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演化论文-白永健,王运生,葛华,倪化勇

滑坡演化论文-白永健,王运生,葛华,倪化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滑坡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沙江,深切河谷,演化过程,成因机制

滑坡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白永健,王运生,葛华,倪化勇[1](2019)在《金沙江深切河谷百胜滑坡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作用和末次冰期暖湿气候的影响,金沙江深切成谷,高山峡谷区发育大量的大型滑坡,在降雨和河(库)水升降等作用下复活。为了分析降雨型深切河谷的斜坡稳定性机制,以百胜滑坡为例,采用地面调查和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对滑坡的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地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滑坡形成及复活演化过程可分为原始斜坡、岩体卸荷劣化、挤压塑性流变、降雨诱发失稳、滑体解体压密蠕滑、局部复活等6个阶段。在深切河谷的形成过程中,斜坡岩体在卸荷拉裂、后期水弱化和泥化等多种耦合作用下由稳态逐步演化至失稳。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及库水位涨落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0.98,失稳破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家兴,赵兰英,司长亮[2](2019)在《碎石土古滑坡演化复活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滑坡是斜坡长期复杂演化的产物。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及地震、强降雨的影响,古滑坡复活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碎石土古滑坡含有大量碎石与岩石碎屑,其复活失稳之后造成的危害尤其严重。以西南地区甘孜州赤绒碎石土古滑坡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地质分析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碎石土古滑坡滑体、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质,综合地形地貌、构造、地震、降雨等外部因素,对碎石土古滑坡的复活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古滑坡属于多期次复活型滑坡,按滑坡形成的先后顺序大致分为古、老、新叁个阶段;②碎石土滑坡以粗大碎石形成骨架构成降雨下渗通道的渗流模式是造成复活的主要外部因素;③通过工程地质分析将碎石土古滑坡的复活演化过程归纳为"四时期-六阶段"。(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0期)

李晶晶[3](2019)在《正山滑坡破坏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发生率最高的地质灾害之一,是全球性的地质灾害。为了了解位于S206线省道东南侧正山滑坡的滑坡机制,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和室内试验数据,结合滑坡区域的地形地质、气候环境特点,对某滑坡的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主体为粉砂岩风化残坡积土层,富含亲水矿物,遇水易软化,且层面产状与边坡相近,顺倾。坡体发育两组不利结构面,破坏了边坡土体的整体性,且充当水分进入边坡的主要通道。同时因路堑挖方使坡脚地带形成了高陡的临空面,破坏了边坡土体的原有平衡状态,降低了坡体的抗滑能力,滑坡后缘发育弧形裂缝。在持续降雨情况下,裂隙和滑面充水软化,诱发边坡失稳。(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贺,王立伟,郝圣旺[4](2019)在《基于倾角演化的滑坡监测及稳定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监测及滑后稳定过程,是理解滑坡机理及进行滑坡预警的关键。本文基于微芯桩监测系统监测四川省雅安市泸定县黄草坪滑后边坡得到的倾角数据,分析边坡稳定过程和监测结果的影响因素。监测结果表明,边坡失稳后的稳定过程,在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倾角发展特征,这表明同一滑坡事件中,不同区域发展机理的不同。但是,各区域滑后稳定过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均存在两个典型阶段,即失稳滑动后的倾角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该阶段呈现减速发展特征;随后,随着倾角发展速度逐渐减小,并趋向于一个近似于零速度的稳定阶段,即第Ⅱ阶段。进一步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稳定过程可以用广义开尔文蠕变模型来很好地描述。这表明滑后边坡稳定过程实际是一种蠕变稳定过程。本文监测结果显示,在这类昼夜温差较大的区域,监测结果受设备温度差影响较大,这也是导致测量结果呈现规律性日较大涨落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9-10-18)

牌立芳,赵金,吴红刚,李玉瑞[5](2019)在《刷方减重下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变形演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刷方减重工艺在大型复杂滑坡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室外模型试验,以加载诱发滑坡滑动变形,造成对隧道的破坏影响,以减载的方式模拟刷方减载工艺对隧道的受力变形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单滑面情况下滑坡推力在滑体内产生应力效应有一个时间传递变化的过程,即时间效应;(2)滑坡推力对隧道作用沿纵向变形差异大,初步的试验反映出拉压过渡段的位置与滑坡推力的大小相关,滑带位置附近的土体最先达到应力幅值,引起隧道的拉压变形过渡,距离滑带较远位置滑体逐渐达应力幅值过渡;(3)隧道横断面环向应力都是拱顶应力较拱底应力大;(4)隧道环向断面应力呈对称分布,隧道底部受压侧,顶部为受拉侧,底部应变量级小于拱顶,且隧道的变形是不可恢复的;(5)刷方减荷在不同工况下对抑制滑坡变形有不同程度的效用,使隧道应变减小,尤其是滑带附近效果更加显着,这都印证了刷方减重对隧道-滑坡治理的突出效果。(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筱怡,张永双,郭长宝,吴瑞安,任叁绍[6](2019)在《川西鲜水河呷拉宗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乃至全球地形陡度最大、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天气变化极端频繁的区域,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导致该区成为古滑坡分布最集中和复活危害最大的地区。本文以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呷拉宗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钻探和物探、InSAR监测、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呷拉宗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及复活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呷拉宗古滑坡形成于距今约42~30ka的晚更新世晚期,体积达3150×10~4 m~3,属巨型古滑坡;②鲜水河断裂活动是呷拉宗古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历史强震的震裂效应形成古滑坡的雏形,后续的断裂蠕滑作用进一步造成坡体开裂,加剧大气降水渗入,并对裂缝有扩展作用;③SBAS-InSAR监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目前该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在多个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陡坎及坍塌,局部变形强烈,在强震和极端降雨条件下可能发生较大规模复活滑动。建议加强采取排水和抗滑等防护措施。(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郭晨,许强,魏勇,张一希,周小棚[7](2019)在《陕西泾阳南塬多序次黄土滑坡演化特征及成灾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泾阳南塬自1976年引水灌溉以来黄土滑坡频发,调查发现,塬边黄土滑坡表现出明显的多期次滑动特点,且随着灌溉的持续,滑坡类型也在发生变化。以野外详细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重点研究了蒋刘滑坡和庙店滑坡2个具代表性的多序次黄土滑坡,依据滑坡的运动堆积特征将泾阳南塬黄土滑坡划分为低位挤推式、高位堆积式和高位滑出式黄土滑坡3种类型,并详细阐述其成灾模式。结果表明:低位挤推式黄土滑坡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引水灌溉的基础上,黄土层底部长期浸水形成软弱基座从而产生的较大规模的黄土滑坡,因剪出口多低于地表,滑坡高速运动推挤前缘阶地在地表形成波浪状地形,内部则形成复杂的逆冲推覆等小型构造;高位堆积式黄土滑坡大多为第一期滑坡后壁的浅表层滑动或崩塌,受第一期滑坡后缘平台或凹陷的阻挡,具体积小、滑距短等特点;高位滑出式黄土滑坡为近年来蒋刘村一带滑坡发展演化的主要类型,受该区S5古土壤层形成的相对不透水底板影响显着,该类滑坡具有剪出口较高、高速远程运动、流动性显着等特点,后两类滑坡可随着地下水文条件的改变而交替出现。(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卓骏,邓茂林,周剑,张富灵,林琰[8](2019)在《靠椅状土质滑坡形成条件及时空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叁峡库区靠椅状土质滑坡的形成条件和时空演化进行研究,为滑坡的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基础支撑。[方法]以叁峡库区典型靠椅状土质滑坡——白家包、八字门滑坡为例,通过与叁峡库区典型滑坡的比较,从此类滑坡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形成条件;并结合香溪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分析此类滑坡时空演化过程。[结果]靠椅状土质滑坡形成条件与叁峡库区其他典型滑坡有明显差异,香溪河流域的此类滑坡形成受河谷地貌影响明显。[结论]靠椅状土质滑坡的形成受岩性条件、滑面形态、地层状态等因素决定,香溪河流域的靠椅状土质滑坡是随着河谷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艾祺,宋飞,闵瑶臻,李绵绵[9](2019)在《岐山县宋家尧村滑坡基本特征与演化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滑坡灾害防治研究方面,探讨其形成演化机理一直是热点问题之一。前人尚未对岐山县宋家尧村滑坡做过具体研究,笔者分析了该滑坡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条件,最后探讨了滑坡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宋家尧村滑坡处于渭河北岸斜坡带,在古滑坡复活的基础上形成,由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新、老滑坡均沿古滑带滑动形成,滑坡体以黄土状土为主;老滑坡为自然诱发因素所致,而新滑坡由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复活所致,其滑动形成机理是多因素相互耦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此滑坡的基本特征与演化机理在渭河北岸地区的黄土滑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为其防治设计和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胡胜[10](2019)在《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堆积厚度最厚的黄土高原,不仅是我国生态系统的环境脆弱区,而且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频发区。成千上万的黄土滑坡分布其中,不仅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探究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揭示黄土滑坡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开展了大量的黄土滑坡调查实践,获取了翔实的黄土滑坡编目。在此基础上,以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以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为切入点,从“黄土高原全区—典型流域(典型地形区)—典型单体滑坡”多种空间尺度,综合运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测量学、岩土力学、水文学、数值模拟、“3S”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叁维建模技术和滑坡监测预警等理论和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了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的“格局—过程—关系—模式(机制)”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利用先进测量技术手段,精细化研究了黄土滑坡特征及其对地貌的影响;(2)研究发现大规模黄土滑坡在黄土高原局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会加速地貌演化进程的突变;(3)提出了黄土高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本研究内容丰富了黄土高原地貌演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黄土滑坡和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风险减轻提供了科学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完成了迄今为止黄土高原数量最多的高分辨率黄土滑坡编目(307个),基于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滑坡调查的成果和滑坡编目有助于深入研究黄土滑坡特征,为研究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相互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撑。(2)黄土高原滑坡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其规模等级具有一定的集聚性特征,呈现不显着聚集、高高聚集(HH)、高低聚集(HL)、低高聚集(LH)、低低聚集(LL)五种聚类模式;黄土滑坡的高程频率分布和主坡向频率分布分别呈现正偏态、正态分布的特征,黄土高原85.53%的滑坡集中分布在海拔124~1500 m之间,黄土高原滑坡的发育与坡向关系不大,(90°,135°]坡向区间滑坡分布数量最多;黄土高原滑坡易发县区以低、中易发区为主,低易发县区占59%,中易发县区占18%,高易发县区占14%,极高易发县区占8%;根据黄土滑坡密度空间分布、区域构造、地形、地质、地貌条件,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八大滑坡易发区:西宁—兰州—临夏—定西易发区(Ⅰ区)、白银—定西—天水易发区(Ⅱ区)、固原—平凉—西峰—铜川易发区(Ⅲ区)、包头—呼和浩特易发区(Ⅳ区)、陕北高原易发区(Ⅴ区)、汾渭盆地易发区(Ⅵ区)、吕梁山区易发区(Ⅶ区)、叁门峡—晋城—长治—阳泉—五台山易发区(Ⅷ区)。(3)黄土高原地区滑坡不敏感区域和敏感区域面积相当,敏感区中以中度和高度敏感区为主。黄土高原滑坡不敏感区的面积为298 069.0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47.16%;低度敏感区的面积为62 926.2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9.96%;中度敏感区的面积为93 217.7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14.75%;高度敏感区的面积为133 143.0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21.06%;极高敏感区的面积为44703.2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7.07%。(4)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黄土滑坡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黄土滑坡的形态特征、地形地貌变化、稳定性状态、剖面结构等特征奠定了基础,也为深入研究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高分辨率黄土滑坡地貌特征定量化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特征参数提取与分析、水文分析、地形变化监测分析、面积高程积分与稳定性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构分析。(5)虽然土壤侵蚀在地貌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举足轻重,但作为快速土壤侵蚀现象和地表过程的黄土滑坡往往会加速地貌演化进程的突变,黄土滑坡在塑造地表形态方面的能力不应被低估,大规模黄土滑坡在黄土高原局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形地貌对黄土滑坡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相对高差在控制滑坡最长滑动距离、滑坡周长与面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幂律关系,如相对高差(x)与最长滑动距离(y)呈良好的幂指数关系,其拟合公式如下:y=0.3626x~(1.3906)(R~2=0.7448,整个黄土高原),y=0.1831x~(1.5226)(R~2=0.8346,黄土丘陵区),y=3.9846x~(0.8835)(R~2=0.3,黄土台塬区)。(6)通过在典型黄土台塬区泾阳南塬开展长时间序列和高精度的滑坡监测,发现黄土滑坡会加速塬面面积的缩减,减少速率约为3358.7 m~2/年,时间间隔(年)x与塬面退化面积(m~2)y满足线性趋势,拟合公式为:y=-3358.7x+4543.3(R2=0.9589)。黄土台塬滑坡不仅改变了台塬原始斜坡的坡度,而且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黄土滑坡发生具有群发机制。一次完整的滑坡在线监测记录表明,黄土台塬滑坡经历了“前期缓慢式蠕动—中期突变式滑动—后期局部崩滑”的形变和运动过程,单次滑坡可导致泾阳南塬塬面后退16.1 m。(7)总结了黄土高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黄土丘陵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Ⅰ-缓慢演化阶段、Ⅱ-局部演化阶段、Ⅲ-加速演化阶段、Ⅴ-稳定演化阶段),黄土台塬区大致可分为五个演化阶段(Ⅰ-缓慢演化阶段、Ⅱ-局部演化阶段、Ⅲ-快速演化阶段、Ⅳ-加速演化阶段、Ⅴ-稳定演化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滑坡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滑坡是斜坡长期复杂演化的产物。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及地震、强降雨的影响,古滑坡复活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碎石土古滑坡含有大量碎石与岩石碎屑,其复活失稳之后造成的危害尤其严重。以西南地区甘孜州赤绒碎石土古滑坡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地质分析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碎石土古滑坡滑体、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质,综合地形地貌、构造、地震、降雨等外部因素,对碎石土古滑坡的复活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古滑坡属于多期次复活型滑坡,按滑坡形成的先后顺序大致分为古、老、新叁个阶段;②碎石土滑坡以粗大碎石形成骨架构成降雨下渗通道的渗流模式是造成复活的主要外部因素;③通过工程地质分析将碎石土古滑坡的复活演化过程归纳为"四时期-六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滑坡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白永健,王运生,葛华,倪化勇.金沙江深切河谷百胜滑坡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

[2].陈家兴,赵兰英,司长亮.碎石土古滑坡演化复活机理分析[J].人民长江.2019

[3].李晶晶.正山滑坡破坏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9

[4].杨贺,王立伟,郝圣旺.基于倾角演化的滑坡监测及稳定过程[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9

[5].牌立芳,赵金,吴红刚,李玉瑞.刷方减重下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变形演化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6].刘筱怡,张永双,郭长宝,吴瑞安,任叁绍.川西鲜水河呷拉宗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J].地质学报.2019

[7].郭晨,许强,魏勇,张一希,周小棚.陕西泾阳南塬多序次黄土滑坡演化特征及成灾模式[J].地质科技情报.2019

[8].李卓骏,邓茂林,周剑,张富灵,林琰.靠椅状土质滑坡形成条件及时空演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

[9].吴艾祺,宋飞,闵瑶臻,李绵绵.岐山县宋家尧村滑坡基本特征与演化机理分析[J].西北地质.2019

[10].胡胜.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标签:;  ;  ;  ;  

滑坡演化论文-白永健,王运生,葛华,倪化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