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0家二板拟上市企业预备档案之IT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马云鹏[1](2014)在《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以及配套规则的出台,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在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股份今后可以自由转让、合法交易,股份的流动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也满足了这些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但非上市公众公司规模小、可交易的证券远少于上市公司,过高的披露要求只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既不科学也无必要。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应当充分考虑他们的独特性,整体上应该向着加强自律监管、简化挂牌手续,减少强制披露、鼓励自主披露的方向迈进,同时也不能放松对特有风险的识别,强化对违法行为的监察力度。本文本着这个态度,对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现有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梳理,在研究英美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完善建议。本文包括正文和引言。引言部分首先从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开始,用以解释在资本市场上,完善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进而说明非上市公众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区别,讨论其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入手,探讨公众公司的特征、场外市场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状况和主要交易模式。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来源,最后分析了非上市公众公司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从信息不对称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入手,讨论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介绍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原理、主体、客体、内容,为下文的研究进行铺垫。第三部分从英美场外披露制度入手,探讨两国场外市场多极化发展的道路,考察了两国首次公开、持续披露的内容。着重描写不同层次场外市场的特有规则,将重点放在了信息披露豁免和自律监管方面,并据此归纳出了国外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特点。第四部分梳理了全国中小企业股权代办系统关于挂牌前披露、定向发行、定期披露、临时性报告等方面的规则,重点研究了公开转让说明书的格式和内容,以及信息披露发布的形式,最后讨论了相关披露义务人的法律责任问题。第五部分首先分析了现有披露制度的不足,诸如对新挂牌的披露负担过重,挂牌前审核与挂牌后的披露未建立顺利对接,对风险事项的披露不足,法律责任追究机制过少,自律监管措施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并根据国外经验与对国内以往成果的考察,提出了关于设立披露缓冲期、完善风险披露事项、强化对挂牌后风险事项的披露,规范披露格式、完善民事审判制度的建设和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措施。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旨进行归纳,并分析了本文的不足。
曾繁荣[2](2005)在《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财务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支持环境,但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的结果表明,现有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本论文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管理,旨在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支持系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现有财务理论与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制约,主要包括:现有财务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制约的具体表现;克服现有财务理论对技术创新制约的对策研究。第二,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筹资研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特征研究;技术创新筹资现状研究;常见筹资方式的技术创新视角比较研究;技术创新的特殊筹资方式研究。第三,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的特征研究;企业的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主体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重点——知识资本投资、R&D投资研究。第四,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收益分配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收益分配特点研究;技术创新激励的产权视角研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财务收益分配研究;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的财务收益分配等。第五,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管理目标研究,主要包括:现有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评述;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技术创新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适度利润目标是技术创新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理性选择;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财务管理具体目标。第六,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管理直接环境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证券法》、《公司法》研究;财务信息产业化研究。
马晓龙[3](2004)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之后,将所投资的风险资本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本形态即变现的机制及其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有如下作用:价风险投资活动,发现投资价值现投资收益,补偿风险投资者承担的高风险引社会资本,促进风险投资的有效循环。风险投资有四种主要的退出方式:公开上市(IPO)、并购、股份回购、破产清算。研究美国和德国两种不同的风险投资退出模式对研究我国风险投资退出具有借鉴作用。一、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模式美国的企业融资模式是以资本市场为载体的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与此融资模式相对应的就是以股票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体制。这种金融体制造就了美国成熟的股票市场,通过股票上市退出风险企业是美国风险投资资本采用的主要退出方式,也是收益最高的退出方式。二、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模式德国企业的融资模式是银行导向型的间接融资模式,德国由于其全能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特点,其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与美国大不相同,在退出机制上,德国较多地选用股份回购。目前,风险投资退出仍是我国风险投资的“瓶颈”问题,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更多的是采取并购的方式。缺乏完善的法规与政策体系,缺乏健全的资本市场和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三大障碍因素。 <WP=73>对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现实选择分析如下:一、公开上市(IPO)1.主板上市退出分析直接上市直接上市要受到《公司法》所规定的条件约束和上市额度,上市节奏,企业规模等的限制,由于大多数风险企业建立时间都较短,资产规模难以达到上市的要求,因此,以这种途径上市退出对绝大多数风险资本来说,难度相当大。买壳上市买壳上市不受上市额度、上市节奏的限制,可以使风险企业间接上市,为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了一条较为可行的途径,而且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设立上的特殊性,除小部分社会公众A股可以在国内证券市场流通外,占控股地位的国家股,发起人法人股目前暂不能流通,这种股权的集中性为场外协议交易实现控股权的转让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它减少了在二级市场收购的巨大代价和各种不可测性,便于买壳上市的成功。2.二板上市退出分析国内企业到境外上市,可供选择的优秀上市地点不是很多,这个上市地点一方面要有很好的融资能力,特别是可以吸收国际的资金,另外一方面也要了解中国国情,对国内企业的需求有充分的掌握,香港是我国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充分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香港是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地点。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也倍受国内拟境外上市企业的青睐,而且有许多国内企业在那里成功上市的案例。二、并购退出分析实践证明,并购退出是我国风险资本容易实现的成功退出选择。并购这一市场交易关系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就是交易双方产权清晰并具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小企业产权和治理结构非常模糊,粗放式和家<WP=74>庭式管理的弊端,以及由此滋生的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成为其发展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各地产权交易机构和产权经纪组织虽然在逐步建立,但是代理、评估、过户和登记等程序尚无统一的法规予以规范,限制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另外,在我国许多企业并购案例不是在经济动因驱使下进行,而是由各种超经济特权捏合而成。近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已将全国各地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信息联网,这种发展思路是符合市场要求的,有利于并购行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三、回购退出分析目前在我国,公司的股份回购要受现行《公司法》限制。我国现行有关股份回购的法规建设显得有些滞后,法律,法规都只有一般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概括,可操作性不是很强,相关配套的法规,实施细则或具体的操作办法并未出台。四、破产清算退出分析我国破产清算制度是从保障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破产清算企业职工利益不受侵害,债权人利益受到平等保障,因此,力求该过程公平。拟进行破产清算退出的风险资本目的在于尽快收回资金,减少损失,要求破产清算过程快捷简便,而现有的破产清算制度需经过申请、审批、立案、资产评估、财产清理、提交分配方案及讨论通过等程序,不能满足风险资本的这种要求。而且,破产清算中涉及到资产评估、审计、财产清理、法院判决的各项费用,对已经有较大损失的风险资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财产变现也是清算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从我国目前已破产企业财产变现的形式看,是多种多样的,还很不规范,只有少数企业实行了公开出售或拍卖的形式使资产真正变现。做为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小企业板的启动为风险投资的成功退出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小企业板遵循“两个不变”和“四个独立”的<WP=75>总体设计思路,即在“现行法律法规不变、发行上市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运行独立、监察独立、代码独立、指数独立”。这次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反映出中央政府把握创业板发展节奏的冷静。更为主要的是,推出中小企业板,分步打造创业板,也体现了监管者建?
董晓宇[4](2005)在《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资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的企业走向海外融资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全球证券市场又已开始加紧到中国物色上市资源,而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国际资本的“血液”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一个话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海外的股票资本来源显得极为重要。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如何改善目前海外上市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本文重点要研究的对象。 本文通过对目前海外上市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选择海外上市的策略以及规避措施和政策建议。对如何选择上市地点、上市时机和上市方式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为正欲进行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以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合理规避风险,为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孙惠新[5](2005)在《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瓶颈,是风险投资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为体制上的缺陷、制度落后、法律法规政策缺位等,如政府角色定位不当;风险投资行业没有相关的法律;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论文通过对风险投资的特点和运作原理的分析、对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提出了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论文就如何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进行了有益探讨并表述了一些具体观点,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60家二板拟上市企业预备档案之IT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家二板拟上市企业预备档案之IT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定义 |
2.1 公众公司的概念 |
2.2 公众公司与场外交易市场 |
2.3 非上市公众公司与“新三板” |
2.4 非上市公众公司存在的问题 |
3 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 |
3.1 信息不对称 |
3.2 有效市场假说 |
3.3 强制信息披露 |
3.4 信息披露制度的意义 |
3.5 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 |
3.5.1 信息披露的主体 |
3.5.2 信息披露的客体 |
3.5.3 信息披露的内容 |
4 对英美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考察 |
4.1 美国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4.1.1 首次公开披露 |
4.1.2 持续披露 |
4.2 英国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4.2.1 首次公开制度 |
4.2.2 持续披露义务 |
4.3 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特点 |
5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分析 |
5.1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主要内容 |
5.1.1 信息披露一般规则 |
5.1.2 挂牌前的信息披露 |
5.1.3 定向发行信息披露 |
5.1.4 定期披露义务 |
5.1.5 临时报告制度 |
5.2 披露途径 |
5.3 法律责任 |
6 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建议 |
6.1 现有制度存在主要的问题 |
6.1.1 新挂牌公司难以承受过高披露标准 |
6.1.2 挂牌审核与信息披露制度缺乏衔接 |
6.1.3 对风险的事项披露不足 |
6.1.4 自律监管机制不完善 |
6.1.5 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 |
6.2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建议 |
6.2.1 设立新挂牌公司披露缓冲期,完成披露制度对接 |
6.2.2 完善自律监管 |
6.2.3 完善公司挂牌后风险事项的披露制度 |
6.2.4 完善披露文件编制方式 |
6.2.5 完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
1.1.2 研究技术创新的支持环境与体系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
1.1.3 财务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支持环境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2.1.国外研究现状 |
1.2.2.国内研究现状 |
1.2.3.目前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论文研究思路 |
1.4、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1.4.1 研究的具体内容 |
1.4.2 研究内容的逻辑框图 |
2 现有财务理论与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制约研究 |
2.1 引言 |
2.2 现有财务理论与方法对技术创新制约的表现 |
2.2.1 现有财务理论与企业战略理论不协调 |
2.2.2 现有财务理论与方法忽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
2.2.3 现有财务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研究不够 |
2.2.4 现有财务理论中的利润分配对技术等无形资产的重视不够 |
2.2.5 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
2.3 克服现有财务理论与方法对技术创新制约的对策 |
2.3.1 需要从战略角度来研究财务理论与方法 |
2.3.2 要有新的财务观念以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 |
2.3.3 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以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 |
2.3.4 无形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
2.3.5 风险理财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
2.3.6 将人力资本纳入资本范围 |
2.3.7 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 |
2.3.8 产权经济学、行为科学及人力资本理论成为财务管理的理论支撑 |
2.3.9 完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
2.3.10 财务信息产业化运作 |
2.3.11 利用网络财务支持虚拟技术创新组织建设 |
2.3.12 建立多元化的财务主体 |
2.3.13 改进财务报告的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筹资研究 |
3.1 引言 |
3.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筹资缺陷分析 |
3.2.1 企业技术创新筹资中技术创新资金总量投入不足 |
3.2.2 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主体错位,融资结构不合理 |
3.2.3 我国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链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 |
3.2.4 技术创新主力军之一的中小企业筹资困难,存在典型的“麦克米伦缺欠”现象 |
3.3 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与资金需求特征分析 |
3.3.1、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分析 |
3.3.2 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金需求分析 |
3.4 常见筹资方式的技术创新视角分析 |
3.4.1 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 |
3.4.2 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 |
3.4.3 风险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
3.4.4 二板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
3.5 基于技术创新的银行筹资与市场筹资决策 |
3.5.1 两种筹资结构的比较 |
3.5.2 银行筹资与市场筹资决策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的特征 |
4.2.1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具有高收益性特征 |
4.2.2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具有不确定性特征 |
4.2.3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特征 |
4.2.4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成本的不可逆性特征 |
4.2.5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的竞争性特征 |
4.2.6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 |
4.3 当前我国技术创新财务投资存在的问题 |
4.3.1 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
4.3.2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 |
4.3.3 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动力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
4.3.4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
4.4 企业技术创新财务投资不足的原因研究 |
4.4.1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主体功能发育滞后 |
4.4.2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供给不足 |
4.4.3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 |
4.4.4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激励政策的力度不足以分担和补偿风险 |
4.4.5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激励政策结构不尽合理 |
4.4.6 技术创新财务投资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
4.5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重点研究 |
4.5.1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重点之一——知识资本 |
4.5.1.1 知识资本的构成 |
4.5.1.2 知识资本的特点 |
4.5.1.3 基于技术创新的知识资本投资对策 |
4.5.2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重点之一——R&D |
4.5.2.1 企业内部的R&D是企业获得技术的重要方式 |
4.5.2.2 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与支出结构特征 |
4.5.2.3 R&D投资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收益分配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收益分配特点 |
5.2.1 “按贡献分配”将成为财务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5.2.2 多元分配组合方式 |
5.2.3 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 |
5.2.4 技术要素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
5.2.5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
5.3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收益分配: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视角 |
5.3.1 分配权与产权 |
5.3.2 产权是技术创新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手段 |
5.3.3 完善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分配的对策 |
5.4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 |
5.4.1 人力资本及其分类 |
5.4.2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 |
5.4.3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 |
5.4.3.1 利润“分享制” |
5.4.3.2 企业剩余收益分享的具体操作 |
5.5 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及其财务收益分配问题 |
5.5.1 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定义 |
5.5.2 建设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的优势 |
5.5.3 建设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可能性 |
5.5.4 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与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比较 |
5.5.5 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的组建形式和程序 |
5.5.6 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组件分析 |
5.5.7 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
5.5.8 虚拟技术创新实验室中伙伴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
6.1 引言 |
6.2 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
6.3 国内外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研究分析 |
6.3.1 西方财务管理目标研究分析 |
6.3.2 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研究分析 |
6.4 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 |
6.4.1 外部环境因素 |
6.4.2 内部环境因素 |
6.5 现有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6.6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建原则 |
6.7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
6.7.1 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
6.7.2 适度利润目标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管理实践的理性选择 |
6.7.3 企业在技术创新各阶段中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 |
6.8 本章小结 |
7 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管理直接环境研究 |
7.1 引言 |
7.2 财税政策与技术创新 |
7.2.1 我国财税政策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主要缺陷或问题 |
7.2.2 我国常见技术创新税收支持政策与WTO的冲突分析 |
7.2.3 相关建议研究 |
7.3 《证券法》、《公司法》与技术创新 |
7.3.1 现行《证券法》对技术创新融资的制约 |
7.3.2 借鉴国外经验,允许股票认购权证、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的存在 |
7.3.3 调整现行《证券法》,改革财务报告公布方式 |
7.3.4 基于技术创新的《公司法》调整研究 |
7.4 财务信息产业化 |
7.4.1 财务信息的内涵 |
7.4.2 我国财务信息产业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7.4.3 我国财务信息产业化的问题分析 |
7.4.4 我国财务信息产业化的对策研究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论文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
(3)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论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第二节 研究概述 |
第二章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及特点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
第三节 美国和德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第三章 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状和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中国风险投资退出状况分析 |
第三节 中国风险投资退出现实选择分析 |
第四节 中小企业板研究 |
第五节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对策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4)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论 |
1.1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综述 |
1.3 解决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
2.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现实困境 |
2.1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概念 |
2.2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作用 |
2.3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实困境 |
3. 我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基本现状 |
3.2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热潮的动因分析 |
3.3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存在的问题 |
3.4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现实意义 |
4. 海外上市的主要方式和海外证券市场介绍 |
4.1 融资的主要方式 |
4.2 海外上市的主要方式 |
4.3 境外主要证券市场及上市规则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介绍 |
5.2 案例分析 |
6.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策略分析 |
6.1 上市地点的选择决策 |
6.2 上市时机的选择决策 |
6.3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方式策略 |
6.4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法律门槛 |
6.5 结论 |
7. 推进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对策 |
7.1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应注意的事项 |
7.2 推进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对策研究 |
7.3 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风险投资概述 |
1.1 如何定义风险投资 |
1.2 风险投资的特点 |
1.3 风险投资的作用 |
1.4 风险投资的六要素 |
1.5 风险资本的四种形式 |
1.6 风险投资机构分类 |
1.7 风险投资与新经济 |
第二章 风险投资如何运作? |
2.1 风险资本的三位一体 |
2.2 风险投资的内在机制 |
2.3 风险投资运作程序 |
2.4 项目尽职调查 |
2.5 项目企业的价值评估 |
2.6 VC选美标准 |
2.7 创业者如何更好地利用风险投资 |
第三章 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 |
3.1 美国的风险投资业 |
3.2 日本的风险投资 |
3.3 韩国的风险投资 |
3.4 台湾的风险投资 |
3.5 英国的风险投资 |
3.6 以色列的风险投资 |
3.7 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借鉴 |
第四章 制度创新: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 |
4.1 风险投资制度的形成及其创新意义 |
4.2 风险投资有效运行的制度环境 |
4.3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
4.4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 |
第五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一:风险投资主体的确立 |
5.1 风险资本的来源 |
5.2 政府不宜作风险投资的主体 |
5.3 风险投资主体的构成 |
5.4 风险投资公司与投资基金 |
5.5 天使投资 |
5.6 企业孵化器 |
第六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二:政府角色的定位 |
6.1 风险投资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
6.2 风险资本市场上,政府功能的错位 |
6.3 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
6.4 可借鉴的政府资本投入方式 |
6.5 政府资金如何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
6.6 政府角色的一次尝试:中关村设立跟投基金 |
6.7 政府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必须甘当“守门员” |
第七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三:风险资本的退出路径 |
7.1 风险资本的特征 |
7.2 风险资本实现有效退出的重要意义 |
7.3 风险资本退出路径研究 |
7.4 风险资本退出案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60家二板拟上市企业预备档案之IT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 马云鹏. 重庆大学, 2014(03)
- [2]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D]. 曾繁荣.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
- [3]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D]. 马晓龙. 吉林大学, 2004(02)
- [4]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董晓宇.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2)
- [5]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D]. 孙惠新.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