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角间性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PIS),机制,缺失
无角间性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丽,王珂,许晗,彭坤,闫海龙[1](2018)在《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PIS)形成机制与鉴定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角间性综合征(PIS)是指在山羊中发现的随着无角山羊的增多而间性山羊也随之增多的现象。山羊的无角性状是常染色体显性性状,间性性状是常染色体隐性性状,而且两种性状是连锁的,受到同一区域(PIS区)的调控,故PIS区完全缺失会导致无角和间性性状同时出现;PIS区位于山羊1q43,是一个转录调控区,对FOXL2、PISRT1以及PFOXic等基因转录起调控作用。文章从无角间性山羊的形态学、解剖学特征、核型分析、PIS区域结构与功能以及检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综述筛选PIS山羊的方法,以期促进养羊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琚四美,张嘉伟,杜航,徐霖,冉雪琴[2](2010)在《贵州黑马羊无角间性综合征座位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出黑马羊羊群中对羊群有危害且无经济价值的无角间性羊,试验选取不同性状的羊只采用PC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检测,从大量的特异性PCR引物中选出可以进行筛选的1对引物。结果表明:以有角黑山羊和黑马羊基因组为模板,用该引物可扩增出413 bp的片段,无角间性羊样本没有扩增片段,因此能够有效区分无角间性羊样本。说明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可作为无角间性综合征(PIS)基因座位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0年21期)
李东锋[3](2009)在《无角山羊间性综合征缺失片段及猪牛基因组中长散布元件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段长约11.7kb的片段缺失导致山羊无角和间性突变,称为无角间性综合征(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通过对该缺失片段(AF404302)内四段重复序列(1-3120bp,3988-4565bp,4989-7088bp,7875-9135bp)的结构分析,发现其右侧一段属于LINE-1家组的L1M3分支(7875-9135bp),另叁段均属于RTE家族的BDDF分支。以缺失片段内两段逆转录酶结构域的全长蛋白序列为参考对牛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检索,并用得到的56条共有序列构建进化树,以此树为基础推断PIS缺失区域大约形成于22.5到30百万年前,正好是牛科动物分化趋异的年代,结合其他证据我们认为该调控方式可能只存在于牛科动物中。本试验首次探测了牛和猪基因组中L1和RTE的含量及在各条染色体上的分布。其中L1在牛基因组中的平均含量为7.89%,平均长度为529bp;在猪基因组中的平均含量为10.64%,平均长度为608bp;RTE在牛基因组中的平均含量为11.83%,平均长度为433bp;猪基因组中不含有RTE序列。牛和猪基因组中的L1和RTE含量均随着染色体GC含量的升高而降低。依据核苷酸趋异度的不同,将从牛和猪基因组中得到的L1的共有序列各自分为六个家族。牛基因组中L1分为:L1_BT1、L1_BT2、L1_BT3、L1_BT4、L1_Art1、和L1_Art2。猪基因组中L1分为:L1_SS1、L1_SS2、L1_SS3、L1_SS4、L1_Art1和L1_Art2等。其中L1_Art1和L1_Art2为偶蹄目动物都具有的序列,而L1_BT和L1_SS为牛和猪各自基因组所特有。由牛基因组中得到的RTE所构建的共有序列极其年轻,相似性均大于90%,且猪基因组不含有RTE序列。结合其它物种RTE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说明牛基因组中的RTE序列并不是从祖先物种纵向传递而来,而是通过横向传递来源于其它物种。猪基因组中L1比牛多出34.85%,此过程发生在牛和猪物种分离之后。猪L1的RT结构域碱基同义替换率与非同义替换率的平均比值为7.9523大于牛的比率(5.3754)。说明L1在牛基因组中承受的选择压力小于在猪基因组中。结合牛和猪基因组中L1的分类及含量数据,说明在牛和猪的L1内部,牛RTE内部,以及牛基因组中L1和RTE之间都存在选择性进化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6)
李东锋,周荣艳,李祥龙,李兰会,冯付军[4](2008)在《无角山羊间性综合征缺失片段的序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段长约11.7 kb的片段缺失导致山羊无角和间性突变,称为无角间性综合征(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通过对该缺失片段(AF404302)内4个重复序列(1~3120 bp,3988~4565 bp,4989~7088 bp,7875~9135 bp)的结构分析,发现其右侧一段属于LINE-1家族的L1M3分支(7875~9135 bp),另3段均属于RTE家族的BDDF分支。以缺失片段内两段逆转录酶结构域的全长蛋白序列为参考对NCBI网站牛基因组数据库进行tblastn,并与得到的56条共有序列构建进化树,以此树为基础推断PIS缺失区域大约形成于(22.5~30)百万年前,正好是牛科动物分化趋异的年代,结合其他证据认为该调控方式可能只存在于牛科动物中。该发现也为PIS区域作用机理和non-LTR的竞争学说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无角间性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筛选出黑马羊羊群中对羊群有危害且无经济价值的无角间性羊,试验选取不同性状的羊只采用PC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检测,从大量的特异性PCR引物中选出可以进行筛选的1对引物。结果表明:以有角黑山羊和黑马羊基因组为模板,用该引物可扩增出413 bp的片段,无角间性羊样本没有扩增片段,因此能够有效区分无角间性羊样本。说明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可作为无角间性综合征(PIS)基因座位的分子标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角间性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少丽,王珂,许晗,彭坤,闫海龙.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PIS)形成机制与鉴定方法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8
[2].琚四美,张嘉伟,杜航,徐霖,冉雪琴.贵州黑马羊无角间性综合征座位的分子检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
[3].李东锋.无角山羊间性综合征缺失片段及猪牛基因组中长散布元件的序列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9
[4].李东锋,周荣艳,李祥龙,李兰会,冯付军.无角山羊间性综合征缺失片段的序列特征[J].畜牧兽医学报.2008
标签:山羊; 无角间性综合征(PIS); 机制; 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