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绵阳市月季资源及园林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奇[1](2021)在《基于信仰情结的红色旅游地优化设计研究 ——以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为例》文中认为中国革命文化(亦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一环。红色旅游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既可以开发利用历史资源,又可以促进红色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国家大力推广红色旅游,针对红色旅游胜地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目前红色旅游设计过程中存在活力度较低、吸引力较小、设计缺乏创意等问题。为提升红色旅游地景观活力,使参与红色旅游的群体得到更好体验,本文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实地调研法、调查问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影响红色旅游的活力度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以红色信仰情结为理论依据的红色旅游地设计优化提升策略,并将该优化提升策略运用到青岛市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景观改造之中,以验证其落地性与可实施性。该研究成果和思路可以为今后红色文化题材的旅游地景观改造与设计提供借鉴作用。首先,对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将红色文化资源依据功能、品质、区域、年代、题材的不同进行划分,再结合实地调研过程中整理的数据,梳理与分析红色旅游设计体系,为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地优化提升体系提供理论背景。其次,综合分析关于红色文化、纪念性空间、红色旅游、红色文化胜地等与景观活力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利用文献综述法、频度统计法归纳整理出12个影响红色旅游活力的因素,构建出包含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12个影响因素的红色旅游活力评价指标,对127份有效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活力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层级影响度进行计算,得出优先权重,根据权重排列顺序提出优化设计策略。该体系可从定量角度对红色旅游优化设计进行指导,为红色旅游地构建优化提升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再次,总结类比相关信仰与情结的应用,对信仰情结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界定;根据活力度模型体系获得的相对重要权值,结合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心理学效应等理论,提出基于心理学角度的信仰情结的优化提升策略,建立多学科、浸入式互动模式。最后,利用红色旅游活力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因子影响度,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细化整理针对青岛地区红色旅游优化模式,对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进行优化提升设计,该策略可以为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红色文化公园的景观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李丹[2](2021)在《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文中指出乡村庭院作为乡村景观中的一部分,其不仅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还对乡村整体景观风貌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乡村庭院面临如下发展难题:村民匮乏的景观设计知识,庭院盲目模仿城市别墅庭院、照搬农家乐民宿庭院建设模式导致乡村景观风貌良莠不齐;设计师不愿承接乡村设计项目、设计师下乡难,农村政府对庭院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导致乡村庭院景观的规范化设计和建设举步维艰。本文以绵阳市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一套既可以有效规范乡村景观风貌又能切实解决乡村庭院设计难的方法体系。本文首先从区域、村域和院域层面分析了绵阳市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景观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并归纳整理了庭院的平面形式、生产类型、庭院建筑、植物、材料等乡土特点,为后文的菜单体系构建提供地域性的材料支撑。结合对绵阳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现状研究,尝试构建一套适用于绵阳丘陵地区的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从传统村落保护的角度出发,该菜单体系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庭院乡土要素库,以达到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庭院设计目的;设置包含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性更新做法以及庭院生活区、养殖区和种植区景观要素配置种类的必选菜单,以实现乡村景观风貌的统一;设置包含精装套餐、简装套餐和基础套餐的可选菜单,每种套餐里细分不同庭院风格、不同功能分区的景观配置种类特征项,以满足村民对于庭院个性化景观的需求。该体系通过通俗的菜单形式呈现庭院景观设计方案,为村民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庭院设计服务。最后,将这套菜单体系实践运用于曾家垭村具有代表性的庭院空间,总结经验、丰富菜单式设计体系,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庭院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余烨[3](2021)在《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绵阳作为我国唯一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与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其中跃进路历史街区作为绵阳市的电子工业发源地,区域诞生了以华丰厂、涪江有线电厂、涪江机器厂以及长虹机器厂为代表的的一批重要军工企业,为绵阳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西南地区以及全国电子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90年代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部分企业转型失败,跃进路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企业的迁出和关闭直接影响到了街区的物质建设,街区经济发展、区域环境甚至区域活力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同时工业遗存的处理也成为街区管理的一大难点。06年后随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研究的系统化,景观视角下的区域更新实践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景观的研究不但加深,景观更新以其天然可持续性的生态属性成为区域更新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这一具有生态性、系统性、文脉性和活力性的规划理论作为理论研究框架,以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作为研究方向,探索景观策略在目前我国老工业城市更新、历史区域转型过程中的实践运用,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首先,本文对我国工业遗产更新的背景进行了梳理,对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实际运用进行了解读,为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绵阳市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现状进行了基础调研,从街区形成的历史背景、街区的价值、特点以及街区的景观环境现状进行了综合调研,对街区景观现状情况及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第三部分,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和综合调研工作,以景观都市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进行策略构建,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引入做出说明,提出街区更新原则与更新目标,基于文脉突显、结构完善、功能复合、生态更新四个方面构建出景观更新策略体系;最后,针对前文提出的景观更新策略提出具体的更新规划设计,指导实际的项目实施,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龚雨晴[4](2021)在《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风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针对城市植物景观风貌的研究多仅限于单一植物,而针对整个城市植物景观风貌的研究较少。本文作为《绵阳市城市风貌研究》的子课题,以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选择绵阳市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城市滨河绿地、城市公园三类城市绿地进行现场调研,研究城市居民的综合需求,以优化城市植物景观效果和促进城市植物景观风貌建设为出发点。首先运用使用后评价(POE)方法对城市居民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对绵阳市城市道路绿地、城市滨河绿地、城市公园绿地进行使用后评价。评价结果为:三类城市绿地中,市民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满意度最高,对城市道路植物景观满意度最低;整体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无明显病虫害,无明显刺激性气味,但存在季相景观不够丰富,种类丰富度不高和水生植物种类不足等需要改进的方面。其次,基于对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的现状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评价模型与绵阳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评价模型,分别选择13条城市道路和94个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单元,构建判断矩阵并依据各指标权重计算评价综合得分,最终评价结果为:Ⅱ级道路6条,Ⅲ级道路7条,无Ⅰ级和Ⅳ级道路。Ⅰ级景观单元32个,Ⅱ级景观单元47个,Ⅲ级景观单元15个,无Ⅳ级景观单元。并根据评价结果指出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连续的道路植物景观塑造城市“绿廊”、近远期规划相结合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等9项城市道路植物景观优化方法,及营造空间尺度合理、五感体验俱佳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绿地植物景观,选择多样的空间围合方式、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等8项城市公共绿地植物景观优化方法。并将优化方法应用于绵阳市经开区三江大道东段植物景观优化提升方案中。通过本研究为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改造提升提供参考,推动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风貌建设,也探索城市植物景观风貌建设方法。
雷晓丽[5](2021)在《中国西南部小城市园林植物资源运用配置及植物多样性结构分析》文中提出园林植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大城市园林植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许多小城市因资金投入较少、地理位置较偏、城市发展起步较晚等原因,园林植物生态结构不稳定。南充市是中国西南部历史较悠久的小城市,具有较强代表性,本文以它为例开展西南部小城市园林植物资源应用配置与生态系统特征分析,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嘉陵区是南充市较大的一个行政区,区内含55条主要街道、10个公园、7个单位,5个不同档次的居住小区。采用随机抽样原理对南充市嘉陵区的园林植物配置及群落构成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嘉陵建成区园林绿地现栽植常见园林植物有86科178属262种。其中常见乔木有92种(隶属35科65属),占常见园林植物所有种的35.1%;灌木有95种(隶属40科63属),占常见园林植物所有种的36.3%;藤本有10种(隶属8科10属),占常见园林植物所有种的3.8%;草本有70种(隶属30科50属),占常见园林植物所有种的26.7%。2、经调查统计,嘉陵建成区常见乡土植物有55科95属118种,占常用园林植物总品种的45.1%。对乡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应加大引种驯化,利用本地植物美化城市,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3、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进行分析:嘉陵区常绿木本117种(占常见园林植物46.66%),落叶木本80种(占常见园林植物30.53%)。所有绿地常绿木本与落叶木本比值为1.46:1,常绿木本在各类绿地中均占据优势地位。4、通过对嘉陵建成区77个绿地单元中同种园林植物出现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植物运用频度,应用频度在20%以上的植物有15种,分别是: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天竺桂(Cinnamomun japonicum)、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银杏(Ginkgo biloba)、小叶榕(Ficus concinna)、樱花(Cerasus sp.)、女贞(Ligustrum lucidum)、红花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f)、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香樟(C.camphora)、朴树(Cehis sinensis Pers.)、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黄葛树(F.virens)。5、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群落参数的多样性特征。(1)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dMa)特征。不同类型绿地中,均以乔木层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dMa)值最大,其次是灌木层,然后是草本层,最低是藤本植物。道路绿地在各类绿地植物层次中物种丰富度最低,公园绿地最高。(2)植物均匀度特征。不同绿地不同层次植物均匀度均不同,乔木层、灌木层中均匀度最高的是居住区绿地,乔木层最低为公园绿地;灌木层中最低为道路绿地;草本层中单位绿地均匀度最高,公园绿地最低。公园绿地虽然在各绿地中植物种类最多,但在各层次植物均匀度均较低,其中乔木层、草本层均最低。公园绿地面积最大,种类使用重复率较高,导致植物分布不均匀,所以均匀度较低。(3)Simpson辛普森指数(D)与香浓多样性指数Shannon(He)。根据物种多样性调查数据计算分析得出,Simpson辛普森指数(D)与香浓多样性指数Shannon(He)表示各类绿地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关系相对一致,草本层相对于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较低。公园绿地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与其他绿地类型各层次相比数值偏低,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发现,公园绿地乔木种类丰富,但为了景观效果公园某些区域成片栽植同种树种,形成以某种植物为主的景观,如樱花、桂花、水杉、香樟等。6、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特征。从77个不同类型绿地中抽样选取60个典型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群落结构有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灌丛5种类型,大多数为乔灌草类型及乔灌类型,占群落结构总数的88%。(2)嘉陵建成区植物群落不同维度的结构多样性比较:丰富度指数从高到底依次为乔-灌-草>乔-灌>灌-草>灌丛>乔-草;辛普森指数乔-灌>乔-灌-草>灌-草>灌丛>乔-草;香浓指数乔-灌-草>乔-灌>灌-草>灌丛>乔-草;均匀度指数灌丛>乔-草>乔-灌>乔-灌-草>灌-草,植物群落物种构成丰富的类型结构相对更加稳定。根据对嘉陵建成区园林绿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园林植物运用主要存在群落结构单一、乡土植物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建议在今后进行植物运用时,应加大野生植物资源、乡土植物资源引种、驯化研究,运用乡土植物的资源优势和能形成稳定植物群落结构的特点,进行小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运用的群落设计,保证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吴仁武[6](2021)在《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以其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其被西方赞誉为“世界花园之母”。19~20世纪,西方国家在华进行了长期和大规模的植物考察、采集和引种活动。中国竹类植物自然分布广泛并且具有悠久的栽培和利用历史,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把竹类植物作为在华采集和引种的一类主要植物。对美国在华竹类植物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中国植物资源对世界的贡献,为今后植物引种史研究、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历史背景,调查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和引种竹类植物的时间阶段、采集地和属种等,对主要采集人员的采集活动进行重点分析,最后探讨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活动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原本让欧洲各国在华植物采集、引种工作受阻的屏障被打破,使其采集、引种活动迅速展开并且收获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间的采集引种活动趋于有序。欧洲各国在中国近代的植物采集、引种活动对美国来华植物采集活动有一定激励作用。在美国联邦政府鼓励、经济发展需求的促进、相关机构积极组织以及拥有一批热衷植物采集、引种专业人员的前提下,最终促成了美国来华开展植物采集、引种活动。(2)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时间跨度为1840~2010年。根据收集到的标本数据,美国在华共采集2 238份竹类植物标本。可鉴定的竹类植物隶属25属(占中国现有竹类植物属的73.5%),120种(含变种、变型,占中国竹种的22.5%),采集最多的属为簕竹属、刚竹属和箭竹属,采集最多的种为托竹、桂竹以及青秆竹。采集地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65个市、自治州82个区(县以及县级市)。(3)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时间跨度为1898~2010年。经统计,美国农业部从中国引种了390份(其中306份直接引种);阿诺德树木园从中国引种了8种竹类植物;美国竹子协会从组织人员从中国引种了138种竹类植物,其中直接引种126种。可鉴定的竹类植物隶属28属(占中国竹类植物属的82.3%),185种(占中国竹类植物种的34.6%),13变种,20变型以及25品种,引种最多的属为刚竹属、簕竹属和箭竹属。(4)经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标本信息,共计45个采集者和采集队,在众多采集者中,莫古礼采集的标本数量最多。对美国农业部植物引种清单和《威尔逊植物志》的整理和分析,共计314份竹类植物从中国直接引种到美国,其中312份包含引种人信息,莫古礼、梅耶和威尔逊的引种量最多。莫古礼在华工作期间,共采集727号1840份竹类植物标本,隶属于20属93种(含变种、变型);共引种255份竹类植物到美国,分属于18属81种(含变种和变型)。(5)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后大大增加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多样性;竹类植物在美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形式也受到中国的影响,随着竹类植物的广泛应用,其竹类苗圃朝着精细化、品种化方向发展;莫古礼等人在华对竹子的研究,使得竹子分类学有了快速的发展,其在华期间莫古礼共发表3个属,55个竹类植物新类群和6个变种;竹类植物的引种成功,使得美国竹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华采集期间,采集者们也深受中国竹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竹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吴雪莲[7](2020)在《基于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形式研究 ——以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为例》文中提出休闲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探索、一种新模式、新亮点;是以农业为基础,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吸引游客到访和体验,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运用美好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挖掘农耕文化、运用农耕传承、展示农耕文化是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重点。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综合比较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实例研究法,对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园的典型案例及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对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进行规划设计,主要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对休闲农业、农耕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阐述了休闲农业与农耕文化的相关特征,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关联性以及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园的功能。明确了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挖掘、运用、传承、展示农耕文化是休闲农业开发的重要课题。(2)对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园区的应用进行调研,选取黄鹤湖旅游区、石象湖、蒲江明月村三个园区为目标,对三个园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农耕文化在三个园区建设中的应用。(3)基于对相关理论和实地调研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包括表达内容、表达途径以及表达方式。其中表达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方面、农民生活方面、农村生态方面三大类;表达途径包括场所、景观、活动三类载体;表达方式包括“物”的表达方式、“事”的表达方式、“意”的表达方式三类。(4)以基于农耕文化为主题背景的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的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归纳总结的策略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大力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运用合理且适当的手法融入到园区规划设计中,使园区更具有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为未来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文韬[8](2020)在《针对花粉致敏现象的城市公园空间优化研究 ——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文中认为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中的“绿洲”,是净化城市空气并且是市民日常进行各种休闲游憩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触大自然的重要绿色开放空间。但是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对于植物的致敏性危害未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现有城市公园中也出现了高致敏风险的区域,对游憩者的健康造成了危害。南京市玄武湖公园是南京重要的城市公园,本研究以玄武湖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绿地致敏指数测量计算的方法对公园的各个区域的致敏指数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玄武湖公园中高致敏风险的区域大多分布在人流量较大且较为集中的游览活动区,这些活动区域的致敏植物数量多种植较为集中,由于空气流动性较差,导致花粉在区域内停留时间较长,浓度相对较高。同时受季风影响还会对下风口低致敏风险区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认为虽然使用非致敏性的植物对致敏植物进行更新替换是降低致敏风险,是减小对游人的危害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城市公园中现有的植物已经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林冠线与林缘线,植物所营造的公园空间不仅承载着人对城市的记忆而且集中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因此在城市公园的空间优化中无法更新替换公园内所有的致敏植物。针对致敏植物数量较多、种植较为集中、空气流动性较差、暂时无法用非致敏植物替代的区域应优化园路布局、调整空间要素、改变空间功能。避免将园路布置在致敏植物集中、密集的区域,应尽量布置在邻近草地或水域的开阔空间区域。同时减少行道树的种植,加强空气的流动性防止花粉的聚集,减少花粉停留时间。在致敏植物的下方应尽量减少园椅、石凳、景观小品布置,减少容易吸引游人停留的空间要素设置。应改变高致敏风险区域休闲娱乐、锻炼健身、野餐等游人停留时间较长的空间功能,减少停留时间降低对游人的危害。同时对于公园道路、广场以及位于高致敏风险下风口的区域空间,应减少硬质铺地的使用,增加草坪、灌木以减少硬质地面与空气产生的温差所形成近地空间的上升气流,防止飘落到地面的致敏花粉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重新扩散到空气中,从而减少了近地空间空气中的花粉浓度,以期降低致敏风险。应引入智慧公园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利用现场花粉浓度监控的手段通过多种媒体实时提醒游人花粉浓度系数,发布致敏花粉浓度较高区域的位置信息,警示游人来减少致敏植物对游人的危害。对更换致敏植物品种的选择应首选使用非致敏性为原则同时兼顾空间功能与公园景观效果使用非致敏性的色叶植物。对目前无法替换的致敏植物进行人工修剪、洒水作业,以减少花粉的扩散,达到提高公园环境质量的目的。从而营造一个舒心、安心、放心的公园休闲游憩环境。
闫蓬勃[9](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肖思文[10](2019)在《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植物园功能日趋完善。植物园已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质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植物园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特色缺乏、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研究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规划实践法,总结了植物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简史,归纳了常用的植物园分类标准,提出了按照城市规模的植物园分类标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植物园的数量和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以分布在34个省179个市的273个已建成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位于103个中小城市的130个已建成植物园,得出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在建设时间、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功能方面的现状情况,总结其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综合研究了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理念、选址、定位、分区、功能、地域特色和运营管理,并以周口市植物园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综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中小城市植物园在规划定位、规划选址、功能发挥、植物收集、科普游憩、资金筹措方面的策略,并建议有关部门对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数量作出下限要求,对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绵阳市月季资源及园林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阳市月季资源及园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仰情结的红色旅游地优化设计研究 ——以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红色文化相关概念及环境分析 |
2.1 纪念性空间概念界定 |
2.1.1 纪念性空间定义 |
2.1.2 纪念性情感表达 |
2.1.3 纪念性空间类型 |
2.1.4 国外纪念性场地 |
2.1.5 国内纪念性场地 |
2.1.6 小结 |
2.2 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 |
2.2.1 红色文化定义 |
2.2.2 红色文化阶段 |
2.2.3 红色文化遗产 |
2.3 红色资源分类与分布 |
2.3.1 红色文化资源分类 |
2.3.2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 |
2.4 红色文化资源功能分类 |
2.4.1 红色旅游资源 |
2.4.2 革命根据旧址 |
2.4.3 红色主题公园 |
2.4.4 革命烈士陵园 |
2.4.5 革命纪念馆 |
2.4.6 城市公共红色文化场所 |
2.5 红色文化资源品质分类 |
2.5.1 自然景观秀丽,人文精神丰富 |
2.5.2 自然景观偏少,人工景观为主 |
2.5.3 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均有缺失 |
2.6 红色文化资源区位分布 |
2.6.1 华北地区 |
2.6.2 东北地区 |
2.6.3 华东地区 |
2.6.4 华南地区 |
2.6.5 西北地区 |
2.6.6 西南地区 |
2.6.7 港澳台地区 |
2.7 红色文化资源年代分类 |
2.7.1 初期精神形成阶段 |
2.7.2 中期对外抗战阶段 |
2.7.3 中期解放战争阶段 |
2.7.4 后期自卫反击战 |
2.8 红色文化资源题材分类 |
2.8.1 人物题材 |
2.8.2 事件题材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红色旅游相关概念及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旅游模式发展进程 |
3.1.1 旅游的发展现状 |
3.1.2 旅游的影响因素 |
3.1.3 旅游的动力系统 |
3.2 红色旅游发展进程 |
3.2.1 红色旅游的内涵 |
3.2.2 红色旅游的类别 |
3.2.3 红色旅游的目的 |
3.2.4 红色旅游的特点 |
3.2.5 红色旅游的意义 |
3.3 红色旅游案例分析 |
3.3.1 井冈山革命景区 |
3.3.2 延安革命纪念馆 |
3.4 红色旅游设计体系 |
3.4.1 相关理论 |
3.4.2 设计原则 |
3.4.3 设计方法 |
3.5 红色旅游活力评价体系 |
3.5.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3.5.2 体系的构建原则 |
3.5.3 评价层次的构建 |
3.5.4 评价数据的获得 |
3.5.5 活力度等级制定 |
3.5.6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5.7 评价结果的分析 |
3.6 红色旅游调研数据分析 |
3.6.1 红色旅游受众人群分析 |
3.6.2 红色旅游区域活力度分析 |
3.6.3 红色旅游景点感知度分析 |
3.6.4 红色资源景观丰富度分析 |
3.6.5 红色资源年代感知度分析 |
3.6.6 红色旅游现状问题小结 |
3. 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仰情结的诠释及红色旅游地设计优化策略 |
4.1 相关理论基础 |
4.1.1 心理学理论基础 |
4.1.2 环境心理学理论 |
4.1.3 心理学效应理论 |
4.2 信仰情结概念界定 |
4.2.1 信仰的概念界定 |
4.2.2 情结的概念界定 |
4.2.3 信仰情结体系的概念界定 |
4.3 信仰情结相关应用 |
4.3.1 山水情结的应用 |
4.3.2 自然情结的应用 |
4.3.3 红色信仰的应用 |
4.4 红色旅游地优化提升策略 |
4.4.1 红色旅游地活力程度优化提升 |
4.4.2 红色旅游地受众人群优化提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地区红色旅游地优化设计体系应用 |
5.1 青岛地区红色文化脉络 |
5.1.1 红色精神初成 |
5.1.2 红色抗战历史 |
5.1.3 红色文化底蕴 |
5.2 青岛红色旅游地现状分析 |
5.2.1 红色旅游体系构成 |
5.2.2 红色旅游景点现状 |
5.2.3 景点设计手法分析 |
5.2.4 红色旅游优化分析 |
5.3 青岛红色旅游地优化理念 |
5.3.1 管理层面优化策略 |
5.3.2 设计层面优化策略 |
5.3.3 社会认知层面优化策略 |
5.4 区域改造及设计成果 |
5.4.1 设计场地概况 |
5.4.2 设计目标与主题 |
5.4.3 设计原则与特色 |
5.4.4 项目总体布局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 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本文存在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红色旅游地景观活力度感知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 |
1.4 相关研究概述 |
1.4.1 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 |
1.4.2 乡村景观的研究 |
1.4.3 不同学科视角的乡村庭院研究 |
1.4.4 菜单式装修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绵阳丘陵地区乡村庭院景观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
2.1 庭院景观的区域影响因素及特征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河流水系 |
2.1.3 植被特点 |
2.1.4 地域文化 |
2.2 庭院景观的村域影响因素及特征 |
2.2.1 村落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
2.2.2 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
2.2.3 核心居民点的空间形态 |
2.3 庭院景观的院域影响要素及特征 |
2.3.1 庭院功能 |
2.3.2 庭院平面类型 |
2.3.3 庭院生产类型 |
2.3.4 庭院建筑 |
2.3.5 庭院植物 |
2.3.6 庭院材料 |
2.4 绵阳丘陵地区乡村庭院景观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2.4.1 庭院景观本身存在的问题 |
2.4.2 庭院景观传统设计模式带来的问题 |
3 国内外优秀乡村庭院景观案例分析 |
3.1 四川·雅安·小茶院 |
3.1.1 小茶院的区域景观分析 |
3.1.2 小茶院的村域景观分析 |
3.1.3 小茶院的院域景观分析 |
3.2 重庆·北碚·缙云小住 |
3.2.1 缙云小住的区域景观分析 |
3.2.2 缙云小住的村域景观分析 |
3.2.3 缙云小住的院域景观分析 |
3.3 北京·房山·姥姥家 |
3.3.1 姥姥家的区域景观分析 |
3.3.2 姥姥家的村域景观分析 |
3.3.3 姥姥家的院域景观分析 |
3.4 泰国·清莱府·AHSA农场民宿 |
3.4.1 AHSA农场民宿的区域景观分析 |
3.4.2 AHSA农场民宿的村域景观分析 |
3.4.3 AHSA农场民宿的院域景观分析 |
3.5 日本·美山町·美山FUTON&Breakfast民宿 |
3.5.1 美山F&B民宿的区域景观分析 |
3.5.2 美山F&B民宿的村域景观分析 |
3.5.3 美山F&B民宿的院域景观分析 |
3.6 小结 |
4 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体系构建 |
4.1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原则 |
4.1.1 保护性原则 |
4.1.2 实用性原则 |
4.1.3 通用性原则 |
4.1.4 个性化原则 |
4.2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策略 |
4.2.1 建立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庭院乡土要素库 |
4.2.2 构建通用且弹性的庭院景观菜单体系 |
4.2.3 制定系统简捷的菜单操作流程 |
4.3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的构建 |
4.3.1 菜单体系设计导则 |
4.3.2 庭院菜单体系 |
4.3.3 菜单操作流程 |
4.4 小结 |
5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的实践应用 |
5.1 曾家垭村的基本情况 |
5.1.1 曾家垭村的区域概况 |
5.1.2 曾家垭村的村域概况 |
5.1.3 曾家垭村的院域概况 |
5.1.4 概况总结 |
5.2 曾家垭村的庭院景观菜单模拟设计 |
5.2.1 “L”字型庭院景观模拟菜单设计 |
5.2.2 “凹”型庭院景观模拟菜单设计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重视度提高 |
1.1.2 探索历史街区转型新路径成为共识 |
1.1.3 景观更新成为历史街区更新重要方向 |
1.1.4 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亟待更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研究综述 |
2.1 历史街区中的景观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2.1.1 从“风景”到“方法” |
2.1.2 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 |
2.2 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研究进展 |
2.3 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的实践发展 |
2.3.1 初步探索时期 |
2.3.2 剧烈转变时期 |
2.3.3 多元发展时期 |
2.4 现有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
2.4.1 研究趋势 |
2.4.2 存在的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3 历史街区景观更新案例研究 |
3.1 伦敦国王十字街区更新 |
3.1.1 更新背景 |
3.1.2 更新策略 |
3.1.3 更新启示 |
3.2 新加坡克拉码头更新 |
3.2.1 更新背景 |
3.2.2 更新策略 |
3.2.3 更新启示 |
3.3 北卡州达勒姆美国烟草公司历史街区更新 |
3.3.1 更新背景 |
3.3.2 更新策略 |
3.3.3 更新启示 |
3.4 福建苍霞「海月江潮」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 |
3.4.1 更新背景 |
3.4.2 更新策略 |
3.4.3 更新启示 |
3.5 案例的指导意义 |
1 )相同点 |
2 )不同点 |
3.6 本章小结 |
4 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现状及背景调查 |
4.1 街区背景 |
4.1.1 区位条件 |
4.1.2 自然环境 |
4.1.3 历史沿革 |
4.1.4 街区上位规划解读 |
4.2 街区景观环境现状 |
4.2.0 交通系统 |
4.2.1 建筑风貌 |
4.2.2 空间肌理 |
4.2.3 绿化环境 |
4.2.4 道路铺装 |
4.2.5 景观服务设施 |
4.2.6 照明系统 |
4.3 街区景观现状问题总结与分析 |
4.3.1 历史文脉割裂 |
4.3.2 空间活力不足 |
4.3.3 生态弹性不足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探讨 |
5.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引入 |
5.1.1 理论解读 |
5.1.2 基本原理 |
5.1.3 理论研究方向 |
5.1.4 理论契合点 |
5.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更新原则 |
5.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景观更新策略 |
5.3.1 延续基地文脉突显文化精神 |
5.3.2 连接场地空间完善景观结构 |
5.3.3 保留历史遗存置入复合功能 |
5.3.4 恢复自然环境打造生态基底 |
5.4 本章小结 |
6 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设计实践 |
6.1 更新定位 |
6.2 街区更新规划 |
6.2.1 空间结构 |
6.2.2 功能分区 |
6.2.3 交通流线 |
6.2.4 景观系统 |
6.2.5 节点方案设计 |
6.3 植被设计 |
6.3.1 植物配置原则 |
6.3.2 种植设计思路 |
6.3.3 种植种类 |
6.3.4 节点广场植物设计 |
6.4 专项设计 |
6.4.1 建筑更新设计 |
6.4.2 铺装设计 |
6.4.3 照明设计 |
6.4.4 景观家具设计 |
6.4.5 标志引导设计 |
6.4.6 雨洪管理系统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4)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风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6.1 城市植物景观风貌 |
1.6.2 三类城市公共绿地相关概念 |
2.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现状风貌调查分析 |
2.1 调查范围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绵阳市植物景观现状调研与评估分析 |
2.4.1 调研对象基本特征 |
2.4.2 绵阳市道路绿地景观满意度评价 |
2.4.3 广场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 |
2.4.4 滨水绿地与公园绿地满意度评价 |
2.4.5 公园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 |
2.4.6 总体植物景观满意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风貌评价 |
3.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3.2 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构建 |
3.2.1 评价指标确定 |
3.2.2 构建判断矩阵 |
3.2.3 指标权重计算 |
3.2.4 计算评价综合得分 |
3.3 绵阳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
3.3.1 评价结果 |
3.3.2 存在的问题 |
3.4 绵阳市城市公共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
3.4.1 评价结果 |
3.4.2 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优化方法 |
4.1 城市植物景观功能及设计原则 |
4.1.1 城市植物景观功能 |
4.1.2 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4.2 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优化方法 |
4.2.1 绵阳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观优化方法 |
4.2.2 绵阳市公共绿地植物景观优化方法 |
4.3 绵阳市经开区三江大道东段植物景观优化提升方案 |
4.3.1 项目概况 |
4.3.2 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
4.3.3 设计主题 |
4.3.4 三江大道东段植物景观改造提升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绵阳市城市城市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5)中国西南部小城市园林植物资源运用配置及植物多样性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选题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园林植物运用配置的相关研究 |
1.1.1 园林植物运用配置原则 |
1.1.2 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 |
1.2 园林植物群落的相关研究 |
1.2.1 国外园林植物群落研究 |
1.2.2 国内园林植物群落研究 |
1.2.3 植物群落多样性方法研究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嘉陵区基本情况 |
2.1.2 绿化发展状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2.5.1 文献收集归纳 |
2.5.2 实地勘察研究 |
2.5.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运用现状与分析 |
3.1.1 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科、属、种基本组成 |
3.1.2 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运用与各城市比较分析 |
3.1.3 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运用频度分析 |
3.1.4 乡土植物运用分析 |
3.1.5 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生活型分析 |
3.1.6 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季相分析 |
3.1.7 小结 |
3.2 南充市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配置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嘉陵城区代表性道路园林植物配置 |
3.2.2 嘉陵城区代表性公园绿地园林植物配置 |
3.2.3 嘉陵城区代表性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 |
3.2.4 嘉陵城区代表性单位绿地园林植物配置 |
3.2.5 小结 |
3.3 嘉陵建成区绿地园林植物多样性分析 |
3.3.1 园林植物物种丰富度分析 |
3.3.2 园林植物物种均匀度分析 |
3.3.3 园林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
3.4 典型园林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
3.4.1 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组成 |
3.4.2 园林植物群落木本植物优势度分析 |
3.4.3 植物群落密度比较分析 |
3.4.4 郁闭度分析 |
3.4.5 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主要研究结论 |
4.2.1 南充市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运用特征 |
4.2.2 南充市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配置特征 |
4.2.3 南充市嘉陵建成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4.2.4 南充市嘉陵建成区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4.3 建议 |
4.4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嘉陵建成区园林植物运用名录 |
致谢 |
(6)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
1.1.2 欧洲国家来华考察、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 |
1.1.3 美国在华考察、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 |
1.1.4 竹类植物对美国的影响 |
1.2 相关概念 |
1.2.1 竹类植物 |
1.2.2 植物标本 |
1.2.3 植物引种 |
1.3 竹类植物分布概况 |
1.3.1 世界竹类植物多样性及其自然分布概况 |
1.3.2 中国竹类植物多样性及其自然分布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时间 |
1.6.2 数据来源 |
1.6.3 地名考证 |
1.6.4 学名核准 |
1.6.5 人名核实 |
1.7 技术路线 |
2 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的时代背景 |
2.1 中国近现代社会背景 |
2.2 欧洲各国在华考察、采集和引种植物 |
2.2.1 欧洲国家对中国植物资源的初步认识 |
2.2.2 鸦片战争之前欧洲国家在中国植物的专业性采集 |
2.2.3 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国家在中国植物的专业性采集 |
2.3 美国国内因素对植物采集、引种的推动 |
2.3.1 联邦政府对植物引种的鼓励 |
2.3.2 美国经济发展需求对植物引种的促进 |
2.3.3 相关机构对植物采集、引种工作的积极组织 |
2.3.4 热切追求和探索外来植物的采集者 |
2.4 美国在中国近代考察、采集和引种植物史略 |
2.4.1 初始时期(19 世纪) |
2.4.2 高峰时期(20 世纪上半叶) |
2.4.3 有序时期(20 世纪下半叶) |
3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历史研究 |
3.1 采集时间 |
3.1.1 1840~1915:竹类植物标本采集包含在全面植物采集中 |
3.1.2 1916~1948:专门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并展开研究 |
3.1.3 1949~2010:中美联合考察和采集竹类植物标本 |
3.2 采集种类分析 |
3.2.1 属、种数量总体分析 |
3.2.2 簕竹属 |
3.2.3 刚竹属 |
3.2.4 箭竹属 |
3.2.5 矢竹属 |
3.3 采集地分析 |
3.4 小结 |
3.4.1 促进了美国对中国竹类植物资源情况的了解 |
3.4.2 开启和加强了竹子分类学的研究 |
3.4.3 辅助了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 |
4 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历史研究 |
4.1 引种时间 |
4.1.1 1898~1915:引种初始阶段 |
4.1.2 1916~1948:引种高峰阶段 |
4.1.3 1949~2010:引种有序阶段 |
4.2 引种种类分析 |
4.2.1 属、种数量总体分析 |
4.2.2 刚竹属 |
4.2.3 簕竹属 |
4.2.4 箭竹属 |
4.3 引种地分析 |
4.4 竹类植物的运输 |
4.5 联邦植物引种园分析 |
4.5.1 联邦植物引种园总体介绍 |
4.5.2 种植竹类植物的植物引种园 |
4.5.3 乔治亚海岸植物园 |
5 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人员分析 |
5.1 采集和引种人员总体概况 |
5.1.1 标本采集人员及采集数量 |
5.1.2 引种人员及引种数量 |
5.2 莫古礼(FLOYD ALONZO MCCLURE,1897~1970) |
5.2.1 生平简介 |
5.2.2 在华主要采集、引种和研究竹类植物活动 |
5.2.3 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统计 |
5.3 梅耶(FRANK NICHOLAS MEYER, 1875~1918) |
5.3.1 生平背景 |
5.3.2 为美国农业部来华植物采集、引种活动概述 |
5.3.3 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 |
5.4 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 |
5.4.1 生平背景 |
5.4.2 为阿诺德树木园来华植物采集、引种活动概述 |
5.4.3 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 |
5.5 与美国采集、引种相关的其他人员 |
5.5.1 费尔柴尔德(David Grandison Fairchild, 1869~1954) |
5.5.2 萨金特(Charles Sprague Sargent, 1841~1927) |
6 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的影响 |
6.1 丰富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 |
6.2 加强了竹类植物在美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
6.2.1 模拟自然,营造复层群落结构 |
6.2.2 仿生产性竹林,构建单层群落结构 |
6.2.3 人竹共生,竹与人居环境融合 |
6.2.4 供应竹苗,精细构建竹类苗圃 |
6.3 加快了竹子分类学的研究 |
6.4 促进了美国竹产业的发展 |
6.5 开启了对中国竹文化的认知和传播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表 |
附表1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名录 |
附表2 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名录 |
附表3 莫古礼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名录 |
附表4 莫古礼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名录 |
附表5 莫古礼在华研究期间发表的竹类植物新种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基于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形式研究 ——以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
1.2.2 农耕文化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综合比较分析法 |
1.5.3 实地调研法 |
1.5.4 实例研究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休闲农业与农耕文化理论与实践 |
2.1 休闲农业相关概况 |
2.1.1 休闲农业概念 |
2.1.2 休闲农业的特征 |
2.2 农耕文化相关概况 |
2.2.1 农耕文化概念 |
2.2.2 农耕文化的特征 |
2.3 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关联性 |
2.3.1 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吸引力 |
2.3.2 农耕文化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指引方向 |
2.3.3 休闲农业为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提供传承载体 |
2.4 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园功能 |
2.4.1 生产功能 |
2.4.2 休闲观光功能 |
2.4.3 科普教育功能 |
2.4.4 参与体验功能 |
2.4.5 保健疗养功能 |
2.5 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园调研分析 |
2.5.1 黄鹤湖旅游区 |
2.5.2 石象湖 |
2.5.3 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 |
2.5.4 案例调查分析总结 |
3 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 |
3.1 农耕文化的表达内容 |
3.1.1 农业生产方面 |
3.1.2 农民生活方面 |
3.1.3 农村生态方面 |
3.2 农耕文化的表达途径 |
3.2.1 场所 |
3.2.2 景观 |
3.2.3 活动 |
3.3 农耕文化的表达方式 |
3.3.1 “物”的表达方式 |
3.3.2 “事”的表达方式 |
3.3.3 “意”的表达方式 |
4 基于农耕文化为主题背景的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规划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1.1 区位概况 |
4.1.2 自然气候条件分析 |
4.1.3 自然资源分析 |
4.1.4 人文资源分析 |
4.1.5 区域有利因素分析 |
4.1.6 开发建议 |
4.2 项目主题的凝练及总体规划思路 |
4.2.1 规划原则 |
4.2.2 园区主题 |
4.2.3 定位与特色 |
4.3 项目总体规划 |
4.3.1 项目总体规划 |
4.3.2 项目空间布局规划 |
4.3.3 项目道路系统规划 |
4.4 农耕文化(陈村文化)项目规划和景观规划 |
4.4.1 养老、养生项目规划 |
4.4.2 体验活动项目规划 |
4.4.3 景观规划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针对花粉致敏现象的城市公园空间优化研究 ——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与既往研究之不同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研究对象概况 |
2.1 气传花粉过敏原的研究 |
2.1.1 花粉症的内涵 |
2.1.2 影响致敏植物花粉浓度的因素 |
2.1.3 花粉症的防治措施 |
2.2 国内外城市公园绿地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致敏植物相关研究 |
2.4 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
2.5 研究对象相关概况 |
2.5.1 南京市玄武湖概况 |
2.5.2 南京市常见致敏植物的种类及特征 |
第三章 玄武湖公园致敏植物现状分析 |
3.1 花粉致敏植物现状 |
3.1.1 玄武湖公园致敏植物的致敏性分析 |
3.1.2 情侣园致敏植物现状 |
3.1.3 翠洲致敏植物现状 |
3.1.4 梁洲致敏植物现状 |
3.1.5 环洲致敏植物现状 |
3.1.6 樱洲致敏植物现状 |
3.1.7 环湖路风光带致敏植物现状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玄武湖公园致敏指数与风险分析 |
4.1 情侣园致敏指数与风险 |
4.1.1 低致敏风险区域 |
4.1.2 受季风影响区域 |
4.2 翠洲致敏指数与风险 |
4.2.1 高致敏风险区域 |
4.2.2 低致敏风险区域 |
4.2.3 受季风影响的区域 |
4.3 梁洲致敏指数与风险 |
4.3.1 高致敏风险区域 |
4.3.2 低致敏风险区域 |
4.3.3 受季风影响区域 |
4.4 环洲致敏指数与风险 |
4.4.1 高致敏风险区域 |
4.4.2 低致敏风险区域 |
4.4.3 受季风影响区域 |
4.5 樱洲致敏指数与风险 |
4.5.1 低致敏风险区域 |
4.6 环湖路风光带致敏指数与风险 |
4.6.1 高度致敏风险区域 |
4.6.2 低致敏风险区域 |
4.6.3 受季风影响区域 |
4.6.4 环湖路致敏指数与风险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玄武湖公园空间优化研究 |
5.1 玄武湖公园杨树替换前后区域致敏指数对比 |
5.2 情侣园空间优化研究 |
5.2.1 安静游览活动区 |
5.2.2 文化娱乐区 |
5.2.3 儿童活动区 |
5.2.4 服务设施 |
5.3 翠洲空间优化研究 |
5.3.1 安静游览活动区 |
5.3.2 文化娱乐区 |
5.3.3 服务设施 |
5.4 梁洲空间优化研究 |
5.4.1 安静游览活动区 |
5.4.2 文化娱乐区 |
5.4.3 儿童活动区 |
5.4.4 服务设施 |
5.5 环洲空间优化研究 |
5.5.1 安静游览活动区 |
5.5.2 文化娱乐区 |
5.5.3 儿童活动区 |
5.5.4 服务设施 |
5.6 樱洲空间优化研究 |
5.6.1 活动游览区 |
5.6.2 文化娱乐区 |
5.6.3 服务设施 |
5.7 环湖路风光带空间优化研究 |
5.7.1 玄武门至和平门段 |
5.7.2 和平门至翠洲门段 |
5.7.3 翠洲门至太平门段 |
5.7.4 太平门至解放门段 |
5.7.5 解放门至玄武门段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9)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3.1.1 研究区域 |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
3.3 小结 |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4.1.1 研究区域 |
4.1.2 树种规划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
4.3 小结 |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5.1.1 研究区域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标准 |
2.1 植物园的概念和功能 |
2.1.1 植物园的概念 |
2.1.2 植物园的功能 |
2.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
2.2.1 国外植物园发展历程与特点 |
2.2.2 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
2.3 植物园的分类标准 |
2.3.1 国内外常用分类标准 |
2.3.2 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 |
2.3.3 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 |
2.3.4 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
3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
3.1.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
3.1.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分析 |
3.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 |
3.2.1 植物园分布不均衡 |
3.2.2 定位不够合理 |
3.2.3 植物收集缺乏科学性 |
3.2.4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3.2.5 科普形式与内容单一 |
3.2.6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
3.2.7 植物园运营管理不到位 |
3.2.8 植物园之间缺乏联系 |
4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
4.1 规划理念与时俱进 |
4.2 规划选址科学化 |
4.2.1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的发展趋势 |
4.2.2 基于场地改造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3 基于园区融合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5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规模的发展 |
4.3 规划定位与分区合理化 |
4.3.1 规划定位 |
4.3.2 规划分区 |
4.4 功能需求多样化 |
4.4.1 系统的科普游憩活动策划 |
4.4.2 关注植物经济价值开发 |
4.4.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
4.5 地域特色表达鲜明 |
4.5.1 植物景观的特色化表达 |
4.5.2 文化特色的展示 |
4.6 资金来源多样化 |
4.6.1 资金来源多样化 |
4.6.2 运营管理创新化 |
5 周口市植物园规划实践 |
5.1 背景研究与前期分析 |
5.1.1 项目背景与选址分析 |
5.1.2 区位分析 |
5.1.3 上位规划 |
5.1.4 周边用地分析 |
5.1.5 现状分析 |
5.2 项目定位与规划策略 |
5.2.1 项目定位 |
5.2.2 项目目标 |
5.2.3 规划策略 |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
5.3.1 总体布局 |
5.3.2 现状利用与改造规划 |
5.3.3 功能分区 |
5.3.4 科普系统规划 |
5.3.5 植物景观与节事活动规划 |
5.3.6 历史文化展示规划 |
5.3.7 生态专项规划 |
5.3.8 运营与管理策略 |
5.4 特色主题景点设计 |
5.4.1 梅花蜡梅园 |
5.4.2 水生植物园 |
5.4.3 乡土植物园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策略 |
6.1.1 全面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定位 |
6.1.2 合理规划选址,加快园区建设 |
6.1.3 发挥植物功能,促进生态发展 |
6.1.4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
6.1.5 结合自身特色,丰富科普系统 |
6.1.6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运营管理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植物园名录 |
附录B 周口市植物园专类植物名录 |
附录C 周口市植物园植物分类区植物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绵阳市月季资源及园林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仰情结的红色旅游地优化设计研究 ——以李慰农红色文化公园为例[D]. 李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D]. 李丹.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绵阳市跃进路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D]. 余烨.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绵阳市城市植物景观风貌研究[D]. 龚雨晴.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5]中国西南部小城市园林植物资源运用配置及植物多样性结构分析[D]. 雷晓丽. 西南大学, 2021(01)
- [6]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D]. 吴仁武.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形式研究 ——以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为例[D]. 吴雪莲.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针对花粉致敏现象的城市公园空间优化研究 ——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D]. 唐文韬.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D]. 肖思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