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氢产乙酸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氢产乙酸细菌,双黄连,COD
产氢产乙酸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侯杰男,闫爱博,崔世媛[1](2010)在《产氢产乙酸细菌在处理医药废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中药二厂两相厌氧反应系统的产酸相中的产氢产乙酸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将其投入含不同浓度双黄连的中医药废水中,发现146号菌株和双黄连存在抑制和诱导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双黄连有一定的分解效果和耐受性,在一定浓度时,该菌株对双黄连废水的降解处理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环境通报》期刊2010年02期)
申翔伟[2](2010)在《农作物秸秆光合细菌产氢原料的乙酸预处理技术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可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将其转化为能源的可再生糖类资源,降解各类纤维素以获得各种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能量密度低,分布广泛,不易收集利用。因此研究开发秸秆类原料的纤维素转化技术,对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以秸秆类物质作为原料进行产氢,将会是制氢工业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化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过程及代谢热研究”(项目编号:50976029)的资助下完成的。主要是依据农作物秸秆自身成分(木质纤维素通过一定的预处理可转化为可再生糖类资源)和光合细菌制氢的特点,利用课题组筛选的光合细菌混合菌群,研究在光合细菌产氢过程中,以秸秆类物质作为产氢原料的最佳预处理条件,并进一步研究了光合生物制氢体系在最佳预处理条件下的系统产氢量以及产氢速率,研究了秸秆的产氢能力,目的在于为以农作物秸秆光合产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1)通过对pH、预处理温度、原料粒度等单因素条件的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乙酸预处理农作物秸秆还原糖得率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由单因素实验得出了乙酸预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最佳预处理条件分别为:原料粒度为超微(300nm以下)、预处理温度为121℃,乙酸浓度为25%、固液比1:20、预处理时间为30min,预处理后料液pH调至为7.0时,还原糖得率最高。(2)从正交实验设计和单因素实验结果来说,找出了各因素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主次关系依次为:粒度→预处理温度→乙酸浓度→预处理时间→固液比。由方差分析可知,原料粒度、乙酸浓度、预处理温度对乙酸预处理高粱秸秆还原糖得率的影响较为显着,其中原料粒度的影响是最为显着的影响因素。由正交验证实验结果可知,最佳乙酸预处理农作物秸秆的工艺条件为:粒度选择为超微,乙酸浓度为25%,固液比为1:15,预处理温度为121℃,预处理时间为20min。(3)通过改变底物浓度、温度、光照度、接种量,利用pH值为7.0、接种物选择培养48h,OD值为0.4~0.6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光合细菌,以经过乙酸预处理的秸秆为产氢基质,通过不同条件下对产氢量和产氢速率的影响了解利用乙酸预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条件下的最优产氢条件,由结果可知:应选择秸秆的底物浓度为60g/L、初始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3000Lx、接种量为30%。(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李艳娜[3](2008)在《产氢产乙酸细菌在厌氧产酸体系中的微生态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生物处理方法日渐成为公认的治理废水的有效途径之一。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具有很多优势如有机物去除率较高、低能量消耗等,且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废水中有机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挥发性脂肪酸(VFAs)。通过废水厌氧发酵生产VFAs是实现废水资源化的一条新途径。产氢产乙酸细菌在厌氧产酸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建立了检测厌氧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ISH)。以基于16S rRNA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为基础,优化FISH实验条件,确定该技术检测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实验条件为样品固定19h、乙醇脱水5min,杂交缓冲液中甲酰胺浓度55%。运用建立的FISH技术检测了几种厌氧消化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数量,并与用传统MPN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产氢产乙酸细菌分布广泛,废水处理UASB反应器和动物消化道,特别是反刍动物瘤胃中的产氢产乙酸细菌数量较高,其丰度分别为1.70×109 cells/mL样品,6.50×108 cells/mL样品。湖底沉积物中产氢产乙酸细菌只占整个微生物群落的极少部分,含量为1.20×108 cells/mL样品。以建立的FISH技术为基础,采用2-溴乙烷磺酸钠(BES)和氯仿两种产甲烷细菌抑制剂研究厌氧发酵过程代谢途径和末端产物的变化规律,并应用FISH技术分析发酵内部微生物的动态特征。研究发现,BES添加量与污染物浓度存在一定比例关系,污染物浓度越高,BES添加量就越大;BES增加了发酵过程VFAs的种类,引起了代谢途径类型的变化;提高了乙酸、丙酸、丁酸等各种VFAs的产量,使VFAs一直维持在最高产量。与BES相比,氯仿的抑制效果更佳,在增加VFAs种类和提高VFAs产量等的同时,加快了酸化速度并缩短了发酵周期,使乙酸、丙酸、丁酸等产物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并得到累积。BES和氯仿两种抑制剂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产氢产乙酸细菌产生了抑制作用。但是,食丙酸盐产氢产乙酸细菌和食丁酸盐产氢产乙酸细菌变化规律分别与丙酸、丁酸浓度无直接相关关系(p>0.05),产氢产乙酸细菌变化规律与乙酸浓度也无直接相关关系(p>0.05),产氢产乙酸细菌没有直接从数量上反映与相关产物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细菌代谢活性体现对各种发酵产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4-01)
郑先君,张占晓,魏丽芳,谢冰,魏明宝[4](2007)在《利用乙酸光合细菌产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间歇批次实验研究了不同乙酸浓度对光合细菌产氢速度、底物转化率、能量回收率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氮源浓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乙酸浓度为40mmol/L,在此条件下最大产氢速度、底物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分别为1.17mL/L、1.09mol-H_2/mol acetate和27.3%。当乙酸浓度为40mmol/L时,最佳的氮源浓度为8~9mmol/L。(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李艳娜,许科伟,堵国成,陈坚,刘和[5](2007)在《厌氧生境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FISH定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氢产乙酸细菌是一类在有机物厌氧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菌。以基于16S rRNA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为基础,优化FISH实验条件,确定该技术检测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实验条件为样品固定19h、乙醇脱水5min,杂交缓冲液中甲酰胺浓度55%。运用建立的FISH技术检测了几种厌氧消化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数量,并与用传统MPN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产氢产乙酸细菌分布广泛,废水处理UASB反应器和动物消化道,特别是反刍动物瘤胃中的产氢产乙酸细菌数量较高,其丰度分别为1.70×109 cells/mL样品,6.50×108 cells/mL样品。湖底沉积物中产氢产乙酸细菌数量较少,仅占整个微生物群落的0.4%,含量为1.20×108 cells/mL样品。(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魏丽芳,郑先君,张治红,许培援,魏明宝[6](2007)在《pH值对光合细菌利用乙酸(钠)产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考察了pH值对光合细菌利用乙酸(钠)产氢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利用乙酸(钠)产氢的最佳pH值为6.80;在最佳pH值下,乙酸(钠)的降解率为99.3%,氢气的转化率为0.91 molH2/mol乙酸,最大比产氢速度为34.6 mL/(g-VSS.d),能量转化率为22.8%。(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07年08期)
程光胜,屠雄海,东秀珠,苏京军[7](1995)在《厌氧降解丁酸共培养物中产氢产乙酸细菌与产甲烷细菌的分离与再组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处理啤酒厂废水的厌氧消化器颗粒污泥中分离和纯化了一个能厌氧降解丁酸产生甲烷的共培养物BF2。共培养物BF2可降解包括异丁酸在内的含4~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7.7。以巴豆酸为底物,成功地将共培养物BF2分离为专性质子还原产乙酸细菌沃尔夫互营单胞菌嗜脂肪亚种菌株CF2和产甲烷细菌甲酸甲烷杆菌菌株MF2两个纯培养,将它们再组合后仍可降解丁酸。菌株CF2与亨氏甲烷螺菌、布氏甲烷短杆菌菌株1125、甲酸甲烷杆菌菌株1535和普通脱硫弧菌G11组合成人工共培养物,可以厌氧降解丁酸。(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1995年06期)
竺建荣,胡纪萃,顾夏声[8](1994)在《颗粒厌氧污泥中的产氢产乙酸细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颗粒厌氧污泥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含量及存在方式。在正常运行状态,随着颗粒污泥的培养和生长,产氢产乙酸细菌含量维持在10 ̄7-10 ̄8个/ml。一旦厌氧反应器“酸化”,颗粒污泥性能变差,产氢产乙酸细菌急剧下降,减小到约10 ̄5个/ml。比正常状态低2-3个数量级,说明细菌生长受到了不可逆抑制。电镜观察表明,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分布不是随机的,它们以微菌落方式存在并排列有序。除了与甲烷短杆菌互营共生外,还发现了一种和甲烷丝菌间的新型互营共生关系。分析讨论了这些互营共生关系对提高厌氧污泥活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1994年04期)
产氢产乙酸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可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将其转化为能源的可再生糖类资源,降解各类纤维素以获得各种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能量密度低,分布广泛,不易收集利用。因此研究开发秸秆类原料的纤维素转化技术,对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以秸秆类物质作为原料进行产氢,将会是制氢工业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化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过程及代谢热研究”(项目编号:50976029)的资助下完成的。主要是依据农作物秸秆自身成分(木质纤维素通过一定的预处理可转化为可再生糖类资源)和光合细菌制氢的特点,利用课题组筛选的光合细菌混合菌群,研究在光合细菌产氢过程中,以秸秆类物质作为产氢原料的最佳预处理条件,并进一步研究了光合生物制氢体系在最佳预处理条件下的系统产氢量以及产氢速率,研究了秸秆的产氢能力,目的在于为以农作物秸秆光合产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1)通过对pH、预处理温度、原料粒度等单因素条件的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乙酸预处理农作物秸秆还原糖得率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由单因素实验得出了乙酸预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最佳预处理条件分别为:原料粒度为超微(300nm以下)、预处理温度为121℃,乙酸浓度为25%、固液比1:20、预处理时间为30min,预处理后料液pH调至为7.0时,还原糖得率最高。(2)从正交实验设计和单因素实验结果来说,找出了各因素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主次关系依次为:粒度→预处理温度→乙酸浓度→预处理时间→固液比。由方差分析可知,原料粒度、乙酸浓度、预处理温度对乙酸预处理高粱秸秆还原糖得率的影响较为显着,其中原料粒度的影响是最为显着的影响因素。由正交验证实验结果可知,最佳乙酸预处理农作物秸秆的工艺条件为:粒度选择为超微,乙酸浓度为25%,固液比为1:15,预处理温度为121℃,预处理时间为20min。(3)通过改变底物浓度、温度、光照度、接种量,利用pH值为7.0、接种物选择培养48h,OD值为0.4~0.6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光合细菌,以经过乙酸预处理的秸秆为产氢基质,通过不同条件下对产氢量和产氢速率的影响了解利用乙酸预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条件下的最优产氢条件,由结果可知:应选择秸秆的底物浓度为60g/L、初始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3000Lx、接种量为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氢产乙酸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侯杰男,闫爱博,崔世媛.产氢产乙酸细菌在处理医药废水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
[2].申翔伟.农作物秸秆光合细菌产氢原料的乙酸预处理技术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
[3].李艳娜.产氢产乙酸细菌在厌氧产酸体系中的微生态机理分析[D].江南大学.2008
[4].郑先君,张占晓,魏丽芳,谢冰,魏明宝.利用乙酸光合细菌产氢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7
[5].李艳娜,许科伟,堵国成,陈坚,刘和.厌氧生境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FISH定量解析[J].微生物学报.2007
[6].魏丽芳,郑先君,张治红,许培援,魏明宝.pH值对光合细菌利用乙酸(钠)产氢的影响[J].河南化工.2007
[7].程光胜,屠雄海,东秀珠,苏京军.厌氧降解丁酸共培养物中产氢产乙酸细菌与产甲烷细菌的分离与再组合[J].微生物学报.1995
[8].竺建荣,胡纪萃,顾夏声.颗粒厌氧污泥中的产氢产乙酸细菌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