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民外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十,人民外交,周恩来,杨洁,中国外交,外交机构,广交朋友,和平与发展,总体外交,国际地位
人民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杨迅[1](2019)在《纪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七十周年招待会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 (杨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16日在北京出席纪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70周年招待会并致辞。杨洁篪表示,外交学会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成立的新中国第一个人民外交机构。自成立以来,外交学会(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12-17)
杨迅[2](2019)在《王岐山会见出席纪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70周年招待会的外国前政要和驻华使节代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 (杨迅)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出席纪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70周年招待会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外国前政要和驻华使节代表。王岐山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也有益于世界。中国政府一(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12-17)
王超[3](2019)在《用人民外交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外交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外交的一项创举,它以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为宗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是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亲自倡导成立并担任名誉会长的新中国第一个人民外交机构,成立于1949年12月15日,与人民共和国同龄。它以中国人民的名义,开创中国和世界外交的新篇,书写并见证了新中国人民外交70年光辉历程。(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9年19期)
草苍[4](2018)在《人民外交的历史曲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类非官方机构筹集资金的能力逐渐加强,并参与到如火如荼的民间外交之中,在官方外交之外提供了新的国际沟通渠道。事实上,民间外交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出现,当时谓之"人民外交"(People’s Diplomacy)。牛津大学历史学系学者Gordon Barrett近期刊发论文,利用多种先前未加使用的外交档案,系统还原了1957至1964年中国科学家参与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的(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8年03期)
薛衔天[5](2018)在《十月革命与苏俄对华“人民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这是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的第一个最重大的对华外交举动。宣言表达出苏俄将对华实行"人民外交"的理念。随着对华宣言的发表,苏俄相继派外交代表来华,与北京政府进行建交谈判,正式建立中苏外交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以五四运动为代表,中华民族已经开始觉醒。伴随着民族觉醒,中国兴起了"国民外交"。来华的苏俄代表在与北京政府谈判过程中,借助于国民外交,广泛地进行"人民外交",将宣言对华"人民外交"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华掀起了强大的承认苏俄的社会舆论,并借助这一舆论,成功地与北京政府签订了《中苏协定》(亦即《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实现了中苏建交,扩大了十月革命对华影响,改变了苏俄在东方被封锁和被孤立的地位。与此同时,在中国大地上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核心的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胡新民[6](2018)在《“一边倒”格局下的人民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制定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这次会议的报告认为,"只要一天它们(帝国主义——引者注)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在会议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纪实)》期刊2018年01期)
李媛,董宁[7](2017)在《国际话语权和中国责任——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解读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关注着中国,中国也不断调整着自己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本文来源于《今日中国》期刊2017年04期)
储殷,马洋[8](2016)在《从崛起大国到魅力大国——习近平同志人民外交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几年的中国外交实践中,以民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更加亲和、灵活的人民外交,正在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习近平同志对于人民外交的重视,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工作中的一贯智慧,也反映出国家领导人对于信息化时代、全球治理时代外交重心变化的准确认识。通过人民外交,既有利于我们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争取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并最终成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道义与民心基础。(本文来源于《毛泽东思想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杜志洋[9](2016)在《战后“人民外交”与中日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外交”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形式,它是历史的产物,有着特殊的政治语境。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这段历史时期里,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国际格局的制约以及东西方阵营对立,外交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特别是建国初期所执行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与一些意识形态相异国家的政治关系的发展变的极为困难。因此,“人民外交”由于其非官方或半官方属性,以及灵活的对外交往方式,成为了新中国开展对外关系工作的重要载体;以“人民外交”辅助官方外交,成为开展对外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通过对新中国成立至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历史时期内“人民外交”对中日关系影响的考察,对探寻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周期性恶化的原因,以及当今中日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人民外交”的意识形态基础及历史内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时通过与民间外交的辨析突出其所包含的特殊政治语境。其次,通过对“人民外交”的提出、开展、调整、转型以及对中日关系所产生影响的考察,梳理出在1949-1972年这段历史时期内,“人民外交”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最后,试对“人民外交”对中日关系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做出总结,并从中得出粗浅的启示。本文的结论是:“人民外交”虽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通过“人民外交”所达成的协议并非有力的官方外交条约,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局限,以及在“美日台”条约体制下,日本政府一方面通过“人民外交”大量撰取经济利益,同时满足了日本保守政府稳定国内局势、发展经济、平衡各方利益的需要;一方面却不改敌视、侮辱中国之立场。面对日本政府的如此行径,中国政府只能以完全断绝中日关系作为应对。并且,面对日本国内在友好名义下发起的要求重开贸易的“国民运动”攻势时,中国政府陷入了意识形态困境。因此,鉴于中日关系周期性恶化的现象,以及中美关系改善后中日关系迅速正常化的历史现实,“人民外交”向民间外交的转型就具有了必然性。时至今日,通过民间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仍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必要环节。但是中日关系最终走出阴晴不定的历史怪圈,仍有赖于日本政府能深刻反省历史问题,以及东亚权力转移之际中国国力的稳步增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杨绍琼[10](2014)在《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对话交流,推动中国同世界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周恩来是新中国首倡人民外交的第一人,周恩来的人民外交思想内涵深刻、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风尚,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对当代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人民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 (杨迅)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出席纪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70周年招待会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外国前政要和驻华使节代表。王岐山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也有益于世界。中国政府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民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1].杨迅.纪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七十周年招待会举行[N].人民日报.2019
[2].杨迅.王岐山会见出席纪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70周年招待会的外国前政要和驻华使节代表[N].人民日报.2019
[3].王超.用人民外交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J].世界知识.2019
[4].草苍.人民外交的历史曲折[J].文化纵横.2018
[5].薛衔天.十月革命与苏俄对华“人民外交”[J].俄罗斯学刊.2018
[6].胡新民.“一边倒”格局下的人民外交[J].党史博采(纪实).2018
[7].李媛,董宁.国际话语权和中国责任——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J].今日中国.2017
[8].储殷,马洋.从崛起大国到魅力大国——习近平同志人民外交思想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
[9].杜志洋.战后“人民外交”与中日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10].杨绍琼.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