法测串联增强型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内弹道速度[J].高压物理学报.2013

[9].张祎,李海元,杨春霞,栗保明.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一致性研究[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3

[10].靳智.电磁轨道炮固体电枢的效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标签:;  ;  ;  ;  

固体电枢论文-李刚,刘培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