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流动论文-潘刚,岳宝,曹红军,周亚运

进气流动论文-潘刚,岳宝,曹红军,周亚运

导读:本文包含了进气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滚动转子压缩机,进气流道,脉冲流动,CFD仿真

进气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潘刚,岳宝,曹红军,周亚运[1](2019)在《基于CFD压缩机进气流道脉冲流动传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滚动转子压缩机气缸吸气-压缩过程周期性的快速进行,制冷剂气体在进气流道内呈现出脉冲流动状态。本文分别采用稳态和非稳态两种CFD仿真模型,对压缩机进气流道内流动传热过程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型计算得到的温度分布规律相似,但非稳态模型计算得到的进气流道出口温度值偏高约1.5℃。脉冲流动使管路连接处和锥形管处的换热强化,壁面附近制冷剂气体的局部温度升高约10℃。制冷剂气体的回流对进气流道出口温度的影响较小,出口温度的升高主要受到的脉冲流动换热的影响。制冷剂气体与管壁之间的传热主要集中在进气流道的水平段,为总传热量的85%。锥形管区域制冷剂气体流速大、温度高,是水平段制冷剂气体-管壁传热量最大的区域。(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1)

阳仕柏,刘艳明,叶传新,孙海东,柴运强[2](2019)在《船舶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排气引射器流动机理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一船舶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排气引射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该引射器全流场结构和流动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混合段直径对引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引射口喷出高速引射气流,带动被引射的低速气流向前流动,在混合段内引射气流沿流动方向速度逐渐减小,被引射气流的速度增加并在混合段与引射气流逐步混合。当改变混合段直径研究发现,该模型存在一个较好的混合段系数a_m=1.58,当混合段系数偏大或偏小均会影响引射效果。(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8-10)

田冉冉,毛军逵,范俊,魏嵩,王龙飞[3](2019)在《反旋进气混合式减涡结构流动特性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将反旋进气孔与减涡管相结合的混合式减涡器,数值研究了其减阻引气效果,分析了旋转雷诺数、无量纲入口质量流量对内部流场结构和压力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混合式减涡器引气结构中,静压沿径向平缓降低,在周向分布均匀;随着无量纲入口质量流量或旋转雷诺数的增加,引气结构总压降呈现单调上升的趋势,其中在高旋转雷诺数、低无量纲质量流量工况下具有突出的减阻性能,其对应的湍流参数为0.106 4~0.324 5。相比于简单盘腔,反旋进气孔式及管式减涡器的压力损失分别降低62.5%、60.5%,混合式减涡器可降低80.4%,体现出良好的减阻引气效果。(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胡海明,徐永涛,徐方鑫[4](2019)在《无胶须轮胎模具弹簧气孔套进气段结构对喷射流动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利用大型流体工程计算软件CFX15. 0,模拟研究无胶须轮胎模具弹簧气孔套进气段结构对喷射流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弹簧行程下,随着阀杆锥角增大,流阻因数先减小后逐渐增大,而在相同阀杆锥角下,流阻因数则随弹簧行程增大而总体减小;阀杆锥角和弹簧行程对流量系数和出口端流量的影响则相反。本研究获得最佳喷射流动参数的条件为:弹簧行程小于(大于)0. 2 mm时,阀杆锥角取65. 4°(69. 4°)。(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9年03期)

肖竞雄[5](2019)在《典型进气装置内孔板流动发展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板是流体机械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可安装于航空发动机试验台进气装置内以模拟特定的畸变流场,其周围产生的绕流与流道内其它流动特征相互作用,对流动结构及损失形成影响。为了更精确且高效地设计此类孔板,应获取在进气装置内结构件影响下孔板绕流机理,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典型进气装置内孔板绕流的流动发展及对气动参数的影响规律,主要的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内容:对轴向进气流道内孔板绕流的流动发展规律进行了计算和实验研究在考虑轴向进气装置结构的影响下,通过定常计算分析了孔板绕流板后低压区的形成原因,阐述了板后流动发展的具体过程,进一步采用非定常计算分析了板后涡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比研究了孔板的堵塞率、孔的数量以及计算模型的尺寸大小对轴向进气装置内流动的影响,总结了沿程不同截面的流场发展规律。研究了径向进气通道转折及支板等典型特征与孔板共同作用下流动的发展规律对径向进气装置孔板绕流进行叁维定常全通道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带孔板原始流场的沿程发展规律,发现支板的存在是原始流场流动损失主要来源,即支板后的尾迹区与主流的掺混流动损失,支板的存在对于流场的不均匀度几乎没有影响;研究了支板数改变对于流场的影响,发现了支板数的增加会增加额外的流动损失,尤其在马赫数较低时更多的支板数使得流动损失增加的更快,支板数的改变也对流场畸变没有特别影响规律;分析了进气孔板几何结构变化对流动影响的规律,并将数值模拟和试验进行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陈帝云[6](2018)在《高负荷局部进气涡轮流动特性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防和民用动力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涡轮正不断朝着结构更紧凑、级数更少、重量更轻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涡轮级负荷增大、内部处于跨声速流动状态,且局部进气结构型式使得高负荷涡轮进气扇区之后的各排动静叶工作在周向非均匀的来流条件,叶排内部流动情况更加复杂的同时,各级动叶也承受着更强烈的非定常气流激振力的作用。因而,系统研究局部进气条件下,高负荷涡轮优化设计方法,理清局部进气涡轮内部非定常流动损失特点和气流激振特性,在此基础上找出进一步改善高负荷局部进气涡轮性能的流动组织方法和构型方式,对于该类型涡轮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有低耗气量、高负荷、低展弦比特点的涡轮,采取局部进气的结构型式可以增加涡轮叶片高度,以降低小流量条件下,叶片高度过小所带来的急剧增加的二次流损失和加工制造时的难度。另外,局部进汽的结构型式在采用喷嘴配汽的汽轮机调节级中也有应用,可以减小配汽时的节流损失,提升部分负荷条件下机组的效率。本文首先对局部进气涡轮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利用MATLAB对现有软件模块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建立了能够在全周进气单流道和局部进气环境下对双级局部进气涡轮进行分步优化设计的平台,并基于神经网络训练所得到的反映各阶段优化参数与涡轮气动性能之间映射关系的近似模型和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的全局寻优,获得了双级局部进气涡轮各阶段的优化结果。通过OPT STEP1、OPT STEP2的优化,在考虑该类型涡轮反动度对局部进气构型后泄漏损失影响的前提下,对全周进气单流道条件下涡轮内各叶排间的冲角状态和气动参数进行重新优化组织,并对第一级动叶通过弯优化减少了上下通道涡相互干涉造成的高损失区域,使全周进气单流道条件下优化结果single-OPT2的总静效率较原型累计提升了 3.24%。随后对single-OPT2进行局部进气构型得到双级局部进气涡轮PA-OPT1,其总静效率较原型PA-ORI提升了 2.87%。在前两步优化结果的基础上,OPT STEP3进一步在局部进气环境下对r1动叶叶型进行优化,显着改善了局部进气条件下动叶排根部的流动状态,消除了在进入进气段影响区域时动叶排根部前缘吸力面的分离,同时使得沿周向窜流的净流量较PA-OPT1减小了10.30%。总体来看,优化后的双级局部进气涡轮PA-OPT2其总静效率较PA-OPT1提升了 0.85%,较原型PA-ORI累计提升了 3.72%。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结构型式局部进气涡轮非定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对于第二级静叶排也采用局部进气结构型式的case3方案,其第一级动叶排内,处于非进气段后所对应的动叶区域整体静压水平更高,与进气段后所对应的动叶区域的压差较case2小,由局部进气引起的周向窜流、掺混的程度低,其第一级动叶内的时均能量损失水平更低。同时,从前面级来流流体经由第二级局部进气静叶流道收集整合后,再进入第二级动叶内做功,使得case3第二级静叶排进气流道内部流场状态与第二级静叶排全周进气的case2方案相比,更接近全周进气casel时的“理想”状态,流体在第二级静叶排内的掺混损失更小,其后所对应的第二级动叶也更多地工作在接近全周进气来流条件下的高效状态。与case2相比,case3第一级时均总总效率、第二级时均总静效率以及两级总静效率分别提升了 3.14%、8.62%和4.13%。但对于case3,由于不能像case2那样利用第二级全周静叶排对来流进行充分掺混和均化,使得case3第二级动叶所受气流激振力的强度更强,其动叶所受最大交变应力值较case2上升了 32.58%。局部进气条件下,静叶时序位置改变对第二级动、静叶的损失均有显着影响,最佳时序位置方案PA_3.0第二级静叶排的时均能量损失系数较最差时序位置方案PA_0.0上升了 5.12%,而第二级动叶排的时均能量损失系数则下降了 7.49%。最佳时序位置方案PA_3.0时均总静和总总效率分别较最差时序位置方案PA_0.0上升了 1.35%和1.16%。随后,在小局部进气度条件下,设计了单/双向进气再入式涡轮,发现双向进气再入式涡轮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且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总体性能。进气扇区周向布置距离较小、再入扇区内静叶合理调整、选择合适的重复进气次数可以有效提升再入式涡轮总体性能。与双级局部进气涡轮相比,再入式涡轮在较宽的转速范围内依然维持较高的效率水平,且在低膨胀比条件下效率水平也更高。最后,对涡轮模拟试验参数的选取方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局部进气涡轮试验台总体结构、试验件各部分设计方案、局部进气涡轮试验测量方案以及试验件关键部件的加工方案,为下一阶段局部进气涡轮试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8-09-01)

钟兢军,陈帝云,韩吉昂[7](2018)在《单/双向进气再入式涡轮内部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了单/双向进气再入式涡轮总体性能参数,并对其内部流动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单向进气再入式涡轮尺寸较大、结构复杂的再入管道,使得流经其中的燃气总压损失大于双向进气结构型式,且单向进气再入涡轮第二级动叶进口负冲角更大,造成更高的进气损失,因而其总静效率较双向进气结构型式低2.37%。单向进气再入涡轮动叶排两侧压力沿周向分布不均匀性参数分别为1.0472和1.6530,双向进气结构型式为1.8497和1.1233,双向进气结构型式压力沿周向不均匀性更大,导致轴向间隙内的燃气沿周向窜流的程度更大,且双向进气结构型式的第一级进气扇区与出口段布置在同侧,使得沿周向窜动的燃气更易直接流出涡轮,降低了再入管道对前面级燃气的收集能力。(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毛凯,王晓锋,李昌奂,袁伟为[8](2018)在《火箭发动机部分进气涡轮设计与流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某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总体性能及结构要求,采用一维方法设计了部分进气、圆锥形喷嘴、单级超声速冲击式涡轮。基于求解雷诺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组,对涡轮内部流场进行全叁维粘性定常仿真计算及分析,并研究了不同转子叶栅通道面积变化方式对涡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进气涡轮内部流动流线不规则、存在较多漩涡流动、转子叶栅激波复杂、叶片通道内分离较为严重;喷嘴通道和转子叶栅通道内总压损失均在20%以上,其中转子叶栅通道损失更大;不同转子叶栅通道面积的变化方式对涡轮总体性能影响基本不大,但收缩-扩张型通道可降低流速,缓解气流分离,对降低叶片温差应力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8年03期)

刘佩根[9](2018)在《基于流动均匀性的进气歧管参数化设计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气歧管是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其结构对进气均匀性、进气阻力均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所以,进气歧管良好的结构是一台性能优良的发动机所不可或缺的。传统的进气歧管的设计,主要依靠的是稳流实验和人员经验,但这种方法的成本比较高,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汽车开发中得到应用。本文使用一维及叁维的仿真软件,针对2.0L四缸直列四冲程自然吸气汽油机进行进气歧管设计与分析。首先运用GT-Power一维仿真软件,对目标发动机进行建模。一维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叁大部分,分别为进气系统、气缸曲轴箱、排气系统。在对一维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准确之后,以发动机各转速下的充气效率、扭矩、功率为评价指标,探究进气歧管的支管长度、直径、稳压腔容积、外接管的长度、直径对整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整机需求确定各参数具体数值。之后,以一维仿真确定的主要结构参数为基础建立进气歧管叁维模型。并运用Fluent软件对进气歧管的内流场进行仿真模拟,观察并探讨进气歧管内的压力、速度矢量的分布以及各出口流量及其均匀度。发现进气歧管内部流场存在较大局部阻力,分别存在于支管与稳压腔交汇处,支管最小曲率半径处。且进气歧管进气不均匀度较高。因此,决定对外接管与稳压腔交汇处、稳压腔、支管与稳压腔交汇处、支管最小曲率半径处的结构进行改进。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对外接管与稳压腔的连接方式,稳压腔结构进行改进,并增大支管与稳压腔连接处倒角,支管最小曲率半径值。对改进后的进气歧管再次进行叁维仿真分析。发现局部阻力有了明显的降低,进气不均匀度减小,达到进气歧管的设计标准。并将此作为最终设计方案。本文对目标发动机进行进气歧管结构设计的同时,探究了进气歧管参数化设计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进气歧管设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丙超,王胜胜,苏鲁书,祝晓琳,李春义[10](2018)在《多层进气提升管扩径预提升段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催化裂化平衡剂和常温空气为介质,在多层进气底部扩径提升管冷模实验装置上,考察了不同操作条件对预提升段内颗粒浓度轴径向分布、概率密度分布及气固接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预提升段不同轴向区域气固流动特性可以发现,在底部入口区和上部缩颈区,流动行为受气体影响较大,颗粒浓度、径向分布均匀性及气固接触效率降低,中部发展区气固接触效率较高,颗粒浓度的分布效果较好。与传统等径预提升结构相比,扩径预提升段内气固流动行为类似于湍动床,颗粒浓度显着提高,径向颗粒浓度分布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气固分离现象得到有效抑制,气固湍动剧烈,接触效率高,有利于强化气固两相的接触和混合过程。(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进气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一船舶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排气引射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该引射器全流场结构和流动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混合段直径对引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引射口喷出高速引射气流,带动被引射的低速气流向前流动,在混合段内引射气流沿流动方向速度逐渐减小,被引射气流的速度增加并在混合段与引射气流逐步混合。当改变混合段直径研究发现,该模型存在一个较好的混合段系数a_m=1.58,当混合段系数偏大或偏小均会影响引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气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潘刚,岳宝,曹红军,周亚运.基于CFD压缩机进气流道脉冲流动传热的研究[C].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2019

[2].阳仕柏,刘艳明,叶传新,孙海东,柴运强.船舶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排气引射器流动机理数值研究[C].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2019

[3].田冉冉,毛军逵,范俊,魏嵩,王龙飞.反旋进气混合式减涡结构流动特性数值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2019

[4].胡海明,徐永涛,徐方鑫.无胶须轮胎模具弹簧气孔套进气段结构对喷射流动参数的影响[J].橡胶工业.2019

[5].肖竞雄.典型进气装置内孔板流动发展规律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6].陈帝云.高负荷局部进气涡轮流动特性与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

[7].钟兢军,陈帝云,韩吉昂.单/双向进气再入式涡轮内部流动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8].毛凯,王晓锋,李昌奂,袁伟为.火箭发动机部分进气涡轮设计与流动分析[J].火箭推进.2018

[9].刘佩根.基于流动均匀性的进气歧管参数化设计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刘丙超,王胜胜,苏鲁书,祝晓琳,李春义.多层进气提升管扩径预提升段流动特性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标签:;  ;  ;  ;  

进气流动论文-潘刚,岳宝,曹红军,周亚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