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网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光器下沉,ODN,光纤,光交箱优化
组网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问俊杰[1](2017)在《一种可以最大化利用现网存量资源(主干光纤)的网络模型——分光器下沉组网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贵广网络业务多元化发展,光纤网络的覆盖规模、组网方式直接决定了业务的接入能力,关系到业务拓展的深度与广度。本文立足于现阶段贵广网络主干纤芯资源不足、部分段落资源短缺的棘手问题,从节约主干纤芯资源出发,打破原有网络架构,建立面向客户侧的分光器下沉网络模型,将现网存量资源最大化利用,达到业务需求快速接入的目标。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纤芯资源管理规范,提出区域网格化资源管理操作模式,确保网络纤芯资源维护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实现降低维护成本,达到缩短故障抢修时长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有线电视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韩啸[2](2017)在《基于分级星形结构的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压电力线通信作为智能电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能有效促进电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同时,该技术也是实现电网、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四网合一的关键技术。目前在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智能家居、智能楼宇自动化、路灯控制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相关工业领域,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对于低压电力线通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对于通信网络层的研究较少,研究深度不够。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以及动态路由技术在保障通信可靠性的基础上,要能够最大化的满足实际低压配电网结构,简化网络方式,更具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网络特点,无论对于网络的运行管理和后期维护,还是在建设难度和成本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了目前已研究的电力线通信组网模型和路由算法的基础上,针对低压电力线网络拓扑结构,探索了一种更适合、高效、简单的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案,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和特性研究。所做的工作和技术流程如下:(1)首先对低压配电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实际低压配电拓扑结构中,通过转化,得到一种星形结构的低压配电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将此结构直接应用在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中,根据目前国内外目前组网的关键技术,利用中继技术实现各级子网的通信距离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级星形组网的新型低压电力线组网模型。依此展开对新型组网模型的探索。(2)根据模型结构,对其组网原理和组网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详细的组网方法流程,设计了具体的组网算法,星形子网中心点的选择采用中心点选取算法,文中也对其方法做了详细阐述。(3)针对新型组网模型,制定了路由传输协议,设计了数据包格式,详细阐述了数据在新型组网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流程,对新型组网的数据传输协议作了具体规范。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力线通信具体时变性较强的问题,制定了本模型的动态路由重构策略,当网络通信环境较差时,能及时针对实时的网络环境进行路由重构,保障通信的可靠性。(4)借助OPNET网络仿真软件,对新型组网的路由协议进行了特性验证,在相同环境下,分别搭建了分级星形组网模型和分簇组网模型,在各自的路由协议下极性数据传输仿真。结果表明,本次制定的协议在实现通信正常传输的基础上,能有效降低信道冲突率。(5)在Delphi7.0编译环境下,设置有效通信距离为40m时,进行了初始化组网,针对网络通信状况变差的状况,设置有效距离由40m变化到30m,进行了动态路由特性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有效保障故障节点通信可靠性的基础上,简化了网络结构,减少了中继数量,这对于网络的后期维护和建设减材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6)最后对新型组网的通信传输的耗时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次探索研究的新型低压电力线通信模型存在耗时问题,在多种情况下的传输耗时都比分簇组网要略高一些,但是本组网模型针对的是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智能楼宇自动化等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系统,以一定的传输耗时来换取更优良的组网系统是可取的。(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7)
王浩,李军,张文英,于高[3](2016)在《基于MCU资源智能调度的会议电视系统组网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议电视系统作为重要的实时通信系统,在远程会商、应急处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会议电视系统主要采用多点控制单元(Multi Control Unit,MCU)与会议电视终端之间一一对应的方式组网,但是此方式存在MCU资源利用率不高、会议召开不灵活、全系统备份能力弱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MCU资源智能调度的会议电视系统组网方式,并对典型模型的构建及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实现了资源智能调度,提高了会议电视系统MCU的资源利用率及系统整体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陈渊暐,胡轶凡,严沁[4](2016)在《光缆网二级分纤组网模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总结中国移动光交网(一级分纤)的网络架构和配置,以及相应的资源使用原则,根据实际项目的设计经验,为了提高光缆网资源运用的高效性和合理性,论证二级分纤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二级分纤点的设置、组网及应用,形成了一系列设计原则,与日常设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总结了几类通用的组网模型,并测算了部署二级分纤点的经济效益,对通信运营商的光缆网基础资源规划建设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邮电设计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孙宝霞,王卫星,铁凤莲,翁江鹏[5](2016)在《基于稻田监测的混合天线WSN组网模型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稻田植株面积广、对无线信号传输干扰大等特点,综合运用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的通信性能优势,本文设计了混合天线WSN组网模型;对不同天线的通信距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现场测试;并通过组网试验验证了混合天线组网方案相比全向天线组网的优势。试验结果表明,与全向天线WSN相比,在相同的网络覆盖面积下,混合天线WSN中簇头节点的生命周期提高了48%,丢包率降低了84%;在相同的能耗条件下,其覆盖面积提高了2.2倍。本文为大覆盖区域内的WSN组网方法提供了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6年10期)
赵甫胤,单亮亮,张学玲[6](2016)在《多类监测设备组网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各级无线电监测站使用的监测接收机、频谱仪种类较多,接口互异,系统之间交互性差,同时,移动监测车与固定监测站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存在应用壁垒。因此本文设计了多类监测设备组网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开发完成监测联网系统。该模型使用统一的监测设备接入接口,解决不同设备的统一接入问题,并设计使用4G VPN网络连接移动监测车和固定站,实现数据即时共享,有效提高监测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无线电》期刊2016年02期)
孙宝霞,王卫星,张卿[7](2016)在《基于稻田监测的混合天线WSN组网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稻田环境特点与网络可靠性需求,在理论分析和实地测试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无线信号传输距离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混合天线WSN分簇组网模型,分析其网络运行机制。经实地测试,与全向天线组网方法相比,混合天线WSN网络中簇头节点的寿命提高近45%,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存活时间。(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朱永庆,黄灿灿[8](2015)在《一种基于IPv6源路由的IP网络业务链组网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业务链已经成为当今通信及互联网领域的热点,本文在分析现有IP网络业务链组网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IPv6扩展报头实现的基于IPv6源路由的业务链组网模型。(本文来源于《现代电信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郑建宝[9](2015)在《矿山物联网自主组网模型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针对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低智能化、信息化落后及安全监测不全面等问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矿山安全生产领域,从而全面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的环境。本文以矿山物联网的自组网为中心,重点研究了矿山物联网技术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叁维空间定位、地址标识分配和覆盖与拓扑控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有:1.利用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技术将信号强度转换为距离,从减小叁维空间定位误差提高定位精度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RSSI辅助叁维空间坐标四面体质心定位算法。由于现实环境很复杂,存在锚节点组成四面体不包含未知节点的情况,运用筛选优质RSSI值,转换为未知节点与锚节点的距离,进而计算和比较四面体体积来进行排除;对包含未知节点的四面体进行质心迭代求解,此外,对不满足条件的情况运用RSSI均值加权质心定位算法。仿真表明,该算法定位误差小,定位覆盖率高。2.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地址分配过程中,地址长度过长及信息交换而导致通信能耗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检测冗余节点及再利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地址分配算法。该算法采用地址复用技术将MAC地址分为簇地址和簇内地址,在簇内分配簇内地址时,先检测簇内存在的冗余节点使其休眠,既减少了参与分配地址的节点数量,降低簇内节点平均地址长度,又减少了节点与冗余节点交换信息的能耗;然后根据节点的剩余能量及其邻居节点数量分配不同长度的簇内地址。另外,当网络中能量消耗过快的节点达到一定比例时,对簇内地址进行更新,并利用冗余节点代替死亡节点。仿真表明,该算法减少了节点的平均地址长度及通信量,降低了通信能耗,有效地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3.针对实际应用中,完全覆盖有时并不是必需的,提出采用局部覆盖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预先设定覆盖率,再通过局部覆盖模型确定邻居节点间距离,并通过局部覆盖冗余节点判断方法进行节点冗余判断。仿真表明,该算法减少了网络工作节点数量,有效延长了网络寿命。(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陈礼波,覃宁[10](2015)在《基于SDN的IPRAN目标架构与组网模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型业务需求和新技术涌现的双重驱动下,软件定义网络(SDN)成为互联网应用提供商、运营商、IT系统和网络设备提供商共同关注的新型网络架构和技术。这种网络控制与转发能力分离的架构,可以支持更灵活的网络控制和业务能力提供。从SDN的概念和总体架构出发,分析IP RAN对SDN的需求,提出了在IP RAN中引入SDN技术的目标网络结构和网络模型,并对基于SDN的IP RAN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组网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压电力线通信作为智能电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能有效促进电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同时,该技术也是实现电网、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四网合一的关键技术。目前在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智能家居、智能楼宇自动化、路灯控制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相关工业领域,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对于低压电力线通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对于通信网络层的研究较少,研究深度不够。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以及动态路由技术在保障通信可靠性的基础上,要能够最大化的满足实际低压配电网结构,简化网络方式,更具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网络特点,无论对于网络的运行管理和后期维护,还是在建设难度和成本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了目前已研究的电力线通信组网模型和路由算法的基础上,针对低压电力线网络拓扑结构,探索了一种更适合、高效、简单的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案,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和特性研究。所做的工作和技术流程如下:(1)首先对低压配电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实际低压配电拓扑结构中,通过转化,得到一种星形结构的低压配电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将此结构直接应用在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中,根据目前国内外目前组网的关键技术,利用中继技术实现各级子网的通信距离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级星形组网的新型低压电力线组网模型。依此展开对新型组网模型的探索。(2)根据模型结构,对其组网原理和组网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详细的组网方法流程,设计了具体的组网算法,星形子网中心点的选择采用中心点选取算法,文中也对其方法做了详细阐述。(3)针对新型组网模型,制定了路由传输协议,设计了数据包格式,详细阐述了数据在新型组网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流程,对新型组网的数据传输协议作了具体规范。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力线通信具体时变性较强的问题,制定了本模型的动态路由重构策略,当网络通信环境较差时,能及时针对实时的网络环境进行路由重构,保障通信的可靠性。(4)借助OPNET网络仿真软件,对新型组网的路由协议进行了特性验证,在相同环境下,分别搭建了分级星形组网模型和分簇组网模型,在各自的路由协议下极性数据传输仿真。结果表明,本次制定的协议在实现通信正常传输的基础上,能有效降低信道冲突率。(5)在Delphi7.0编译环境下,设置有效通信距离为40m时,进行了初始化组网,针对网络通信状况变差的状况,设置有效距离由40m变化到30m,进行了动态路由特性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有效保障故障节点通信可靠性的基础上,简化了网络结构,减少了中继数量,这对于网络的后期维护和建设减材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6)最后对新型组网的通信传输的耗时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次探索研究的新型低压电力线通信模型存在耗时问题,在多种情况下的传输耗时都比分簇组网要略高一些,但是本组网模型针对的是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智能楼宇自动化等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系统,以一定的传输耗时来换取更优良的组网系统是可取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网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问俊杰.一种可以最大化利用现网存量资源(主干光纤)的网络模型——分光器下沉组网模型[J].有线电视技术.2017
[2].韩啸.基于分级星形结构的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模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3].王浩,李军,张文英,于高.基于MCU资源智能调度的会议电视系统组网模型[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
[4].陈渊暐,胡轶凡,严沁.光缆网二级分纤组网模型及应用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6
[5].孙宝霞,王卫星,铁凤莲,翁江鹏.基于稻田监测的混合天线WSN组网模型设计与试验[J].科技经济导刊.2016
[6].赵甫胤,单亮亮,张学玲.多类监测设备组网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无线电.2016
[7].孙宝霞,王卫星,张卿.基于稻田监测的混合天线WSN组网模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
[8].朱永庆,黄灿灿.一种基于IPv6源路由的IP网络业务链组网模型[J].现代电信科技.2015
[9].郑建宝.矿山物联网自主组网模型与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
[10].陈礼波,覃宁.基于SDN的IPRAN目标架构与组网模型探讨[J].电信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