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链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产业链,产业链构建,稳定性,河北省装备制造业
产业链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楠[1](2018)在《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构建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长期饱受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困扰,当前,国家已经重视到此类问题,开始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河北省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近些年,装备制造业已经超越钢铁产业,成为第一大工业,其发展规模的壮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亦愈发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成为实现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阐述了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理论,梳理了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相关理论,界定出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概念。其次,从企业、产业、区域叁个角度构建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不同层次的生态产业链。在企业层面,将产品生命周期作为构建主线,从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再制造等环节切入,构建企业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在产业层面,通过确定关键产业、确立主导产业链以及引入补链产业的步骤进行构建;在河北省区域角度,从公共设施与服务、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支持服务系统叁个方面,最终构建出河北省区域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再次,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稳定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所构建的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针对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及稳定性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完善相关机制政策;二是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创新驱动力;叁是完善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整体生态效率。图13幅;表4个;参67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11-26)
邴芳,陈强强,窦学诚,杨婕妤[2](2018)在《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产业组织视角出发,基于供求关系、利益分配、价格波动、合作效率以及外部环境5个维度构建了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假设与分析框架,分析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在对我国西部中药材生产、加工、物流与信息中心的甘肃省陇西县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供求关系直接正向作用于产业链的合作效率,影响值为0.77,是决定产业链稳定的关键变量。价格波动通过供求关系的传导作用,对合作效率产生间接影响,值为0.67。外部环境也是影响中药材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公司模式"为主流的产业链运行模式下,药农与中药材加工企业之间的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为松散,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高效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启示:通过产业链纵向延升、横向拓展与产业融合提升价值链,创新优化产业组织模式,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加大产业价值链利益返还尤其是产业中段加工与产业末端流通环节的增加值;构建产品价格波动预警机制,规避价格异动极易带来"有市无货"或"有货无市"状况,降低药农经营风险。(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储佳娜,郭本海,赵荧梅[3](2018)在《考虑价值粘性的闭环式光伏产业链系统稳定性预测GERT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闭环式光伏产业链系统稳定性预测问题,构建了产品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通过设计GERT网络矩阵化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基于价值流动与价值实现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价值粘性这一概念,利用信息熵模型测度各节点的价值粘性系数,据此预测产业链系统稳定性。以光伏产业为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光伏产业链中光伏系统安装企业、消费者及回收企业的价值粘性系数均对系统稳定性有较大程度影响,而政府政策措施会影响企业价值吸收能力和传递能力,从而影响主体的粘性程度;增强光伏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举措,应包括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光伏回收技术基础研究、提高光伏回收行业准入标准、完善光伏电站回收相关财税政策体系等。(本文来源于《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孔凡文,张旭,都一丹[4](2018)在《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综合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政府政策、企业集团、消费者、产业链组织结构、产业链协调能力等方面构建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应用综合判断方法对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相关主体、系统运行、外部环境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经济》期刊2018年04期)
何太碧[5](2018)在《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我国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集群竞争力以动态整合产业集群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以构建产业集群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联动高效的运行机制为核心,以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和核心竞争优势为目标。汽车后市场即汽车售后市场,是汽车售出以后围绕汽车产生的一切交易活动的总称。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整合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的各种组织形成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这些组织遵循基本的分工原则,建立相互的信任机制,结成全面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从产业链稳定性的视角研究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各部分的结构安排:第一章: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结构。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着重论述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本文采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把实证和规范结合起来,既有不同地区和不同视角的比较分析,还有与之对应的制度分析和对策思考。全文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逻辑结构展开。第二章:研究现状及基本理论分析。首先对产业链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述评,包括产业链理论的提出、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分析、产业链内涵的界定以及产业链稳定性研究。接着对产业链稳定性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就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区别与联系、产业链稳定性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做了系统梳理。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到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方式,再到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机理、形成过程、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文献综述。这部分是研究的基础。第叁章:产业链稳定性与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分析。界定了产业链稳定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汽车后市场的内涵,阐述了国内外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运营模式及业务单元发展概况。详细论述了汽车后市场细分、驱动因素、产业特征、产值份额,汽车后市场产业链发展历程与规律,重点对产业链稳定性与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为从产业链稳定性的视角构建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第四章: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界定了稳定性、产业链稳定性、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说明。建立了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模型,构建模糊评估矩阵。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打造完整汽车后市场产业链、整合汽车后市场各业务单元和创新汽车后市场产业链中企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结论。第五章:产业链稳定性视角下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助现有研究文献对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以及指标体系的建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确定了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接着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估计方法基本假定检验,同时确定了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并对一阶(一级)指标中各因素对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的大小程度进行了基本的判断。第六章: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组合赋权与验证性分析。紧接上部分内容对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组合赋权的赋权结果及其综合评价。其次,以成都汽车后市场为例,将指标体系的组合赋权运用其中进行验证性分析。通过实例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所选择的评价方法也是可行的,为提升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第七章: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思考。按照从产业到企业到员工个人的基本逻辑思维,分解提出相应的对策。根据汽车后市场的特点,提出构建汽车后市场产业战略联盟。根据汽车后市场企业之间的特点,提出构建汽车后市场企业之间隐性知识共享的良好合作机制。根据汽车后市场企业员工的特点,提出构建以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汽车后市场员工工作安全感制度。第八章:研究的基本结论及研究展望。对全文的研究基本结论进行小结,同时对比和分析研究不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方向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3-01)
李洁[6](2017)在《煤炭生态工业园产业链网稳定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矿区得到了快速的推广,但在长期的实践运行中却显现了不可回避的、潜在的稳定性隐患,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论文从煤炭产业链构建的路径出发,讨论了产业链的叁种组织方式,分析了影响产业链稳定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从政府、企业、园区管理叁方面提出了产业链构优化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7年69期)
邴芳[7](2017)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运营模式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省是我国最主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中药材产业作为甘肃省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其雄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的盛誉,甘肃省也因此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价格形成中心。然而,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上游环节的“无标生产”和“无规约束”行为的迭加加剧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致使中下游环节难以形成对中药材产业链的系统质量管理。因此,全面把握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状况,总结产业链运营模式,揭示产业链形成机理,测算不同模式运营效率以及对产业链稳定性运行进行科学评价,成为当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中药材产业链为研究对象,选取陇西县为调查区域,通过基线调查,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整体状况、区域差异进行全面分析概括,选取相关指标对竞争力综合评价;基于ANT视角系统研究了中药材产业链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和地位,揭示了中药材产业链的形成机理;选取相关指标对中药材产业链的不同模式运营效率比较测算;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测度与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从产业环境、资源禀赋、产出水平和加工能力维度出发构建了区域中药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定西市、金昌市、甘南州和陇南市的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属于优势产区;临夏州、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天水市和白银市的综合竞争力较低,属于次优势产区;酒泉市、兰州市和平凉市虽然属于欠优势产区,但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要素禀赋是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工能力相对低下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以产业扶持力度、区域开发强度和产业增值效应等指标为表征的发展能力因子权重最大,是影响中药材产业整体竞争力最主要的因子。2.批发市场模式、合作社模式、第叁方物流模式和公司模式是当前中药材产业链运营的主要模式。批发市场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虽然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卖难买贵”现象,但作为传统的运营模式,其存续时间较久,交易形式简单,是目前陇西中药材产业链最主要的运营模式;公司模式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在有效缓解了药农“卖难”困境的同时,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其松散的组织化程度亟待进一步提升。以合作社模式和第叁方物流模式为代表的新型运营模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中药材产业链的运营效率,为各参与主体带来了极大便利,而且还降低了药农承担的成本和风险,但这两种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推广和普及还需更多时间。3.运营效率是评价中药材产业链模式效果的关键。选取运营成本、运营费用率、运营利润率和生产者分得比率作为测量中药材产业链运营效率的指标,通过测算分析可知:以运营成本和运营费用率为测量指标时,合作社模式的运营效率最高;而当以利润率为测量指标时,四种运营模式的利润率高低顺序为:合作社模式(36.090%)>批发市场模式(34.910%)>第叁方物流模式(34.182%)>公司模式(25.2733%),合作社模式的运营效率最高。以生产者分得比率为测算指标时,批发市场模式、第叁方物流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公司模式分别为48.892%、49.560%、53.634%、58.470%,公司模式的生产者分得比率最高,批发市场模式最低。从药农角度看,公司模式是实现药农增收的最佳模式。4.依托“稳定性”思想,构建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评价影响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发现,供求关系不确定性是影响中药材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关键;虽然利益分配不对产业链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但价格波动、利益分配和外部环境彼此相互影响。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风险共管和损失共担机制不仅有利于中药材质量保障,同时有助于产业链的稳定、有序运营。(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陶盈盈[8](2016)在《基于共生理论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保护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传统建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绿色建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转变城镇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崭露头角,绿色建筑相关产业横向上分散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各个领域,纵向上分布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上中下游的各个阶段,产业链条结构的单一化和分散化导致链条横纵向集成性和关联性的缺失,弱化了对相关产业的影响而无法产生集聚效应。运用共生思想将绿色建筑产业链条结构分散问题转化为共生视角下绿色建筑产业链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同问题,构建绿色建筑产业链共生系统并对其稳定性问题展开分析和评价,从另一种角度出发试图对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以求为解决绿色建筑产业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对绿色建筑产业链、共生理论、稳定性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和共生系统两个领域知识交叉和融合的可能性,以此为契机构建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共生系统,并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叁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针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稳定性问题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进行分析:静态角度以绿色建筑产业链共生系统各成员企业的收益分配为切入点,采用Shapley值法和Nash均衡法对利益分配稳定解进行求解;动态角度借鉴微分稳定性理论通过建立扩展的Logistic模型,描述不同共生关系下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成员企业的成长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共生关系逐一分析。最后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共生系统稳定性评价体系,并采用主客观权重综合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例举福灜天麓湖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都一丹[9](2016)在《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建筑产业化作为我国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各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面对日益紧张的人力资源、急需改善的环境污染以及迫切需要转型上游相关产业,现代建筑产业急需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建筑产业链是现代建筑产业物质传递、信息沟通、价值增值的传送纽带。无论是政策调控还是市场变化,整个产业链通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整体的自身调整以保证产业的正常稳定发展。现代建筑产业链的稳定性是影响产业链发展与运行的关键问题,反映产业链面对冲击时自身抵抗、应对调整以及自我修复的能力。研究产业链稳定性对于现代建筑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在充分阅读文献、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共生、协同、产业耦合等理论引入现代建筑产业链研究中,初步对现代建筑产业链内在链接机理与稳定运行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同时采用Stakelberg博弈模型对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内大小构件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系统梳理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研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的发展现状,总结出目前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打下良好的现实基础。再次,参照共生理论从产业链相关主体情况、产业链系统运行情况、产业链外部环境叁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频数统计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完成了指标的填充与筛选;结合指标体系特点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调查法与五点线性隶属函数法分别对定性、定量指标进行量化赋值处理,并通过建立的模糊评价模型求得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的评价结果。最后,本文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 DPSIR模型,对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在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五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反映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的动态调节过程,并提出了促进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运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6-11-01)
崔静,何太碧,康蒙,张新岩[10](2016)在《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稳定性与鲁棒性理论,界定了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的内涵。据此建立了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了指标层、准则层权重,构建了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模型。最后运用实证分析法,对成都市经开区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产业链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产业组织视角出发,基于供求关系、利益分配、价格波动、合作效率以及外部环境5个维度构建了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假设与分析框架,分析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在对我国西部中药材生产、加工、物流与信息中心的甘肃省陇西县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供求关系直接正向作用于产业链的合作效率,影响值为0.77,是决定产业链稳定的关键变量。价格波动通过供求关系的传导作用,对合作效率产生间接影响,值为0.67。外部环境也是影响中药材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公司模式"为主流的产业链运行模式下,药农与中药材加工企业之间的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为松散,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高效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启示:通过产业链纵向延升、横向拓展与产业融合提升价值链,创新优化产业组织模式,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加大产业价值链利益返还尤其是产业中段加工与产业末端流通环节的增加值;构建产品价格波动预警机制,规避价格异动极易带来"有市无货"或"有货无市"状况,降低药农经营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链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楠.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链构建及稳定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
[2].邴芳,陈强强,窦学诚,杨婕妤.中药材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的实证[J].生产力研究.2018
[3].储佳娜,郭本海,赵荧梅.考虑价值粘性的闭环式光伏产业链系统稳定性预测GERT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8
[4].孔凡文,张旭,都一丹.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综合评价分析[J].建筑经济.2018
[5].何太碧.基于产业链稳定性的我国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李洁.煤炭生态工业园产业链网稳定性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7
[7].邴芳.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运营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8].陶盈盈.基于共生理论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及稳定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9].都一丹.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链稳定性评价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
[10].崔静,何太碧,康蒙,张新岩.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稳定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