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蒲安臣使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清,外交,现代化,蒲安臣
蒲安臣使团论文文献综述
朱时宇[1](2018)在《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以蒲安臣使团为中心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60年代末,清政府派遣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各国,成为近代中国派出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从蒲安臣使团的出使经历中可以窥探到近代中国外交在起步阶段受到的重重阻力,因而发展缓慢而艰难。同时,清政府在外交实践中具有重虚而轻实、趋新而又守旧的特点。彼时的中国外交也是晚清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整个晚清社会在新与旧、中与西的复杂交织中进步的缓慢。(本文来源于《西安航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琨宇,王晗[2](2015)在《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结果和影响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清政府和明治政府先后首次派出大型官方使团出访欧美,时间均长达一两年。本文将从两个使团出访的结果和影响方面比较岩仓使团和蒲安臣使团的出访异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03期)
刘桂芳[3](2013)在《晚清蒲安臣使团与日本岩仓使团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68年2月和1871年12月,晚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分别派出了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使西方。这是中日两国被迫走向世界开展近代外交的第一次重大行动,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的这种使团外交活动的异同点,有利于深化关于中日两国近代化差异性的相关认识。晚清与日本派遣使团出使西方的国际时机和国内时机有明显异同点。19世纪60年代,在近代西方列强殖民主义侵略下,中日相继被迫开国,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国际体制被打破,被迫纳入近代外交体制:两国的国内变革状况却大有差异。日本明治政府代替德川幕府,确定了开国维新的近代化国家目标,表现出“求知识于世界”以求“富国强兵”的全面变革局面;而晚清政府则经历了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为了应付严重的内忧外患,也必须了解西方和引进西方近代技术,通过洋务运动来“求富求强”,维持国家稳定。晚清与日本的使团构成与出使内容存在重大差异点。中日两国使团的基本构成、出使任务、外交活动几方面都表明,晚清蒲安臣使团属于寻常的外交使团,其成员基本都是一般职员,其政治地位较为低下,其出使任务缺乏针对性,也没有详细的出使计划,其外交活动不够细致,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也不够全面,主要是以外交走访和游历观察的方式增加对于西方情况的认知。而日本岩仓使团则是超乎寻常的外交使团,其成员多是政府当局骨干,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出使任务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并制定了详细的出使计划,这样,其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极为细致,其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也相当全面。晚清与日本两国使团活动的地位与作用具有根本的差异。晚清蒲安臣使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增加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部了解(主要是军事装备及其技术),对中国的国家近代化的作用很有限。日本岩仓使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把握了作为西方近代文明实质的资本主义制度,为明治政府提供了维新的总体蓝图,从而为日本的国家近代化起了全局性的奠基作用。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到具有借鉴意义的新认识: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世界并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的新形势下,东方落后国家必须确立近代化的政治核心力量,必须抛弃传统的封闭僵化观念,制定全面维新的变革计划,利用近代外交体制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活动,并结合本国实际全面地学习和吸收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社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5-24)
郭翠翠[4](2011)在《蒲安臣使团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蒲安臣是一位绝无仅有的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中国首位使节的美国人。对于蒲安臣以及蒲安臣使团,以往一些学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予以批判。然从新史料中发掘新意,对蒲安臣使团应予以新的认识和评价——蒲安臣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它促进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沟通了中西间交流和往来;促使了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向近代外交礼仪制度的转变;也为清政府赢得了十几年的太平岁月。(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韦英[5](2008)在《蒲安臣使团与岩仓使团出使欧美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下,中日两国相继被迫打开国门,带着不同的目的分别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向西方派遣了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尽管面临的形势大致相同,但两国使团在考查内容、出使目的及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本文试图对这些差别作一对比分析,从中得出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08年01期)
李晓蓉[6](2007)在《略论蒲安臣使团》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和清政府内部发展的客观要求,遣使出洋已成为必须。于是1868年清政府派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的代表团访问欧美。蒲安臣使团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有益于清政府设领护侨,改革传统外交礼仪制度,并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潘越[7](2006)在《两个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团与近代中国外交的发端》一文中研究指出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下令海禁,此后,清政府绝大部分时间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始终以“泱泱大国”自居,维系着“天朝大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华夷体系,与这一体系之外的欧洲等其它国家,根本没有外交可言。然而,鸦片战争后,华夷体系受到挑战,清政府被迫以“平等”的关系发展与“有约国”间的关系。1868年2月,清政府的第一个外交使团,以美国离任的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组成,开始走出国门,出使与清政府有条约关系的国家。7月28日,蒲安臣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由西华德起草的《蒲安臣条约》。本丈通过对蒲安臣出使各国所采用的礼仪以及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还原其在近代外交中所扮演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的角色,力求给其以客观的历史地位和评价。(本文来源于《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温哲君[8](1997)在《浅评蒲安臣使团出国访问的历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蒲安里使团出访的历史背景、国际反响和主要业绩等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果,阐明了其出国访问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对中外关系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本文来源于《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7年01期)
严鋕钰[9](1994)在《岩仓使团与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岩仓使团与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之比较严 钰1871年12月23日,日本岩仓使团乘坐美国轮船“阿美利加号”,离开横滨横渡太平洋向美国驶去,开始了使团的欧美之行。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使团──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登上轮船“格思达噶...(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4年06期)
米镇波,苏全有[10](1993)在《蒲安臣使团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第二个外交使团,不少人认为是1868—1870年间出访的蒲安臣使团,其实不然。1866年清政府曾派出斌椿使团访问欧洲各国。 1866年2月恭亲王奕欣上奏朝廷,乞派使团出访。其理由是,“查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因此亟需”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恭亲王此时上奏的另一个原因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要(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期刊1993年04期)
蒲安臣使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清政府和明治政府先后首次派出大型官方使团出访欧美,时间均长达一两年。本文将从两个使团出访的结果和影响方面比较岩仓使团和蒲安臣使团的出访异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蒲安臣使团论文参考文献
[1].朱时宇.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以蒲安臣使团为中心的再思考[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8
[2].王琨宇,王晗.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结果和影响之比较[J].黑龙江史志.2015
[3].刘桂芳.晚清蒲安臣使团与日本岩仓使团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3
[4].郭翠翠.蒲安臣使团再认识[J].叁明学院学报.2011
[5].韦英.蒲安臣使团与岩仓使团出使欧美之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8
[6].李晓蓉.略论蒲安臣使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潘越.两个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团与近代中国外交的发端[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8].温哲君.浅评蒲安臣使团出国访问的历史作用[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9].严鋕钰.岩仓使团与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之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10].米镇波,苏全有.蒲安臣使团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J].历史教学.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