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仰韶时代晚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陕北地区,生业方式,石峁遗址,社会复杂化
仰韶时代晚期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刚,常经宇[1](2018)在《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生业方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的部分遗址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归纳出陕北地区生业方式叁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由仰韶时代晚期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狩猎为补充,发展到龙山时代早期以农牧混合为主、狩猎为辅,最终在龙山时代晚期形成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狩猎文化为补充的生业方式。生业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海生不浪晚段至阿善文化时期陕北先民生业方式的变化,是人口压力和环境因素导致的;龙山时期陕北先民生业方式的转变,多是环境因素促使下的人群变动和文化传播影响所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梁法伟[2](2013)在《河南淅川龙山岗仰韶时代晚期城址发掘收获》一文中研究指出龙山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2008至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13600平方米。 遗址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新石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3-03-29)
裴之祺[3](2012)在《甘肃东南部仰韶时代晚期遗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东南部渭水上游及洮河流域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分布的一个交汇地带。对界于仰韶文化中期和马家窑文化早期之间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研究,是探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关系的关键。传统上将仰韶晚期这一区域的遗存称为“石岭下类型”遗存。本文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首先对该地区仰韶晚期遗存的单个典型遗址进行陶质、陶色、纹饰及器形等方面的定量统计与分析,得出单个遗址的陶器特征;然后依据这些数据和特征,进行该地区遗址间同期陶器的比较研究,得出其总体特征,总结出其文化的主体因素;最后,与该地区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遗存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期遗存进行比较,对渭水上游及洮河流域仰韶晚期遗存的文化属性进行探讨。进而对“石岭下类型”遗存取得更近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渭水上游及洮河流域仰韶晚期遗存是由当地的庙底沟期发展而来,其内部又有各自的特征,可进一步分为四个小区域。四个区域中渭水上游支流葫芦河流域的大地湾四期遗存的文化属性为仰韶文化,渭水上游中、西部地区的仰韶晚期遗存及洮河流域的磨沟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其中渭水上游中、西部地区的仰韶晚期遗存为“石岭下类型”,后发展为当地的马家窑类型。磨沟遗址是居于仰韶晚期和马家窑期之间的过渡类型,其陶器特征体现了这一发展变化的轨迹。(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2-06-30)
高兴超[4](2011)在《黄河流域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陶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就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陶窑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不仅体现着古代先进的手工业技术,还承载着大量的重要社会信息。本文试图采用与以往不同的分析角度对黄河流域的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陶窑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新认识。文章分成以下几部分:前言,对过去已往学者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提出本文的分析角度。并且从学者对陶窑各部位名称的差异入手,规范各部位的称谓,避免给研究带来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将陶窑作一名称图说。第一部分、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陶窑考古文化分区与陶窑型式划分本文依据黄河流域的自然走势,将黄河流域分成甘青地区、河套地区、中原地区和山东地区四大研究区。对诸考古学文化发现的陶窑进行型式划分,按陶窑窑室平面形状的不同,划分为型:A型,平面呈圆形;B型,平面呈椭圆形;C型,平面呈梯形........根据火道平面形状的不同,再划分为亚型:A型,火道平面呈环形;B型,火道平面呈“北”字形;C型,火道平面呈“非”字形.........最后依据陶窑细部差异进一步作式的划分。按区域由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由早及晚对驻诸考古学文化的陶窑进行型式分析。第二部分、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陶窑演变考察依前文陶窑的分型定式集中对仰韶时代晚期和龙山时代的陶窑进行纵向比较,试图窥视出黄河流域陶窑从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的演变轨迹。对陶窑的结构部位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得出仰韶时代晚期和龙山时代两大时期的陶窑结构差异。通过分析,黄河流域的陶窑从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变化明显。文章有重点的考察了这两大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陶窑火力输送系统,可以看到这两大时期的陶窑火道形式甚为丰富。初步总结出,黄河流域仰韶时代晚期的陶窑主要流行直向形和环形结合的火道形式,而龙山时代则主要流行主火道和分火道结合的火道形式。第叁部分、陶窑结构剖析与特征总结文章将黄河流域陶窑的各部位解剖开来,逐一分析其结构形式。按陶窑从上至下、由前及后,将陶窑分成窑室、窑门、窑箅、火道、火口和火膛等六个部分分析其建造技术、平面形式和结构构造。从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陶窑的各部位变化都是十分明显的。窑室容积增大、平面形式更加丰富;窑箅的大量使用;火眼的增多和均匀分布;火口的上下结构到前后结构的转变.......本文注意到火道的敏感变化,对仰韶时代晚期和龙山时代的陶窑火力输送系统的特征归结为叁大火力系统:直向加环形火道组合系统、平行火道组合系统和主火道和分火道组合系统。仰韶时代晚期主要存在直向加环形火道组合系统和平行火道组合系统,到了龙山时代则转变为以主火道和分火道组合系统为主。第四部分、相关问题探讨结合仰韶时代晚期陶窑同仰韶时代中期陶窑作纵向考察,分析陶窑结构的异同,对陶窑这一遗存现象追本溯源。通过对比,得出仰韶时代中期的陶窑主要流行的是环形火道组合系统。进一步的仰韶时代中、晚期与龙山时代陶窑的横向考察和纵向分析,提出仰韶时代中期陶窑均为环形火道系统,主要集中发现于甘肃省东南部分地区,陕西省西部、中部地区。仰韶时代晚期的陶窑新出现直向加环形火道系统和平行火道系统,也极少的出现主火道和分火道组合系统。直向加环向火道系统和平行火道系统分布于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西部和中部地区。较少的主火道和分火道组合系统分布在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端和山西省中部部分地区。龙山时代的陶窑取而代之的是以主火道和分火道组合系统为主、平行火道系统其次的火力输送形式。主火道和分火道组合系统在龙山时代已遍布黄河流域,平行火道系统仅少见于陕西和山西交界地带。最后,由陶窑这一遗存对陶窑生产的专业化、筑窑工具、炼铜和石灰窑产生以及宗教祭祀等相关问题做一分析。第五部分、结语(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4-01)
刘先琴,冷新星,高帆[5](2009)在《发现仰韶时代晚期房址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郑州11月10日电( 刘先琴 通讯员 冷新星、高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日发布,河南省淅川县龙山岗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发现了仰韶时代晚期的房址群,特别是叁座大型分间式房屋,面积大、规格高,在汉水中游同时期文化遗址中十分罕见。 (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09-11-11)
陈茁[6](2009)在《淅川龙山岗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陈茁)11月6日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文物考古专家对淅川龙山岗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发现了仰韶时代晚期的房址群,特别是叁座大型分间式房屋,面积大、规格高,在汉水中游同时期文化遗址中非常罕见。 龙山岗遗址位于我省淅川(本文来源于《河南日报》期刊2009-11-08)
张闯辉[7](2008)在《大河村遗址仰韶时代晚期遗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河村仰韶时代晚期遗存的分期以及文化归属问题上,学者们存在颇多争论。因此本文首先对大河村仰韶时代晚期遗存进行分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其文化归属,进而讨论其渊源与流向,以及与周邻各文化区的关系,最后通过墓葬房屋等遗迹的研究,初步探讨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15)
仰韶时代晚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龙山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2008至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13600平方米。 遗址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新石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仰韶时代晚期论文参考文献
[1].孙永刚,常经宇.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生业方式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梁法伟.河南淅川龙山岗仰韶时代晚期城址发掘收获[N].中国文物报.2013
[3].裴之祺.甘肃东南部仰韶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西北大学.2012
[4].高兴超.黄河流域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陶窑研究[D].吉林大学.2011
[5].刘先琴,冷新星,高帆.发现仰韶时代晚期房址群[N].光明日报.2009
[6].陈茁.淅川龙山岗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河南日报.2009
[7].张闯辉.大河村遗址仰韶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