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托马斯沃尔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虎子,结构反讽,戏剧反讽,情景反讽
托马斯沃尔夫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宁[1](2019)在《浅析反讽在托马斯·沃尔夫《虎子》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小说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诸多精彩的佳作。在其作品中,《虎子》虽然并非得到了最多的关注,然而在这个故事里,却切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本文重点研究《虎子》这部作品中反讽的修辞效果,并将反讽归为叁类:结构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5期)
陶璐璐[2](2019)在《城乡视野下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克莱顿·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初美国乃至世界的变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研究者多从主题、人物和艺术特点对其作品进行探讨,以城乡视角对作品进行的研究还明显不足。以城乡视角研究沃尔夫城市化背景下的作品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可以分别对城市和乡村空间进行分析,探讨城乡关系以及城乡互望间的精神追寻。本文由绪论、正文叁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托马斯·沃尔夫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其次是梳理了国内外对沃尔夫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情况,继而指出“城市与乡村”视角研究的不足;最后介绍了以城乡为视角研究沃尔夫作品的意义。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沃尔夫作品中的城市世界。城市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希望之城”和“迷惘之城”。在“希望之城”中,分别描述了城市环境和城市中的人。在描写城市环境时主要分析了繁荣富足的城市生活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追逐者和占有者。在“迷惘之城”中,采用同上的方式,把环境和人物分开来进行分析。在环境分析中以“灰色的城市”为标题,探讨了城市化所带来的道路硬化、同质化和零散性特征。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主要分析了“猎狮者”、“空洞的人”以及“游荡者”。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文本中的乡村世界。乡村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情思之乡”和“网罗之乡”。在“情思之乡”中,主要讨论了乡村的“家园感”与诗意,提出了“守乡者”与“追乡者”的概念。在“网罗之乡”中,主要分析了不和谐的居住环境和愚昧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被困于乡村网罗的乡中人:受歧视的黑人和被资本异化的民众。第叁章主要讨论了城乡互望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分别分析了乡村视野下理想的城市形象以及城市视野下理想的乡村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城乡互望的本质原因。理想的城市类型分别是:作为英雄幻想地的纽约、代表对美的追求的巴黎、象征自由与狂欢的慕尼黑。同样,乡村也承载了不同的理想:真实的发源地、爱情的伊甸园、亲情的庇护所。最后,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揭示城乡互望表象下人类的精神缺失,并升华结尾,提出栖息与超越的展望。结语部分总结了四部长篇小说的发生发展过程,肯定了沃尔夫作品的价值,重申了把其作品放在城乡视角下研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唐一可[3](2019)在《记忆里的时空错乱——评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远与近》》一文中研究指出"距离就是美",这是人们对这篇小说寓意的通常概括。本文试图以空间里的时间错乱以及时间里的空间变动为切入点,探讨沃尔夫如何构建一种看似清晰实则迷离的时空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6期)
赖丹琪[4](2018)在《城市漫游者的空间批判——论托马斯·沃尔夫的城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沃尔夫作品中的城市漫游者对城市的态度具有矛盾性质: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化的憧憬,又有现代主义讽刺性的注视目光。通过重新审视沃尔夫和重农派的关系,可以发现他对城市尤其是对所谓"进步"神话、物质主义、工业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个性丧失的批判和重农派的观点有诸多契合之处。经济大萧条等社会现实则促使沃尔夫更深入思考城市空间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洞察城市的危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季春雨[5](2018)在《托马斯·沃尔夫《网与石》的空间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网与石》将主人公乔治·韦伯从童年成长的小镇到青年打拼的大城市纽约,再到疗治情感之伤的欧洲的人生轨迹进行了勾勒。地理空间的变化使乔治变得成熟,使他能够认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空间通过回忆产生交叉和碰撞,反映出他返乡的冲动和对灵魂家园的寻找。最终他与自我空间、社会空间达成和解,无奈的真相揭示出乡愁乌托邦的幻灭。(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王静文[6](2018)在《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多重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克莱顿·沃尔夫是美国重要的南方作家之一。他的四部长篇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色彩,对个体人生的孤独和追寻有着深刻的思考;但在表现个体人生之外,小说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并从审美的角度对古今作家进行品评,提出艺术创作方面的主张,因而体现出多重主题。“孤独”和“追寻”共同构成了小说有关个体人生的主题。小说处处氤氲着孤独的氛围,主人公的家庭环境塑造了主人公的敏感性格,家庭成员之间的不睦使主人公感到孤独,而主人公的社会关系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为了摆脱孤独,主人公开始了永无止境的追寻,像亚当一样追寻天堂,像奥德修斯一样追寻故乡,像浮士德一样追寻自我,以及追寻“父亲”。在社会层面,小说重点表达了反对种族歧视和批判金钱社会两个观点。小说中的黑人和犹太人形象逐渐丰满,主人公也在不断摆脱固有偏见并最终明确表达反对种族歧视的观点。小说通过对美国地产和银行发展的描写揭露了经济繁荣背后的危机,表达了对金钱社会的批判,同时暗讽了清教的虚伪。在审美层面,四部小说在对古今文学进行批评时还提出了创作主张。小说呼吁读者关注经典,提醒作家在取材时要看到生活的复杂性,提倡读者形成自己的审美见解,并提出不以作品受欢迎程度来评判作品好恶的观点。小说还主张戏剧创作要立足现实生活,作家的写作是一种自传性的写作,鼓励美国作家书写美国,作家在创作时要形成并坚定自己的创作风格等。综上,沃尔夫通过主人公尤金与乔治的成长游历将人生、社会和审美融为一体,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虽然小说用“追寻”摆脱“孤独”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是最终积极地将主人公引向了更深层次的追寻。将四部小说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沃尔夫摆脱固有偏见,不断认识美国、书写美国的过程。沃尔夫在通过小说表达批评观点和创作主张的同时,也在这四部小说中实践着这些主张。(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5)
郑军[7](2018)在《双面天使的回归:解读托马斯·沃尔夫小说人物海伦》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伦是贯穿《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河流》两部小说的一位重要女性人物。为名利所累的海伦就像一个同时拥有善良和邪恶面孔的"双面天使",性格复杂多变,喜怒无常。她在生活上对弟弟既照顾体贴又百般折磨;时而开朗活泼、真诚热情,时而又乖戾暴躁,不可理喻,时而慷慨大方、豪爽大气,时而又自私自利、工于心计。但善良最终战胜了邪恶,可爱的天使恢复了本真,历经心灵煎熬的海伦回归了自我,找回了失落的快乐。(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彭振,薛瑛[8](2017)在《当幻想跌落现实——浅析托马斯·沃尔夫的《远和近》》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文本】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延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叁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荫,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本文来源于《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期刊2017年11期)
刘长悦[9](2017)在《托马斯·沃尔夫《远和近》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远和近》中,叙述了一位火车司机的精神"悲旅",通过他的所见、所思、所遇和所感,在对比和反差中,凸显出了这场悲剧的精神实质。同时借助于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向读者揭示出了距离的魔咒,展现了人生的浪漫与忧伤,幻想向现实跌落的无奈,激发了读者的辩证思考。(本文来源于《学语文》期刊2017年04期)
王兰明,裴红光[10](2016)在《迷惘中的期待与赞歌——托马斯·沃尔夫《美国序幕》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沃尔夫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言人,他的作品有浓重的迷惘色彩,展现了20世纪二叁十年代美国的精神危机,同时也在迷惘中渗透着对祖国、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为迷惘中的赞歌与期待,是20世纪二叁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反映。(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托马斯沃尔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托马斯·克莱顿·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初美国乃至世界的变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研究者多从主题、人物和艺术特点对其作品进行探讨,以城乡视角对作品进行的研究还明显不足。以城乡视角研究沃尔夫城市化背景下的作品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可以分别对城市和乡村空间进行分析,探讨城乡关系以及城乡互望间的精神追寻。本文由绪论、正文叁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托马斯·沃尔夫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其次是梳理了国内外对沃尔夫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情况,继而指出“城市与乡村”视角研究的不足;最后介绍了以城乡为视角研究沃尔夫作品的意义。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沃尔夫作品中的城市世界。城市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希望之城”和“迷惘之城”。在“希望之城”中,分别描述了城市环境和城市中的人。在描写城市环境时主要分析了繁荣富足的城市生活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追逐者和占有者。在“迷惘之城”中,采用同上的方式,把环境和人物分开来进行分析。在环境分析中以“灰色的城市”为标题,探讨了城市化所带来的道路硬化、同质化和零散性特征。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主要分析了“猎狮者”、“空洞的人”以及“游荡者”。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文本中的乡村世界。乡村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情思之乡”和“网罗之乡”。在“情思之乡”中,主要讨论了乡村的“家园感”与诗意,提出了“守乡者”与“追乡者”的概念。在“网罗之乡”中,主要分析了不和谐的居住环境和愚昧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被困于乡村网罗的乡中人:受歧视的黑人和被资本异化的民众。第叁章主要讨论了城乡互望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分别分析了乡村视野下理想的城市形象以及城市视野下理想的乡村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城乡互望的本质原因。理想的城市类型分别是:作为英雄幻想地的纽约、代表对美的追求的巴黎、象征自由与狂欢的慕尼黑。同样,乡村也承载了不同的理想:真实的发源地、爱情的伊甸园、亲情的庇护所。最后,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揭示城乡互望表象下人类的精神缺失,并升华结尾,提出栖息与超越的展望。结语部分总结了四部长篇小说的发生发展过程,肯定了沃尔夫作品的价值,重申了把其作品放在城乡视角下研究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托马斯沃尔夫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佳宁.浅析反讽在托马斯·沃尔夫《虎子》中的运用[J].汉字文化.2019
[2].陶璐璐.城乡视野下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唐一可.记忆里的时空错乱——评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远与近》[J].青年文学家.2019
[4].赖丹琪.城市漫游者的空间批判——论托马斯·沃尔夫的城市书写[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
[5].季春雨.托马斯·沃尔夫《网与石》的空间叙事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王静文.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多重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郑军.双面天使的回归:解读托马斯·沃尔夫小说人物海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8].彭振,薛瑛.当幻想跌落现实——浅析托马斯·沃尔夫的《远和近》[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7
[9].刘长悦.托马斯·沃尔夫《远和近》解读[J].学语文.2017
[10].王兰明,裴红光.迷惘中的期待与赞歌——托马斯·沃尔夫《美国序幕》解读[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