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芦苇收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里克湖,芦苇,乌尔禾,水域,水质稳定,湖口,水标准,水体,疏浚工程,人工方式
芦苇收割论文文献综述
王雯婧,李佳君[1](2019)在《收割芦苇 保护水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王雯婧 通讯员 李佳君)截至目前,艾里克湖出湖口芦苇收割工作已全部结束,收割面积968.52亩,收割清运芦苇3833.7吨。据了解,去年11月,监测结果显示,艾里克湖2018年水质稳定维持在V类,达到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艾里克湖(本文来源于《克拉玛依日报》期刊2019-02-25)
龚剑锋[2](2016)在《纪实摄影《洞庭湖畔芦苇收割人》创作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本科四年的摄影专业学习,以及研究生两年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习,笔者在家乡湖南进行为期五年(间断性)的纪实摄影专题创作,深入芦苇收割人的生存实际,真正了解并尊重他们,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湖南汉寿岩汪湖区域芦苇收割人的生活现状,拍摄了组图《洞庭湖畔芦苇收割人》。该组图片参展了2015第十五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览期间被山西晚报采访报道展出;同时还在新华网、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官方客户端南方+、中国首家实名制摄影人论坛四月风专版展出。基于对回归纪实摄影本质的思考,将该组图片的创作及传播全过程进行详尽梳理、分析,分享了创作前期课程学习与本作品的关系、创作构思及实施过程的细节、作品传播及相关思考、实施心得体会与反思、对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思考。企图通过作品创作本身去探讨纪实摄影的本质问题。本文不仅给予纪实摄影创作实践提供经验参考,并且对作品展览及公开发表提供经验参考,以期为之后进行纪实摄影创作的摄影者提供多维度参考。目前在知网检索“创作报告”,已收录的有部分纪录片、专题片、广播电视节目、美术绘画、文献摄影等创作报告类论文,但未检索到有关纪实摄影的创作报告论文,本文率先作出尝试。(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孙勇,邓昶身,鲁长虎[3](2014)在《芦苇收割对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冬季鸟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收割是芦苇湿地管理的主要手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分别比较了芦苇收割前、后鸟类群落及鸟类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芦苇收割当月的鸟类物种数比收割前一个月明显减少,有10种鸟消失,而收割后一个月比收割前一个月另增加了6种鸟。除了一些鸟类物种消失外,收割导致了7种鸟的密度大幅下降,消失和密度下降的鸟的物种多为对芦苇较为依赖的物种。芦苇收割当月与收割后一个月的鸟类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647;收割后一个月与收割前一个月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423。芦苇收割后一个月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0.859 7,收割前一个月的多样性指数(0.734 6)次之,收割当月的多样性指数(0.604 4)最小;收割后一个月的均匀度指数(0.698 6)最大,收割当月的均匀度指数(0.580 4)次之,收割前一个月的均匀度指数(0.564 6)最小;收割当月的优势度指数(0.434 5)最大,收割前一个月的优势度指数(0.367 2)次之,收割后一个月的优势度指数(0.240 3)最小。在水平空间上,收割前一个月与收割次月鸟类物种分布特征一致,鸟的数量在芦苇湿地—水域、芦苇湿地—陆地区域较多。在垂直空间上,收割前一个月鸟的种类和数量在芦苇丛的下层居多。研究认为,芦苇收割的即时效应为对芦苇依赖性强的鸟的物种消失;之后则有新的物种加入;鸟类多样性经历短暂降低后,最终高于收割前。当地芦苇整体收割的方式对鸟类密度、冬候鸟越冬、特化种觅食影响很大。基于对鸟类群落和种群的保护,芦苇收割可以采取适当保留水域和陆地边缘芦苇带的管理方式。(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李东来,魏宏伟,孙兴海,张正旺[4](2015)在《震旦鸦雀在镶嵌型芦苇收割生境中的巢址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规模的芦苇收割会对在该生境中繁殖的鸟类产生严重影响。为降低芦苇收割对鸟类繁殖的负面影响,许多地区的湿地管理者逐渐采用了镶嵌型的芦苇收割方式。但是,这种新的芦苇管理方式对鸟类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震旦鸦雀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完全依赖芦苇生境而生存的珍稀鸟类,已被IUCN定为全球性近危物种。大规模的芦苇收割导致其适宜生境丧失,被认为是该物种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选择山东黄河叁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区,采用AIC信息准则法,从巢址微生境、巢域斑块和全模型3个水平上对可能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进行了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并重点探讨芦苇镶嵌收割对其巢址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相互效应。结果发现,震旦鸦雀的巢址选择受巢址微生境和巢域斑块尺度双重水平的影响,但巢址微生境因子的影响要大于巢域斑块因子。在巢址微生境水平上,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和巢的可见度;在巢域斑块水平上,影响因素包括芦苇生境类型、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和植被盖度;在综合模型中,影响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巢的可见度和植被盖度。综上,震旦鸦雀倾向于在植被盖度较高、具有一定比例(18.3%)旧芦苇面积、1.5—2.5 m旧芦苇密度较高、可见度较低的生境斑块中筑巢。研究中,78.7%(n=141)的震旦鸦雀将巢筑在新旧芦苇混合的微生境中,其中36.9%的巢址附近旧芦苇的比例在一半以上;53.2%(n=111)的巢筑于新、旧两种芦苇茎秆之上,22.3%的巢的支撑芦苇中旧芦苇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旧芦苇在震旦鸦雀巢址选择和筑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范围的芦苇收割在微生境水平上可降低1.5—2.5 m旧芦苇的密度,在巢域斑块尺度上可降低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因此建议,在震旦鸦雀的繁殖地,未来的芦苇收割应采用镶嵌收割的形式,并至少应保留面积在20%以上的结构较好的旧芦苇斑块,以供震旦鸦雀选择巢址和繁衍后代。(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5期)
金金[5](2014)在《芦苇收割船关键部件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芦苇质地细腻,纤维含量高,可以用来造纸和制作工艺品,同时也是上佳的环保材料和建筑用料。目前,国内对水生芦苇的收获一般采用人工收获和机械收获。人工收获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生产效率很低,机械收获的技术还不成熟,目前仍采用水草收割船来收割,收割芦苇的效率也很低,而且割下的芦苇很凌乱,不利于后续对芦苇的加工利用。针对收割芦苇时水里复杂的环境,现有收割船收割效率低,收割芦苇凌乱的现状,为了实现高效率整齐收割芦苇和减少人工劳动强度以及更好地净化水资源,本文研制了一种高效率整齐收割芦苇的收割船。其主要由船体、割台、分苇机构、扶苇机构、输送带、液压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组成。该设备采用液压系统控制割刀刀架升降,可以实现不同水深作业;喷水装置有利于割刀进行切割作业,更有效地保护割刀不被磨损。分苇、扶苇等机构的合理设计可以使芦苇连续收割、平稳输送;集苇轮可以保证芦苇的整齐铺放。将机构设计和液压系统相互配合,能够实现高效整齐收获作业,针对割台的动作要求,对其液压系统回路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设计。机械部分设计分为总体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采用大型叁维绘图软件进行设计。在机械设计软件环境下建模、设计方案对比、关键部件优化等。通过零部件、总体的装配和运动仿真干涉检查,可以避免设计缺陷,降低制造成本,缩短研制周期。采用ADAMS软件分析切割装置的传动机构,通过施加载荷与约束进行有限元分析,对其所受应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其性能满足设计的要求,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对零件进行分析、优化,节省时间的同时也保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25)
刘臣[6](2014)在《基于季节变化与收割研究芦苇根系泌氧在湿地污染物去除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的加剧,造成了我国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经济性缺水叁种现象并存的缺水现状,使得水资源严重告急,因此急需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来控制和治理水体污染。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生态技术,由于其具有低能耗、基建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维护管理方便、兼具美学价值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关注。湿地植物通过直接吸收、根系泌氧、加强和维持水力传输、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等,在该系统的污染物去除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根系泌氧能够使植物根系形成氧化态的微环境,并为好氧微生物提供小生境,促进污染物的吸收降解,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植物收割已经成为我国在湿地中常用的工程手段,而季节变化对根系泌氧有较大的影响。本试验以以北方常用湿地植物芦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季节及收割条件下,芦苇根系泌氧的变化以及对NH4+-N、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根系泌氧与NH4+-N、COD去除的相关关系,为湿地能够更好的发挥污染治理功能提供理论支撑。试验结果表明,芦苇根系泌氧速率随季节的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七月份根系泌氧速率达到最大值5.14μmol02/(h·plant),冬季根系泌氧速率最小,几乎为0。NH4+-N、COD去除率随季节的变化趋势为: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增大,秋季开始逐渐降低。夏季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COD.NH4+-N去除率达90%以上。根系泌氧速率与NH4+-N、COD去除率呈显着正相关,光合速率、根孔隙度对根系泌氧速率有显着作用,脱氢酶活性与污染物去除成显着正相关。冬季对芦苇进行收割处理,并测定了植物收割后根系泌氧的变化及对NH4+-N、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冬季芦苇收割后,收割芦苇根系泌氧速率高于未处理芦苇,收割芦苇系统NH4+-N、COD去除效果较好,脱氢酶活性较高。清除芦苇对根系泌氧速率、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显着,因而冬季植物对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显着,收割可以增加NH4+-N、COD去除率。通过夏季对芦苇进行收割处理,测定了植物收割后根系泌氧的变化及对NH4+-N、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夏季芦苇收割后,改善了湿地的通风性及光照环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但气候变化对植物长势有很大影响。且当植物长势较差,根系泌氧速率较低时,大气复氧可为根际环境提供氧气,提高脱氢酶活性,使湿地保持较高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07)
马华,潘卉,吴捷,李恺,孙瑛[7](2014)在《芦苇收割对宫苍仁蚧密度及其五种寄生蜂共寄生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揭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el收割对宫苍仁蚧Nipponaclerda biwakoensis Kuwana密度及其5种寄生蜂寄生率和共寄生关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在上海九段沙湿地上沙的芦苇未收割区和收割区分别设置16个和20个样方,于2011年7月和9月进行重复采样,对未收割区和收割区的蚧虫密度、寄生蜂寄生率、共寄生关系和雌性比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芦苇收割能够显着降低蚧虫密度(P<0.001);从7月到9月,寄生蜂总寄生率呈增高趋势,但7月芦苇未收割区和收割区间寄生蜂总寄生率差异不显着(P>0.05),而9月芦苇收割区寄生蜂总寄生率则显着高于未收割区(P<0.001);而寄生蜂总寄生率与蚧虫密度相关性并不显着。不同寄生蜂对芦苇收割的响应不同,且存在时间差异性。7月,Aprotocetus sp.的寄生率最高,且在收割区的寄生率显着高于未收割区(P<0.05),而其他寄生蜂寄生率均较低。9月,Aprotocetus sp.的寄生率呈下降趋势,而其余寄生蜂寄生率则呈升高趋势;而且除Encyrtidae sp.外,其他寄生蜂寄生率在未收割区和收割区间存在显着差异(P<0.001)。此外,芦苇收割还显着增加Boucekiella depressa与Astymachus japonicus的共寄生率(P<0.001),并显着减少B.depressa与Aprotocetus sp.的共寄生率(P<0.001)。除Aprotocetus sp.(P<0.05)外,芦苇收割对寄生蜂的雌性比率无显着影响。【结论】不同寄生蜂对芦苇收割的响应,不仅依赖于蚧虫密度,而且还与寄生蜂的扩散能力和竞争能力等生物学特性有关。因此,芦苇收割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寄生天敌和宫苍仁蚧的高营养级互作关系,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金金,王泽河,姜海勇,弋景刚[8](2013)在《芦苇整齐化收割船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芦苇收割的水中环境复杂、现有收割船的收割效率低、收割的芦苇凌乱的现状,研制了一种高效率整齐化收割芦苇的收割船。该装置采用割台、分禾、扶禾、输送等机构,可以使芦苇连续收割、平稳输送、整齐铺放,适用于大面积作业,整机设计结构合理,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满足实际收割需求。(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1期)
程嘉伟,邓昶身,阮德孟,鲁长虎[9](2013)在《太湖湖滨带芦苇收割对湿地鸟类多样性和空间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芦苇收割前后湿地鸟类多样性及空间格局的变化,以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对人工芦苇湿地和原生芦苇湿地逐月进行了湿地鸟类群落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共记录到鸟类50种,隶属11目28科,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总数量的77.74%。鸟类物种数和密度全年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最低值出现在1月,之后开始种类和密度持续增长,5月种类达到全年最大30种,6月密度达到全年最大为14.74只/hn2,至9月份为种类和密度的回落期,10、11、12月鸟种数和密度基本稳定。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均匀度指数(J):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分别比较芦苇收割前(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刘秋华,吴永波,薛建辉[10](2013)在《收割对芦苇生物量及氮磷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宜兴太湖百渎港河口湿地区域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围隔手段,研究了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2种处理方式下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不包括收割部分)均低于保留样地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2)收割样地与保留样地内芦苇茎和叶片的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芦苇茎和叶的氮、磷含量差异都不显着;(3)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氮、磷储量均低于保留样地内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4)收割样地和保留样地芦苇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与其氮、磷储量间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芦苇收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本科四年的摄影专业学习,以及研究生两年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习,笔者在家乡湖南进行为期五年(间断性)的纪实摄影专题创作,深入芦苇收割人的生存实际,真正了解并尊重他们,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湖南汉寿岩汪湖区域芦苇收割人的生活现状,拍摄了组图《洞庭湖畔芦苇收割人》。该组图片参展了2015第十五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览期间被山西晚报采访报道展出;同时还在新华网、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官方客户端南方+、中国首家实名制摄影人论坛四月风专版展出。基于对回归纪实摄影本质的思考,将该组图片的创作及传播全过程进行详尽梳理、分析,分享了创作前期课程学习与本作品的关系、创作构思及实施过程的细节、作品传播及相关思考、实施心得体会与反思、对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思考。企图通过作品创作本身去探讨纪实摄影的本质问题。本文不仅给予纪实摄影创作实践提供经验参考,并且对作品展览及公开发表提供经验参考,以期为之后进行纪实摄影创作的摄影者提供多维度参考。目前在知网检索“创作报告”,已收录的有部分纪录片、专题片、广播电视节目、美术绘画、文献摄影等创作报告类论文,但未检索到有关纪实摄影的创作报告论文,本文率先作出尝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芦苇收割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雯婧,李佳君.收割芦苇保护水域[N].克拉玛依日报.2019
[2].龚剑锋.纪实摄影《洞庭湖畔芦苇收割人》创作报告[D].广西大学.2016
[3].孙勇,邓昶身,鲁长虎.芦苇收割对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冬季鸟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影响[J].湿地科学.2014
[4].李东来,魏宏伟,孙兴海,张正旺.震旦鸦雀在镶嵌型芦苇收割生境中的巢址选择[J].生态学报.2015
[5].金金.芦苇收割船关键部件的设计与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6].刘臣.基于季节变化与收割研究芦苇根系泌氧在湿地污染物去除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4
[7].马华,潘卉,吴捷,李恺,孙瑛.芦苇收割对宫苍仁蚧密度及其五种寄生蜂共寄生关系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4
[8].金金,王泽河,姜海勇,弋景刚.芦苇整齐化收割船的研制[J].广东农业科学.2013
[9].程嘉伟,邓昶身,阮德孟,鲁长虎.太湖湖滨带芦苇收割对湿地鸟类多样性和空间格局的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10].刘秋华,吴永波,薛建辉.收割对芦苇生物量及氮磷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