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病害论文-左螭

壁画病害论文-左螭

导读:本文包含了壁画病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纤传感器,法布里波罗干涉,超声检测,超声成像

壁画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左螭[1](2019)在《空气耦合法布里-珀罗干涉型光纤超声传感器用于壁画病害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彩绘壁画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古代壁画历经长期受自然环境侵蚀或者有意无意的人为破坏而产生病害,如空鼓、酥碱、起甲、龟裂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病害会进一步加速扩散,最终造成壁画不可恢复的损坏,所以对这些濒危的古代壁画的保护和修复显得非常紧迫。对病害的分析评估是进行文物科学研究、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检测手段调查、了解壁画绘画层面和结构层面(地仗层或支撑体)的现状与病害状态,进而筛选保护材料与工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由于壁画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时必须遵循无损原则。壁画内层结构检测技术中,传统的敲击法和目测法依赖文物工作者的主观经验,X射线成像与热波成像技术无法获得彩绘壁画文物内部层结构信息,对壁画有潜在的损伤,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探测深度有限,无法检测壁画地仗层内病害。超声无损检测具有穿透能力强,但一般需要耦合剂,如果能利用高灵敏度的超声传感器,直接获取超声回波信号,通过断层成像可探测物体内部结构信息,实现对彩绘壁画文物地仗层病害的无损检测。本文以彩绘壁画文物地仗层病害的无损检测为背景,研究高灵敏的光纤超声传感器,搭建空气耦合超声断层成像系统,实现对壁画模型地仗层内空鼓病害和酥碱病害的二维与叁维成像。所做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结果是:(1)研究了膜片式Fabry-Perot(F-P)干涉型光纤超声传感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了F-P干涉型光纤超声传感器的声压灵敏度与构成F-P腔的薄膜的杨氏模量的关系,并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性能改善。(2)使用低杨氏模量的金膜制作F-P结构的光纤超声传感器,对其空气耦合下的信噪比进行了测量,在300KHz,1MHz和3MHz的信噪比分别为68.18 dB,50.03 dB和38.64 dB。(3)利用制作的空气耦合的传感器实现了彩绘壁画模型地仗层空鼓结构与酥碱的成像,成像结果显示,地仗层空鼓的厚度分别为0.1880 cm,0.6210 cm和0.3730 cm,误差率分别为5.64%,8.73%和3.83%,地仗层酥碱病害区域厚度约为2.2710cm,误差率为13.9%。结果表明,借助于膜片式Fabry-Perot干涉型光纤超声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壁画内部层结构进行断层成像,能为彩绘壁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服务和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3-01)

岳永强[2](2019)在《麦积山石窟壁画病害现状调查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积山石窟现有洞窟编号221个,保存有壁画1 000余m~2。石窟中保存有国内石窟最完整的大型经变画,对研究中国经变画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现状调查表明,麦积山石窟壁画病害主要表现为地仗空鼓、颜料层起甲、脱落、酥碱、微生物损害等病害。文章主要通过对这些病害的调查和分析结合保存环境及壁画制作材料、工艺对麦积山石窟的壁画病害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陶晗[3](2017)在《古壁画病害机理的现场沉浸式可视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场沉浸式可视化可以将可视化视图结合到真实世界中,表现数据的空间属性,提供专注高效的混合现实分析环境。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古壁画都在承受病害的侵蚀,这些病害机理复杂、成因众多,亟需跨学科的复杂数据分析。现场沉浸式可视化可以帮助文物保护专家在实地考察时分析病害数据,提高病害分析效率。而近几年具有实用价值具有实际可用性的光学透视的头戴显示设备的出现为现场沉浸式可视化提供了平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混合现实的现场沉浸式可视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古壁画病害和环境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方法中还包括用特征提取提高定位精确度的混合定位技术、非接触式的快速病害标注技术、针对现场沉浸环境的立体雷达、以及基于病害机理模型的病害警报的提取算法。同时本文还提供了两个性能测试、一个基于敦煌莫高窟数据的模拟案例分析、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反馈。本文可视化方案的视图和交互针对现场性和沉浸性设计,并整合了叁个面向文物安全性的交互设计。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媒介可视化,本文的方案提供了一个更灵活、更高效的数据分析环境,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方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马文霞[4](2017)在《不同墓室砖壁画病害与环境空气中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着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但是微生物的存在对其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位于敦煌市戈壁滩的西晋墓、汉墓以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嘉峪关五号墓均是半地下砖壁画墓室,这些砖壁画生动形象、素材丰富,对于探索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这叁座墓室在长期缺乏系统保护的条件下,出现了大量外观相似的酥碱、黑斑等病害,这些病害长期恶化会导致壁画大面积脱落,这对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学习都将是不可逆转的遗憾。本研究主要针对敦煌西晋墓、敦煌汉墓和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五号墓的壁画及环境空气,旨在对比不同地点墓葬内砖壁画病害和环境空气的真菌多样性组成,讨论外观相似的砖壁画病害是否存在相同的真菌群落。此外,结合壁画成分分析,探究本实验样品中分离纯化出真菌菌株的耐盐特性和产酸特性,并拟为砖壁画保护过程中的真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采用Buck Bio-Culture采样器进行砖壁画附近空气样品的采集,分别使用无菌棉签和无菌手术刀进行砖壁画病害表面样品及砖壁画病害墙体样品的采集。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纯化分离真菌菌株,并对不同真菌单菌株进行基因组的DNA提取、真菌ITS区扩增、通过测序技术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来研究砖壁画真菌多样性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砖壁画病害样品的微观形态特征,并结合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壁画样品的主要元素和晶体成分;最后针对样品晶体类型,运用模拟培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手段分别探究样品中可培养真菌菌株的耐盐特性和产酸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砖壁画病害表面有大量菌丝体。在叁座墓室样品中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均为优势菌属,其它真菌多样性包括镰刀霉属(Fusarium)、毛壳霉属(Chaetomium)、枝孢属(Cladosporium)等。通过对比分析,相似砖壁画病害处有相同的真菌群落。砖壁画表面黑色斑点的相同真菌组成群落有黄灰青霉(Penicillium aurantiogriseum)、厚垣镰孢霉(Fusarium chlamydosporum)和奥桑青霉菌(Penicillium olsonii),酥碱病害中相同真菌组成群落有花斑曲霉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黄灰曲霉(Penicillium aurantiogriseum)以及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另外,空气中真菌组成群落也与砖壁画病害样品中的真菌组成群落有部分相同群落。综合叁座墓室环境,发现在平均温湿度均较大、游客人数较多的嘉峪关五号墓墓室内各类型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更高、浓度更大。并且在该研究样品中纯化出的可培养真菌大多有较强的耐盐性,在浓度为15%的盐环境中均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尤其是丰度较高的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的真菌,甚至在25%-30%的盐浓度下仍可保持生长能力;此外,青霉属(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以及放射毛霉属(Actinomucor)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产酸能力,产酸种类以琥珀酸、柠檬酸、硬脂酸和棕榈酸为主,这些有机酸酸性较强、具一定腐蚀性,会对砖壁画造成不同腐蚀作用。该实验结果说明文化遗产在保藏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人为采取措施控制储藏温度、湿度以及游客数量等因素,另一方面需要对文物所处环境的空气微生物传播进行控制。并且部分耐盐真菌可能加剧壁画的酥碱形成、而真菌的产酸也可对壁画表面造成腐蚀,为预防病害加剧需要对这部分真菌有针对性进行灭菌。综上,该实验可为文物保护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张楠[5](2015)在《古代壁画病害交互式标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壁画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环境简陋、材质脆弱,再加上洪水、沙尘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现存的古代壁画之上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病害。要对这些壁画进行预防性保护监测或对病害进行修复,需要根据病害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过程是在所获取的图像上对病害的类型、程度和区域进行精准的标识,以为修复或监测分析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壁画病害的标识一般使用通用工具如AutoCAD等,这类工具存在着专业针对性差,学习周期长,操作繁琐等问题,很难满足修复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古代壁画病害标识工作的调研,本文提出了一种专业针对性强,学习周期短,操作简捷,功能全面的古代壁画病害标识系统,并提供了对四种主要病害的自动标识功能。通过在敦煌莫高窟的实际应用,证明本系统可以减轻病害标识工作的繁重程度,极大的提高病害标识工作的效率。本论文介绍了古代壁画病害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主要功能的实现,主要的贡献有两个方面:针对病害监测工作的需求增加了对病害数据统计和病害标识图像输出的功能,同时为了提高标识工作的效率,进行了许多用户操作和功能的优化,大大提升了系统对超大图像和多幅图像的功能支持。(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14)

卢秀善[6](2015)在《天梯山石窟壁画病害及其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天梯山搬迁壁画病害及其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对其部分进行实验修复,可以为后期大规模的修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保障。(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5年18期)

张屹东[7](2015)在《敦煌莫高窟洞窟环境监测及对壁画病害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千年的环境侵蚀,敦煌莫高窟壁画出现了大量病害。洞窟微环境及壁画含水率、含盐量的变化是壁画缓慢破坏的原因之一,并且对病害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论文研究环境对壁画病害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对莫高窟洞窟环境监测现状进行了调查,包括被监测洞窟的大小、年代、传感器位置等。对典型的病害包括疱疹、变色进行量化分析,为洞窟环境监测改进、本体环境和病害监测及模拟病害试验提供基础数据。2、通过对现有的温、湿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洞窟面积、层数、南北位置等因素对洞窟温、湿度的影响,得出洞窟面积较小,层数较低,相对湿度变化明显;同层洞窟南北位置不同,对窟内环境监测数据影响不大等。采用网格划分法对结点处的温湿度进行监测并用Surfer 10.0软件对监测得到的温、湿度数据分布进行拟合,确定洞窟内监测布点位置。3、采用XRD,Raman等分析方法对莫高窟壁画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的主要成分进行测试,得出支撑体砾岩层和地仗层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等矿物成分;颜料主要为铅丹、铁红、朱砂、氯铜矿、青金石等古代壁画上常见的矿物颜料。对地仗层pH值、电导率、含盐量、含盐种类等进行分析发现地仗层呈中性,含盐量约为1%-5%,以硫酸盐、钠盐、氯化物最多。4、通过制作模拟壁画各组成层样品,并在不同相对湿度下进行水汽渗透时间的确定,发现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水汽透过壁画各层速度加快,水汽透过颜料层大致时间为9-19s,透过白粉层大致时间为35-53s,透过20mm地仗层大致时间为88-218min。此结果为洞窟环境监测频率的确定提供依据。5、对不同硫酸钠含量的地仗进行冻融循环实验,发现大于3%含硫酸钠地仗经过一次冻融循环后均破坏。含盐量为0%、1%、2%的地仗,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地仗强度逐渐降低。对不同氯化钠含量、相对湿度环境下疱疹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模拟,发现氯化钠是疱疹产生的原因。不同相对湿度下,疱疹直径随着氯化钠含量的增加。含水率为15%的所测试含盐量样品,与其它相对湿度的环境相比,在相对湿度为30%下疱疹产生速度最快。对不同盐水比、干湿循环次数、土沙比产生的酥碱病害进行分析,并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当含盐量中等(2%-6%),土沙比为3:1时,酥碱病害产生最快,并且盐水比在2:10左右时出现的酥碱病害,与敦煌莫高窟酥碱状况相似,是今后防治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28)

吴萌,王慧琴,李文怡[8](2016)在《多尺度唐墓室壁画病害标记及修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壁画虚拟修复包括病害标记与缺损信息填充两部分。病害标记结果为虚拟修复建立先验模型,标记区域为图像信息缺损部分,未标记区域为有效信息源,修复过程为有效信息向缺损区域扩散的过程。依据唐墓室壁画的病害分类标准,采取多尺度病害标记,利用形态学高帽、低帽算子设计多尺度结构元素对病害进行标记,形成龟裂、裂隙、裂缝叁种病害的分布图,并产生相应的掩膜。以此掩膜图像为先验模型,改进CDD算法的信息扩散方式,用交叉扩散代替正交扩散以适应带有确定方向性的信息缺失区域被合理填充,该方法能实现唐墓室壁画的多尺度修复。(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6年11期)

马燕天[9](2015)在《莫高窟空气细菌多样性及壁画病害微生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中,人们靠着自身的勤劳和智慧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在这过程中生产并遗存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物真实的反映了人类当时的聪明智慧与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然而,长期以来许多的文物遗产一直受到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因素的腐蚀破坏,人们在文物保护研究中克服困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成功的保护了许多珍贵文物。近年来,生物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腐蚀研究也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任何生物的存活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能源,就会不可避免的威胁到文化遗产的安全,而且生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的生物及非生物体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这就使得文化遗产生物腐蚀的研究比较困难,需要系统性的研究生物腐蚀的机理与对应的防治体系。敦煌莫高窟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享誉海外,其中丰富多彩的精美壁画和美轮美奂的塑像更是让人们叹为观止。但莫高窟存在病害仍然非常严重,包括长期的风沙侵蚀、盐害与生物腐蚀等。空气是微生物迁移的重要载体,能够运送各类微生物附着在壁画表面,这些微生物具有腐蚀破坏壁画的潜力。本实验首先选择莫高窟区典型的微环境作为采样点,监测这些环境中的微生物动态变化,同时考虑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游客对空气微生物的影响,为洞窟保护与旅游管理提供参考。其次,为了分析壁画表面微生物的来源,从壁画的表面、内部和空气浮尘采样,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特点,比较样品间的异同,建立空气微生物与壁画之间的联系。再次,由于壁画本身的性质不同,为了分析不同壁画表面微生物分布的特点,从酥碱壁画、不同颜料的壁画、不同历史年代的壁画上采样,以期获得较为详尽的微生物分布特点,为壁画保护的微生物研究奠定基础,为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为敦煌莫高窟窟区空气细菌多样性研究,真菌多样性研究由其他人员负责,故本研究只就细菌研究部分论述。本实验中采用了国产的Andersen FA-1型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样,采样时间从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每月上旬采样一次,采样地点分别为完全开放参观的洞窟环境(0C),间接性开放的洞窟环境(SC),完全封闭保护的洞窟(CC)和窟外开放环境(OD)。本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1)莫高窟窟区空气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在(0.1-3.8)×103CFU/m3之间。莫高窟空气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为夏、秋季高(5-10月),冬、春季低(11-4月)。(2)莫高窟的完全开放洞窟和完全封闭洞窟中空气可培养细菌的平均数量高于间接性开放洞窟和窟外检票入口处;空气中细菌微粒的主要直径分布在空气采样器的一级(>8μm)、叁级(2.1-3.3μm)、四级(3.3-4.7gm)和五级(1.0-2.0μm)。(3)本研究共得到了48种细菌的序列类型,隶属于19个不同的细菌属。优势类群及所占比例依次为詹森菌属(Janthinobacterium)14.91%、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3.40%、芽孢杆菌属(Bacillus)11.25%、鞘胺醇单孢菌属(Sphingomonas)11.21%、微球菌属(Micrococcus)10.31%、微杆菌属(Micrdbacterium)6.92%、柄杆菌属(Caulobacter)6.31%及玫瑰单孢菌属(Roseomonas)5.85%。(4)各个细菌的种属在空气采样器中的截留直径差异较大,在采样器的各个级层中的分布具有特异性。如果从主要的优势种属来分析,采样器第一级主要为詹森菌属(Janthino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第二级层中主要为詹森菌属(Janthinobacterium)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在第叁、四级层中的优势菌属比较相似,都为詹森菌属(Janthinobacterium)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第五级主要为詹森菌属(Janthinobacterium);第六级层中的优势菌属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5)环境温度(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地表温度、气温等参数)、相对湿度和人类活动(游客)是影响空气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空气中细菌数量与温度、相对湿度、及游客数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窟外开放环境和一些体积较小的洞窟中,空气中可培养的细菌浓度与环境温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而降雨和空气相对湿度则具有明显的负向相关性。游客数量对莫高窟空气中细菌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阈值,超过阈值的游客数量会对空气细菌类群的数量和种类组成产生明显的影响。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首先进行了壁画表面微生物来源的分析实验,实验分别从洞窟壁画跟部的灰尘、壁画颜料表面、壁画颜料脱落后的地仗层采样,分别代表了洞窟环境中空气中灰尘、壁画表面颜料和壁画基质材料,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特点。实验结果发现,在壁画表面的微生物中,一部分来自于壁画材料本身,包括一些土壤中常见的微生物,如Paenibacillus、Tumebacillus、Halothermothrix、 Gracilimonas、Alternaria、Cladosporium等,另一部分则具有空气来源的背景,如Chaetomium、Trichococcus、Cryptococcus、Phoma等,表明空气微生物与壁画表面的微生物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本研究还对不同壁画表面的微生物进行了分析,包括了严重酥碱的壁画、不同颜色颜料壁画和不同历史年代的壁画。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1)在莫高窟壁画表面,普遍存在的细菌类群包括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um, Bacillus,Planococcus;普遍存在的真菌包括Cladosporium,Penicillium。(2)在时间分布上,Thermoanaerobacteraceae和Gammaproteobacterium由远到近逐渐增多,而Alternaria逐渐减少。(3)在空间分布上,Azospirillum随着层位升高而增多,Filobasidiales,Eurotium, Aspergillus同样升高。(4)与壁画酥碱紧密相关的细菌包括Shigella, Peptostreptococcaceae,Shewanella和Aerococcus;真菌为Trichoderma。这些菌属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Trichoderma为主要的植物病原菌。(5)不同颜料代表了不同的金属元素含量,以颜料表面生长的微生物类群数量表征金属颜料毒性,红色(Pb304)的生物毒性最大,黑色(Pb02)次之,蓝色(Cu2+)最弱。(6)莫高窟壁画中微生物以异养微生物为主,并不属于寡营养环境条件。壁画表面微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不依赖于自养微生物提供基础营养和生态位。(7)限制壁画表面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是水分而不是有机质含量,因此微生物腐蚀壁画的机制不包括生物膜的形成。上述结果表明,莫高窟壁画上参与生物腐蚀的微生物来源广泛,种类较多,并且与壁画自身的性质紧密相关。空气微生物既是壁画微生物的来源之一,也是壁画微生物的归处之一,在洞窟环境中检测空气微生物可以监控壁画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沙尘是空气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应当采用适宜的方式阻挡空气沙尘进入洞窟,但在空气质量良好的情况下需要打开洞窟,促进空气流通,有利于稀释洞窟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游客数量对空气微生物影响较大,应当根据不同洞窟的特点确定每个洞窟的游客承载量,限制游客数量,以维持洞窟中稳定的气候条件。本研究的初步成果将有利于莫高窟文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进步,并为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3-01)

康凯[10](2014)在《石窟壁画病害的时空模式可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石窟壁画,本文提出了一个可视分析框架和一系列可视分析工具,以支持壁画病害模式的发现和分析。这个框架是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假设检验方法学设计的。它包括了一个交互式的观察-假设-检验的工作流。相对于传统的分析方法,本文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支持多尺度的(从遗产地、到洞窟、到墙壁、到病害区域的)高维时空数据可视分析工具集。这个框架中包括了一个遗产地级别的放射柱状可视分析工具,一个在多尺度下结合了折线图和雷达图来探索全局信息和病害细节的集成工具,以及一个用于分析洞窟之间关联的矩阵可视化工具,一个提升了的领域专家已经熟悉使用的基于符号和图形语法标记的支持病害位置绘制的半自动的可视分析工具,一个基于主题河的时序数据分析工具。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可视分析技术的可用性和高效性等,本文用一个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真实壁画病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用例研究和来自各领域专家,包括微环境学者,档案管理者,地质学家,化学家,保护者,修复者和管理者在内的专家评审工作。所有参与评审的研究人员都对本文的可视化工具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研究工作中非常感兴趣,认为本文的这个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可视分析技术结合到一起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的可视分析工具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可以减少一部分到遗产地现场观察的工作。并且,他们认为本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壁画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麦积山石窟现有洞窟编号221个,保存有壁画1 000余m~2。石窟中保存有国内石窟最完整的大型经变画,对研究中国经变画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现状调查表明,麦积山石窟壁画病害主要表现为地仗空鼓、颜料层起甲、脱落、酥碱、微生物损害等病害。文章主要通过对这些病害的调查和分析结合保存环境及壁画制作材料、工艺对麦积山石窟的壁画病害进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壁画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1].左螭.空气耦合法布里-珀罗干涉型光纤超声传感器用于壁画病害检测分析[D].西北大学.2019

[2].岳永强.麦积山石窟壁画病害现状调查及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

[3].陶晗.古壁画病害机理的现场沉浸式可视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7

[4].马文霞.不同墓室砖壁画病害与环境空气中真菌多样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5].张楠.古代壁画病害交互式标识系统[D].天津大学.2015

[6].卢秀善.天梯山石窟壁画病害及其修复[J].丝绸之路.2015

[7].张屹东.敦煌莫高窟洞窟环境监测及对壁画病害影响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8].吴萌,王慧琴,李文怡.多尺度唐墓室壁画病害标记及修复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

[9].马燕天.莫高窟空气细菌多样性及壁画病害微生物研究[D].兰州大学.2015

[10].康凯.石窟壁画病害的时空模式可视分析[D].天津大学.2014

标签:;  ;  ;  ;  

壁画病害论文-左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