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中的主动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中的主动学习理念

一、现代教学中的主动学习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吕志杰[1](2021)在《立足学为中心 关注思维生长——以《电荷与电流(二)》的设计与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为中心"的理念基础是杜威的"儿童与教师论"。现代教学中强调的"学为中心"包含两层意思,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要事件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构课堂教学核心模块来突出"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化"思维生长"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方涵[2](2021)在《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学科教学中,学科特性是教学展开的逻辑起点,对学科特性的深入理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实践中,由于忽视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理解,长期存在“重知识、轻文化”的困境,过度重视中学英语的工具性,使得中学英语教学失去了文化涵养,遮蔽了应有的育人价值。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现跨文化性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旨在探究“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这一问题,从学科跨文化性出发,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通过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育人价值、内容过程以及教学实现的系统探索,以期为中学英语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本论文通过学习借鉴文化教育学从人生命本体出发考察教育的立场,及其关于“教育—文化—人”三者关系论断,解读教育人类学关注文化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对人的影响,用关系性思维的方法思考文化与人的双向滋养关系,梳理语言—文化学中冯堡特的民族世界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概念、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研究成果,本研究明确了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强调文化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揭示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对语言文化性的割裂,割裂了语言的交流功能与其文化性的基本关联,割裂了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教学的基本关联。基于课例研究和访谈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由于中学英语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和教师对学科特性理解不足,中学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由于时代发展引发的学生学习需要的变化,停留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浅层教学无法触及本学科的跨文化逻辑,不能通过跨文化意义建构来丰富学生的生命层次。英—汉两种异质文化相遇产生的文化间距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研究的逻辑起点,间距打开了跨文化反思的空间,并由此产生了跨文化性的思维方式“文化间性”。间性思维认为,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异质文化之间才有了相互借鉴,互为烛照的可能。文化间性为本研究提供了开放的、动态的、关联性的思维方式,“跨”是文化动态交互的过程。跨文化性是中学英语学科所蕴含的汉英文化间距所达成的文化间性,包括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是从感知英汉文化差异到达成文化共通的过程。文化差异性的根据在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实践活动的差异,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则是文化共通性的依据,“通”指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共通性可以理解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通过后天教化所形成的共同文化行动意识。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可以通过发展学生文化知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四个维度的从差异性到共通性的动态过程来实现。跨文化性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之一,其在教学中的实现是对学科教学规律的尊重,可凸显本学科的育人价值,让中学英语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从工具理性的知识表层教学走向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深度教学。在跨文化性视域下,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价值、知识、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新的推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可以分解为发生机制、展开机制和促进机制三个部分。就跨文化性的教学发生机制而言,语言文化性的诉求是其发生的源头,中学英语教学中异质文化的相遇是其发生的前提,中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是其发生的动力。在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展开过程中,应基于整体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对比性原则来设计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从差异到共通的认知发展阶段,是促进跨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是跨文化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的教学,应选择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和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尝试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促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在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探讨部分,本论文提出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教学、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可能模式。

王玉萍[3](2021)在《小学数学情理教学策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对于抽象化的知识点并不能有较好的掌握。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展开教育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知识且提高技能。数学学科综合性比较强,以往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学习需求。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情理教学策略展开深入分析。

侯慧敏[4](2021)在《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智慧教育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下及未来教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图形与几何题具有变换抽象、枯燥难懂等特点。而基于智慧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可利用图形计算器动态演示,线上游戏互动等方式创设信息化教育环境,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图形内容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参与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研究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与内涵,通过Geogebra计算器的具体操作技术,以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为例,对江苏省扬州市某小学两个平行班进行智慧教育教学和传统教育教学的对比教学案例研究。研究显示,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几何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的看法也有所改观。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也得到了推升。因此,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技术支持,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应不断优化学生的电子学习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实现实时学习,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应借助智慧教育的手段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利用不断成熟的信息技术促进数学建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应促进家校协同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获得家校信息反馈,便于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更好地服务学生。

靳志鹏[5](2021)在《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位于四项核心素养之首,政治认同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这需要构建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堂,创设高效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政治认同教育。教师应提高利用新媒体、红色基地等营造教学情境的能力,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从思想政治课堂中情境创设入手,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情境教学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的研究,以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政治认同的培养中并产生实际的效果和影响。在对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把情境教学运用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调查和研究后,可以清晰的看出,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效果,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学生政治情感体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如教师情境创设能力不足、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的主动性不高、课后实践环节较少、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情境创设的形式、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中的创新策略。首先,情境创设的形式可以以动画和漫画为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故事形式等创设情境;其次,情境创设的内容包含优选情境素材,树立政治认同典范,引入生活经验,加强课外实践等;最后,情境创设的方法包括密切联系学生身心特点及实际、思想性和启发性并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情境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等。本文的结尾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课为例,编写教学设计,进行具体的情境教学实施。通过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反馈方式来分析情境教学培养政治认同的效果,就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教学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朱京曦[6](2021)在《智能时代教学互动的内涵回归》文中指出互动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行为方式。在智能时代的教学实践中,各类现代媒体技术成为教学互动发生的重要基础。但受媒体的影响,对教学互动的内涵认识发生了偏移,导致互动目标取向不清、互动过程形式化等普遍问题。以对"互动"的词条分析为基础,从社会性、主体性、认知性和过程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学互动的内涵应从媒体回归到主体的观点,并对教学互动的设计要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教学互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相互作用。教学互动中的"人"主要是指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教学互动中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师生间的社会性意义建构,教学互动的过程以学生操作性主动参与带动意义性主动参与而发生并维持。概括地说,教学互动就是学生作为主体,以个体认知为基础,主动开展社会性意义建构的生成式学习活动。教学互动的设计原则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核心任务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社会性意义建构方式进行设计。

赵燕鹏[7](2020)在《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印发教材[2017]7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是实现高中阶段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要切实统筹谋划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要全面加强教研工作,创新方式,创造条件,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8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的印发被视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的信号。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自然界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最普适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物理实验教学对物理学科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通过有效的学科学习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形成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认知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问题和探究过程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逻辑思维。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构建完备的物理知识结构和掌握物理规律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对于实现高效物理学科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由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复杂性和现实条件限制致使当前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中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前人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影响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和调控途径,提出了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讨论了一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实施的措施建议,以期能指导高中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崔冉冉[8](2020)在《何鲁对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之影响》文中指出何鲁(1894-1973)是民国时期我国着名数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在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对何鲁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却很少,本文是在研读何鲁的译着、教科书、论文及了解其参与、组织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教育贡献及数学教育影响。首先,通过研读何鲁的译着、教科书、论文,挖掘到其提倡“科学教育和基础第一”的数学教学思想、“做中学、融汇贯通”的数学治学思想、“个性发展和实验结合”的数学治学方法以及“环境教育和科学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其次,通过何鲁参与《数学杂志》的创办、学校的创立、名词术语的审定、《高中几何课程纲要》的制定等,挖掘到其对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最后,通过分析何鲁编译教科书的背景、名词术语审定及影响,挖掘到中国当时的数学教育水平及何鲁求根源、求详解、求推论的严谨治学态度。通过本文所挖掘到的数学教育思想、教育贡献,可发现何鲁对填补民国数学教育落后局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着我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杨文慧[9](2020)在《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课不仅是一门传递理论知识的课程,也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其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上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学习兴趣培养的相关理论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对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分析了学习兴趣的内涵及其具有的三个特征,并提出了学习兴趣按照学习情境、学习动机和学习时间持续长短这三种划分标准所产生的类型,阐述了学习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及重要的理论依据,进而重点论述了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意义所在,即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理念要求、提升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和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发现在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学习兴趣培养的价值导向不突出、教学内容未能关注到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设计重理论局限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兴趣培养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分析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即教师对新课标要求认识不到位、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源开发不足、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不够灵活、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最后,在分析了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之后,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出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对策,即要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素养、开发学习兴趣培养的相关资源、丰富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学习兴趣培养的评价体系,希望为今后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刘锦诺[10](2020)在《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文中认为我国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受现代教学理论、苏联教学论的影响,在本土化探索中表现出对教学活动中诸美学因素的忽视。以致教学理论体系建构在对本质、规律的追求中忽视了情感、价值、意义等美学因素的关照。而教学活动中生动的美学因素是真实存在的,但在理性精神引导下发展的教学理论,一方面将教学活动中真实的美学因素排除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之外,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将对美学维度的探索放置于理性思维研究范式之下展开,导致理性对感性、真对美、事实对价值的压抑。受解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教学理论通过消解确定性、拒斥体系、瓦解中心等解构的方式来消解理性的权威,从而使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通过消解真来追求美,却只能得到感性狂欢式的“虚无之美”。于是,力图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对“静态之美”与“虚无之美”批判,反思现代教学理论的“以真抑美”与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去真求美”中真与美的对立与失衡等现实问题,并通过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从本体论出发对“经验事态”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入手,寻求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合理建构。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从过程本体论基础上对“美”提出了新的规定。通过微观、宏观以及美与真的关系三个方面厘清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从微观角度看,分析“美”的本体论在于“现实实有”作为美之存在的唯一理由,美的存在在于“现实实有”的发生,这一发生过程通过“摄入”来实现。在“摄入”的过程中当该“经验事态”实现了适应性的和谐便能够产生完善的和谐之美。该适应性和谐之美的实现是通过“摄入”中的“主观形式”的完善程度进行判断的,以此明晰美的“是其所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一方面从经验事态发展、过程的宏观视角出发明晰和谐之美的动态发展性;另一方面,分析“美”作为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对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最后,讨论美与真的关系,在对比传统美学中真对美的压抑与后现代美学中真的反叛而导致的美与真分离的加剧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探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从本体论出发寻求真与美的平等与共生,寻求经验事态发展过程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以此揭示美的“在其所在”。从这三个方面明晰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感性学美学以及后现代艺术哲学的超越。为解决教学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问题及探索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奠定理论基础。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视域下,反思现代教学理论与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真与美的不协关系,进而探讨如何在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中建构教学理论的美学维度。首先,探讨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从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以及主体精神这三个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出发,通过分析具有理性精神的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具有主体性精神的主体性教学理论以及具有科学精神的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明晰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在此基础之上,探究现代教学理论对静态的和谐之美、服务于理性的感性之美以及艺术之美的追求。并进一步反思,现代教学理论在科学化发展中以真抑美而产生的静态和谐之美对教学理论发展的阻碍、逻辑之真对存在之美的压抑以及教学艺术性的消解等现实问题。其次,探讨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从解释学、复杂性以及建构主义等思想中对理性的解构出发探讨三种理论下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成之美、生命之美以及生活之美,展现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通过消解理性实现的感性维度的发展。以及反思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在对美学维度的过度高扬中容易导致的虚无主义、人的片发展以及崇高的消解等现实问题。最后,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下探讨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建构,在真与美、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审美、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之中去建构教学理论的美学维度。而美与真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理论发展的目的性从过程美学的宏观角度以更高的发展性目的引领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和谐发展。于是,从过程美学的微观论出发,探讨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的主要内容;从过程美学中的真美平等、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美学维度建构的关系性要求;最后从过程美学的宏观论出发,以教学理论的发展性目的引领与规范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建构。

二、现代教学中的主动学习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教学中的主动学习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2)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中学英语教育的理解需要更新
        2.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待彰显
        3.英语课堂深度教学亟需推进
    (二)文献综述
        1.理论溯源
        2.热点分析
        3.述评小结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一、核心概念的涵义
    (一)文化性
        1.文化的词源
        2.文化的界定
        3.文化性的解读
    (二)跨文化性
        1.异质文化交互的动态过程
        2.基于文化间距的反思空间
        3.从差异到共通的间性特性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
        1.源自语言文化性的学科属性
        2.凸显育人价值的学段区别性
        3.完善自我认知的个体发展性
    (四)教学实现
二、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不足的现状及反思
    (一)调查: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
        1.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2.调查的设计
        3.调查的结果
    (二)反思: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困境的原因
        1.学科特性的理解不足
        2.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
        3.学科育人价值的遮蔽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意蕴
    (一)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认识
        1.文化碰撞下的社会性人为存在
        2.跨文化情境中的教与学关系
        3.促进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
    (二)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价值追寻
        1. 传统教学理念偏差的澄清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
        3. 生命发展的学科情感陶冶
    (三)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知识解析
        1. 本质:多元性情境性
        2. 分类:多类型多层次
        3. 获得:主动构建内化
    (四)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归纳
        1. 价值传承的文化育人法
        2. 互动感知的师生对话法
        3. 意义生成的个体驱动法
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
    (一)教学实现的发生机制
        1. 源头:语言文化性的述求
        2. 前提:异质文化的相遇
        3. 动力: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二)教学实现的展开机制
        1. 动态多维: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2. 情境对比: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原则分析
        3. 灵活多样: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组织解读
        4. 差异共通: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过程探索
        5. 对话建构: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策略选择
    (三)教学实现的促进机制
        1. 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
        2. 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
        3. 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
五、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
    (一)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知识
        2. 跨文化知识的感性认知:体验
        3. 跨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对比
        4. 教学样态:跨文化知识的体验--对比式教学
    (二)学生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式教学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行为
        2. 跨文化行为的前提:学习动机
        3. 跨文化行为的载体:实践活动
        4. 跨文化行为的动力:问题解决
        5. 教学样态:问题解决驱动的活动教学
    (三)学生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思维
        2. 跨文化思维的基础:文化共情能力
        3. 跨文化思维的核心:批判思维能力
        4. 跨文化思维的挑战:文化身份认同
        5. 教学样态:构建批判思维的共情式教学
    (四)学生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价值观
        2. 跨文化价值观的迷失:工具理性
        3. 跨文化价值观的取向:多元共生
        4. 跨文化价值观的抓手:主题探究
        5. 教学样态:多元共生的主题探究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访谈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小学数学情理教学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三、 尊重班级学生个体差异
四、 不断创新数学教学理念
五、 构建有效数学教学情境
六、 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七、 巧用多媒体来激发兴趣
八、 丰富数学教学活动形式
九、 应当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十、 需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十一、 关怀学生强化知识迁移
十二、 结语

(4)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智慧教育
        (二) Geogebra计算器
    三、文献综述
        (一) 智慧教育发展的研究
        (二) 智慧教育运用于实践的研究
        (三) 智慧教育运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
        (四) 文献述评
第一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 调查法
        (二) 案例研究法
    四、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第二章 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一、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实施流程
        (一) 智慧教育教学模式
        (二) 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实施流程及概述
    二、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一) 基于智慧教育的《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二) 基于智慧教育的《圆的面积》的教学实施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圆的面积》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 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三) 帮助学生转变对数学学习的看法
        (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一) 指向智慧教育要灵活选择教学技术支持
        (二) 基于智慧教育优化学生的学习工具
        (三) 借助智慧教育手段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四) 利用智慧教育技术促进家校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前测卷
附录二 后测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情境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情境
        2.1.2 情境教学
        2.1.3 政治认同
    2.2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章 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中的运用
    3.1 情境教学运用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可行性分析
        3.1.1 学生政治认同现状
        3.1.2 情境教学运用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优势
    3.2 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运用中的不利因素
        3.2.1 教师情境创设能力不足
        3.2.2 学生参与情境教学的主动性不高
        3.2.3 课后实践环节较少
        3.2.4 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方法单一
第四章 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创新策略
    4.1 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情境教学形式
        4.1.1 以动画和漫画为载体创设情境
        4.1.2 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
        4.1.3 运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4.1.4 围绕教学目标巧设问题情境
        4.1.5 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4.2 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情境教学内容
        4.2.1 优选情境素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4.2.2 树立政治认同典范,引领价值观认同
        4.2.3 引入生活经验,贴近学生实际
        4.2.4 加强课外实践,加深政治认同情感体验
    4.3 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情境创设方法
        4.3.1 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4.3.2 密切联系学生身心特点及实际
        4.3.3 思想性和启发性并存
        4.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3.5 情境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融合
第五章 案例运用及教学反思与建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例
    5.1 教材分析
    5.2 教学目标
        5.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5.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5.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3 教学重点和难点
        5.3.1 教学重点
        5.3.2 教学难点
    5.4 教学方法
        5.4.1 情境教学法
        5.4.2 练习法
        5.4.3 讲授法
        5.4.4 读书指导法
    5.5 教学过程
        5.5.1 视频情境+问题情境导入
        5.5.2 讲授新课
        5.5.3 提问检查
        5.5.4 情感升华(音乐情境渲染)
        5.5.5 本课小结
    5.6 教学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要
致谢

(6)智能时代教学互动的内涵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教学互动的社会性内涵分析
三、教学互动的主体性内涵分析
四、教学互动的认知性内涵分析
五、教学互动的过程性内涵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7)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内容的组织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
    2.1 关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特征
    2.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
    3.1 影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3.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3.3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堂调控途径
第四章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与实施
    4.1 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4.2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建议
    4.3 教学案例研究
第五章 本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5.1 教学实践效果
    5.2 本课题研究的总结
    5.3 本课题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何鲁对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之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何鲁简介
    2.1 何鲁生平简介
    2.2 何鲁作品简介
        2.2.1 撰写教科书、着作统计
        2.2.2 发表的文章统计
    2.3 人员往来
        2.3.1 何鲁与严济慈
        2.3.2 何鲁与华罗庚
        2.3.3 何鲁与余介石
第3章 何鲁参与的数学教育活动及影响
    3.1 制定《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纲要》及影响
    3.2 创办《数学杂志》及影响
    3.3 审定“数学名词术语”及影响
    3.4 创办学校及影响
第4章 何鲁发表的论文简介及影响
    4.1 数学类文章简介及影响
        4.1.1 《算学教学法》
        4.1.2 《治算学学习法》
        4.1.3 《算学名词商榷书》
        4.1.4 数学类影响分析
    4.2 一般教育类文章简介及影响
        4.2.1 《中学各学科教育》
        4.2.2 《拟改四川教育意见书(甲)》
        4.2.3 《拟改四川教育意见书(乙)》
        4.2.4 一般教育类影响分析
第5章 何鲁编译的数学着作及影响
    5.1 《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代数学》
        5.1.1 编写背景
        5.1.2 内容分析
        5.1.3 使用影响
    5.2 《二次方程式详论》
        5.2.1 编写背景
        5.2.2 内容分析
        5.2.3 教育价值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1 数学教学思想
        6.1.2 数学学习思想
        6.1.3 编写理念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点
2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相关理论概述
    2.1 学习兴趣的相关概述
        2.1.1 学习兴趣的内涵与特征
        2.1.2 学习兴趣的类型及发展阶段
        2.1.3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内涵
    2.2 学习兴趣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2.2 孔子的乐学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意义
        2.3.1 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课标理念要求
        2.3.2 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
        2.3.3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
3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现状分析
    3.1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设计
        3.1.3 调查结果
    3.2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2.1 学习兴趣培养的价值导向不突出
        3.2.2 教学内容未能关注到学习兴趣的培养
        3.2.3 教学设计重理论局限学生的学习兴趣
        3.2.4 学习兴趣培养的实效性不强
    3.3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教师对新课标要求认识不到位
        3.3.2 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源开发不足
        3.3.3 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不够灵活
        3.3.4 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4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对策
    4.1 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素养
        4.1.1 坚持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4.1.2 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4.1.3 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4.2 开发学习兴趣培养的相关资源
        4.2.1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4.2.2 广泛开发学生资源
        4.2.3 紧密联系时政要点
    4.3 丰富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
        4.3.1 创建适宜的教学情景
        4.3.2 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
        4.3.3 借助幽默的教学语言
    4.4 优化学习兴趣培养的评价体系
        4.4.1 学生课程考核机制多元化
        4.4.2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机制科学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困境
        (二)怀特海的过程美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启示
        (三)对有机教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
        (二)教学理论
        (三)美学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教学理论着作的文本分析
        (二)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发展的三重路径
        (三)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反思
    二、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概况
        (二)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三)对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反思
    三、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概况
        (二)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内容分析
第三章 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
    一、“美”的微观论
        (一)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本体论
        (二)美在适应性和谐
        (三)美在适应性和谐的自发性
        (四)过程美学对感性学的超越
    二、“美”的宏观论
        (一)传统美学观及其问题批判
        (二)后现代美学观及其问题批判
        (三)动态和谐之美对于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超越
        (四)动态和谐之美的实现
    三、美与真的关系
        (一)传统美学中真对美的压抑
        (二)后现代美学中美对真的反叛
        (三)在“存在之美”中寻求真与美的和解
        (四)经验事态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第四章 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
    一、现代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一)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二)主体性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三)有效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四)现代心理学视域下的教学理论
    二、现代教学理论的审美追求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二)现代教学理论中服务于理性的感性之美
        (三)现代教学理论的艺术之美
    三、现代教学理论的审美追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教学理论陷入静态和谐之美将阻碍理论的持续发展
        (二)现代教学理论中逻辑之真对存在之美的压抑
        (三)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艺术的工具化导致艺术性的消解
第五章 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一)解构性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学理论
        (二)解释学视域下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三)复杂性思维下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对美的关照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成之美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命之美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活之美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美学相关研究的问题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对夸大生成之美导致虚无主义倾向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生命之美过剩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生活之美的扩张导致崇高的消解
第六章 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的建构
    一、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理论应加强对教学非理性因素的研究
        (二)教学理论应提升对教学伦理的关照
        (三)教学理论应深入对教学艺术的探究
        (四)教学理论应增加对教学智慧的关注
    二、教学理论在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中建构美学维度
        (一)教学理论中“平庸之真”的表现及批判
        (二)教学理论中“静态之美”的表现及批判
        (三)教学理论中“虚无之美”的表现及批判
        (四)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应追求真与美的和谐
    三、教学理论以教学目的引导美学维度的建构
        (一)以目的的发展性引导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二)以目的的决断性实现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三)以目的的自发性规范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现代教学中的主动学习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立足学为中心 关注思维生长——以《电荷与电流(二)》的设计与教学为例[J]. 吕志杰.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1(09)
  • [2]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D]. 方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3]小学数学情理教学策略探析[J]. 王玉萍. 考试周刊, 2021(60)
  • [4]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为例[D]. 侯慧敏. 扬州大学, 2021(09)
  • [5]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D]. 靳志鹏.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6]智能时代教学互动的内涵回归[J]. 朱京曦. 中国远程教育, 2021(03)
  • [7]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 赵燕鹏. 西南大学, 2020(05)
  • [8]何鲁对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之影响[D]. 崔冉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研究[D]. 杨文慧.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10]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D]. 刘锦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现代教学中的主动学习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