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补偿策略论文-王潇杨

翻译补偿策略论文-王潇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补偿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围城》,英译本,翻译补偿

翻译补偿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潇杨[1](2019)在《《围城》英译本翻译补偿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行为,更主要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研究《围城》英译本的翻译补偿策略,有利于《围城》原文形式效果与语义在译文中实现有效传达,促进翻译学发展。结合《围城》英译本,探究具体翻译补偿策略,需要翻译者重视翻译补偿的定义、分类与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围城》英译本中的增补法、引申法、解释法、替代法等翻译补偿策略,最终达到在语言学层面实现翻译补偿策略的全面认知。(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禹[2](2019)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和补偿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译界与学界围绕文学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现今,随着翻译理论的繁荣与发展,翻译学家们的视角不再停留在对于文学作品是否可译的片面争论上,学者们都开始意识到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可译,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相对的可译性。在认识到这一重点的情况下,关于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的研究也就拥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在参照约翰·卡特福德的不可译性分类法的基础上,以鲁迅小说的竹内好译本为实例,并以探讨小说原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出发点,从语言不可译性及文化不可译性两个方面论证了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在文化负载词语的分类上,本论文参照了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法,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语言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及宗教文化负载词。本论文遵循上述分类法,对鲁迅小说竹内好译本中对于不可译性的处理的实际例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翻译方法及翻译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辩证关系。其后,本研究则针对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进行了分析。在具体翻译方法的层面上,本论文探讨了竹内译本中几种常用的翻译技巧:直译与意译、注释和零翻译;随后在翻译策略的层面上探讨了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从归化和异化、以及语用学视角思考了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关于翻译不可译性以及不可译性的转化和补偿策略的研究,在今后的翻译学术研究界也必然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论文以竹内好的鲁迅小说日译本为中心,通过分类整理分析不可译之处的翻译实例,对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转化与补偿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并分析和思考了不可译性的转化与补偿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9-06-17)

金蔚[3](2019)在《小说翻译中的互文性补偿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文本来源于澳大利亚亚裔女作家方佳(Alice Pung)的中篇小说《劳琳达女校》的第一章节。这部小说讲述了出生在澳大利亚社会中低阶层华人家庭的亚裔女孩Lucy Lam因偶然通过奖学金考试,进入当地名校劳琳达女校进行高中学习的故事。这一翻译文本涉及到多种互文信息,如圣经故事、文学典故等。而作者的双重文化背景身份也赋予了她的文字更浓厚的文化色彩。这增加了互文信息在翻译传递过程中缺失的风险。本篇实践报告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引论部分介绍了翻译文本的来源及小说的主要内容,并且提出了小说翻译中,补偿互文性内容缺失的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简要陈述了互文性的定义及分类,以及互文性在当前翻译研究中的不足与缺憾。第叁部分为译例讨论,笔者将翻译文本中的互文性案例分成内互文性与外互文性两大类,并分别从文学典故、英语惯用语使用等角度对译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总结,并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以文学性和科学性为核心原则,在充分理解原文互文性的基础上,采用增译、释译、模糊翻译、增加脚注等策略补偿直译所产生的信息缺失,力求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6-03)

沈玮[4](2019)在《从THE THIRTY YEARS' WAR:1618-1648的汉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践报告是基于对THE THIRTY YEARS'WAR:1618-1648一书的翻译。该书为历史类文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由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知识查证不到位,再加上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述思想时的差异性关注不够,结果导致了译文内容不连贯现象的发生。运用翻译补偿策略则能弥补这一缺憾,使译文能更加准确清晰地传递原文信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起传递知识的桥梁。本文在翻译补偿理论原则的指导下,从词汇语义补偿、逻辑关系补偿和历史背景知识补偿叁个角度分析了如何运用补偿策略解决译文内容缺乏连贯性的现象,以期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日后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本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任务概述,简要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为任务过程,阐述了笔者在译前、译中和译后叁个阶段的详细情况。第叁章为案例分析,是本实践报告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翻译补偿原则,结合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对补偿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总结说明。第四章为结语,梳理了笔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心得感悟。(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赵胜全[5](2019)在《《丰乳肥臀》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和补偿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丰乳肥臀》中蕴含着独特的汉语文化特色,翻译时难免会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而制约译文的准确表达,从而影响读者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基于此,本文从文化缺失的视角,通过对比葛浩文的英文译本,分析《丰乳肥臀》中的文化翻译缺失现象,从而提出文化翻译缺失的补偿策略。(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梦颖[6](2019)在《学术文本翻译中的补偿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文本翻译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工具,在学术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术文本翻译研究仍有很多局限,诸多问题尚待解决,翻译补偿就是其中之一。考虑到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我们应该对学术文本翻译进行更系统化的研究。《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简介》是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观察社会。本报告选择《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简介》一书中研究社会的方法论部分作为源文本,希望能够为社会学研究和在其他领域内的实践提供有用信息。本报告基于夏廷德提出的国内首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翻译补偿理论,在语义、文化和审美叁个层面,对汉译社会学着作《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简介》过程中使用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分析。本报告与之前此类实践报告的不同之处在于,之前的报告多关注语言层面的补偿策略,而本报告则分析了语义、文化和审美叁个层面的补偿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本报告得出以下结论:在语义层面,建议译者使用增益和具体化的策略明确信息和词义;在文化层面,建议译者通过添加文内注释和文外注释解释相对复杂却在阅读中必需的概念;在审美层面,建议译者创造新的韵律,或使用与原文相似的修辞手法,或保留源文本中的意象再添加解释,以求再创审美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宋文娇[7](2019)在《图式理论视角下总理招待会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当前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对外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每年召开的“两会”总理招待会成为国内外重大国际事务。在总理招待会中口译员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和任务。中国有丰富的语言文化遗产,讲者在招待会上使用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时会省略与其意向听众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对译文听众构成文化缺省成分。文化缺省是口译过程中最耗费精力、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译员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懂源语,结合笔记将源语图式转化为目标语,转达言语内容,同时还需要重构文化图式、处理文化因素,转化为能为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的文化图式,由此导致的误译和漏译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专家学者研究文化缺省现象,并在研究基础上提供多种补偿策略,但多集中在笔译领域,在口译领域涉及较少。对此,笔者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图式理论下中英内容(文化)图式的叁种关系:文化对等、文化重迭、文化冲突,以2013年至2018年“两会”总理招待会汉英口译转录文本为语料,研究总理招待会中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策略。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说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笔者分别从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策略的相关研究和图式理论在口译方面的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确立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第叁章是理论框架,笔者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并介绍图式理论下中英文化图式的叁种关系。图式理论解释了文化缺省现象的生成机制,对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四章中笔者先总结出招待会口译的特点:即时性、时政性和内容广泛性等,并分析出这些特点对译者补偿文化缺省增加的难度。接着笔者分析总理招待会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将可能导致文化缺省的表达进行了分类。第五章笔者结合译例重点研究在中英叁种文化图式关系下,在总理招待会汉英口译中译者补偿文化缺省所使用的策略,包括直译、套译、释义、增益、归化和重构。本研究中总结出的这些实际可行的翻译补偿策略将进一步拓展图式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及应用领域。最后笔者陈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期待日后更多有经验的研究者就这一问题展开更加成熟的探索。(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明洁[8](2019)在《翻译补偿策略视角下的《中华道家的商业理念》(节选)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翻译报告选取了叁位经济学家合着的《中华道家的商业理念》的第二、九、十章作为翻译材料。该书从西方学者的角度审视中国道家文化,探索道家思想在中国商业文化的体现,并为在华的西方企业提供有效的商业策略以帮助他们顺利进入中国市场。该书虽是包含管理类术语商业科普书籍,但在分析某些商业现象和金融案例时,语言简练诙谐,让人丝毫不感觉枯燥。如何重现原文理智幽默的语言风格,确实是译者的一大挑战。本书还涉及到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也需要译者做出解释。因此,译者采取翻译补偿策略,弥补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转换造成的损失。中西方多位学者都对翻译补偿进行过研究,提出的补偿策略也各有异同,本文作者选择其中较为常用且在该文本中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对文本进行翻译。本文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文化层面叁个角度,选取文本中的典型实例探讨翻译损失及其补偿手段,以证明补偿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本文作者根据翻译过程及成果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文阐述的九种翻译补偿手段可以有效避免翻译中的不必要的信息缺失、效果损失,但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中英文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多种补偿策略灵活使用。二、在翻译信息类文本时,词汇和句法层面的翻译补偿手段较多,使用频率较高;文化补偿次之。脚注作为文化补偿策略之一,在译文中多用于解释文化信息和专业术语。(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5)

陈红梅,申丹[9](2019)在《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补偿策略——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补偿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此领域吸引了不少学者,且硕果累累。2006年,夏廷德发表了第一本对翻译补偿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的书——《翻译补偿研究》,为翻译补偿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文学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而且还代表着原语的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文章从目标语言的可接受语言情境的角度,以葛浩文所译的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为例,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四种主要补偿策略即加注、归化、增益和释义的运用。(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赖艳[10](2019)在《文化空缺下汉泰翻译补偿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代表着一种文化,即使同操一种语言的国家,由于地理、历史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一个国家尚且有差异,那么两个不同语言的汉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更明显了。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化空缺现象,就需要通过有效的翻译方法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该文通过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利用翻译补偿的策略来最大限度地还原原语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翻译补偿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久以来,译界与学界围绕文学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现今,随着翻译理论的繁荣与发展,翻译学家们的视角不再停留在对于文学作品是否可译的片面争论上,学者们都开始意识到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可译,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相对的可译性。在认识到这一重点的情况下,关于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的研究也就拥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在参照约翰·卡特福德的不可译性分类法的基础上,以鲁迅小说的竹内好译本为实例,并以探讨小说原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出发点,从语言不可译性及文化不可译性两个方面论证了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在文化负载词语的分类上,本论文参照了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法,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语言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及宗教文化负载词。本论文遵循上述分类法,对鲁迅小说竹内好译本中对于不可译性的处理的实际例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翻译方法及翻译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辩证关系。其后,本研究则针对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进行了分析。在具体翻译方法的层面上,本论文探讨了竹内译本中几种常用的翻译技巧:直译与意译、注释和零翻译;随后在翻译策略的层面上探讨了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从归化和异化、以及语用学视角思考了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关于翻译不可译性以及不可译性的转化和补偿策略的研究,在今后的翻译学术研究界也必然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论文以竹内好的鲁迅小说日译本为中心,通过分类整理分析不可译之处的翻译实例,对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转化与补偿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并分析和思考了不可译性的转化与补偿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补偿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王潇杨.《围城》英译本翻译补偿策略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张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和补偿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3].金蔚.小说翻译中的互文性补偿策略探讨[D].南京大学.2019

[4].沈玮.从THETHIRTYYEARS'WAR:1618-1648的汉译[D].山西大学.2019

[5].赵胜全.《丰乳肥臀》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和补偿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6].王梦颖.学术文本翻译中的补偿策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7].宋文娇.图式理论视角下总理招待会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8].黄明洁.翻译补偿策略视角下的《中华道家的商业理念》(节选)翻译报告[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陈红梅,申丹.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补偿策略——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10].赖艳.文化空缺下汉泰翻译补偿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标签:;  ;  ;  

翻译补偿策略论文-王潇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