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论文-崔海军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论文-崔海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减隔震支座,地震响应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崔海军[1](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桥梁基础减隔震支座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为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下桥梁基础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性能,设计一种桥梁基础减隔震支座,在选取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和非脉冲型地震动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脉冲型地震动激励下,支座及梁端位移响应大于非脉冲型地震动下位移响应,近断层区域桥梁抗震设计时应将脉冲型地震动效应作为重点设计;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设计桥梁基础减隔震支座能够较大幅降低桥墩基础底部的弯矩内力效应,起到有效的减隔震效果。(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杨华平,宋松科,邵林[2](2018)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了以一座主跨144m的典型大跨度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采用TTN(Tg&Tp双周期规准)近断层设计谱和现行中国铁路规范设计谱的结构多模态反应谱分析结果与实际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激励下结构时程响应结果之间的差异。检验了TTN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现行铁路规范反应谱未能有效计入近断层脉冲效应,可能极大低估近断层区域工程结构在实际设防水准下的地震响应,导致结构破坏程度超出预期。基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的多模态反应谱分析结果与实际近断层脉冲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良好,可适用于近断层区域桥梁结构的抗震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南公路》期刊2018年03期)

白久林,程峰,金双双,潘毅,赵俊贤[3](2018)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已受到工程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设置防屈曲支撑(BRB)的混凝土框架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激励下的抗震性能,采用基于能量平衡的塑性设计方法完成了3个V形BRB支撑的RC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分别选取具有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的脉冲型以及非脉冲型叁组共36条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了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顶点加速度、最大顶点位移和BRB的轴向性能;分析和评估了结构在3条典型地震动激励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比非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会产生更大的地震响应,且响应显着集中于速度脉冲时刻;BRB能充分发挥其耗能特性,提高RC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李琦,李瑞[4](2018)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建筑地桩基础沉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基于碰撞回弹系数Stereo-mechanical方法在分析建筑地桩基础的沉降位移过程中未考虑地桩基础碰撞的能量损耗,造成分析结果存在准确性和可信度较低的问题。因此提出改进的Kelvin建筑地桩基础碰撞沉降分析方法,以解决基于碰撞回弹系数Stereo-mechanical法存在的问题。采用线性阻尼构建Kelvin模型,分析地桩基础碰撞靠近阶段和回弹阶段的阻尼做功,构建地桩基础碰撞转换单自由度体系振动模型,实现对地桩基础的相对沉降速度和相对沉降位移的有效运算,基于建筑地桩基础碰撞沉降发生初始和结束时刻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定理,得到建筑地桩基础的最大沉降位移,实现对建筑地桩基础沉降的有效分析。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能提高地桩基础沉降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华平,钱永久,黎璟,邵长江,龚婉婷[5](2017)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虑速度脉冲效应对近断层区域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场地特征周期T_g和脉冲周期T_p的反应谱生成新方法,该方法将结构周期以T_g和T_p作为分界点,分3段进行归准化。使用Shahi和Baker提出的脉冲地震识别方法,从NGA-West2数据库中选取226组矩震级在5~7.9、断层距在0.07~60.9km的脉冲地震记录,作为输入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记录集。采用MATLAB编制动力计算和统计分析程序,对比分析了T_g和T_p双周期规准(TTN)方法与既有非周期规准方法、单周期归准方法生成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反应谱在场地一致性、数据离散度等方面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拟合得到了基于TTN速度放大系数β_v谱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抗震设计谱。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现有方法生成的反应谱,TTN方法生成的β_v谱具有显着优势:(1)各类场地上的均值谱一致性较佳,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脉冲地震动记录;(2)全周期范围内数据离散性较小,均值谱更具代表性;(3)各类场地上变异系数较为一致,可通过一个统一的系数调整全部场地上的均值谱数据保证率;(4)基于TTN方法的β_v谱提出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能较好地反映局部工程场地特性和速度脉冲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杨[6](2017)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不同动力特性隔震结构的反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建筑结构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在设计建筑结构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考虑结构在近断层地震动下的动力响应。本文以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简化模型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不同隔震结构的影响。再通过对隔震层设计的改进,降低隔震结构在近断层地震动下的反应,为隔震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结合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的特征,运用定性识别方法和定量识别方法,筛选出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速度脉冲型地震波。(2)采用天然地震波与速度脉冲模型迭加的方式,人工合成大量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为分析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不同隔震结构的影响增强了对比性。(3)在研究连续化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其只能简化基础固定结构这一局限性,对其进行了改进。在有限元软件中,实现了对不同基础隔震结构简化模型的建立,使其能够有效模拟实际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4)以42个具有不同层数及结构类型的隔震简化模型为研究对象,输入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两种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含滑冲效应的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影响较大。(5)以含有非线性隔震支座和不同阻尼比的线性阻尼隔震支座的隔震结构简化模型为研究对象,提出降低隔震结构在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下结构响应的改善方法,并针对实际结构对该理论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结合非线性隔震支座和阻尼比为0.1的线性阻尼隔震支座,能够有效减小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昌海林[7](2011)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常规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能够取得良好的隔震效果,但是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会给结构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对基础隔震结构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常规地震,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也有了一定的研究。而层间隔震结构作为一种新型隔震体系,对它的研究仅局限于常规地震,缺乏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随着层间隔震结构的不断发展,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响应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工程结构的地震防护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对丰富和完善隔震理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隔震结构为对象,做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方法。(2)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了一座七层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隔震层水平刚度、阻尼和位置等参数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隔震层组合下双层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3)在对已有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后,选择了一种适合土木工程结构进行参数研究的更为简洁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更为合理的人工合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方法。(4)依据所提出的方法,使用Matlab软件自编程序人工合成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波,并与常规地震作用下单层和多层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1-01)

符蓉,叶昆,李黎[8](2010)在《LRB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LRB基础隔震结构可能与周围挡墙或基坑发生潜在的碰撞响应。该文利用改进的Kelvin碰撞分析模型,并假定LRB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其层间恢复力模型为经典双线性模型,通过时程分析探讨了碰撞响应对上部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碰撞使上部结构的绝对加速度较基础固定时有很大的增加;而且碰撞发生而产生的巨大碰撞力使上部结构底部的层间位移时程曲线呈现出阶梯状并且出现明显的永久残余层间变形,这说明LRB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底层较基础固定的上部结构底层有更高的延性需求,否则发生碰撞后容易导致上部结构的整体倒塌;碰撞的发生改变了LRB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变形模态,激发了结构的高阶振形,造成了上部结构的运动不再保持为平动状态。(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0年S2期)

姜伟[9](2010)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复合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础隔震技术得到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通过设置隔震装置、隔震层产生较大的变形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小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基础隔震结构在远场地震下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但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地震的长周期速度和位移脉冲运动有可能造成基础隔震结构的破坏。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优良的半主动控制装置,它与隔震结构组合形成智能复合隔震体系。该体系可以根据结构响应实时调整阻尼器的参数,可以获得良好的减震效果,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土木工程隔震系统。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El-Centro波为底波,在其基础上迭加等效脉冲运动来模拟近断层效应,给出了人工合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的方法,获得了人工合成地震波。(2)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粘滞阻尼器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和智能复合隔震结构在地震下的运动方程,然后以人工合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无控结构(基础固定结构)与上述叁种工况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3)对比分析了四种工况在有脉冲和无脉冲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相对位移反应、加速度反应、层间位移与最大层间剪力反应。通过比较算例结果,说明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效果有所削弱。组合阻尼器后,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减小,其中智能复合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最好。(4)智能半主动控制采用两种不同的控制方法时得到的控制效果都较好,但动力反应有所差异。为了得到令人满意的减震控制效果,可以选择、调整合适的半主动控制策略,达到最优的减震结果。(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1)

符蓉,叶昆,李黎[10](2009)在《LRB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LRB基础隔震结构可能与周围挡墙或基坑发生潜在的碰撞响应。本文利用改进的Kelvin碰撞分析模型,并假定LRB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其层间恢复力模型为经典双线性模型,通过时程分析探讨了碰撞响应对上部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碰撞使上部结构的绝对加速度较基础固定时有很大的增加;而且碰撞发生而产生的巨大碰撞力使上部结构底部的层间位移时程曲线呈现出阶梯状并且出现明显的永久残余层间变形,这说明LRB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底层较基础固定的上部结构底层有更高的延性需求,否则发生碰撞后容易导致上部结构的整体倒塌;碰撞的发生改变了LRB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变形模态,激发了结构的高阶振形,造成了上部结构的运动不再保持为平动状态。(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09-11-28)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了以一座主跨144m的典型大跨度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采用TTN(Tg&Tp双周期规准)近断层设计谱和现行中国铁路规范设计谱的结构多模态反应谱分析结果与实际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激励下结构时程响应结果之间的差异。检验了TTN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现行铁路规范反应谱未能有效计入近断层脉冲效应,可能极大低估近断层区域工程结构在实际设防水准下的地震响应,导致结构破坏程度超出预期。基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的多模态反应谱分析结果与实际近断层脉冲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良好,可适用于近断层区域桥梁结构的抗震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崔海军.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桥梁基础减隔震支座减震性能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9

[2].杨华平,宋松科,邵林.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应用研究[J].西南公路.2018

[3].白久林,程峰,金双双,潘毅,赵俊贤.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J].建筑结构学报.2018

[4].李琦,李瑞.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建筑地桩基础沉降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8

[5].杨华平,钱永久,黎璟,邵长江,龚婉婷.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设计谱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7

[6].李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不同动力特性隔震结构的反应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7].昌海林.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

[8].符蓉,叶昆,李黎.LRB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J].工程力学.2010

[9].姜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复合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

[10].符蓉,叶昆,李黎.LRB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C].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09

标签:;  ;  ;  ;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论文-崔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