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论文-朱昱,赵千,吴晓东

院士制度论文-朱昱,赵千,吴晓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院士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籍院士制度,外籍院士,国际交流,工程科技

院士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朱昱,赵千,吴晓东[1](2019)在《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制度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是院士队伍的重要部分,是建设高端学术平台和工程科技思想库的重要力量;外籍院士制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的重要内容。改进完善外籍院士制度,加强外籍院士队伍建设,是促进国际学术和科技交流,充分利用国际高端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和外交战略的重要方式。文章综合分析了外籍院士制度的起源、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制度现状,并对促进外籍院士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完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制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9年08期)

王勇,文彦杰,缪航,王振宇[2](2019)在《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源于欧洲的外籍院士制度是院士制度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制度体系,是院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酝酿设计过程后于1994年建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籍院士在国际合作交流中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保障外籍院士更好地发挥作用,欧美国家在外籍院士制度建设中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机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建设充分吸纳了国际经验,同时在本土化过程中也深受国家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和历史悠久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文章在比较视野下,对中外外籍院士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保障外籍院士发挥作用的体系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助力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战略实施的相关举措。(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9年01期)

张树权[3](2018)在《中国院士制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院士是当今科技界给予科学家最高的学术荣誉,对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制度最早产生于欧洲,中国院士制度的形成是移植西方院士制度的结果,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认知过程。从上个世纪中叶中央研究院的正式确立,到1993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部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再到今天中国院士制度的建制化,院士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与技术研究,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科技成果,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于中国自然科学以及综合国力的贡献早已不可估量。当下的中国,党和政府更是尤为重视院士制度的良性发展。然而,中国首次获得诺贝尔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实现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零突破的这一壮举,却是由一个并非院士的普通药学家屠呦呦来完成的,这不禁引发人们对中国院士群体和院士制度的深思。在政策、经济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享受颇多优待与支持的院士群体,却并没有完全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尤其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院士制度似乎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当然,问题总是不可避免的,科技领域更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近几年关于中国院士制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常见于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技管理等相关学科中。国内研究大致可分为中国院士制度的历史演进、中国院士制度的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和借助西方院士制度改良中国的研究叁个方面,国外研究多以单个国家为研究视角。根据现阶段的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并且很多研究成果的建议多是宏观的发展方向,并不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导致现实中的困境仍是难以突破。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视野下,纵向与横向对比院士制度发展史和西方院士制度的差别,系统清晰地找出中国院士制度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与现时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首先追溯了院士制度在西方几百年的起源与发展史以及在中国经历的创立、建立、创建和完善四种具体形态,然后详细分析了民国中央研究院、新中国学部制与当代中国工程院受到西方院士制度的影响,并总结了西方院士制度具备相对简单的组织架构,相对独立的治理机制和相对客观的选举制度叁个方面的特点。其次具体描述了中国院士制度在整体架构、评选标准和增选流程方面的现状和我国院士制度在现阶段存在着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评选标准有隐患以及增选流程不太健全叁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根据中国院士制度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围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院士制度改革指明的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吸收西方院士制度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关于院士制度在完善学科布局与制度评价体系、改革评选标准以及建立院士问责体系叁个方面的建议。今后的研究应该着力在研究全面性、逻辑的系统性以及建议的可行性方面做出创新,为我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06-30)

崔爽[4](2018)在《白春礼:改进完善院士制度任务总体完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5月28日电 (实习 崔爽)28日下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报告中指出改进完善院士制度任务总体完成,2017年中科院新当选院士61人,平均年龄54岁,60岁以下的达到92%,院士队伍年轻化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5-29)

邱晨辉,孙庆玲[5](2018)在《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任务总体完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5月2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邱晨辉 见习 孙庆玲)备受瞩目的院士退休问题迎来最新进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院士退休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分批办理退休手续,稳妥有序推进院士退休工作。在今(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8-05-29)

张萍[6](2017)在《比尔·盖茨当选让院士制度回归初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尔·盖茨当选院士,释放出正面讯息,不仅打破了公众对院士评选的认知、对科学界人才选任的认知,也提醒我们要让院士评选回归初心。这两天,新增两院院士名单相继出炉,128人的名单里,最令人瞩目的是外籍工程院院士比尔·盖茨。很多人嘀咕这个老牌首富的履历(本文来源于《浙江日报》期刊2017-11-29)

曾德金[7](2016)在《规范院士制度重在剥离不当利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新的《中国科学院章程》修订版。此次修订新增了院士放弃院士称号、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撤销其院士称号等新内容,体现了近年来院士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成果。舆论认为,院士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学术界正本清源,当务之急是剥离这一荣誉称号后背后存(本文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期刊2016-09-09)

刘志权[8](2016)在《细化退出机制,院士制度改革仍需继续》一文中研究指出院士“殿堂”并非净土。退出机制的落实和细化,明确了院士管理没有“法外之地”,这也是依法治国精神的体现。中国科学院5日公布了新的《中国科学院章程》修订版,规定了自愿放弃、劝退与撤销院士称号的条款。这其实算不得一个“新闻”。十八届叁中全会已经提出“(本文来源于《浙江法制报》期刊2016-09-08)

齐芳,陈海波[9](2016)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改革效果明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第四次全体院士会议6月1日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白春礼在此间表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改革过程中,经过广泛调研,凝聚共识,形成了系列配套制度。他说:“实践证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方向正确、思路清晰、举措有(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06-02)

孔茜[10](2016)在《我国院士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何为院士?在我国,院士是学术界授予在科学技术或工程技术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科学家们的最高荣誉称号,通常指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在某些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通过研究能够取得一定的科学成果。杂交水稻、航天技术、基因技术、核技术等一个个科技成就的诞生,凝聚了所有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院士们的辛勤付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院士息息相关并时刻让院士以此为准则的是院士制度,院士制度的产生使得院士的权力与义务,标准和条件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依据可循,各项与院士有关的事务也都有了成文的规定。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由法国率先建立,在那以后,许多国家逐渐效仿其成立了科学院和学会等科学组织,一时间世界各国的学术气息渐渐浓厚起来。1948年,个特殊的年份,当时,国民党政权已经濒临溃败了,我国的院士就从那时开始萌芽了,院士制度的形成也是借鉴了西方的经验教训,不断总结归纳得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一系列的讨论研究,中国科学院建立了学部制,此后,又相继成立了学部和中国工程院,各项议程都慢慢被提上正轨,所有程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例如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院士增选,以及两院决定实行的“院士资深”制度等,院士制度在努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一股令人惊叹的良好势头。目前,世界各国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院士制度并在日趋完善,院士制度为各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院士制度的建立为近代科学向着体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世界各国的国际科学交流搭起了桥梁,于世界而言,更是对古往今来的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院士制度从最初到现在前后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从谨慎初探到初具模型再到不断完善至今,科研人员在第一线倾其所有为我国科技事业传来了一个又一个福音。然而,时至今日,院士制度问题频现,院士学术不端行为无不为人所诟病,其背后究竟存在哪些隐情,又该如何解决?本文详细研究了院士制度的起源即在欧洲各国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中国的演变,针对我国院士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细致性地描述和探讨,并总结归纳出改革我国院士制度的相关对策。院士制度的改革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的学者对此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分析和探讨总结,创造性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然而对于我国院士制度现存问题的研究,到现在还没有完整的定义和结论。因此,本文的探索研究可以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建议。院士制度被异化的矛盾逐渐突显出来,院士又将何去何从?其中一系列的矛盾值得我们追问和反思,改革我国院士制度,让学术回归学术已刻不容缓。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并且主要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文第一章,首先概括了我国院士制度的历史背景,接着对院士制度在欧美各国的演进发展过程做了叙述,针对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院士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存在的形式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刻对比探讨了我国院士制度从萌芽到逐渐变化发展等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正文第二章,具体深入探讨了我国院士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以下这几个方面:(一)两院内部结构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院士年龄较高、院士规模较大及学科分布不均衡这叁个方面;(二)院士兼职现象过于频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颇受影响;(叁)院士群体中的马太效应较严重,院士权威化、行政化色彩较重;(四)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问题的滋生不利于学术氛围的良好发展;正文第叁章,探索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院士制度现存主要问题的相关对策。中国院士制度的改革,究其本质应该从自身做起,国家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院士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等,都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院士制度。具体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入手:(一)优化均衡年龄结构,科学管理学科布局;(二)规范院士社会活动,突出独立性学术性;(叁)抵制盲目追捧院士,摒弃利益化行政化;(四)端正院士学术风气,激发院士队伍活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院士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起源于欧洲的外籍院士制度是院士制度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制度体系,是院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酝酿设计过程后于1994年建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籍院士在国际合作交流中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保障外籍院士更好地发挥作用,欧美国家在外籍院士制度建设中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机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建设充分吸纳了国际经验,同时在本土化过程中也深受国家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和历史悠久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文章在比较视野下,对中外外籍院士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保障外籍院士发挥作用的体系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助力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战略实施的相关举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院士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朱昱,赵千,吴晓东.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制度之探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

[2].王勇,文彦杰,缪航,王振宇.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

[3].张树权.中国院士制度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4].崔爽.白春礼:改进完善院士制度任务总体完成[N].科技日报.2018

[5].邱晨辉,孙庆玲.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任务总体完成[N].中国青年报.2018

[6].张萍.比尔·盖茨当选让院士制度回归初心[N].浙江日报.2017

[7].曾德金.规范院士制度重在剥离不当利益[N].经济参考报.2016

[8].刘志权.细化退出机制,院士制度改革仍需继续[N].浙江法制报.2016

[9].齐芳,陈海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改革效果明显[N].光明日报.2016

[10].孔茜.我国院士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院士制度论文-朱昱,赵千,吴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