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内蒙古根河市金河中学022359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直都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方面,随着新课标的施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探究、合作、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应用于实践当中,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十分重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反思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合作
学习扬思和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已不新鲜,但在原有基础上给予创新,创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却是新鲜的话题。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模式和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所以要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新模式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呢?根据乡镇的办学特点和长期的语文教学,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把创新渗透其中提高学习兴趣
乡镇中学生源质量一般,学生大多家庭贫困或是特殊家庭,由于基础薄弱,再加上课外阅读量少、辩证思维能力差,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我时刻注意启发学生提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如在教学《滥竽充数》一文中,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南郭先生后来要逃跑”这样的问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认真地看书以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对教育问题提出的简明而深刻的见解。
二、实施语文探究式教学
我时刻都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对弱势学生尤应关注、关爱他们,在启发、点拨的基础上多给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要注意多鼓励,让他们在心里产生一种被赏识的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用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引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要重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上课时可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方法和成果,克服了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设了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四、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我补充哪些有关知识。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例如,在《孔乙己》一课中,我引导学生阅读,然后用书上的话或自己的话说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特点,最后讲评,并对那些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学生有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就会在学生内心形成一种成功感,进而给他下一步的学习带来强大的内驱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扎实。
总之,在乡镇中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我们的办学条件有限,但我们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05。
2.王凤兰《课堂因争辩而精彩》.《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9。
3.潘新和《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