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附着型蠕虫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污泥减量,生物捕食,SRT,附着型蠕虫床
附着型蠕虫床论文文献综述
康晓菲,孙志才,田禹[1](2012)在《SRT对附着型蠕虫床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运行附着型蠕虫床,探究SRT(污泥停留时间)对蠕虫床整体处理效果的影响作用,同时对附着型蠕虫床污泥减量作用的效果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短时间的SRT更有利于蠕虫的捕食活性和污泥减量效率,不同的SRT条件下,污泥减量效果可以相差3倍以上,SRT=1时,污泥减量效果可达17.76 g/d.在经过了生物捕食作用后,被释放出的有机物质和氨氮在反应器低溶解氧的条件下发生了反硝化作用.活性污泥在经过了蠕虫床的处理后,沉降性能在SRT=1有了明显改善,SVI减少了10%到20%,而在长时间的SRT条件下,SVI反而出现了上升现象.(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黄嘉[2](2010)在《附着型蠕虫床流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附着型蠕虫床是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工艺设备。国内外学者对蠕虫床的研究在蠕虫床的影响因素如水温、水质、pH值、回流比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共识,但有关蠕虫床中气液两相流的运动机理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未能全面阐述与气液两相流运动有关的溶解氧的分布规律。溶解氧的分布与处理效率直接相关,因此,实验研究和气液两相流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非常重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蠕虫床的污泥处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蠕虫床中不同曝气方式及结构参数对污泥处理效率的影响。本文利用曝气量等已知参数作为边界条件,应用Fluent软件提供的标准k ?ε模型和Mixture两相流模型模拟得到不同曝气条件下的气液两相流流场分布,分析了流场中的速度、含气率和湍流强度的分布规律,并将模拟的各种曝气状态应用到实验中,在固定的时间点测定处理中的污水中的污泥浓度等指标,验证数值模拟的结论,根据污泥处理效果的各参数评价指标,最终得出几种曝气方式中的最优形式,为蠕虫床实际应用中曝气方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增大曝气量时反应器内的含气率减小,湍流强度变化不大;增大填料板旋转角度时,含气率和湍流强度增大,而且分布较均匀;反应器内湍流分布随着曝气时间的增长成正态分布,但在间歇曝气条件下,曝气时间越长,湍流分布越均匀;在曝气量不变的情况下把曝气条加长,湍流参数值增大,分布更均匀。在上述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污泥处理工艺的评价指标,即速度小,含气率大,湍流参数分布均匀,得出工艺优化参数,并结合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模拟结果可信。本文通过分析流场细节来深化对蠕虫床反应器内曝气过程的认识,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确定了附着型蠕虫床污泥处理工艺的优化参数,为进一步实现整个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及运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卢耀斌[3](2009)在《SBR+附着型蠕虫床联合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生物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常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然而,剩余污泥的处理和处置费用高,是制约污水处理厂操作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污泥减量化的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对于各种污泥减量化技术,基于微型动物捕食作用的污泥减量化技术,因其具有纯生态、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蠕虫反应器的报道较多,但是却没有实现工程化的应用。归根结底在于所采用的蠕虫反应器并不能维持其长期高效运作,蠕虫的生长和数量难以控制。鉴于此,本课题组以水丝蚓为污泥捕食生物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附着型蠕虫反应器,通过研究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污泥减量效果,并能使水丝蚓高密度稳定生长。本文主要对这种蠕虫反应器进行研究,确定其最优污泥停留时间,并初步考察此种蠕虫反应器与序批式污水处理反应器(SBR)联合运行的污泥减量效果和污水处理效能。由不同SRT下的污泥减量效果看出,在SRT=1天时,污泥减量效果最好达到31.4g·d-1,污泥减量效果较为稳定,水丝蚓的活性较高。从水质的变化方面考虑,在SRT=1天时,氨氮和COD的增加量最少。从泥质的变化方面考虑,经过蠕虫床的作用,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在SRT=1天时比较稳定;在短SRT下,污泥的过滤性能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活性有所降低。因此从以上叁方面出发,选取SRT=1天。在SRT=1天的条件下运行SBR-附着型蠕虫床联合工艺,经蠕虫床的作用后,系统的表观污泥产率降低28.3%。同时污水处理系统中,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并且联合前后磷的去除率相当。通过对污泥性质的考察,发现蠕虫床除了有污泥减量的效果外,还有稳定污泥性质的作用。联合工艺使胞外聚合物中糖类物质与蛋白质类物质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并能使污泥的过滤性能变好。试验结果表明,附着型蠕虫床在SRT=1时运行较佳,其拥有良好的污泥减量效果和污泥改性能力,其在工程上的应用是可行的并是值得期待的。同时由蠕虫床与SBR系统联合工艺体现出的良好的污泥减量和污水处理效能,可以看出此联合工艺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附着型蠕虫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附着型蠕虫床是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工艺设备。国内外学者对蠕虫床的研究在蠕虫床的影响因素如水温、水质、pH值、回流比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共识,但有关蠕虫床中气液两相流的运动机理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未能全面阐述与气液两相流运动有关的溶解氧的分布规律。溶解氧的分布与处理效率直接相关,因此,实验研究和气液两相流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非常重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蠕虫床的污泥处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蠕虫床中不同曝气方式及结构参数对污泥处理效率的影响。本文利用曝气量等已知参数作为边界条件,应用Fluent软件提供的标准k ?ε模型和Mixture两相流模型模拟得到不同曝气条件下的气液两相流流场分布,分析了流场中的速度、含气率和湍流强度的分布规律,并将模拟的各种曝气状态应用到实验中,在固定的时间点测定处理中的污水中的污泥浓度等指标,验证数值模拟的结论,根据污泥处理效果的各参数评价指标,最终得出几种曝气方式中的最优形式,为蠕虫床实际应用中曝气方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增大曝气量时反应器内的含气率减小,湍流强度变化不大;增大填料板旋转角度时,含气率和湍流强度增大,而且分布较均匀;反应器内湍流分布随着曝气时间的增长成正态分布,但在间歇曝气条件下,曝气时间越长,湍流分布越均匀;在曝气量不变的情况下把曝气条加长,湍流参数值增大,分布更均匀。在上述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污泥处理工艺的评价指标,即速度小,含气率大,湍流参数分布均匀,得出工艺优化参数,并结合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模拟结果可信。本文通过分析流场细节来深化对蠕虫床反应器内曝气过程的认识,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确定了附着型蠕虫床污泥处理工艺的优化参数,为进一步实现整个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及运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着型蠕虫床论文参考文献
[1].康晓菲,孙志才,田禹.SRT对附着型蠕虫床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黄嘉.附着型蠕虫床流场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卢耀斌.SBR+附着型蠕虫床联合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