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磷谱论文-张帅

磁共振磷谱论文-张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共振磷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颅脑,可重复性

磁共振磷谱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1](2018)在《脑卒中后梗死区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与所支配下肢肌肉磁共振磷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正常颅脑基底节层面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检查的可重复性评价目的:酰胺质子转移(Amideprotontransfer,APT)成像作为近年来一种新的MR成像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其可重复性是将该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的前提,但是关于APT成像的可重复性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目的:(1)探讨APT成像在正常颅脑基底节层面测量APTw值的观察者内重复性和观察者间重复性;(2)探讨正常颅脑基底节层面不同位置APTw值的差异性;(3)探讨APT成像测量急性脑梗死病灶APTw值的观察者间重复性。研究对象与方法:应用Philips公司3.0TAchieva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部8通道线圈,对11例正常志愿者在不同时间段(7天~30天)进行两次APT成像,并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小于24小时)进行一次APT成像。扫描完成后应用交互式数据语言(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IDL)的内部开发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APT图像。由一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仔细划定两次扫描颅脑基底节层面的感兴趣区域(ROI),另一位放射科医师按照同样的标准只测量正常志愿者的第一次检查图像。应用组内和组间相关系数(Intra-and 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s)和 Bland-Altman 法评价测量者自身和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测量者自身和测量者之间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基底节层面4个ROI的APTw值的差异性;应用ICC和Bland-Altman法评价测量脑梗死病灶APTw值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结果:额叶脑白质、豆状核、尾状核、丘脑测量者自身ICC分别为0.977(0.913~0.994),0.954(0.833~0.988),0.935(0.760~0.983)和 0.917(0.805~0.986);测量者之间 ICC 分别为0.951(0.816~0.987),0.915(0.685~0.977),0.879(0.551~0.968)和 0.853(0.455~0.961)。Bland-Altman分也显示出良好的可重复性,测量者自身只有2次测量超出95%置信区间,测量者之间只有3次测量超出95%置信区间。测量者自身和测量者间两次测量所得到的APTw值无显着性差异。额叶脑白质、豆状核、尾状核及丘脑平均APTw值分别为(-0.174±0.215)%、(0.939±0.120)%、(0.980±0.144)%、(1.051±0.155)%。单因素方差分析额叶脑白质的平均APTw值均低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P<0.001),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ICC评价脑梗死病灶测量者间的一致性,两次测量相关系数为0.966(0.848~0.992);Bland-Altman分析显示出良好的可重复性,所有测量均在95%置信区间。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APT成像测量正常颅脑基底节层面及急性脑梗死病灶均有良好可重复性;颅脑基底节层面不同位置APTw值存在差异性。(第二部分)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分期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目的: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可以对组织中pH变化进行无创性评价,其在反映脑梗死组织pH变化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目的是分析(1)APT成像发现病灶的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2)各期患者病灶APTw值与对侧正常脑白质区(normal 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APTw值的差异性,及不同时期之间APTw值的差异;(3)病灶APTw值与病灶大小的关系;(4)病灶APTw值与发病时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2014~2017年间18例脑梗死患者,男性14例,女性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至少2次追踪MR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为叁期:急性期(发病<24 h)9例、亚急性期(24 h~7d)16例、慢性期(>7d)14例。APT成像参考DWI选择病灶最大面积层面扫描,分析3.5ppm处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agnetic resonance ratio asymmetry,MTRasym),获得 APTw值。病灶区选取 5 个 ROI 测量 APTw值,其中最大APTw值定义为APTw(max),最小APTw值定义为APTw(min),平均值定义为APTw(ave),最大与最小的差值定义为APTw(max-min),NAWM ROI的APTw值定义为APTw(con)。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DWI和APT成像发现病灶阳性率;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病灶各 APTw 值(APTw(max)、APTw(min)、APTw(ave)和APTw(max-min)值)与APTw(con)的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之间各APTw值的差异;应用Person相关性分析APTw值与病灶大小、发病时间的关系。结果:与常规图像比较,部分病灶于APT图像未见明确显示,表现为APT等效应,包括急性期2(2/9)例、亚急性期3(3/16)例、慢性期3例(3/14)。病灶各APTw值与APTw(con)值比较其差异均显示统计学意义。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叁期之间病灶APTw(max)值、APTw(min)值和APTw(ave)值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APTw(max-min)值和APT w(con)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APT w(max)值、APTw(min)值和APT w(ave)值与病灶面积存在相关性(r=-0.792、-0.809、-0.849,p=0.011、0.008、0.004),APTw(max-min)值和APTw(con)与病灶面积无相关性;亚急性期APTw(min,值和APTw(max-min)值与病灶面积存在相关性(r=-0.733、0.761,p=0.025、0.017),APTw(max)值、APTw(ave)值和APTw(con)与病灶面积无相关性;慢性期病灶APTw(max)值、APTw(min)值和APTw(ave)值、APTw(max-min)值和APTw(con)与病灶面积均无相关性;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病灶APTw(max)值、APTw(min)值和 APTw(ave)值、APTw(max-min)值与发病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虽然APT成像基于pH变化检测脑梗死病灶,但仍不能发现所有脑梗死病灶。APT成像可用于脑梗死的分期,急性和亚急性期梗死病灶与NAWM相比APTw值降低,证明组织酸中毒的存在,随着发病时间延长,病灶中酸性环境缓解。此外,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APTw值还与病灶面积存在相关性。(第叁部分)磁共振磷谱对脑梗死患者下肢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研究目的:研究表明脑梗死后所支配骨骼肌也会发生显着的结构和代谢变化,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肌肉功能。然而31p-MRS是否能够评估脑梗死患者肌肉代谢变化及评价预后仍然未知。因此,我们的目的是研究(1)通过31P-MRS无创性测量脑梗死患者梗死区所支配下肢骨骼肌物质能量代谢,并与对侧比较,观察其物质能量代谢是否不同;(2)经过康复治疗后,观察梗死区所支配下肢肌肉物质能量代谢较治疗前是否发生变化;(3)31P-MRS测量的梗死区所支配于下肢康复治疗前、后的代谢变化能否反映出改良的改良 ashworth 分级(Modified Modified Asworth Scale,MMAS)的变化和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extremity,FMA-LE)的变化。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13例脑梗塞患者,对其梗死区所支配和对侧下肢骨骼肌进行31P-MRS分析,以对侧骨骼肌作为自身对照;经过5~6周康复治疗后,对梗死区所支配下肢骨骼肌物质代谢重新分析,对磷酸肌酸(PCr)、无机磷(Pi)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计算PCr/Pi,通过生化反应平衡公式计算细胞内pH值;康复治疗前、后、31P-MRS检查前,对梗死区所支配下肢进行MMAS分级和FMA-LE评分。对康复治疗前梗死区所支配下肢与对侧下肢骨骼肌物质能量代谢、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梗死区所支配下肢骨骼肌物质能量代谢进行比较;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康复治疗前后物质能量代谢的改变与MMAS分级和FMA-LE评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梗死区所支配下肢骨骼肌PCr、PCr/Pi含量低于对侧,而Pi、pH值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后梗死区所支配下肢PCr、Pi、PCr/Pi、pH值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MMAS分级和FMA-LE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前;康复前后,31P-MRS所测定的能量代谢变化与FMA-LE评分变化没有相关性,但PCr和PCr/Pi的变化与MMAS分级变化存在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患者梗死区所支配下肢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31P-MRS可以评估脑梗死患者的肌肉物质能量代谢变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脑梗死梗死区所支配下肢的运动功能,但31P-MRS所测量的物质能量代谢改变不明显;31P-MRS所测定的能量代谢变化可反映康复治疗后MMAS分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段斐,张华,吴越,姚振威[2](2016)在《磷谱在磁共振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MR),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利用,包括:~1H、~(11)B、~(13)C、~(17)O、~(19)F、~(29)Si、~(31)P。由于磷的自旋量子数等于1/2,是一个具有磁矩的核,所以在含磷有机化合物中H质子会与P发生偶合作用[1-3]。由于31PMR的检测方法由于其分辨率高、精确、高效等优点,能够快速检测样品中含磷化合物的有无及种类[4]。而~(31)PMR检测方法需要含(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曾和强,夏平,宋吉锐[3](2014)在《有氧运动对成年男子股四头肌能量代谢影响的磁共振磷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核磁共振磷谱分析方法研究有氧训练对股四头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受试者进行有氧运动训练,运动强度为最大摄氧量的70%,每周五次。运动时间为45min。训练过程共持续10周。在Philips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对受试者训练前后进行31P-MRS采集及定量分析。结果:31P-MRS可检测到七个不同代谢物质的共振峰,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PCR浓度显着性升高。从动态磷谱上可以观察到,训练前与训练后相比,PME和PDE化合物浓度无明显变化,γ-ATP、a-ATP和β-ATP化合物浓度基本保持恒定。定量负荷运动后Pi化合物浓度明显升高,通过恢复,Pi逐渐下降;3min24s训练前与训练后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CR化合物浓度明显下降,通过恢复,PCR逐渐升高。结论:经过十周有氧训练,安静状态下训练后与训练前PCR浓度相比,显着性升高。短期有氧训练能提高组织能量代谢状态。31P-MRS是检测训练效果的有效工具。经过十周有氧训练,定量负荷运动后3min24s训练前与训练后Pi、PCR浓度相比,有显着性差异。训练后恢复较快。短期有氧训练能提高Pi、PCR恢复速率。31P-MRS可以作为无创性评价代谢物恢复率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吴飞云[4](2012)在《基于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的2型糖尿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降低的在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项研究拟利用3T高场动态磁共振磷谱技术(phosphorus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31P-MRS),对正常人股四头肌进行动态磷谱采集,摸索动态磷谱的实验方法,对生理状态下骨骼肌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实现对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定量评价。研究对象和方法:对47例正常志愿受试者骨骼肌进行静止期、运动末期及恢复各期的动态31P-MRS采集,根据各个化合物的化学位移确定磷酸单酯(PME)、无机磷(Pi)、磷酸二酯(PDE)、磷酸肌酸(PCr)、γ-ATP、α-ATP和β-ATP共7个波峰。后期利用Matlab软件确定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叁磷酸腺苷(ATP)等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分别计算在静止期,运动末期及恢复各期骨骼肌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同时计算二磷酸腺苷(ADP)和细胞内PH值。结果:3T高场31P-MRS可清晰观察到PME、Pi、PDE、PCr、γ-、α-ATP和β-ATP共7个峰,且PCr峰和ATP峰较为显着。肌肉运动时PCr含量较静息期明显降低,Pi、Pi/PCr和ADP升高,运动末期PCr下降达到预期,Pi峰上升明显。在恢复中期PCr已恢复接近静息状态,各期ATP叁个峰保持相对恒定。结论:叁期动态磷谱较好地反映了健康成年人肌肉各含磷化合物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肌肉的能量代谢的动态过程,能对骨骼肌线粒体功能进行无创性定量评价。磁共振磷谱是无创监测活体组织能量代谢的可靠方法,本研究提示动态磷谱采集方法的可行性,以及该方法在体评价线粒体功能与研究线粒体相关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为本项目的第二部研究奠定了基础。目的:运用3T高场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评价健康志愿者,2型糖尿病人(DM2)及糖耐量异常人群(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的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分析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另外对DM2组和IGT组的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研究,得出它们与线粒体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象和方法:对18例2型糖尿病人、21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及20例正常志愿者的股四头肌进行动态磷谱采集,利用Matlab软件对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叁磷酸腺苷(ATP)等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在静止期、运动期及恢复期的高能磷酸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计算二磷酸腺苷(ADP)和细胞内PH值,分析2型糖尿病人、IGT患者的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并进行相关内分泌实验,测出叁组受试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DM2组和IGT组的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静息状态DM2组和IGT组的PCr和ATP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当运动停止后,DM2组和IGT组PCr、Pi、β-ATP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DM2组和IGT组的PCr恢复速率明显低于正常组,且DM2组的PCr恢复速率低于IGT组(P<0.05)。DM2及IGT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正常人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IGT组的空腹胰岛素含量显着高于DM2组(P<0.05),DM2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高于IGT组。结论:DM2组和IGT组骨骼肌能量代谢降低,DM2组和IGT组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且DM2组受损程度较IGT组严重;DM2组较IGT组有更高的胰岛素抵抗水平。本研究表明可以应用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研究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降低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病理机制,为进一步明确2型糖尿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涂慧娟,吴飞云,秦斌,陈婷,齐静[5](2012)在《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子女的骨骼肌线粒体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对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子女骨骼肌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的价值。方法:对21名2型糖尿病患者子女和18名健康志愿者的股四头肌进行磁共振动态磷谱检查,获取静息、运动、恢复3个状态的波谱数据。对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叁磷酸腺苷(ATP)等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生化反应平衡公式计算二磷酸腺苷(ADP)和细胞内pH值,并利用指数曲线拟合分析Pi、PCr和ADP的时间常数和恢复速率。结果:糖尿病患者子女组及正常对照组静息期Pi、PCr、ADP、β-ATP的含量及Pi/PCr无统计学差异。运动末期糖尿病患者子女组β-ATP低于正常对照组。恢复期糖尿病患者子女组多帧波谱PCr、β-ATP、pH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第3帧Pi/PCr比值比对照组高。恢复期糖尿病患者子女组PCr恢复速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Cr恢复速率。结论: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可以无创性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子女的能量代谢受损及线粒体功能状态。(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由长城,朱凯,巴成磊,关国发,闫景龙[6](2011)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转移瘤3.0T磁共振磷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对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转移瘤的成像特征,并分析其相应磁共振31P波谱特点。方法对10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恶纤组)及8例转移瘤患者(转移瘤组)行3.0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单体素磷谱检查,分析其影像特征及代谢产物特点。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恶纤组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PCr)面积、总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PCr峰高、PCr/无机磷(inorganicphosphorus,Pi)下降,磷酸单酯(phosphomonoesterase,PME)峰高、pH值、PME/叁磷酸核苷(nucleoside triphosphate,NTP)、-βATP/Pi升高(P<0.05);转移瘤组PCr面积、PCr峰高、PCr/Pi、PCr/NTP、PCr/-βATP下降,pH值、PME/NTP、磷酸二酯/NTP升高(P<0.05);恶纤组及转移瘤组各代谢物及其相关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磁共振对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及转移瘤显像清晰,磷谱特征可帮助分析其肿块组织的生化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秦斌,吴飞云,刘许慧,陆永刚,齐静[7](2011)在《3T动态磁共振磷谱对正常人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3T高场强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评价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情况。方法:对20名正常人受试者骨骼肌进行动态31P-MRS采集,后期利用Matlab软件对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叁磷酸腺苷(ATP)等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分别计算在静止期,运动末期及数个恢复期骨骼肌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同时计算二磷酸腺苷(ADP)和细胞内PH值,评价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对研究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价值。结果:肌肉运动时PCr含量明显降低,Pi、Pi/PCr和ADP升高,恢复期各含磷化合物含量逐渐恢复至静息水平。结论:3T高场强动态磷谱技术可以无创性定量评价骨骼肌线粒体功能,为肌肉的功能影像学提供客观证据,为以后客观研究肌肉相关疾病提供了理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陈婷,吴飞云,陆永刚,秦斌,涂慧娟[8](2011)在《3 T磁共振动态磷谱对糖耐量异常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3 T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无创性评价糖耐量异常(IGT)患者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资料与方法对16例IGT患者和10名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匹配的正常自愿者骨骼肌进行动态31P-MRS分析,对磷酸肌酸(PCr)、无机磷(Pi)、叁磷酸腺苷(α-,β-,和γ-ATP)的半绝对定量分析,同时计算ADP、Pi/PCr、细胞内pH值及恢复期PCr、ADP起始恢复速率。分析静息、运动及恢复期两组受试者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以及线粒体功能状况。结果 IGT组PCr、β-ATP含量各期均低于对照组;ADP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期,IGT组PCr、ADP的初始恢复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i、Pi/PCr、pH值两组变化趋势相同,组间无差异。结论 IGT患者的骨骼肌基础能量代谢率降低,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秦斌[9](2011)在《3.0T磁共振磷谱对股四头肌能量代谢的在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3.0T磁共振静息磷谱对正常人与短跑运动员股四头肌能量代谢的在体研究目的采用3.0T磁共振磷谱(31P-MRS)技术分析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方法对14名短跑运动员和16名普通志愿者的股四头肌进行31P-MRS采集,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对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β-ATP的定量分析,同时计算二磷酸腺苷(ADP)和细胞内PH值,比较两组受试者与能量代谢相关化合物的含量差异。结果运动员组骨骼肌的PCr、ATP含量高于普通志愿者组,PH值略低于普通志愿者组。ADP等其他含磷化合物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ATP及PCr明显高于非运动员,31P-MRS能够定量分析骨骼肌的能量代谢特点,对评价体育运动中科学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二部分3.0T磁共振动态磷谱对正常人股四头肌能量代谢的在体研究目的运用3.0T高场强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评价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情况。方法对26名正常人受试者骨骼肌进行动态31P-MRS采集,后期利用Matlab软件对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叁磷酸腺苷(ATP)等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分别计算在静止期,运动末期及恢复各期骨骼肌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同时计算二磷酸腺苷(ADP)和细胞内PH值,评价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对研究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价值。结果肌肉运动时PCr含量明显降低,Pi、Pi/PCr和ADP升高,恢复期各含磷化合物含量逐渐恢复至静息水平。结论3.0T高场强动态磷谱技术能对骨骼肌线粒体功能进行无创性定量评价,为肌肉的功能影像学提供客观证据,为以后客观研究肌肉相关疾病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叁部分3.0T磁共振动态磷谱对2型糖尿病人股四头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目的采用3.0T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分析糖尿病人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方法对18名糖尿病人和20名健康志愿者的股四头肌进行动态31P-MRS采集,利用Matlab软件对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叁磷酸腺苷(ATP)等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在静止期、运动期及恢复期的高能磷酸化合物进行定量研究,同时计算二磷酸腺苷(ADP)和细胞内PH值,分析糖尿病人的能量代谢特性。结果糖尿病组的Pi、PCr和β-ATP的含量显着低于正常人组,ADP的含量及Pi/PCr值高于正常人组,两组PH值比较没有显着差异,恢复期糖尿病组的PCr的恢复速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组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且糖尿病人组织能量状态较正常人低。(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陈婷[10](2011)在《3T磁共振动态磷谱对糖耐量异常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3.0T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无创性评价糖耐量异常患者(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及正常对照组的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以及线粒体的功能,分析在糖尿病初级阶段—糖耐量异常阶段患者的骨骼肌线粒体功能是否低于正常人。资料和方法采集16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股四头肌的动态31P-MRS的数据,经过jMRUI、Matlab软件处理后,对PCr、Pi、α-,β-,和γ-ATP进行半绝对定量分析,同时计算ADP、Pi/PCr、细胞内PH值及恢复期PCr、Pi、Pi/PCr起始恢复速率对照组为10例年龄、性别、BMI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分析在静息、运动及恢复各期两组受试者骨骼肌能量代谢的特点以及线粒体的功能状态。结果糖耐量异常组PCr、β-ATP含量静息期分别为:(20.24±1.75) mmol/kg、(4.37±0.6) mmol/kg,明显低于对照组(25.02±1.16) mmol/kg、(5.23±0.7) mmol/kg (P=0.01、P=0.003); ADP含量为(12.07±3.02) mmol/kg,高于对照组(5.17±2.37)mmol/kg(P=0.001)。运动末期,糖耐量异常组的PCr、β-ATP的含量分别为:(10.52±0.78) mmol/kg、(2.38±0.2) mmol/kg,均低于对照组(12.34±0.84) mmol/kg、(2.82±0.28) mmol/kg(P=0.001); ADP含量为(21.74±0.6)mmol/kg,高于对照组(17.41±1.94) mmol/kg (P=0.001)。恢复期,IGT组PCr、Pi的初始恢复速度(6.50±1.79) mmol/s、(13.29+1.78) mmol/s、,明显低于对照组(8.93+3.49) mmol/s、(24.31±5.85) mmol/s (P=0.027、P=0.001)。PH值两组变化趋势相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糖耐量异常患者的骨骼肌基础能量代谢率降低,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2、磁共振磷谱可以无创性评价骨骼肌能量代谢的特点,是唯一能够在体研究肌骨系统疾病的活体细胞影像学技术;3、磁共振动态磷谱能够在体评价线粒体功能,是研究糖尿病不同发生发展阶段线粒体功能降低与2型糖尿病相关病理机制的有利工具;也是研究其他线粒体相关疾病(如肿瘤、心脏病、老化等)的一种可靠的、无创的技术。(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磁共振磷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磁共振(MR),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利用,包括:~1H、~(11)B、~(13)C、~(17)O、~(19)F、~(29)Si、~(31)P。由于磷的自旋量子数等于1/2,是一个具有磁矩的核,所以在含磷有机化合物中H质子会与P发生偶合作用[1-3]。由于31PMR的检测方法由于其分辨率高、精确、高效等优点,能够快速检测样品中含磷化合物的有无及种类[4]。而~(31)PMR检测方法需要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共振磷谱论文参考文献

[1].张帅.脑卒中后梗死区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与所支配下肢肌肉磁共振磷谱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2].段斐,张华,吴越,姚振威.磷谱在磁共振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

[3].曾和强,夏平,宋吉锐.有氧运动对成年男子股四头肌能量代谢影响的磁共振磷谱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4].吴飞云.基于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的2型糖尿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降低的在体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

[5].涂慧娟,吴飞云,秦斌,陈婷,齐静.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子女的骨骼肌线粒体功能[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由长城,朱凯,巴成磊,关国发,闫景龙.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转移瘤3.0T磁共振磷谱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

[7].秦斌,吴飞云,刘许慧,陆永刚,齐静.3T动态磁共振磷谱对正常人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

[8].陈婷,吴飞云,陆永刚,秦斌,涂慧娟.3T磁共振动态磷谱对糖耐量异常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

[9].秦斌.3.0T磁共振磷谱对股四头肌能量代谢的在体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

[10].陈婷.3T磁共振动态磷谱对糖耐量异常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

标签:;  ;  ;  ;  

磁共振磷谱论文-张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