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水画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蒙,山水画,皴法,影响
山水画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马祥和[1](2019)在《王蒙山水画皴法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画中的"皴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画的风格和审美倾向。王蒙山水画中的"皴法"是在前人"披麻皴"基础上的进一步开创,其所开创的"牛毛皴""解锁皴"法,在成就了他自己艺术风格的同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取法的对象。王蒙用笔线条细腻、灵动,层层迭加如"牛毛",使画面看起来坚实而富有层次,呈现出繁茂、通透、枯涩且润泽的审美感觉。文人山水画发展到元代,呈现出高度成熟的局面,王蒙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也正是这一时代审美理想的体现,作为元四家之一,其开创的"密体"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14期)
赵明洋[2](2019)在《浅谈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形态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这就说明了中国的山水画,其实是先有设色,后有水墨,且设色画中先有重彩,后来才有淡彩。事实上,中国画最重要的画科是山水,今人以为山水以水墨为主,其实不然,青绿山水也是山水画的重要门类,而且起源比水墨山水早得多。何谓青绿山水?通常而言,(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32期)
李鹏南[3](2019)在《北宋园林空间形态与山水画图式语言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一种内向封闭的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自我完善过程~([1]),其时的绘画艺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达至一个令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本文探讨山水画的兴起原因与创作观念,剖析北宋时期山水画的图式表达,并与同时期园林空间形态进行类比分析,以此探析北宋画论与园林在观念、布局、造景等方面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9年10期)
席田鹿[4](2019)在《参数化对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与外部环境关系研究——以深山藏古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代建筑有着共同的文化美学思想及共同的精神诉求,在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属性下,可以通过共同的主体创作认知结构,解读古代建筑形态的审美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图像视觉理论维度解析传统山水画与古代建筑共同的创作理念,探索古代建筑形态构成,溯源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构成关系。通过参数化的方式研究在山水画文本下的可视的建筑形态和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数据的可量化的方式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对古代建筑研究的新的科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9年04期)
崔彤,邓益民[5](2018)在《浅谈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形态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画萌芽于魏晋时期,青绿山水是山水画最早呈现的形态。青绿山水这一门古老的艺术门类从产生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演绎出不同形式的风格面貌。(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20期)
王汉翔[6](2018)在《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笔墨形态,是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广大创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山水画笔墨形态,正呈现出与传统山水画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强化个人对自然的感受和个性化的笔墨形式,是开创新的笔墨形态的重要基础。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家要不断深入生活,贴近自然,感悟自然,在自然中获得启迪,尊重自己的感受,强化个性笔墨形式,笔下才会有新的形态产生,另一方面,有理想的艺术家,除了要掌握传统笔墨技法和出色的视觉艺术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其他相关知识技能来充实自身的艺术素养,如对西方绘画的借鉴、现代观念的融入、审美视野的拓展、设计元素的介入、工具材料的变革等,使其融汇到艺术创作中,它们都能够对笔墨形态的创新提供支撑。新的笔墨形态赋予作品新的面貌,时代风格就产生于新的笔墨形态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8-06-30)
王珊[7](2018)在《隋唐至宋初关中地域山水画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山水画发展至隋代,基本上有了可见的、完全独立的面貌,其影响深远。而作为隋唐都城长安的所在地,关中地域价值对于整个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被凸显出来。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人文的变迁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代地域的精确性,但这种模糊的“地域”观念已经固定,并逐渐转化为对其地域文化界定的标志,深植在人们心中,并对艺术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以一个绘画实践者的角度对山水画形态进行思考,特别是将地域概念作为切入点,以关中地域为描述背景,以隋唐至宋初为时间轴,跨越山水画形态初创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挖掘早中期山水画地域研究意识重要性的同时,从物质载体与展观方式、形式语言、审美观念、艺术精神四个层面入手,重点选择中国山水画发展至隋唐的赋彩山水画形态及贯穿于中唐至宋初的水墨山水画形态展开分析,试图论证地域对山水画形态的影响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文化与地域相互作用的关联价值。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态之一,拥有完整的、独特的自我文化性格。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在寻求中国山水画形态变迁原因的过程中,将着眼点更倾向于研究中国山水画形态自身的内部结构的调节机制及生成系统。运用绘画形态学的方法对山水画艺术进行研究,让我们能够由表及里、分层次、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内在结构构成与形态流变。而传统意义上按照时间序列分类别研究山水画,并不能完全揭示其机制内部的运行规律及衍变成因。更重要的是不能系统地从创作实践的方法论角度提供思路。不同形态之间各构成要素性质与价值不尽相同,但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够整体接续着向前发展,说明其形态内部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融合性与创造的活性,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兼容外来的、具有积极拓变意义的影响因素,依照山水画特有的机制运转规律创建新的山水画形态。本文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形态描述和结构分析目的在于:溯源中国山水画与自然间相互生发的最根本的关系。并且,对这一深层机制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探究地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形态规律,来寻找其形态流变的渊源、创作动因及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美术学院》期刊2018-06-01)
王雅欣[8](2018)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其建筑材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在对古代建筑进行研究时往往缺乏实证性的材料,在探究古代建筑和中国文化、历史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困难。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却依稀可以看到古代建筑形态,因为山水画具有写实性以及保存性,所以对研究古代建筑形态及其所适应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从传统山水画的视觉角度,以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形态为研究对象,进而简要谈谈古代建筑形态的构成和蕴含的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8年05期)
石岩[9](2018)在《地平线下的风景——从洛阳烧沟61号汉墓探析早期山水画的观念与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1957年发掘的洛阳烧沟61号汉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北角1公里的城墙与烧沟之间的地带,该地带是一个汉墓群聚集之处,共发掘古墓180余座,多数以汉墓为主。61号壁画墓就位于汉墓群的中部偏西地区,即烧沟村与坛角村之间十字沟的西南断崖之上。这是一座用空心砖和小砖混合建筑的砖式墓,此墓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8—公元7年。在烧沟61号汉墓墓室后壁上描绘了一幅人物山水图像(图1)。此图选绘于两块长方形空心砖墙体之上,其外(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8年04期)
宋梅梅[10](2017)在《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形态嬗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是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家立足于黑龙江地域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本文从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创作的角度,对黑龙江山水画处在社会历史不同情境中的发展衍变、创作状况及其作品形态嬗变做一整体的理论梳理。着重探讨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创作形态衍变和致力方向的境况。为了清晰研究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创作发展衍变脉络,本文概括出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客观发展的叁个主要时期,即黑龙江山水画物象初期表达、物象特色表达、物象精神表达。叁个时期贯穿起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由地域物象表达初期上升到地域物象精神表达衍变发展的历程。全文共分六章,分阶段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问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方法及其创新点。第二章论述了山水画地域性与黑龙江山水画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对其文献的研究及对黑龙江山水画发展框架的梳理,首次提出了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发展历经叁个时期的观点。第叁章为黑龙江山水画物象初期表达,阐述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地域物象表达出现的原由,随后对初期表达作品的题材、表现方法、代表画家及传播平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物象初期表达作品创作,使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走向了地域化的现实主义表达。第四章为地域物象特色表达,论述了黑龙江地域特色表达产生的基础,以及这一时期作品的题材特色、代表画家、表现方法及地域物象特色探索对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地域特色表达形成的重要作用。第五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黑龙江山水画表达,阐述了这一时期形成物象精神表达的原由,以及这一时期作品的不同表达风格、表现方法和代表画家,对作品给予黑龙江山水画艺术影响进行了分析,叁个时期循序渐进、互为影响。第六章论述了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局限,对其取得的叁个主要成就,即地域特色的表达、地域题材到山水画物象精神的升华、山水画时空意境的开拓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创作的两个主要历史局限,一个是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对黑龙江山水画物象表现内容的限定,另一个是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精神性与视觉化取向存在的限定。建国以来的黑龙江山水画创作,在地域特色表达的不断探索与几代创作者对黑龙江山水画艺术的贡献,使黑龙江山水画由物象表达上升到精神表达,是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历史价值所在。同时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创作受社会发展变化、山水画艺术观念以及所处地域等因素影响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11-01)
山水画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这就说明了中国的山水画,其实是先有设色,后有水墨,且设色画中先有重彩,后来才有淡彩。事实上,中国画最重要的画科是山水,今人以为山水以水墨为主,其实不然,青绿山水也是山水画的重要门类,而且起源比水墨山水早得多。何谓青绿山水?通常而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水画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马祥和.王蒙山水画皴法形态特征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
[2].赵明洋.浅谈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形态演变[J].牡丹.2019
[3].李鹏南.北宋园林空间形态与山水画图式语言的关联性分析[J].美术.2019
[4].席田鹿.参数化对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与外部环境关系研究——以深山藏古寺为例[J].艺术工作.2019
[5].崔彤,邓益民.浅谈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形态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2018
[6].王汉翔.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形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7].王珊.隋唐至宋初关中地域山水画形态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8
[8].王雅欣.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J].参花(上).2018
[9].石岩.地平线下的风景——从洛阳烧沟61号汉墓探析早期山水画的观念与形态[J].文化月刊.2018
[10].宋梅梅.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形态嬗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