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负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焦炭,负催化剂,热性质
负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群,吴信慈[1](2005)在《采用负催化剂改善焦炭热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改善焦炭热性质的方法——在配煤中添加负催化剂,着重研究了负催化剂改善焦炭热性质的机理,并探讨了工业化实施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炼铁》期刊2005年S1期)
杨俊和,吴信慈,张群,房永征[2](2004)在《煤中加入负催化剂对焦炭热强度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添加负催化剂的无机酸 ( A)、氧化物 ( B)和单质 ( C)到配煤中炼焦的方式把负催化剂负载到焦炭中 ,研究了它们对所得焦炭热性质的作用 .结果表明 ,无机酸 ( A)和氧化物 ( B)使焦炭冷热强度均下降 ,单质 ( C)加入煤中炼焦 ,无论对单种煤或是配煤 ,均能明显改善焦炭热性质 ,且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随着加入量的增大 ,热性质改善增大 ;对焦炭热性质越差的焦炭 ,单质 ( C)对其改善的程度越大(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04年04期)
吴信慈,张群[3](2004)在《采用负催化剂改善焦炭热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改善焦炭热性质的方法-在配煤中添加负催化剂,研究了负催化剂改善焦炭热性质的机理。提出工业化实施的途径。(本文来源于《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期刊2004-06-01)
葛德新[4](2000)在《负催化剂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向两个小试管中各倒入 1/ 3试管、浓度约为 10 %的稀盐酸 ,再分别投入两枚新铁钉 ,不久就看到两支试管中气泡翻滚 ,铁和盐酸反应 ,放出大量的氢气 ,此时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2 -3滴 2 0 %的六次甲基四胺的水溶液 ,就能看到这个试管中气泡明显(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00年05期)
林锦生[5](1992)在《负催化剂作用原理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学生对汽油中加入少量“抗震剂”四乙基铅[(C_2H_5)_4Pb]后,汽油和空气混合点燃时可减慢其反应速度的原理迷惑不解。这主要是对正催化剂作用原理的思维定势造成的。以下一则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负催化剂作用原理。 取二支试管,分别加入10毫升2摩尔/升硫酸溶液,再各加入一根无锈铁钉,即可观察到铁钉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在其中一支试管(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1992年05期)
李淑英,张和平[6](1980)在《压汞法测定氧化铝及其载负催化剂的粗孔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相催化剂粗孔孔容分布测定,多采用压汞法。汞对多数固体物质不润湿,其与固体物质的接触角大于90°。因此当多孔固体催化剂浸没于汞时,因表面张力引起的阻力,汞不能自动进入孔隙中。按照Washburn的看法,需外加压力,方可将汞压入孔中,其关系式如下:(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1980年12期)
负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添加负催化剂的无机酸 ( A)、氧化物 ( B)和单质 ( C)到配煤中炼焦的方式把负催化剂负载到焦炭中 ,研究了它们对所得焦炭热性质的作用 .结果表明 ,无机酸 ( A)和氧化物 ( B)使焦炭冷热强度均下降 ,单质 ( C)加入煤中炼焦 ,无论对单种煤或是配煤 ,均能明显改善焦炭热性质 ,且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随着加入量的增大 ,热性质改善增大 ;对焦炭热性质越差的焦炭 ,单质 ( C)对其改善的程度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张群,吴信慈.采用负催化剂改善焦炭热性质的研究[J].炼铁.2005
[2].杨俊和,吴信慈,张群,房永征.煤中加入负催化剂对焦炭热强度作用研究[J].煤炭转化.2004
[3].吴信慈,张群.采用负催化剂改善焦炭热性质的研究[C].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2004
[4].葛德新.负催化剂实验[J].化学教学.2000
[5].林锦生.负催化剂作用原理实验[J].化学教学.1992
[6].李淑英,张和平.压汞法测定氧化铝及其载负催化剂的粗孔分布[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