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黏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黏土,蠕变,长期强度,ANFIS神经网络
红黏土论文文献综述
朱世民,陈昌富,高杰[1](2019)在《基于ANFIS神经网络的红黏土蠕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评价红黏土边坡的蠕变特性和长期稳定性,必须建立合理的红黏土蠕变模型.首先利用自行设计改装的红黏土叁轴蠕变试验装置,采用分级加载,对在不同围压下固结完成的红黏土试样进行室内排水叁轴蠕变试验,获得了不同围压下的红黏土蠕变全过程曲线.然后采用"陈氏加载法"将分级加载曲线转化为不同偏应力水平下的分别加载曲线,利用等时曲线法获得红黏土的长期抗剪强度.选用不同围压、不同偏应力水平下的部分蠕变试验结果进行样本训练,建立了基于ANFIS神经网络且考虑围压及偏应力影响的红黏土蠕变模型.最后,利用训练完成的本文模型对其他蠕变试验结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拟合及预测精度均较高.(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陈学军,陈议城,宋宇,李佳明,余思喆[2](2019)在《Cu~(2+)污染红黏土土性异变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Cu~(2+)污染物对桂林红黏土土性异变的影响。通过开展XRD、XRF及压汞试验,探讨Cu~(2+)污染红黏土中主要矿物成分的异变规律及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红黏土中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石英和针铁矿,Cu~(2+)污染对这3种主要矿物成分的含量产生显着影响,随着Cu~(2+)浓度的增大,高岭石和针铁矿的含量逐渐减少,石英的含量逐渐增多,其含量变化率大小关系为:高岭石>针铁矿>石英,且在浓度为2%时,高岭石的损失率高达10. 69%,针铁矿的损失率达到5. 38%;红黏土孔隙分布曲线为双峰分布,双峰分别分布在0. 01-0. 1μm和1~10μm之间,且在0. 01~0. 1μm之间的微小孔隙占了绝对优势。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双峰"逐渐右移,孔隙变大;"峰宽"逐渐变宽,孔隙变多。通过开展相关力学试验,观察Cu~(2+)污染红黏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异变规律,试验结果表明:Cu~(2+)污染对红黏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影响显着。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逐渐减小,初始孔隙比e0和压缩系数α逐渐增大;当Cu~(2+)浓度从0增大至2%时,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由典型的应变软化型转变为弱应变硬化型,无侧限抗压峰值强度减少了76. 91%,抗剪强度平均损失率达到69. 36%。(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鸿宾,陈学军,齐运来,黄翔,余思喆[3](2019)在《干密度与含水率对重塑红黏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了解桂林重塑红黏土抗剪强度特性,利用叁轴试验研究饱和及未饱和重塑红黏土的干密度、含水率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最优含水率下的饱和重塑红黏土的黏聚力与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拟合曲线呈凹状,未饱和土的黏聚力与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拟合曲线呈凸状,两者黏聚力曲线在1. 41 g·cm~(-3)附近两者差值最大;饱和重塑红黏土的内摩擦角与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拟合曲线呈凹状,未饱和土的内摩擦角与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拟合曲线呈凸状,两者在干密度为1. 35 g·cm~(-3)附近差值最大;未饱和重塑红黏土的含水率对抗剪强度参数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梁树文[4](2019)在《红黏土对工程性质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庆阳隧道工程中出现的红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红黏土对工程性质的影响。通过对红黏土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红黏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然后再研究红黏土的含水率不同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红黏土是棕红色的,由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不一样,红黏土的膨胀性属于弱膨胀性;剪切强度和粘聚力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当含水率小于20%时,含水率的变化对剪切强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9年10期)
陈筠,高彬,白文胜,史文兵,张银峰[5](2019)在《红黏土在卸荷状态下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工程中常见的3种应力路径,进行不同稠度状态的原状及重塑红黏土的力学特性试验,以研究在不同稠度状态下结构性红黏土在侧向卸荷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性。通过将卸荷比的概念应用于贵州红黏土进行红黏土在卸荷开挖状态下其卸荷比与变形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卸荷比可以很好地描述红黏土剖面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变形破坏特征。不同含水率、不同应力路径和不同固结围压下红黏土的初始卸荷比有很大的规律性及差异性,其与红黏土的变形具有密切的联系,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建立和描述红黏土在工程中的受力变形破坏规律。(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毛吉成,张冲冲,胡宣,李振东[6](2019)在《贵州某公路陡坡路基红黏土填筑加载速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红黏土陡坡路基填筑加载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合路基边坡的稳定性计算结果,探讨红黏土陡坡路基填筑加载速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陡坡路基地段,红黏土在快速填筑过程中往往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而且超间隙水压力消散较慢,对路基边坡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吴建奇,谢栎,徐旭[7](2019)在《变围压条件下饱和红黏土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实路基填料的应力路径十分复杂,常规循环叁轴动力试验在常围压条件下进行,无法模拟真实路基填料的受力状态。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模拟交通荷载下路基层的真实受力状态,采用GDS循环叁轴系统对赣南地区的路基红黏土分别进行了变围压(VCP)和常围压(CCP)下的循环叁轴试验,在叁种应力状态下,即相同的最大应力状态,相同的平均应力状态,相同的初始应力状态,对比分析了变围压对红黏土孔压发展、回弹模量和轴向累积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应力状态下变围压都导致了孔压累积的增加。对于相同的最大应力状态,变围压下试样回弹模量较低,累积变形较大,而在相同的最小应力状态下则结论相反。对于相同的平均应力状态,变围压对红黏土长期变形特性的影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7期)
李雪峰,尚应超,谷笑旭,于介,杨文波[8](2019)在《隧道穿越红黏土接触带初期支护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不同岩性接触带地质条件复杂,围岩软硬不均,隧道变形与常规地层隧道有所不同。本文以贾塬隧道穿越红黏土与砂岩夹泥岩接触带地段为依托,建立相应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对初支厚度、拱架间距、锚杆长度和间距在控制围岩变形和初支应力方面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隧道穿越红黏土与砂岩夹泥岩接触带时,开挖扰动引起的洞周变形占总变形量较大;(2)初期支护厚度和钢拱架间距两个参数对隧道变形和初支应力控制效果明显;(3)边墙锚杆的长度和间距对隧道变形影响不明显;(4)该成果可为隧道穿越不同岩性接触带时的支护参数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开圣[9](2019)在《干湿循环下红黏土边坡裂隙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湿循环下红黏土边坡裂隙的演变规律,采用室内边坡模型模拟日照-降雨干湿循环方式,并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得的裂隙光栅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提取了红黏土边坡裂隙率、裂隙条数、裂隙总长度、土块个数等定量化指标,分析了降雨-蒸发循环作用下裂隙指标的演变规律与干湿循环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导致红黏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梯度引起的土体上下部基质吸力的差异性,致使土体收缩不均匀,而土体的胀缩性、渗透性和脱湿速率的空间分布则是决定含水率梯度的关键因素;裂隙的宽度、深度和裂隙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大然后趋于稳定;裂隙总条数、土块个数和裂隙总长度在第1次干湿循环后达到最大值,第2次干湿循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之后裂隙总数量趋于稳定,但裂隙总长度和土块个数在后期干湿循环中仍有小幅增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翁冰清[10](2019)在《塑性红黏土混凝土控渗墙与覆盖层蓄水期应力应变关系模拟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工程案例实用数据,采用典型截面有限元模拟分析方式,对塑性红黏土控渗混凝土基墙与覆盖层蓄水期应力应变关系进行数理模拟分析,探究入掺红黏土的弹塑性混凝土控渗墙的应力应变规律及与盖覆层的形变协调性,以期为同类水库控渗墙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红黏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Cu~(2+)污染物对桂林红黏土土性异变的影响。通过开展XRD、XRF及压汞试验,探讨Cu~(2+)污染红黏土中主要矿物成分的异变规律及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红黏土中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石英和针铁矿,Cu~(2+)污染对这3种主要矿物成分的含量产生显着影响,随着Cu~(2+)浓度的增大,高岭石和针铁矿的含量逐渐减少,石英的含量逐渐增多,其含量变化率大小关系为:高岭石>针铁矿>石英,且在浓度为2%时,高岭石的损失率高达10. 69%,针铁矿的损失率达到5. 38%;红黏土孔隙分布曲线为双峰分布,双峰分别分布在0. 01-0. 1μm和1~10μm之间,且在0. 01~0. 1μm之间的微小孔隙占了绝对优势。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双峰"逐渐右移,孔隙变大;"峰宽"逐渐变宽,孔隙变多。通过开展相关力学试验,观察Cu~(2+)污染红黏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异变规律,试验结果表明:Cu~(2+)污染对红黏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影响显着。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逐渐减小,初始孔隙比e0和压缩系数α逐渐增大;当Cu~(2+)浓度从0增大至2%时,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由典型的应变软化型转变为弱应变硬化型,无侧限抗压峰值强度减少了76. 91%,抗剪强度平均损失率达到69. 3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黏土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世民,陈昌富,高杰.基于ANFIS神经网络的红黏土蠕变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陈学军,陈议城,宋宇,李佳明,余思喆.Cu~(2+)污染红黏土土性异变现象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9
[3].陈鸿宾,陈学军,齐运来,黄翔,余思喆.干密度与含水率对重塑红黏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9
[4].梁树文.红黏土对工程性质的影响分析[J].粘接.2019
[5].陈筠,高彬,白文胜,史文兵,张银峰.红黏土在卸荷状态下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6].毛吉成,张冲冲,胡宣,李振东.贵州某公路陡坡路基红黏土填筑加载速率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
[7].吴建奇,谢栎,徐旭.变围压条件下饱和红黏土动力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8].李雪峰,尚应超,谷笑旭,于介,杨文波.隧道穿越红黏土接触带初期支护优化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9
[9].陈开圣.干湿循环下红黏土边坡裂隙演变规律[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翁冰清.塑性红黏土混凝土控渗墙与覆盖层蓄水期应力应变关系模拟探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