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阳[1](2021)在《体育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要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提高网球教学质量,首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和完善,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身体素质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化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对提高网球课堂教学质量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重视游戏教学的应用和开展,使学生在网球学习中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和品质。对此本文重点介绍了体育游戏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刘正统[2](2021)在《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在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腾飞和我国女网球员在国际网坛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李娜获得法网女单冠军后,许多人将目光转向网球并开始学习网球。国内许多高校开设了网球课对网球进行普及,相对于校外的培训机构,学校网球课存在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现状。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网球普修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在网球普修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丰富网球教学法,促进网球教学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游戏教学、比赛教学和网球教学文献和书籍,了解最新动态,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实验前、后学生对网球的兴趣和教学效果进行研究;运用实验法对学生的教学进行实验干预;运用数理统计法整理学生在球性和正、反手有效击球个数及比赛中非受迫失误的数据;运用对比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学生上课时的学习状态,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和传统教学法都能提高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的效果更明显;2.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和传统教学法都能提高学生网球技能的掌握,运用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的提高作用更清晰、直观;3.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能提高学生在比赛中冷静处理球的能力,减少学生没有必要的丢分;4.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能提高学生的网球体验和参与网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网球技能,主动参与网球的练习。
刘康乐[3](2021)在《“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运动教育模式是由西登托普教授于20世纪提出的,该模式强调培养有运动能力、有运动素养和运动激情的运动者。两者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实践研究却不够深入,多数研究只是套用该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在超长教学时间下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本文针对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不足,借助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运动动机,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运动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本研究对优化高校网球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校网球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并丰富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普修班的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班(22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22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通过实验前对微信线上教学和运动教育模式相关文献的研读,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专家建议对实验测试指标、教学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经过16周,32次课(64课时)的教学实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创建的团队氛围和比赛的平台更能满足学生基本心理需求。因此,学生学习网球的动机更强烈,更有利于学生运动动机的内化,使学生网球学习动机更加的稳定。2)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网球兴趣的效果更加显着,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并且学生在网球学习中的自主性更强,对网球运动关注度更强。在学生消极兴趣维度的提升没有显着性的差异,但是该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没有导致学生对网球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3)传统教学模式与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专项身素质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是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在提高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成绩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明显,在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10米折返跑上没有显着的差异。4)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通过网球相关游戏的穿插以及真实比赛情景的创建,有助于学生网球技能的提升和战术意识的培养,实验班学生在正手击球的稳定性和深度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并且实验班学生正、反手击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要略优于对照班;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反手击球的稳定性,但在反手击球深度方面的提升弱于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虽然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发球技术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实验班学生更追求发球的角度,有更强的战术意识。两个班级在发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上差异很小。
蒋骏[4](2021)在《不同教学顺序对高校网球正反手击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目前网球课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网球知识、培养网球兴趣和掌握网球技能的重要平台,如何在网球课中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热议话题。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大多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网球正、反手击球技术的教学顺序方面,与此同时,前人都是通过两种教学顺序间的实验对比来探究其对教学效果是否有影响,却没有学者是在三种教学顺序的基础上对其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因此,笔者结合前人研究以网球正手、反手击球技术的教学顺序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实验,探究不同教学顺序对教学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最后提出教学中的不足和教学建议。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2019、2020级公共网球选修课三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整个实验过程持续12周,共24课时,其中一班采用常规教学顺序“先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的方法,二班采用“先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的方法,三班采用“正手击落地球技术和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同步进行教学”的方法。实验后对初学网球学生的正、反手击球稳定性、击球深度、精度和技术动作评定等指标进行考核,并发放《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网球课教学活动调查问卷》来调查学生对实验后三个班学生对网球正、反手技术的课后感受。研究结果:(1)实验后各班学生身体素质较实验前均有所提升,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显着性差异(P>0.05)。(2)在技术考核方面,一班和二班在正手稳定性、正手精度测试成绩和正、反手技评指标P均<0.05,有显着性差异。(3)二班和三班在正手稳定性、正手精度测试成绩和反手技评成绩的P值均<0.05,有显着性差异。(4)“先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网球的兴趣(83.33%)、网球击球的信心(72.22%)、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88.89%)上选择非常符合的比例最高。研究结论:(1)改变正反手教学顺序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不会产生差异性变化。(2)二班在正手稳定性、正手精度测试成绩和正反手技评教学效果优于一班和三班的教学方法。(3)二班和三班在正手稳定性、正手精度测试成绩和反手技评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先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优于“正手击落地球技术和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同步进行教学”的方法。(4)通过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先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网球的兴趣、网球击球的信心、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这三个方面优于另外两种教学方法班级的学生。
邓文君[5](2021)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网球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网球运动孕育于法国,诞生于美国,普及于英国,盛行于全世界;对于网球的教学,我国不仅在各个高校开展了网球课程,还有各省市的校园网球特色学校也举办的如火如荼。目前,在高职院校的网球教学中,采用最多的还是传统教学法,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总体掌握,但是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网球教学的需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教学实验过程和结论的分析找出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所选网球选修课的60名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教学实验法,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对两个班学生的四项身体素质、体育情境兴趣和网球四项技术以及理论学习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身体基本情况、四项身体素质和兴趣测试方面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即两班学生在实验前的各项测试中为教学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和可信度;2、实验后,在四项身体素质方面,经过对比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在50米和立定跳远两项上有显着差异(p<0.05),两个班在引体向上和1000米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3、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兴趣测试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班的各项指标都比实验前好(其中挑战性降低表明专项学习后使得学习难度比预期降低,所以兴趣是程正向的),对照班各项指标和实验前无明显差异;4、在理论考试方面,实验班和对照班没有显着差异(p>0.05);5、在四项技术方面,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颠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三项技术上有显着差异(p<0.05),且实验班相对于对照组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提升幅度;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发球技术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对以上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中脚下步伐和四项基本技术的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更容易让学生对网球学习产生兴趣,通过师生配合,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运动成就感和满足感。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网球技术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正反手击球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动作技术评价方面;但是两个班在上手发球技术上没有存在太大差异,说明发球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的练习才能提高的一项技术。结论表明,在高职院校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传统教学法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前面明显处于下风,但是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法,要做的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在本次教学实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时长把握不好的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白峻滔[6](2021)在《SAQ训练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网球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完整、分解、在完整”练习法,把分解法和完整法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教师示范、讲解后,就让学生完整练习,初步建立完整动作概念。常规的网球教学方法一直到今天仍然被采用,说明它一直有效并得到教师的认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校公共体育课不能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要,SAQ训练法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法,将其引入公共体育网球课将为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案,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阶层学生的需要。SAQ训练法(速度、灵敏、快速启动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和快速启动所实施的训练方案总称,使枯燥的教学变得充满激情和活力,让每一个参与教学的学生激情燃烧,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训练方法去体验快乐。研究目的:本研究将SAQ训练法引入公体网球教学中,通过和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进一步促进网球课学生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参与网球课积极性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网球技能。通过实验验证SAQ训练法对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的有效性,使其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为提高高校网球的教学做出一点点贡献。研究结果将为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的发展提供依据,为科学、系统的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方法:选取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网球课中的70名学生为对象,分为实验组(n=34)和对照组(n=36),通过十六周实验干预去验证SAQ训练法对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的影响。在每节网球课的前30分钟,实验组采取SAQ训练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灵敏素质训练。从身体素质、网球技能和心理三个维度选取指标,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组间和组内对比分析,分析影响两组学生成绩的原因。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经过十六周教学实验,实验组在折返跑、ITN扇形跑测试成绩均显着提高(P<0.05),六边形跳测试成绩得到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经过十六周教学实验,实验组网球正手深度测试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网球正手精度测试得到显着性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经过十六周教学实验,实验组网球参与动机中愉悦身心、求知因素两个维度得到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在价值体现、情绪体验两个维度得到显着性提高(P<0.05),外部影响维度显着性降低(P<0.05)。研究结论:经过十六周教学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将SAQ训练法引入公共体育网球课教学中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网球技术、网球参与动机是可行的,同时需要根据学生兴趣的维持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在课堂的前半小时进行SAQ训练,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后面的教学中保持积极性。另在本次实验中,(绳梯综合练习+旋转180度跳跃小栏架+六角球)*4,这一组合效果学生兴趣保持程度更好。(2)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身体素质除50米、立定跳远外均显着性提高,说明SAQ训练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灵敏、快速启动的能力。(3)实验班网球技术测试均得到有效提高,说明SAQ训练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网球技术。(4)实验班心理测试除外部影响以外均得到显着提高,说明SAQ训练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网球的参与动机。
王广妮[7](2021)在《十步教学法在少儿网球初学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网球这项运动随着社会发展其众多价值逐渐被认知,网球运动参与人数日益增多。李娜掀起的网球热潮促使我国少年儿童纷纷参与到网球运动中,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众多激励政策来催化网球运动的发展。但由于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上手困难,网球这项运动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国网球运动受众多为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少儿网球人口基础,我国网球发展断层问题依然严峻。国际网联推行的Tennis play and stay项目给我国少儿网球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创造性的运用入门三级低压球、运用迷你小网,以增加学生击球成功率;最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形式的十个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入门教学,让初学者尽快进入对打模式,体会网球运动带来的快感以减少人员流失,只是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网球教学中应用并不普遍。本文旨在将十步教学法应用于少儿网球初学者的教学中以探寻其教学效果,为其他教练员提供新的教学途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并以十步教学法在少儿网球初学者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爱尚网球俱乐部4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差异性教学,其结果如下:(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一分钟跳绳以及移动能力均得到显着提高,实验组在这两项能力上显着优于对照组学生;坐位体前屈两组学生均无显着性变化;(2)技能测试方面:(1)实验组、对照组原地深度球测试结果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正、反手左右半场精度球测试中,四项测试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正手直线与反手斜线球差异最为显着;(3)隔网正、反手移动击球测试中,实验组个数均显着多于对照组;(4)对打回合测试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对打回合数高于对照组(5)发球测试中,实验组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二区差异最为显着。(3)技术动作评价方面,对照组评优人数要显着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总体技术动作流畅性要高于实验组。(4)兴趣方面,实验组在运动参与维度、积极兴趣维度以及自主学习维度均具有显着性提高,且消极兴趣显着下降;对照组学生消极兴趣水平上升,其它三个维度没有显着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网球教学中,使用十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少儿耐力、爆发力都有促进作用。尤其在移动能力提高方面,十步教学法要显着优于传统教学法。柔韧性的提高是长期的过程,两组学生在短期内均没有太明显效果。(2)在低难度击球中两组均没有差异,两种方法对于技术动作的巩固均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在灵活性击球方面十步教学组均优于传统教学组。(3)十步教学法的使用应适当结合传统教学中技术动作巩固环节,使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及时巩固、重复练习相结合,以期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技术动作。(4)在提高学生积极兴趣上,十步教学组要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教学初期可以采用十步教学法循序渐进的十个辅助步骤来提升学生击球成功率以增加信心。
孙鹏[8](2021)在《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选修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网球运动是一项优雅而激烈的体育运动,近几年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高校的选修课中,网球选修课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们的青睐。随着高校网球的发展,传统的网球教学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已经不太适合网球初学者的教学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网球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本文通过将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引入到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中,以三色球过渡到标准球,合理的运用相关网球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对网球技术的掌握。快易网球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是:“快易”+“乐享”。它的教学核心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兴趣激励。本文在高校网球选修课的教学中引入快易网球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同时,通过低气压三色球与相关网球游戏的合理运用,丰富了网球教学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本文通过将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引入到高校网球教学中,丰富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方法,探寻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现实价值,为高校高校网球选修课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为研究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选修课中的运用的现实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湖北文理学院2018级网球选修班学生为实验对象,每组30人,共2组60人,选取其中一个组作为对照组,用传统网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另一个组作为实验组,用快易网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网球情景兴趣、身体素质以及网球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2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显着性差异。3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网球运动的意愿。4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在初学者基本掌握网球正反手底线抽击球技术方面与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在隔网击球和多回合对打的测试中,采用快易网球教学方法的学生对球速、球的落点以及自身的移动速度、应变能力和移动中击球的技术都要强于对照组学生,具有显着性差异。
叶文[9](2021)在《北京市小学体育课采用快易网球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快易网球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网球教育理念和模式之一,相比较传统网球动作技术教学具有显着的优势。在小学体育课堂的网球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应用快易网球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网球基本技能,提高其对网球运动的兴趣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我国网球运动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小学体育课程应用快易网球教学的可行性为研究主要内容。通过北京市部分小学开展快易网球教学的环境及条件调研分析,探讨了快易网球在北京市小学应用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北京市小学体育课堂开展快易网球教学法的对策。本文主要运用了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市小学体育课堂采用快易网球教学的可行性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一是快易网球教学法适合北京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二是北京市各小学网球教学具体发展情况不同,根据对自身情况的实际判断,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三是快易网球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小学生特点和学校课程安排、师资等进行相关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试点、推广的方式可以促进其在北京市小学网球教学中的开展。四是北京市小学存在着部分教师对快易网球教学的认知片面、硬件设备配套供给乏力、课堂纪律维持难度大和相关课程安排难以满足快意网球教学需求等问题,给快易网球在北京市小学网球教学中的开展带来困难。五是为了推进快易网球在北京小学网球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要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师对快易网球教学理念的认知,加强专业培训与交流;优化快易网球开展的硬件环境,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快易网球教学中的趣味性与多样性,灵活掌握课堂秩序;丰富学校课内外的网球活动,营造学校良好的网球氛围。
殷子骏[10](2020)在《体育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将体育游戏有机融入网球课程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迅速掌握网球技术动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维教学活动来实现技能与素养培养的双向发展和互补融合。文章对高校网球课程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必要性作分析,阐明网球教学中体育游戏开展的原则,提出网球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策略,旨在促进高校网球教学质量的高效提升。
二、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游戏教学概述 |
1.1 体育游戏的特点 |
1.1.1 体育游戏的趣味性。 |
1.1.2 体育游戏的竞争性。 |
1.1.3 体育游戏的可操作性。 |
1.2 体育游戏教学的优势 |
1.3 体育教学的意义 |
2 高校网球教学现状 |
2.1 重理论轻实践 |
2.2 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
3 体育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3.1 有助于优化教学结构 |
3.2 符合学生心理发育特点 |
3.3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4 网球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策略 |
4.1 在技能教学中应用游戏 |
4.2 在准备活动中应用游戏 |
4.3 在整理运动中应用游戏 |
4.4 在运动锻炼中应用游戏 |
5 结论 |
(2)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在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 |
1.1.2 新的教学方法在优化创新时的不足 |
1.1.3 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1.3.2 游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1.3.3 比赛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1.3.4 教学法融合使用的理论依据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实验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兴趣和球性对比分析 |
3.1.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3.1.2 实验组和对照组球性对比分析 |
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网球正、反手击球技术和比赛能力对比分析 |
3.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网球正、反手击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3.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赛能力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网球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后两组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和运用的对比 |
3.3.2 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态度评价的对比 |
3.3.3 实验后两组学生情意表现的对比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附件七 |
致谢 |
(3)“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要求 |
1.1.2 帮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是学校体育的关键任务 |
1.1.3 促进大学生健康状况的需要 |
1.1.4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微信 |
2.1.2 传统教学模式 |
2.1.3 运动教育模式 |
2.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2.3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
2.3.1 运动教育模式对个人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影响 |
2.3.2 运动教育模式对运动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
2.3.3 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包容性研究 |
2.3.4 混合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2.4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
2.4.1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的系列研究 |
2.4.2 运动教育模式在实践运用中的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设计对比 |
3.3.1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
3.3.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对比 |
3.3.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对比 |
3.4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设计 |
3.4.1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设计 |
3.4.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宏观与微观结构设计 |
3.4.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宏观赛季设计 |
3.4.4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3.4.5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
3.4.6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计划表设计 |
3.4.7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评价设计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础技能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2.4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基础技能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正手击球结果与分析 |
4.3.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反手击球结果与分析 |
4.3.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发球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不同教学顺序对高校网球正反手击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正手技术 |
2.1.2 反手技术 |
2.1.3 迁移理论 |
2.1.4 正、反手击球质量 |
2.1.5 教学顺序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网球技能形成的理论依据 |
2.2.2 有关网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
2.2.3 有关教学顺序在其他非网球项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2.4 不同教学顺序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比较 |
4.1.1 实验前三个班学生基本情况对比 |
4.2 实验前各项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各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2.2 实验前网球球感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后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后各班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2 各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4 实验后各班正、反手击球质量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5 实验后学生对本次教学方法的评价 |
4.6 分析与讨论 |
4.6.1 实验后三个教学班正反手击球稳定性成绩对比分析 |
4.6.2 实验后三个教学班正反手击球深度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6.3 实验后三个教学班正反手击球精度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6.4 实验后三个教学班正反手技术动作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
4.6.5 实验后学生对本次教学方法评价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网球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体育教学方法 |
2.1.3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
2.1.4 任务驱动 |
2.1.5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认知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2.3.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
2.3.2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类型 |
2.3.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程序 |
2.3.4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区别和联系 |
2.4 国内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现状 |
2.4.1 国内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现状 |
2.4.2 国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4 教学实验设计 |
4.1 实验对象、时间、地点、器材 |
4.1.1 实验对象 |
4.1.2 实验时间 |
4.1.3 实验地点 |
4.1.4 实验器材 |
4.1.5 实验内容 |
4.2 实验控制 |
4.2.1 自变量和因变量 |
4.2.2 实验对象的控制 |
4.2.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4.3 教学实验测试内容、方法和指标 |
4.3.1 身体基本情况测试 |
4.3.2 体育情境兴趣测试 |
4.3.3 身体素质测试 |
4.3.4 网球理论知识和网球四项基本技术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 |
4.4 实验操作流程 |
4.4.1 实验前测 |
4.4.2 实验班教学任务的设计 |
4.4.3 任务类型的使用率 |
4.4.4 实验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内容示例 |
4.4.5 对照班运用传统教学法的具体教学流程 |
4.4.6 实验后测 |
4.5 实验假设 |
5 实验结果 |
5.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结果 |
5.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基本情况测试结果 |
5.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5.1.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体育情境兴趣测试结果 |
5.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结果 |
5.2.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5.2.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体育情境兴趣测试结果 |
5.2.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网球理论知识测试结果 |
5.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网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 |
5.3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结果 |
5.3.1 实验班实验前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5.3.2 对照班实验前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5.3.3 实验班实验前后学生的体育情境兴趣测试结果 |
5.3.4 对照班实验前后学生的体育情境兴趣测试结果 |
5.4 实验的不足之处 |
6 分析与讨论 |
6.1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影响 |
6.2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体育情境兴趣测试结果的影响 |
6.3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理论考试测试结果的影响 |
6.4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四项基本技术测试结果的影响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两班实验前后使用的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附录C 期末理论考试试卷 |
附录D 国家体质健康水平测试评分标准(男生) |
附录E 实验班教案 |
附录F 对照班教案 |
致谢 |
(6)SAQ训练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需求 |
1.1.2 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
1.1.3 网球公体课的开展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
1.1.4 高校体育教育要提高学生体质,培养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有关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 |
2.1.1 有关网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
2.1.2 有关网球教学内容的研究 |
2.1.3 有关网球教学评价研究 |
2.2 有关SAQ训练法的研究 |
2.2.1 SAQ训练法的释义 |
2.2.2 有关SAQ训练法的国内外文献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对象及分组 |
3.3.2 实验的时间及地点 |
3.3.3 实验器材 |
3.3.4 实验训练内容 |
3.3.5 实验测试误差的控制 |
3.3.6 实验过程中的负荷控制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分析 |
4.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两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前两组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两组参与动机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后两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两组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两组参与动机对比分析 |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前后两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前后两组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前后两组参与动机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十步教学法在少儿网球初学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十步教学法理论基础 |
1.4.3 国外快易网球研究综述 |
1.4.4 国内快易网球相关综述 |
1.4.5 十步教学法相关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测试结果对比与讨论 |
3.1.1 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与讨论 |
3.1.2 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身体素质组间对比分析 |
3.1.3 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网球基础组间对比分析 |
3.1.4 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网球兴趣组间对比分析 |
3.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测试结果对比与讨论 |
3.2.1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身体素质组内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身体素质组间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兴趣组间对比分析 |
3.2.4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兴趣组内对比分析 |
3.2.5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落地球深度测试组间对比分析 |
3.2.6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技术测评组间对比分析 |
3.2.7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落地球精确度测试组间对比分析 |
3.2.8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隔网移动击球测试组间对比分析 |
3.2.9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移动能力测试组间对比分析 |
3.2.10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发球测试组间对比分析 |
3.2.11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对打回合数组间对比分析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选修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需要 |
1.1.2 高校网球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的需要 |
1.1.3 快易网球在中国的普及与推广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特点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对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综述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教学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的结果与分析 |
3.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接触网球经历的对比分析 |
3.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3.2 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对比分析 |
3.2.1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情景兴趣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2.2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拉球技术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3.3 实验后的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情景兴趣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3.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网球运动技能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大学生网球选修课情景兴趣调查问卷 |
附件3 调查问卷评分细则 |
附件4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 |
致谢 |
(9)北京市小学体育课采用快易网球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应用前景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地调查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文献研究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快易网球及其教学法的优势 |
3.1.1 快易网球的主要优势 |
3.1.2 快易网球教学法的优势 |
3.2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堂采用快易网球教学法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
3.2.1 北京市小学生的网球学习兴趣 |
3.2.2 小学课堂网球教学的主要内容 |
3.2.3 网球教学的师资力量 |
3.2.4 网球课程的教学形式 |
3.2.5 网球教学的场地器材 |
3.3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堂快易网球教学法的应用设计 |
3.3.1 快易网球教学的相关认知与态度调查 |
3.3.2 快易网球教学法的内容设计 |
3.3.3 快易网球教学法试点和推广分析 |
3.4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堂快易网球教学法推广面临的困境 |
3.4.1 教师对快易网球教学理念认识较片面 |
3.4.2 学校对网球教学缺乏重视,硬件设备供给不足 |
3.4.3 小学生的体育课堂纪律维持难度大 |
3.4.4 学校体育课中网球课时较少 |
3.5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堂快易网球教学法的推广建议 |
3.5.1 更新体育教师快易网球教学理念,加强专业培训与交流 |
3.5.2 优化快易网球开展的硬件环境,加大投入力度 |
3.5.3 探索快易网球教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灵活掌握课堂秩序 |
3.5.4 丰富学校课内外的网球活动,营造学校良好的网球氛围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网球教学相关认知与态度调查 |
附录2 校园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3 小学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10)体育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
1.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
1.2 激发学习兴趣 |
1.3 提升创新能力 |
2 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2.1 纪律性原则 |
2.2 针对性原则 |
2.3 安全性原则 |
3 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1 优化教学方案 |
3.2 规范教学流程 |
3.3 准备活动应用 |
3.4 基本教学应用 |
3.5 教学收尾应用 |
4 结论 |
四、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 周阳.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23)
- [2]多种教学法融合使用在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正统.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3]“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康乐.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4]不同教学顺序对高校网球正反手击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蒋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5]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网球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D]. 邓文君.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SAQ训练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的应用研究[D]. 白峻滔.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十步教学法在少儿网球初学者中的应用研究[D]. 王广妮.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8]快易网球教学方法在高校网球选修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D]. 孙鹏.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9]北京市小学体育课采用快易网球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D]. 叶文.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10]体育游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殷子骏. 运动精品,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