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与合作伙伴共创电子商务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

科龙与合作伙伴共创电子商务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

一、科龙与合作伙伴共同缔造电子商务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制造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唐彬[1](2021)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平台企业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台企业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新兴商业模式的典范。顺应时下多元化、个性化、重视体验的消费需求,平台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在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下,引领我国经济向数字化转型发展。纵观平台企业的成长过程,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是其快速成长、迅速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竞争全球化以及消费需求升级,平台企业已从最初的蓝海进入红海,每一个行业市场几乎都被细分,平台同质化严重,用户流量日渐枯竭、增长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平台企业应对环境变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受资源禀赋影响。平台所体现的开放性、交互性、网络效应等特性促进了市场知识资源聚集,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驱动作用。然而知识具有时效性,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只有高效创造新知识,并与环境变化相匹配,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跨界成为平台企业突破资源禀赋限制、培育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跨界搜寻外部异质性知识,可以扩展平台企业知识基,有效弥补平台知识缺口。大数据能力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新能力,可以加强平台企业对自身知识库的洞察和了解,拓展跨界搜寻的广度和深度,降低对外部知识吸收、消化、融合的风险和成本。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二者协同促进新知识创造,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知识资源。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如何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第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何种作用。基于此,本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组织搜寻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对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最终获取32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AMOS21.0等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主要结论如下:(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均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2)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研究聚焦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丰富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跨界搜寻为平台企业资源配置提供“知识池”,是大数据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能力可以帮助平台企业在对内部知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和评估所需的外部知识,增强跨界搜寻的宽度和深度。以往研究大多讨论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单一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二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交互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弥补了先前研究只关注资源或能力的不足,拓展了企业能力理论。第二,本研究打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黑箱”,引入知识创造这一中介变量,探讨了平台企业如何把外部知识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过程。已有研究大多探讨的是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新知识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忽视了知识创造的互补作用。只有将不同类型的外部知识要素耦合应用到新知识体系中,才能实现要素价值放大,从而形成针对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创造是连接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知识创造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模型,全面检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不仅拓展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而且为知识创造相关研究提供崭新视角。第三,本研究揭示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从高管创造力、高管支持等组织内部的微观视角探讨影响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忽视了外部环境这一权变因素,而主观判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实际上,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平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留给平台企业知识创造的时间缩短,平台企业及时整合新旧知识、重塑知识体系的难度加大,无法及时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完善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充实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综上,本研究是对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的有效补充,虽然提出一些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未来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完善。

刘宁[2](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王文倩[3](2021)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文中提出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已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移动互联网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影响和改变着国家治理模式、企业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无论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价值转移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以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为主线,采用实证研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和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路径。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价值转移、驱动因素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对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移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平台型企业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特征绘制出移动互联网产业图谱,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与基础,归纳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路径,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内在机理;其次,通过研究假设,本文建立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概念模型,借助确定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阐述了潜变量与观测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特征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需求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而分析了数字消费行为及演变趋势、数字消费者在价值转移中的行为以及网络外部性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再次,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竞合博弈的分析,结合案例研究,验证了相关研究假设,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机制。基于上述研究逻辑与思路,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开放式平台型组织是开放式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新型主体;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转移受若干关键因素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行为存在耦合关系;以“用户需求”为宗旨的价值共创主导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与价值创造;数字赋能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之间耦合共轭;平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节点;移动互联网产业场景中的数字赋能具有客观性和倍增效应。研究表明,由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价值转移形成条件与基础不同,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有共性和特性之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顾客需求、技术进步、数据资源、开放式平台、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一,揭示并归纳出移动互联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数字经济视阈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顾客需求、技术进步、数据资源、开放式平台、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第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厘清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各驱动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概念模型。第三,揭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与关键节点。本研究基于数字化视角,系统研究了价值转移对企业战略动态演化的驱动作用与机制,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包括依托于新兴技术并有效利用数据资源,打造开放式平台组织,建立价值共创场所和机制,全方位扩大企业网络能力。平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节点。

王凡[4](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JY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高低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国内家电行业受到强烈的冲击,很多企业面临由传统零售模式向互联网模式转变的严峻挑战,传统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难以适应当前双线融合的发展要求。而价值链管理可以融入企业运作的每一环节,每一项环节都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一种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大背景下能够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管理方式。因此本文运用这种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把价值链涉及的各个环节作为营运资金管理对象,将价值链管理思想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实现对企业内、外部活动以及上、下游价值链的优化,从而推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完善。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以下分析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财务分析法。首先选取JY企业作为研究案例,简述其基本情况、战略定位,其次比较分析了JY和格力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并从国际化渠道布局、研发创新、智能制造方面说明JY企业的价值管理实施路径,之后又从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具体介绍了JY企业基于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分析不同渠道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评价指标,并从横向、纵向角度与格力企业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挖掘出企业在营运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如采购机制不合理、生产制度不健全、销售渠道滞后、供应商管理不健全、忽视智慧物流体系建设等。最后分别从内外部价值链角度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关于内部价值链的具体建议包括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明确产品定位、加大研发投入、实行规模化定制、拓展销售渠道;关于外部价值链的具体建议是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同盟,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与智慧物流企业合作。只有将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思想运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同时,着重培养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凭借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生产经营,使信息迅捷、准确地在业务流程中传递,进而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长久发展。JY在家电行业存续至今已经33年,是一家老资格的企业,在现代制造行业具有典型性,对其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实践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此次研究对同行也有一定的昭示和借鉴作用。

曹韫烨[5](2020)在《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培训的最高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大众媒体的关注。相比于普通大学校园普遍的大规模、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模式,由企业主导建设的企业大学校园展现了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且随着理念的不断升级,企业大学校园承担起远超内部培训的多项职能与使命,这也带来了校园在功能和空间上的复合。但许多国内的企业大学校园既没有成为企业全方位发展的助力,也没能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包括校城融合问题、校园内部部门联系及空间营造的问题等。本文从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上述现象和趋势出发,结合笔者收集整理的近60个国内外企业大学校园案例,以及笔者跟随导师参与的宁波方太大学项目实践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企业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做了总结和梳理,根据不同时期主流校园的特点的对比分析,得出企业大学校园发展的脉络及演变趋势。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实例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尝试根据校园发展趋势提出系统的步骤和设计规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第一部分旨在提出问题,包括论文的前两章。首先明确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比国外企业大学演变历程与国内现状及影响因素,功能复合化趋势下总结出国内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及目标。2.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的核心章节,包括论文的第三~五章。第三章立足宏观视角,从社区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层面对校园整体设计进行研究;第四章立足中观视角,对校园内部的功能复合设计进行研究;第五章立足微观视角,对校园内部的空间复合设计进行研究。3.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的部分,包括论文的第六章,首先对前文的研究步骤进行总结,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实际操作层面的参考,并将前文的研究结论运用到实践项目之中,并做出进一步的反思与展望。4.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所做的设计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论文在基础研究、设计方法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论文的创新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企业大学校园的现状、演变及分类,针对国内现阶段企业大学校园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校园设计研究,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设计步骤和规律,希望为将来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陈永宏[6](2019)在《B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向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演进,特别是在“互联网+”电子商务重点战略指引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与普及,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较量,而更多的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上,甚至上升为生态系统的竞争,这就需要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注重研究支撑战略实现的内外部资源,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对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实现有着深远影响,企业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B公司作为典型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主要从事B2B电子商务相关业务,在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期望利用从业经验和对行业洞察建立自己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但到目前为止战略目标举步维艰,明显反映出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定位以及战略实施存在重大问题。B公司要做大做强,企业发展战略尤为重要,要实现既定的战略定位,企业要清楚影响战略实现的因素,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战略体系,如何保障战略的实现,这些都是B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下新型电子商务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B公司的实地调查研究,从公司发展历程、业务布局、财务情况、人员情况等多发面分析B公司的发展现状,运用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分析工具,结合实地调研和访谈,对该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度剖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同时在研究战略管理中资源建构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大量电子商务、互联网以及行业背景相关资料并阅读参考大量文献,并充分考虑了互联网的影响因素,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出B公司的战略对策以及发展目标,并从企业外部资源获得和内部资源积累两个方面给出其战略实施方法,同时提出了实现战略的保障措施,构建了资源—能力—战略—资源的发展战略循环模式,形成B公司战略管理的范式,推动其在资源整合和战略引领下商业生态发展模式的演进,支撑B公司可持续发展。本文是从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致力于优化现代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应用,希望对B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也为其他互联网企业在发展战略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朱燕[7](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文中指出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同时也是世界市场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方式。18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形成,随着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分工方式不断变化,形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演化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垂直FDI等形式将产品生产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迅速,形成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以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的,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国际分工体系。加工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视角来看,产品内国际分工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在生产力视角下,产品内国际分工发挥了分工的一般属性,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效应。但是在生产关系视角下,产品内国际分工是由掌握技术、拥有大量资本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权利不对称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均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占据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被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环节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加工贸易方式切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制造业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中国制造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和组装环节,不能更多地分享由国际分工带来的利润。以技术为支撑的“发达资本”对“廉价劳动”主宰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为基础,全面剖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创造逻辑和价值分配逻辑,阐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同时,以发展中国家视角,分析中国制造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发展困境;最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提出有效路径。首先,梳理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包含的国际分工思想。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国际分工的二重性,辩证剖析了国际分工体系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并提出了消灭异化、消除被动分工从而建立主动分工的思想。萨米尔·阿明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结合国际分工现状阐述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现象,并为发展中国家提出摆脱依附的政策建议。本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的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分工的动因、国际分工体系不平衡的根源以及国际分工的新选择,为全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其次,全面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格局及实现形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分工视角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产品内国际分工是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内部分工向外扩张的结果,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网络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及资源优势,将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剩余。但是在生产关系视角下,国际分工协作创造的经济剩余,在技术密集型环节生产者和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者之间出现了不均等分配,掌握技术的发达的中心国家更多地占有“经济剩余”,形成了“中心”和“外围”的格局。再次,结合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深入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制造业升级有三大方向:由简单的组装加工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升级,由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升级,由生产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升级。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类型与方向,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和水平都会影响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并深入剖析中国制造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并以计算机产业为例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通过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的制造外包,中国制造较快地融入了产品内国际分工价值链,实现了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国际分工地位逐渐提高。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产业链中长期被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丧失主动权和控制权,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因此,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国制造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增长,但是却导致中国制造依附发展,中国制造面临较强的产业升级压力。最后,针对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提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中国制造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必须要实现从“强链”向“新链”演进升级,并在“新链”中创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享模式。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制造企业应该由被动参与国际分工转向主动创新国际分工模式,由融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转向积极构建全球自主价值链,由“依附型发展”转向“自主型发展”,建立新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利润共享模式。中国制造企业要改变被动分工,不能只是静态地利用自然的初级要素比较优势,而是要积极发展动态的后天获得性资源禀赋,实现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培养动态竞争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刘淑萍[8](2019)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更改变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是对过往历史的不断总结与革新,更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马克思指出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决定了现实财富的创造,是历史的革命性推动力量。随着大步迈向数字社会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衍生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最为炙热的话题,并深深地刻画着新时代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一切”的时代。随着制造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发达国家再次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先后制定出与新技术相关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与坐标定位。2015年全国两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年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均指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协同一体化制造技术,突破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强国建设;2019年,十三届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互联网+”,积极广泛的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二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4G用户渗透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2019年春晚实现5G网络4K超高清直播后,5G商用已经进入制造业并将大规模推广。截止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为8.02亿,手机网民规模7.88亿,占比98.3%,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IDC公司预测2019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可达到486亿美元。2根据42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1到5月,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就突破1164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具备抓住新机遇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需求市场以及政策支持,“互联网+”已经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推动产业优化的新引擎。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四次工业革命、各国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相关发展战略进行梳理,立足当前及未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情况,深入剖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遇和升级的必然性;以制造业结构升级规律以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规律探索为主线,在系统梳理前沿文献基础上,利用历史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试图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身制造业强国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工具选择。本文围绕“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为主题,从三方面开展研究。第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第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和作用机理是什么?第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路径是什么?本文在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评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加以概括。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理清,对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逻辑关系以及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间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为本文开展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必然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熊彼特指出如果不掌握历史,不具备历史感或历史经验,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3故第二章首先通过对历次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新工业革命争论与制造业范式演化过程的梳理,总结出历史维度中互联网+制造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第三章主要对德、美、日三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进行梳理和对比,总结出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发展的共性及关键;并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涵和关键;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面临挑战进行分析。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第四章首先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根据第二章历史维度总结出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五个要素,结合马克思理论、佩蕾丝技术-经济-制度协同演化模型、罗默经济增长四要素模型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三元论模型,确定“互联网+”技术驱动力、市场拉动力和政策支撑力所形成的聚合力;其中技术驱动力部分包括“互联网+”技术基础驱动力以及融合驱动力,“互联网+”市场拉动力包括市场规模拉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动产生的拉动力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以及淘汰机制产生的拉动力,“互联网+”政策支撑力包括互联网+政务能力以及“互联网+”相关政策的支撑力。其次,通过对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结合产业内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制造业产业结构视角和制造业价值链视角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1个省“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类。其次,在理论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显着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升级。本文的第六章主要探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以及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最后是结论及展望,通过对本文研究结论的总结,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设计。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补充和完善“互联网+”相关概念和认识,明晰“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作为历史发展新机遇予以分析,指出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互联网+”认识不足和认识不清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本文通过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指导建立“互联网+”技术基础模型和“互联网+”技术融合模型,提出“互联网+”三要素聚合力,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和认识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清“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基础之上,通过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研究框架,通过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结构和制造业价值链作用机理的研究提出三驱动链条升级路径,对相关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动力结构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以及制造业发展提出参考。第三,补充和完善“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证研究。本文构建了“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的内生性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检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制,随后采用系统GMM方法尽可能减少“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二者之间的内生性来考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9](2018)在《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文中提出截至2018年1月25日,根据《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历年对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发布数据进行的统计,中国已经获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且获得官方公示的直销企业有90家,已公示申牌声明但还未获得牌照公示的准直销企业共计48家,因此中国直销行业最终的拿牌企业和申牌企业数量共计138家。其中,年度新增好当家、绿活美地、益宝、同仁堂、沃德绿世界、自然阳光、吉美生物、永健、

李斐飞[10](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二、科龙与合作伙伴共同缔造电子商务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制造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龙与合作伙伴共同缔造电子商务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制造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搜寻理论
        2.1.2 企业能力理论
        2.1.3 知识管理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2.2.2 跨界搜寻相关研究
        2.2.3 大数据能力相关研究
        2.2.4 知识创造相关研究
        2.2.5 环境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平台企业
        3.1.2 跨界搜寻
        3.1.3 大数据能力
        3.1.4 知识创造
        3.1.5 商业模式创新
        3.1.6 环境不确定性
    3.2 概念模型提出
        3.2.1 变量间关系梳理
        3.2.2 概念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提出
    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1 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
        4.1.2 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商业模式创新
    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1 跨界搜寻与知识创造
        4.2.2 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知识创造
    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
    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5.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5.2 变量测量
        5.2.1 跨界搜寻的测量
        5.2.2 大数据能力的测量
        5.2.3 知识创造的测量
        5.2.4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5.2.5 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
        5.2.6 控制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5.4 样本与数据收集
        5.4.1 样本选取
        5.4.2 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效度分析
    6.4 假设检验
        6.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关系检验
        6.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检验
        6.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讨论
        6.5.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的关系讨论
        6.5.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讨论
        6.5.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讨论
        6.5.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
        2.1.2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
        2.1.3 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
        2.1.4 平台型企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理论界的研究进展
        2.2.2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2.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与基础
        3.1.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
        3.1.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表现形式
        3.1.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基础
    3.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
        3.2.1 动因分析
        3.2.2 演进过程
    3.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内在机理分析
        3.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自组织研究
        3.3.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增值与价值网络重构
        3.3.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汇聚的关键节点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1.1 数据资源
        4.1.2 开放式平台
        4.1.3 价值共创
        4.1.4 网络能力
        4.1.5 创新绩效
        4.1.6 客户需求
        4.1.7 技术进步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假设模型
        4.2.2 变量的定义与测度
        4.2.3 调查方式及样本回收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4.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3.2 问卷信度分析
        4.3.3 问卷效度分析
    4.4 结构方程模型
        4.4.1 模型建构
        4.4.2 确定性因素分析和测评指标
    4.5 研究假设验证与修正后模型
        4.5.1 相关性检验
        4.5.2 修正后模型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演化路径
    5.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需求变化耦合关系
        5.1.1 数字消费行为及演变趋势
        5.1.2 数字消费者在价值转移中的行为研究
        5.1.3 网络外部性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
    5.2 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博弈分析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研究设计
        5.2.3 Lotka-Volterra模型
        5.2.4 竞合博弈分析
        5.2.5 耦和共轭下创新主体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的关联分析
        5.2.6 移动互联创新主体耦合共轭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
第六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实证研究
    6.1 研究问题的界定
    6.2 案例研究背景
    6.3 研究设计
        6.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6.3.2 研究样本选取
        6.3.3 数据获取与编码
    6.4 目标案例简介
        6.4.1 阿里巴巴简介
        6.4.2 海尔集团简介
    6.5 案例内分析
        6.5.1 阿里巴巴与价值转移
        6.5.2 海尔集团与价值转移
    6.6 案例间比较研究
        6.6.1 目标案例研究的异同点
        6.6.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和关键节点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管理建议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价值链的JY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价值链管理
        1.2.2 营运资金管理
        1.2.3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
        1.2.4 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价值链和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价值链理论
        2.1.1 价值链的内涵及特点
        2.1.2 内外部价值链理论
        2.1.3 价值链管理理论
    2.2 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营运资金的内涵及特点
        2.2.2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2.3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涵义及评价体系
        2.3.1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涵义
        2.3.2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
第三章 JY家电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3.1 JY企业基本情况
        3.1.1 企业简介
        3.1.2 战略定位分析
    3.2 JY企业营运资金现状分析
        3.2.1 营运资金规模分析
        3.2.2 营运资金结构分析
        3.2.3 营运资金主要项目分析
    3.3 基于价值链的JY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3.1 价值管理实施路径
        3.3.2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3.3 基于外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JY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采购机制不合理,信息化平台融合度低
    4.2 生产制度不健全,研发投入低
    4.3 销售渠道滞后,市场占有率低
    4.4 供应商管理不健全,应收账款回款慢
    4.5 忽视智慧物流体系,产销信息不通
第五章 JY公司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5.1 内部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5.1.1 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增值机制
        5.1.2 明确产品定位,打造冷链品牌
        5.1.3 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人才
        5.1.4 实行产品规模化定制,优化生产流程
        5.1.5 搭建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5.2 外部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5.2.1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同盟,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
        5.2.2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5.2.3 与智慧物流企业合作,提高反应速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5)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大学的发展概述
        1.1.2 企业大学的功能复合化背景
        1.1.3 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特点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与相关概念解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企业大学的概念定义及相关研究
        1.3.2 职业学校校园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
        1.3.3 企业地产相关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问题、设计原则及目标
    2.1 国内外企业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1 国外企业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2 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2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复合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2.2.1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复合化趋势
        2.2.2 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的影响因素
        2.2.3 功能复合化趋势对于企业大学的意义
    2.3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问题总结
        2.3.1 校园缺乏与城市的互动,过于孤立和封闭
        2.3.2 校园整体定位不合理,缺乏活力与特色
        2.3.3 校园缺乏特色空间,忽视人文关怀
    2.4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原则及目标
        2.4.1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原则
        2.4.2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目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大学校园的社区融合与资源共享设计研究
    3.1 企业大学校园的选址与定位研究
        3.1.1 校园的选址分类
        3.1.2 校园的愿景定位与选址布局
        3.1.3 校园的选址原则
    3.2 企业大学校园对外部交通系统的融入
        3.2.1 使用人群的交通行为模式分析
        3.2.2 校园路网紧密衔接外部交通
        3.2.3 优化与外部公交系统的接驳
        3.2.4 合理设置校园内部停车设施
    3.3 企业大学校园与周边设施的融合与共享
        3.3.1 校园与商业设施的融合与共享
        3.3.2 校园与教育设施的融合与共享
        3.3.3 校园与企业设施的融合与共享
    3.4 企业大学校园界面对社区的适度开放
        3.4.1 校园的适度开放与分区管理
        3.4.2 提升场所活力的校园开放界面
        3.4.3 模糊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大学校园内部的功能复合设计研究
    4.1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要素研究
        4.1.1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划分
        4.1.2 校园功能要素的分类研究
        4.1.3 功能要素的频率及关联性分析
    4.2 企业大学校园的功能复合布局设计研究
        4.2.1 校园的功能复合布局概述
        4.2.2 校园的总体布局类型及特点
        4.2.3 校园的功能复合布局设计要点
    4.3 单体复合型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研究
        4.3.1 垂直叠加式复合单体设计
        4.3.2 水平并置式复合单体设计
        4.3.3 向心聚合式复合单体设计
    4.4 集群复合型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研究
        4.4.1 集群复合型校园设计要点分析
        4.4.2 均质化布局下的集群复合设计
        4.4.3 以教学建筑为核心的集群复合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大学校园内部的空间复合设计研究
    5.1 企业大学校园的空间复合概述
        5.1.1 影响校园空间的文化因素
        5.1.2 校园空间要素的构成及分析
        5.1.3 校园空间复合的基本特征
    5.2 企业大学校园功能性空间的弹性化设计
        5.2.1 空间尺度的标准化设计
        5.2.2 空间形态的多层次设计
        5.2.3 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空间的转化
    5.3 企业大学校园非功能性空间的开放性设计
        5.3.1 非正式交流的公共空间设计
        5.3.2 流动渗透的外部空间设计
        5.3.3 立体复合的校园步行空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企业大学校园的总结与设计实践
    6.1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的步骤总结
        6.1.1 企业大学的愿景定位分析
        6.1.2 项目用地与使用需求调研
        6.1.3 设计需求和任务书的提炼
        6.1.4 设计理念及思路的提出
        6.1.5 设计方案的比选与实施
    6.2 宁波方太大学校园项目设计实践
        6.2.1 项目背景
        6.2.2 整体设计理念及构思
        6.2.3 具体设计分析
    6.3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反思与展望
        6.3.1 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实践反思
        6.3.2 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国内企业大学校园的设计展望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部分国外企业大学校园案例汇总
    附录2 部分国内企业大学校园案例汇总
参考文献
    (1)外文文献
    (2)中文译着
    (3)中文着作
    (4)期刊文献
    (5)学位论文
    (6)电子文献
    (7)标准规范及政策文件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B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对电子商务本质的研究
        1.3.2 对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的研究
        1.3.3 对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的研究
        1.3.4 对电子商务影响力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阅读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访谈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电子商务
        2.1.2 B2B电子商务
        2.1.3 互联网生态
    2.2 资源建构理论
        2.2.1 主要观点
        2.2.2 理论的实用性分析
        2.2.3 启示
3 B电子商务公司发展现状
    3.1 公司概况
    3.2 公司业务布局
    3.3 经营能力分析
        3.3.1 营运能力分析
        3.3.2 获利能力分析
        3.3.3 管理能力分析
        3.3.4 研发能力分析
4 B电子商务公司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行业环境分析
        4.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4.2.2 顾客议价能力
        4.2.3 同行业竞争强度
        4.2.4 新进入者威胁
        4.2.5 潜在进入者威胁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5 B电子商务公司战略选择
    5.1 战略管理选择的依据
        5.1.1 B电子商务公司战略管理现状
        5.1.2 B电子商务公司发展现状对战略的影响分析
        5.1.3 资源建构理论与战略管理的相关性
    5.2 总体原则
    5.3 战略目标
    5.4 战略选择
6 B电子商务公司战略实施
    6.1 外部资源获得
        6.1.1 推进开放式创新
        6.1.2 构建电子商务新生态
    6.2 内部资源积累
        6.2.1 提升自身能力
        6.2.2 流程优化
        6.2.3 加强研发体系建设
7 B电子商务公司战略实施保障
    7.1 调适组织结构
    7.2 加强企业文化
    7.3 完善绩效管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的研究
        三、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总体框架
        一、主要内容
        二、总体框架
    第五节 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及西方国际分工思想评析
    第一节 马克思国际分工思想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
        二、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消灭分工”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中的国际分工思想
        一、保罗·巴兰的国际分工思想
        二、安德列·冈德·弗兰克的国际分工思想
        三、西奥东尼奥·多斯—桑托斯的国际分工思想
        四、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的国际分工思想
        五、阿吉里·伊曼纽尔的国际分工思想
        六、萨米尔·阿明的国际分工思想
        七、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国际分工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科学内涵
        一、国际分工的动因是资本的逐利性
        二、国际分工不平衡的根源是技术差距
        三、国际分工的格局是中心和外围并存
        四、国际分工体系存在二重逻辑
        五、国际分工的新选择是消除异化、消灭被动分工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与西方经济学国际分工思想比较研究
        一、西方经济学有代表性的国际分工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与西方经济学国际分工思想的差异
第二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主导力量及实现形式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演变
        一、产业间分工
        二、产业内分工
        三、产品内分工
    第二节 产业间、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变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
        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及特征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价值链
    第四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和实现形式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实现形式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分工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逻辑
    第一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创造逻辑
        一、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可分割性
        二、各参与者的特殊职能及比较优势
        三、产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四、组织模式和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创新
        五、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六、中间产品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第二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分配逻辑
        一、经济剩余向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转移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丧失长期发展能力
        三、高素质熟练劳动力不断流向发达国家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心—外围”格局成因
        一、技术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经济剩余的持续转移
        三、劳资关系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大
第四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方向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方向
        一、加工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升级
        二、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升级
        三、生产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升级
    第二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极强互利性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三、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价值链的主导力量
    第三节 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因素
        一、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类型与方向
        二、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和水平
        三、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治理模式
第五章 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二重性及产业升级紧迫性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历程
        一、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
        二、加工贸易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三、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二重性
        一、加工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工贸易导致中国制造陷入依附发展困境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研发强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二、高端人力资本匮乏,过度依赖低端劳动力比较优势
        三、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制造业品牌化发展滞后
        四、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较低,国内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延长
    第四节 计算机产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及利润分享格局
        一、计算机产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
        二、计算机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利润分享格局
    第五节 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紧迫性
        一、增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紧迫性的国际因素
        二、增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紧迫性的国内因素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由“强链”向“新链”演进升级
    第一节 “强链”:积极参与现有国际分工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一、在国际产业合作中提高技术水平,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
        二、推动内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提高我国资本积累速度
        三、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第二节 “新链”:消除被迫分工,构建全球自主价值链
        一、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快高素质劳动力要素积累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高本土企业专有生产能力
        三、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制造企业协同发展
        四、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出料加工贸易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第三节 在“新链”中,创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享新模式
        一、建立各国平等参与、协同发展的国际分工产业链
        二、构建普惠共赢、利润共享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第七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案例实证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状
    第二节 万向集团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一、初创时作为专业化代工企业,具有较强依附性
        二、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
        三、整合全球品牌资源,向全球价值链下游环节延伸
        四、资源整合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全球自主生产网络
    第三节 万向集团产业升级成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评述
        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界定
        二、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二、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第二章 历史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规律归纳研究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历史经验
        一、工业革命演进与争论
        二、制造业结构升级一般规律
        三、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一般规律
        四、制造业竞争力演进一般规律
    第二节 历史维度下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因素一:需求面驱动
        二、因素二:技术面驱动
        三、因素三:人力资本面驱动
        四、因素四:能源机制面驱动
        五、因素五:制度面驱动
    第三节 新工业革命与制造业范式选择
        一、新工业革命浪潮:“互联网+”
        二、制造业范式演化与选择
        三、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历史机遇
        四、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第三章 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第一节 外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梳理
        一、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
        二、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关键:“互联网+”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战略选择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与内涵
        三、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机遇
        四、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第四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研究
    第一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分析
        一、三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因理论
        二、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理论
    第二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分析
        一、动力一:“互联网+”技术基础与技术融合驱动力
        二、动力二:“互联网+”市场多层次拉动力
        三、动力三:“互联网+”政策支撑力
    第三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一:基于产业结构视角
        一、“互联网+”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二、“互联网+”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三、“互联网+”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第四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二:基于价值链视角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横向扩张升级作用机理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纵向渗透升级作用机理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跃迁升级作用机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实证研究
    第一节 “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一、“互联网+”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第二节 “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影响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
        二、模型设定与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第一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开放创新驱动路径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多层次可持续创新驱动路径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协调创新驱动路径
    第二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
        一、制造业服务化驱动路径
        二、“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耦合驱动路径
        三、国家价值链协同发展路径
        四、链条式一体化管理发展路径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二、社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三、企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6.1 研究方案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6.1.2 案例的选择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8 结论与展望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科龙与合作伙伴共同缔造电子商务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制造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唐彬.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D]. 王文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基于价值链的JY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 王凡.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企业大学校园设计研究[D]. 曹韫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B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永宏.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7]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 朱燕.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D]. 刘淑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2)
  • [10]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科龙与合作伙伴共创电子商务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