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金融市场论文-汪伟城

近代金融市场论文-汪伟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金融市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场整合,汇兑市场,Geweke因果检验

近代金融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汪伟城[1](2018)在《近代中国与新加坡的金融市场整合分析(1920-1935)》一文中研究指出汇兑市场是近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代从汇兑市场的角度对市场整合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少。本文以近代上海、香港为近代中国之代表,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探讨近代中国与新加坡汇兑市场的整合关系及其强弱的影响因素。本文梳理了近代上海、香港及新加坡各自的贸易及汇兑市场的发展,并阐述了汇兑市场整合可能的影响因素。然后,利用1920-1935年上海、香港及新加坡兑美元或便士的每日汇兑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及Geweke因果检验,从长期和短期综合角度判断各市场间联动关系的变化。研究表明,新加坡与香港、上海的汇兑市场均存在长期稳定的联动关系,但短期而言,香港与上海呈现了较其他组合更强的即时联动关系,新加坡与纽约的关系次之。因此,近代中国与新加坡存在长期的市场整合关系,但从短期来看,近代中国内部,香港与上海存在更为紧密的整合关系,而新加坡也表现出与东南亚之外的纽约市场联系更为紧密特点。之后,本文运用Geweke因果检验得到的即时反馈因子构建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市场联动强弱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占比、两地通胀率差距及全球经济形势对汇兑市场间的联动关系存在显着影响。最后,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希冀中国与东南亚市场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马建华[2](2013)在《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国内汇兑层级体系——从申汇计算公式看近代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圈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汇是集汇兑、结算、信贷为一体的埠际资金调拨方式,是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内汇兑以上海为中心,以天津、汉口等一级区域汇兑中心为焦点,连接次级商埠并逐步形成立体型的金融网络,使商埠间款项划拨畅通无阻。(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杜恂诚[3](2012)在《近代中国的政府公债与金融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政府公债的发行开辟了政府动员国民储蓄的新时代,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事实上,公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当时的金融市场,成为银行券的发行准备、储蓄存款的保证、银行放款的抵押品、金融业的投资筹码以及维护经济稳定的筹码;公债的交易也推动了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然而,文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利率对公债价格没有解释力。这说明政府公债还没有完全与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公债价格应该还受到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或制约。1921年和1932年的公债整理对债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公债收益率的下降则是理性的回归。而法币改革则使政府摆脱了公债的财政制约。(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2年09期)

沈洋[4](2008)在《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60—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中外资融合,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联动的自由金融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及沿海金融市场,呈现较高的近代化程度,资金价格以现代利率为主。而在广大农村,经济、金融日趋凋敝,高利贷依然盛行。但在这种情况下,资金仍不断地由内地流向沿海,农村流向城市。根据资本流动原理,资本具有从利率低的地区流往利率高的地区以获取更高收益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因素使资金产生逆向运动?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利率运动的规律又是怎样的?本文以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利率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发现近代利率水平变动趋势呈现叁个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决定和影响这种变动的因素以及传导机制,这些因素包括:贸易与投资、政府财政政策、外部经济环境和非经济因素。通过分析,本文还原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运行状况及与其有关的各方面经济现象,对于当前中国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08-05-01)

肖良武[5](2006)在《近代贵州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市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政治、经济等制度环境的变迁促成了近代贵州金融制度的变迁。近代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近代贵州金融网络的建立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提高了金融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动了近代贵州金融业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建设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潘连贵[6](1998)在《从近代上海金融市场看茶会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开埠后,五方杂处,市面繁盛。在林立的茶楼中,饮茶除了解渴的最基本功能外,还成为众多商贾洽谈各种生意的一种手段,这就是盛行于近代上海的茶会。本文就上海早期金融市场中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若干情况,谈谈上海的茶会文化。清末光绪初年,由于世界市场金贵银贱的影响,上海的黄金买卖开始增多,其中以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金号最为活跃。当金(本文来源于《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期刊1998-04-01)

潘连贵[7](1997)在《从近代上海金融市场看茶会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开埠后的茶楼成为商贾洽谈生意的一种场所,这就是盛行于近代上海的茶会。上海金业的交易最初并无固定场所,金业商人约定某些茶楼为日常集合场所, 通过品茗的方式洽谈生意。茶会是自发形成的一种市场,买主或卖主都感不便,纠纷迭起,上海金业同业遂集资租赁房屋,集中交易,形成上海最早的黄金市场。有固定场所的上海黄金交易市(本文来源于《'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期刊1997-04-01)

刘方健[8](1995)在《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特征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近代重庆商品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重庆地理优势转化为商品集散中心,取决于川江及其大小支流河道航运的开拓,沿线间经济交往的扩大。而航运的开拓、经济交往的扩大又是与四川盆地内中部、东部沱江、嘉陵江、岷江流域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中唐以后,随着川中,川东丘陵地区的开发,嘉陵江流域及沱江流域逐渐发展成为四川重要的粮、棉、丝、盐、糖、酒产区,加上成都平原的繁荣,宋代的川峡回路成为中国西部最发达的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交往关系的扩大,四川经济区通过长江沟通与东南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经济重心在宋代以后的南移与政治中心的东迁,也使得四川同全国政治中心,经济重心的往来路线由过去的北、东两线逐渐转到以东线为主。重庆在(本文来源于《财经科学》期刊1995年03期)

朱镇华[9](1991)在《近代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近代上海经济、金融的发展旧上海是远东的金融中心,有过发达的金融市场。近代上海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当时经济、金融发展的产物。鸦片战争前夕,上海的贸易已相当发达,其货运量与长江中游的重要商埠汉口不相上下。鸦片战争后,上海港被迫对外开放;1845年又被迫开辟了租界,这使得在上海经商的洋人日益增多。1850年,上海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了我国当时的外贸中心广州;1861年,上海的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50%;其后十年,其比重竟高达64.1%,成为全国最(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1991年09期)

赵海宽[10](1988)在《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是我国当前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产生、发展、作法和特点,对保证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顺利和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5期)

近代金融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汇是集汇兑、结算、信贷为一体的埠际资金调拨方式,是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内汇兑以上海为中心,以天津、汉口等一级区域汇兑中心为焦点,连接次级商埠并逐步形成立体型的金融网络,使商埠间款项划拨畅通无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金融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1].汪伟城.近代中国与新加坡的金融市场整合分析(1920-1935)[D].厦门大学.2018

[2].马建华.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国内汇兑层级体系——从申汇计算公式看近代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圈的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13

[3].杜恂诚.近代中国的政府公债与金融市场[J].财经研究.2012

[4].沈洋.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6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5].肖良武.近代贵州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市场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潘连贵.从近代上海金融市场看茶会文化[C].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1998

[7].潘连贵.从近代上海金融市场看茶会文化[C].'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1997

[8].刘方健.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特征与作用[J].财经科学.1995

[9].朱镇华.近代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金融研究.1991

[10].赵海宽.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8

标签:;  ;  ;  

近代金融市场论文-汪伟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