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起承转合探寻诗歌三昧

妙用起承转合探寻诗歌三昧

江苏丰县中学李昌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传承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在中学教学中,诗歌教学便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传统教学只注重主体审美的作用,强调个人的体悟,由此引起对诗意把握上的距离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距离感甚至导致在某些诗歌主旨的把握上出现严重的偏差。原因何在?过分强调了阅读者个人的理解,而忽视了诗作者才是诗的创造者,这样的阅读途径相当于逆流而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此地虚无飘渺当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如何解决这种偏差?从诗作法入手,变“溯游”而为“漂游”。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远志斋词衷》”、“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举一例说明诗歌的“起、承、转、合”:

请看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露且显豁,点明“闻笛”,直写笛声。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照应“春夜洛城”,承笛声而娓娓道来。“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闻”字,点明此诗不再继续写笛声,而是转到了听者的角度。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柳”上。

那么在诗歌的鉴赏活中如何巧妙地使用“起承转合”,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我们分点说明:

巧妙使用“起承转合”,准确判断诗中词义。例如: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断肠”一词的理解颇有难度,因为我们对次词的惯常理解是“肠已断,形容极度的悲伤”,到底这种理解是否准确,可以依据起承转合来验证。本诗是首咏物诗,首句直起,描写“柳”追逐“东风”,在歌舞场上吹拂,表现其得意。第二句便应承首句句意而来,继续表现“柳”之忘形,由此可以判断“断肠”一词应为“极度欢快”之意,而不是和首句相抵触的“悲伤”之意。

巧妙使用“起承转合”,准确理解诗中手法。例如: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传达的是诗人漂泊江湖的失意悲愁,可以依据诗的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准确判断出来:自感如天地之间的孤独的鸥鸟。那么诗的前两联写景是作用就可以据此来推断,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勾勒了一幅萧瑟凄清的夜景,这和诗人内心的悲愁是一致的,此为融情于景,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一幅阔大的景象,似乎和起联相矛盾,但结合承联的作用,应该是对起联的进一步阐发,因此,可以判断第二联使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类似的例子在杜甫诗中是比较多的,再如: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联同样紧承首联即起联的今昔沧桑变化之慨,采用了阔大的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悲凉,也是“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法,在诗歌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比如: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的第二句以“红叶”“青山”白“水”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但考较诗的尾句,即关合诗旨句,诗人要传达的是离愁别绪,那么再美丽的图画在伤心人眼中也不能激起喜悦,反而更让人伤心,恰切地为表达诗旨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即“以乐景写哀情”。

三、巧妙使用起承转合,准确把握诗意转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

例如: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再如: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巧妙使用起承转合,准确领悟诗的主旨。

绝句第四句,律诗第四联,既诗的“合”句,应该关合诗旨,是诗人情感的神光所聚,要特别关注,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领悟诗的主旨。

例如:

江亭夜月送别(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应和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更因"寒"字倍增其妙。古人曾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达到离别之夜特有的感受。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再如: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本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今日水犹寒"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高度褒赞了荆轲在国家危难之时冒险犯难挺身而出和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而且还隐含了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水犹寒"一语寄托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确实是"以景愈结情语"。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作为诗歌结构的一般规律,如果能用来指导我们理解诗歌的过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得诗歌三昧。

标签:;  ;  ;  

妙用起承转合探寻诗歌三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