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客来品种分类新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喜,许雯,蓝秀兰[1](2020)在《8个仙客来品种在广州地区的生物学性状表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生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品种的不断丰富,国内北方仙客来商品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为加强仙客来在广州地区的推广种植,调查了一批在广州生长的仙客来开花期间的株高、叶片数、叶宽(横宽、纵宽)、叶柄长、花朵数、现蕾数、花梗长、花梗直径、花梗长度、花瓣长宽、花色等指标,记录分析数据,为仙客来在广州地区的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仙客来在广州地区生长指标情况良好,但开花量明显不大,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王鹏[2](2019)在《仙客来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仙客来(Cyclamen persicum),报春花科,仙客来属,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特的花型、多种花色、较长的花期,符合盆栽特性等。在国外经济发达的区域已经形成对仙客来各品种、类型相吻合的产业发展结构。我国仙客来的栽培时间不长,产业化种植时间短,自我培育品种不多,对引入国外优良仙客来品种所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不透彻,导致出现了种植管理经验不足,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品种质量不高等问题,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本研究以‘Rose clairàceil rouge’‘Violet vif’‘écarlate vif’‘Violet foncé’‘Rouge rebelle’五个仙客来品种种子和幼苗为材料,通过对比发芽率、幼苗株高、叶片数量、叶片长度,获得仙客来的最适栽培环境,掌握仙客来的生长习性,为仙客来栽培提供技术指导,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是:(1)不同基质对‘Violet foncé’仙客来株高幼苗和叶片数量有着显着影响(P<0.05)。基质4(草炭:羊粪=3:1)和基质6(草炭:羊粪=1:1)中的幼苗株高生长效果优于其它基质;基质6中的幼苗叶片数量最多,说明基质6有利于仙客来的生长发育。(2)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对不同品种的仙客来发芽率、幼苗高度、叶片大小有显着影响(P<0.05)。营养液浓度为400倍时,仙客来种子发芽率最高;营养液浓度为800倍时,仙客来叶片长度最长;营养液浓度为1000倍时,仙客来幼苗株高最高。(3)不同温度对不同品种的仙客来幼苗高度、叶片数量有显着影响(P<0.05)。当温度为20℃-30℃时,有利于各仙客来品种幼苗株高的生长;当温度为20℃-30℃时,‘Rose clairàceil rouge’‘Rouge rebelle’仙客来叶片数量最多;温度为25℃-30℃时,‘Violet vif’仙客来叶片数量最多;温度为20℃和30℃时,‘écarlate vif’仙客来叶片数量最多;温度为25℃时,‘Violet foncé’仙客来叶片数量最多;温度为40℃时,不利于仙客来的生长。不同温度对不同品种的仙客来幼苗高度、叶片数量有显着影响(P<0.05)。遮光有利于仙客来的生长发育,当遮光率为95%时,幼苗株高最高,当遮光率为65%时,幼苗叶片数量最多。
冷红岩[3](2019)在《仙客来品种资源及分类概况》文中提出仙客来,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冬季室内盆栽花卉的主要观赏品种。仙客来花色鲜艳,花形和叶片都很别致,极具观赏价值,其品种繁多,种质资源丰富,分类方法多样。主要对仙客来品种的现状及其分类方法进行概括。
贺功振[4](2017)在《风信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风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 L.)花色丰富,花香馥郁,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着名观赏类球根花卉,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喜爱。经过了长期的栽培种植,风信子已衍生出许多新的品种以及变种,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然而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加之对于风信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繁殖研究不足,风信子引入我国后常有种球退化以及病害等现象,种质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利用。故本实验以风信子的26个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探讨风信子在上海地区引种栽培生物学特性及其观赏价值,为风信子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对风信子的生长调控技术及其遗传多样性做了进一步探索,以期为风信子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6个风信子品种能够在上海地区正常生长,出苗期基本集中在2月下旬,除‘上农早粉’等极早花品种外,各品种在3月上旬至中旬开花,非常适合作为早春花坛花境的种植材料。风信子花期相对持久,花期长度与出苗期的早晚呈正相关关系。风信子在引进种植过程中极易受到病害侵染,较为常见的为叶锈病及软腐病,各品种对于病害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种如‘Blue Pearl’对软腐病感病极为严重,不适宜在上海地区栽培,因此在引种时应当有所选择,不引进或者少量引进。2.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风信子观赏品质综合评价体系,对在上海地区生长状况相对较好的22个风信子品种进行观赏价值综合评价。22个风信子品种在综合评价后被划分为4个等级,从风信子观赏价值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综合观赏价值为Ⅰ级的风信子品种有5种,该类品种的花序较为饱满,株型美观,且花色纯正,观赏品质较高,适宜在杂交育种中考虑将其作为亲本以及在园林植物景观中推广应用。观赏价值为Ⅱ级的风信子品种有7种,该水平的品种在引进种植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以及适应性,适宜在园林绿化中加以应用。观赏价值为Ⅲ级的风信子品种有6种,该类风信子品种在园林应用中可以适当推广以丰富应用植物的种类。观赏价值为Ⅳ级的品种有4种,该品级的风信子品种植株矮小,花朵稀少,花序疏落,观赏价值低,在园林应用以及引种中需慎重考虑。3.利用四个不同浓度的激动素(Kinetin,KT)水溶液对风信子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激动素能够增加风信子的植株高度、叶长、花葶长度,提前初花期23 d,延缓进入末花期13 d,整体花期延长25 d。其中,50 mg/L的的激动素水溶液叶面喷施所取得的综合效果最佳,该处理的风信子平均株高达到23.25 cm,叶长达到19.43 cm,花序长度达到11.43 cm,分别较对照组高9.3%、19.8%、9.4%,并提前对照组3 d进入初花期,提前2 d进入盛花期,盛花期延长了5d。4.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20个风信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2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93条指纹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7条,占扩增条带总数的72.0%。使用NTSYS-pc2.10对扩增出的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20个风信子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及亲缘关系树状图,以遗传相似系数0.83为分界线将20个风信子品种分为两个大类,各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相同色系的品种在聚类中基本聚为一类;风信子在引进栽培过程中,在环境的驯化作用下产生了一些芽变品种,这些品种提高了风信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
陈立华[5](2011)在《哈兹木霉及其微生物有机肥对黄瓜土传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在世界上分布很普遍,是食用非常多的蔬菜之一,在我国蔬菜种植中所占比例在20%左右,在黄瓜主产区越冬蔬菜种植中比例高达50%。但是随着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长期连作导致黄瓜的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和严重的土传病害等一系列问题。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FOC)引起,一般导致 10-30%的黄瓜植株发病,严重时候高达70%,甚至绝收。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已成为黄瓜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子。本研究针对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的发生机理,运用生物防治和生物修复的手段缓解黄瓜土传枯萎病的危害,研究了(1)黄瓜连作土壤尖孢镰刀菌的数量、致病性尖抱镰刀菌的比例,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黄瓜连作土壤尖抱镰刀菌生长的影响;(2 )黄瓜在连作土壤中分泌的主要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具有生防黄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功能和降解化感物质功能的微生物菌株筛选、鉴定;(3 )功能菌株拮抗病原菌的代谢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连作土壤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和土壤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4)功能菌对连作土壤中化感物质的降解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修复;(5)功能菌生防黄瓜土传枯萎病最佳模式的筛选;采用固体有机废弃物作为基质结合统计学方法优化固体发酵过程生产功能菌及其代谢拮抗物质,功能菌固体发酵产品(微生物有机肥,BIO)施用在营养钵育苗和大钵移栽土壤(模拟田间)上的生防效果、土壤微生物区系的修复效果,以及BIO对黄瓜连作大田枯萎病的生防效果等方面,得到如下结果:浙江省金华市黄瓜塑料大棚连作土壤中F.oxyspor. 的培养分析显示,该连作土壤F.oxyspor. 的数量为2.02 × 103 CFU g-1干土,对黄瓜具有致病力的菌株占95.8%,其中能够侵染较抗病品种“津春4号”的强致病力菌株占74.6%。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寄主专化型鉴定得知强致病力菌株为F. oxysorf. sp. cucumerinum。三因子响应曲面(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法测定表明,温度、pH和水势都对土壤F.oxysporum数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该模型 预测的结果显示土壤水势为-8.1kPa,温度为27.4℃, pH为5.4的时候,土壤的FOC数量达到最大值。这个条件与实际田间黄瓜的枯萎病大规模发生时候的土壤条件是一致的。经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手段鉴定了筛选到的兼具生防FOC和降解利用黄瓜分泌的化感物质功能的微生物菌株,该菌株为哈兹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编号SQR-T037。该菌株能够在单一的化感物质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混合化感物质作为碳源的培养基和营养充足但是添加混合化感物质的培养基中快速地利用化感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且无新的酚酸类化感物质生成。根盒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以原位降解黄瓜分泌的化感物质,减少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累积。平皿对峙实验表明,相对于对照FOC (不受SQR-T037生物防治影响的FOC菌株),SQR-T037对FOC抑制率为91.4%。该菌株不具有生物毒性,能够控制连作土壤上黄瓜枯萎病的发生,增加黄瓜苗干重,能够分泌活性很强的几丁质酶、β-l,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果胶酶和蛋白酶。该菌株生长最佳的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pH值是6.5,最佳生长温度为24℃;产生拮抗FOC菌株的物质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何玉米粉蔗糖培养基,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产生拮抗物质最佳pH值为6.0,最佳温度为25C。该菌株能够耐受较高浓度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化学肥料。通过HP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分离、标准品比对和质谱分析检测了黄瓜根盒培养方式下收集到的黄瓜根系分泌物,其结果显示黄瓜在连作土壤中分泌的化感物质主要为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苯甲酸、苯丙酸和肉桂酸等酚酸。黄瓜连作大田的土壤中,能够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和苯甲酸,其浓度分别为1.6、6.6和2.4μg kg-1干土壤,该三种酚酸浓度很快降低,黄瓜收获后第10天,分别降低到原来浓度的38.9%、35.3%和53.0%,第30天的时候土壤检测不到酚酸类物质。SQR-T037对黄瓜根系分泌物和黄瓜收获之后根系腐解物中的化感物质降解效果显示,SQR-T037显着降低根系分泌的、释放到土壤中的化感物质的量,其对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苯甲酸、苯丙酸和肉桂酸的降解能力分别为88.8%、90.0%、100%、94.9%、100%和100%。SQR-T037能够降解黄瓜收获之后根系腐解物中的化感物质,只有在黄瓜收获后第40天,SQR-T037处理能够检测到少量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和苯甲酸,其浓度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5.9%、2.9%和33.5%,其他时间SQR-T037处理检测不到化感物质。黄瓜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随着根系的腐解而不断增加,接种SQR-T037能够抑制尖孢镰刀菌的增殖,使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SQR-T037发酵代谢物通过馏分收集和HPLC纯化分离出一种具有抑制FOC的活性物质,通过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分析鉴定为6-戊基-α-吡喃酮(6-pentyl-α-pyrone, 6PAP) 。 系列浓.度的 6PAP(50、150、250、350 和 450mgL-1)对FOC的抑制效果显示,随着6PAP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逐渐增强。相较于对照,6PAP在350 mg L-1的时候,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3.7%和79.6%;6PAP浓度为150 mg L-1的时候,对FOC产孢和单位菌丝的镰刀菌酸产量的抑制效果分别为88.0%和52.7%。黄瓜连作土壤6PAP施用量为350和450 mg kg-1 土壤的时候,土壤中F.oxysporum 数量分别降低了 41.2%和83.2%; 6PAP施用量为350 mg kg-1 土壤的时候,枯萎病发病率<15.0% (对照的发病率为68.3-80.0%),植株干重增加37.5-48.1%。SQR-T037代谢的拮抗物质6PAP能够抑制FOC,从而能够控制黄瓜连作地的枯萎病。采用 PCR-DGGE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的方法测定连作土壤使用SQR-T037对黄瓜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SQR-T037显着(p<0.05 )影响黄瓜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组成(细菌和真菌),SQR-T037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 index)显着高于对照处理(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指数分别高于对照17.1%和41.2%)。黄瓜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测定显示,SQR-T037处理土壤放线菌数量和对照没有显着差异,但是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显着(p<0.05 )高于对照,尖抱镰刀菌绝对数量及其占可培养微生物总量的比例显着低于对照。SQR-T037处理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和根际土壤化感物质的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而植株干重高于对照。接种SQR-T037能够多样化黄瓜连作土壤的微生物区系,增加微生物总量,减少病原菌数量。SQR-T037不同的施用模式对人工接种FOC 土壤黄瓜枯萎病的生防效果的测定表明:SQR-T037的孢子悬液(TCS)、有机肥吸附(TBF)和固体发酵有机肥(TFF)的三种模式中,固体发酵有机肥效果最好,有机肥吸附的模式次之,孢子悬液的生物防治效果最差。相同的生防模式对于黄瓜土传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随着其中有效的SQR-T037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三种不同的施用模式在将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控制在低于30%的水平的时候,其有效的SQR-T037的数量不同。TCS和TBF模式有效的使用浓度为SQR-T037 106 CFUkg-1 土壤,而TFF模式只需要105 CFUkg-1 土壤就能够将黄瓜枯萎病控制在8.9%以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技术测定土壤中SQR-T037的数量,结果表明有机肥作为基质载体有利于SQR-T037在黄瓜的根际和土体土壤中定殖,同样也有利于SQR-T037对F.oxysporum的抑制。对有效控制黄瓜枯萎病的三个处理TCS (106)、TBF (106)和TFF (106)的抗病性相关指标测定表明,在诱导黄瓜抗病性能力上:TFF (106)效果最好,TBF (106)次之,TCS (106)较弱。SQR-T037生防最好的施用模式是固体发酵有机肥(TFF)。通过向牛粪中添加稻草秸秆和醋糟作为培养基质、接种SQR-T037、结合统计学方法优化,固体发酵生产具有较高SQR-T037生物量和6PAP产量、且具有高效生防黄瓜连作枯萎病功能的微生物有机肥。结果显示,通过部分因子析因实验(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得知,SQR-T037接种量(%, v/w)、秸秆添加量(%,w/w)、醋糟添加量(%, w/w)、发酵温度(T)、发酵天数(d)和搅拌频率(d)等6个因素中,SQR-T037接种量、醋糟添加量、发酵天数和发酵温度对SQR-T037生物量和6PAP产量具有显着(p<0.05 )影响。进一步的运用中心组合法(Composite Central Design)对四个显着影响因子最佳区间优化得到SQR-T037生物量最大、6PAP产量最大和SQR-T037生物量+6PAP产量都最大的三种区间条件。三种条件都获得了进一步的验证且都趋近于预测值。通过对三种条件生产的微生物有机肥的生防效果比较得知,生产条件为发酵天数36.7d、发酵温度25.9℃、接种量7.6%和醋糟添加量41.0%所生产的微生物有机肥具有最高的生防效果,其SQR-T037生物量为8.5 Log10 ITS copies g-1干重,6PAP产量为1291.7mg kg-1干重。微生物有机肥有效物质S(SQR-T037和6PAP在保存期内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SQR-T037固体发酵有机废弃物产品防治黄瓜连作枯萎病对于高附加值化处理固体废弃物和克服经济作物连作障碍有很重要的意义。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BIO)营养钵育苗和大钵移栽土壤(模拟田间)施用对黄瓜连作土壤中SQR-T037和F. oxysporum 在植株根际的定殖、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降解、土壤微生物区系的修复以及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显示,1% (w/w) BIO营养钵育苗(N处理)和BIO营养钵育苗结合大钵移栽土壤施用(N+T处理)的方式都能显着(p<0.05)控制黄瓜枯萎病。在对照处理枯萎病的发病率为72.2%的情况下,N处理和N+T处理能够将发病率分别控制在25.4%和15.1%的水平。N处理和N+T处理显着(p<0.05)增加黄瓜植株干重,而且N+T处理增重效果高于(p<0.05) N处理。对于根际SQR-T037和F.oxysporum 数量的研究表明,N处理和N+T处理均能够显着增加根际SQR-T037的数量;相较于N处理,N+T处理对于增加根际土壤的SQR-T037数量效果更显着(p<0.05)。相较于对照,N处理和N+T处理均能够抑制根际土壤和根表的F.oxysporum数量,但是N处理不利于抑制F.oxysporum 在根际土壤的定殖,只有营养钵和大钵移栽土壤结合施用BIO的N+T处理才能够显着(p<0.05 )抑制F. oxysorum在根际土壤和根表定殖。N处理对于土壤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没有显着影响,而N+T处理显着(p<0.05 )提高三种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N处理和N+T处理均能够在黄瓜移栽的第8天和30天显着(p<0.05)提高黄瓜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相较于N处理,N+T处理在黄瓜移栽第35天的时候,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表现出更高(p<0.05)活性。通过PCR-DGGE技术对黄瓜根际土壤木霉菌、真菌和细菌的区系研究表明,相较于对照处理,不同处理均能提高黄瓜连作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N+T处理效果最好,其木霉菌、真菌和细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非连作健康土壤(p<0.05 )。通过对不同处理的DGGE图谱的聚类分析显示,N+T处理土壤木霉菌区系组成与非连作健康土壤接近,而N处理与对照处理相近。非连作健康土壤处理与对照处理土壤真菌区系组成相近,而添加BIO处理的土壤真菌区系组成相近;主成分分析表明,对照处理和N+T处理以及对照处理和非连作健康土壤处理真菌区系组成差异较大(34.9%+20.7%)。土壤细菌区系聚类分析表明,N处理、N+T处理以及非连作健康土壤处理之间的区系组成相近,而对照与该三个处理相似性较远。主成分分析显示,对照处理和N+T处理,以及N处理与N+T处理之间的差异都较大(35.0%+23.0%)。对照处理根际土壤中能够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和肉桂酸等3种酚酸,其浓度分别为7.5、1.8和14.0 μgkg-1干土;N处理和N+T处理均检测不到酚酸类物质。通过BIO营养钵育苗结合大钵移栽土壤施用能够有效控制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和恢复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多样性。SQR-T037 BIO对黄瓜连作枯萎病防效和增产效果的田间试验显示,BIO处理能够把连作土壤枯萎病从对照平均发病率18.6%降低到3.5%,生物防治率为81.2%;黄瓜平均产量从对照102.50tha-1增加到BIO处理的123.75tha-1,增产达20.7%。SQR-T037 BIO能够有效控制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
王爱喜[6](2010)在《仙客来种质核型及其分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日本和中国共计20个仙客来种质为试材,对常规压片法进行了改良,对其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一鉴定其染色体倍性与数目,分析其染色体形态,提供仙客来的细胞学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出仙客来简单高效的制片方法。以旺盛生长的仙客来幼芽为试材,在每天的上午10时~12时或下午2时~5时取仙客来幼芽,采用饱和对二氯苯溶液预处理4小时,选用卡诺固定液(冰醋酸:无水酒精=1:3)固定12小时,1N盐酸溶液解离45分钟,改良卡宝品红染色、压片。2.本研究选取的20个仙客来种质染色体实际长度变异于14μm,仙客来属于小染色体类型。20个仙客来种质都是2倍体,平均臂比变化范围为1.151.59。核型不对称系数变幅为53.0361.78。核型类别多数是1A和1B类型,极少数为2A、2B类型,是较稳定的品种。相对长度组成上,法国国旗红、比利时白色、比利时镭射只有中长染色体M2和中短染色体M1,其他种质染色体相对长度均由长染色体L、中长染色体M2、中短染色体M1、短染色体S组成。核型主要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组成,少数品种品种由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组成。3.本研究选取的5个不同产地仙客来种质染色体均小于4μm,属小染色体类型;体细胞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无多倍体和非整倍性变化,日本和美国的品种染色体数目均为48,国内浙江和比利时的品种染色体数目均为84,法国除彩云为84外其余均为48。平均臂比和核型不对称系数差异较小;比利时和国内浙江种质核型类型相同,为1A类型,美国种是1B,法国种深粉和彩云是1B类型,白色和国旗红为1A类型。相对长度组成上,其中法国深粉、美国浅粉、日本的NP-9、PF-9的相对长度长度组成相同,都为8L+16M2+16M1+8S;而美国彩蝶、日本SC-57的相对长度公式为8L+14M2+18M1+8S;日本NP-7、P-5、P-4的相对长度公式为6L+18M2+16M1+8S;其余品种各不相同。法国、比利时、美国种质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组成,国内浙江和日本的品种则由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组成。4.采用LR、MAR、As.K%和AL四因子主成分分析,据Dij2Q型聚类发现,本研究选取的20种仙客来种质可分为5类,第一类,法国彩云;第二类,利时镭射,比利时白色,法国国旗红;第三类包括法国白色,SC-57,法国深粉,美国浅粉,美国彩蝶;第四类浙江国旗红;第五类包括NP-7 ,NP-9, NP-10, P-5, P-4, PF-9, PF-10, VBF-10, K-4 ,K-66。
王爱喜,冯殿齐,邢世岩,赵进红,王玉山,张丽君,牛庆霖[7](2010)在《3种仙客来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探讨仙客来在细胞水平上的分类,为仙客来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普通压片法,以仙客来叶芽为试材,对法国彩云系列,浙江森禾国旗红系列,比利时镭射系列3个国内常见品种(系)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仙客来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84,核型可分为3种类型:2n=2x=84=84m、2n=2x=84=47m+30sm+7M和2n=2x=84=83m+1M;未观察到次缢痕或随体;3种仙客来染色体均属小染色体;法国彩云系列和浙江森禾国旗红系列为1B型,核型相似;比利时镭射系列为1A型。
王楠[8](2008)在《仙客来杂交育种研究》文中指出仙客来观赏价值高,主要作为盆花生产,有些地区也作切花生产。进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亲本性状分析、花粉生活力及发芽率的测定、杂交技术、杂交一代部分性状的分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同时进了部分性状分离变异规律的初探,以期为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对14种仙客来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表型、遗传和环境的相关分析。总体来看,绝大多数性状三种相关系数的正负趋势是一致的,尤以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方向相同,而绝对值基本遗传相关系数为大,表型相关系数次之,环境相关系数最小。这表明性状间的相关主要由遗传特性所决定,在育种后代选择中,根据表型相关来选择所需性状,亦可选到所需遗传型。对仙客来10个品种花粉生活力及发芽率测定,品种28的花粉生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可作授粉品种用。36与28差异不显着,也可作授粉品种用。其余品种花粉生活力太低,不适宜作授粉品种。温室温度控制在25℃时品种4、28、32的花粉发芽率最高。而品种36在27℃时花粉发芽率最高,为64.97%。通过对杂交一代的部分性状遗传变异情况分析可知:仙客来花瓣的红色具有偏母性遗传的倾向;杂交一代的株高和花茎呈趋小性衰减的趋势。杂种后代的花色、株高、花茎高性状分离广泛,有利于新品种的选择。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可以较客观地对仙客来优良品种进行综合评定,选出6个优良单株。60Coγ射线辐射仙客来F1代种子,对出苗早晚、出苗整齐度、发芽率、幼苗高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均有较大影响。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后,仙客来株型变小,花期延迟,且叶片大小、幼苗高度、开花性状等均有大幅度变异。随着辐射剂量加大,变异幅度也越大,后代表现性状分离也越严重。仙客来种子经过16小时、24小时和32小时清水浸泡处理后,对不同品种的发芽率影响不同。总体趋势是随着浸种时间延长,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发芽越晚。
姜楠南[9](2008)在《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棠,春可赏妖娆花姿,秋可观累累硕果,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是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常用树种。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种海棠、赏海棠的习俗,并由此衍生出形式多样的海棠花文化。为了弘扬中国海棠花文化,深入、系统的研究海棠花文化十分必要,本文从以下方面对海棠花文化进行了研究:1、研究了文化的内涵,阐明花文化的定义,回溯我国花文化的发展历史,并将海棠花文化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繁盛阶段、传承阶段。2、中国历史上对海棠类植物的称谓有过多次改变,本文对海棠类植物的曾用名进行了整理,研究了各名称的出现时间与内涵。“海棠”开始出现于唐代中晚期,本文根据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批驳了李德裕“花木以海为名悉从海上来”的观点,并提出海棠不是来自海外而是原产于中国的观点。3、研究了海棠花文化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分为典故传说、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与影视作品五大部分分别进行介绍,并选取对海棠花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个案进行研究。4、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研究海棠花文化在艺术方面的表现,研究海棠花的绘画简史、插花和盆景中的海棠、艺术品中的海棠花纹样和海棠花式样,园林艺术中的海棠花文化及海棠花会。
陈耀华[10](2007)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花卉产业基本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研究发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花卉产业取得了若干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为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挑战。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迅速,现今已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1)花卉科研方面研究力度加强,在个别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为梅品种和木樨属品种2个国际品种登录权的获得、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的科研建设、以及花卉应用型研究的较大发展。(2)我国的花卉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较之花卉产业发展初期我国的生产者综合素质和人数、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下和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的花卉生产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到2005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810181.2公顷,销售额503.34351亿元人民币,出口额154258.3千美元。(3)花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自1999年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以来,在我国政府、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花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机构。这为我国的花卉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相继建立了与花卉相关的各类认证体系和国际标准,并着手成立了配套的立法和执法部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劳动者的权益,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引入了花卉认证体系,另外我国花卉产品国际和地方标准现在已经普遍实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综观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历程和花卉产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与国际花卉产业发达国家比较,发现了一些问题:(1)我国的花卉科研力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大在我国传统花卉和本土花卉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同时鼓励科技创新。(2)生产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花卉生产中存在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在流通领域存在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运输跟不上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为成熟行业、向发达国家迈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3)花卉品种知识产权方面执法力度不够,执法程序不完善。(4)花卉产品认证体系没有普及。虽然我国建立了相关的花卉产品认证体系,但是宣传力度不够,人们的认识程度不足,这直接影响了花卉产品的质量提高、环境的保护和花卉从业人员的安全。本论文认为要解决我国花卉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和巩固花卉科研基础力量,加强品种的创新。(2)加大生产方面的研究力度,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花卉产品质量。(3)通过国家调控和协会、企业自律的形式完善、稳定我国花卉市场。(4)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解决花卉运输问题,重点解决运费高,设备差的现状。中国花卉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还未健全,加上国际间的激烈竞争,这些问题和挑战直接影响我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对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详细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从各方面入手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把握产业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使中国花卉产业走向更加繁荣,最终提高我国花卉产业的综合实力。
二、仙客来品种分类新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仙客来品种分类新法(论文提纲范文)
(1)8个仙客来品种在广州地区的生物学性状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一)调查场地概况 |
(二)调查材料 |
(三)调查步骤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不同品种仙客来分类 |
(1)皱边红色 |
(2)圆边红色 |
(3)圆边紫色 |
(4)皱边紫色 |
(5)白色花尖粉紫 |
(6)白色基部紫色 |
(7)玫红白边 |
(8)西瓜红白边 |
(二)不同品种生长指标的表现 |
(三)不同品种花期的表现 |
三、结论与讨论 |
(2)仙客来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仙客来的生物学特性 |
1.3 仙客来的起源、分布和品种类型 |
1.3.1 仙客来的起源与分布 |
1.3.2 仙客来品种类型 |
1.4 中国仙客来品种来源 |
1.4.1 引入品种 |
1.4.2 我国自育品种 |
1.5 国内外仙客来栽培概况 |
1.5.1 国外仙客来栽培现状 |
1.5.2 国内仙客来栽培现状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基质对仙客来幼苗的影响 |
3.1.1 基质对仙客来幼苗株高的影响 |
3.1.2 基质对仙客来叶片数量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仙客来种子和幼苗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仙客来发芽率的影响 |
3.2.2 营养液对仙客来幼苗株高的影响 |
3.2.3 营养液对仙客来叶片长度的影响 |
3.3 不同温度对仙客来幼苗的影响 |
3.3.1 不同温度对仙客来幼苗株高的影响 |
3.3.2 不同温度对仙客来幼苗叶片数量的影响 |
3.4 不同光照强度对仙客来幼苗的影响 |
3.4.1 不同光照强度对仙客来幼苗叶片数量的影响 |
3.4.2 不同光照强度对仙客来幼苗叶片数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基质对仙客来幼苗株高和叶片数量的影响 |
4.1.2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仙客来发芽率、幼苗株高、叶片长度的影响 |
4.1.3 不同温度对仙客来幼苗株高、叶片数量的影响 |
4.1.4 不同光照强度对仙客来幼苗株高、叶片数量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仙客来品种资源及分类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仙客来的科属特性 |
1.1 仙客来———报春花科 |
1.2 仙客来———仙客来属 |
2 仙客来主要品种及分类方法 |
2.1 法国品种 |
2.2 日本品种 |
2.3 中国品种 |
2.4 仙客来的分类方法 |
3 仙客来品种繁育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
3.1 仙客来品种繁育的难点 |
3.2 解决对策 |
4 结语 |
(4)风信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风信子概述 |
1.1.1 产地及栽培历史 |
1.1.2 种质资源 |
1.1.3 文化内涵 |
1.1.4 景观应用 |
1.2 植物品种评价研究进展 |
1.2.1 百分制记分法 |
1.2.2 模糊数学法 |
1.2.3 灰色系统理论 |
1.2.4 层次分析法 |
1.3 RAPD分子标记在植物方面应用现状 |
1.3.1 物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2 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
1.3.3 植物基因指纹图谱构建 |
1.4 植物生长调控研究进展 |
1.4.1 温度调节 |
1.4.2 光照调节 |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 |
1.5 研究内容 |
1.5.1 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上海地区栽培风信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风信子品种物候期分析 |
2.2.2 不同风信子品种营养生长特性分析 |
2.2.3 不同风信子品种花部观赏特性分析 |
2.2.4 不同风信子种球生长及感病状况分析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风信子观赏品质综合评价 |
3.1 风信子观赏特性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外源喷施激动素对风信子生长及开花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喷施不同浓度KT对风信子营养生长的影响 |
4.2.2 喷施不同浓度KT对风信子花部观赏性状的影响 |
4.2.3 喷施不同浓度KT对风信子花期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RAPD的风信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仪器及药品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风信子DNA提取结果 |
5.2.2 引物扩增结果 |
5.2.3 基于RAPD的风信子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风信子在上海地区栽培的适应性 |
6.1.2 风信子观赏价值综合评价 |
6.1.3 激动素处理对风信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4 基于RAPD的风信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哈兹木霉及其微生物有机肥对黄瓜土传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
主要仪器及化学试剂检索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黄瓜连作障碍的成因及其表现 |
1.1 黄瓜生物学性状、价值及其生产现状 |
1.1.1 黄瓜的生物学特征 |
1.1.2 黄瓜的历史 |
1.1.3 黄瓜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价值 |
1.1.4 黄瓜生产的现状 |
1.2 黄瓜连作障碍产生的背景及其危害 |
1.2.1 连作障碍产生的背景 |
1.2.2 连作障碍的原因分析 |
1.2.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
1.2.2.2 土壤养分不均衡 |
1.2.2.3 连作土壤微生物环境变化失衡 |
1.2.2.4 化感作用与自毒作用 |
1.3 黄瓜连作土壤的土传枯萎病及其危害 |
1.4 黄瓜土传枯萎病的防治研究及其进展 |
1.4.1 黄瓜枯萎病物理防治 |
1.4.1.1 抗病育种 |
1.4.1.2 高温太阳能杀毒 |
1.4.1.3 轮作 |
1.4.1.4 嫁接 |
1.4.2 黄瓜枯萎病的化学防治 |
1.4.2.1 土壤熏蒸 |
1.4.2.2 杀菌剂 |
1.4.3 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 |
1.4.3.1 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 |
1.4.3.2 真菌类生防菌 |
1.4.3.3 细菌类生防菌 |
1.4.3.4 链霉菌类生防菌 |
1.4.4 各种防治黄瓜土传病害方式的优缺点 |
2. 木霉菌的生物降解、生物防治功能的研究进展 |
2.1 木霉菌作为固体废弃物降解、高附加值化功能菌 |
2.2 木霉菌生物防治机制 |
2.2.1 竞争作用 |
2.2.2 重寄生作用 |
2.2.3 抗生作用 |
2.2.4 诱导植物抗性 |
2.3 木霉菌对尖孢镰刀菌引起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生物防治尖孢镰刀菌的高效微生物菌株筛选 |
引言 |
1 材料方法 |
1.1 黄瓜连作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影响的测定 |
1.1.1 供试土壤 |
1.1.2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筛选、鉴定 |
1.1.2.1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及计数 |
1.1.2.2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形态学鉴定 |
1.1.2.3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鉴定 |
1.1.2.4 土壤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对枯萎病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侵染实验 |
1.1.2.5 土壤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对部分葫芦科植物的侵染效果实验 |
1.1.3 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测定 |
1.1.3.1 SYBR Green Real-Time PCR实验 |
1.1.3.2 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测定 |
1.1.4 环境因子对黄瓜连作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研究 |
1.1.4.1 单因子实验 |
1.1.4.2 中心组合实验(Composite Central Design,CCD) |
1.2 生防黄瓜枯萎病的高效功能微生物菌株的筛选 |
1.2.1 筛选功能微生物的资源来源 |
1.2.2 生防尖孢镰刀菌的功能微生物筛选 |
1.2.3 降解酚酸的功能微生物的筛选 |
1.2.3.1 化感物质作为单一碳源固体培养基筛选 |
1.2.3.2 化感物质作为混合碳源固体培养基筛选 |
1.2.3.3 化感物质作为混合碳源液体培养基筛选 |
1.2.3.4 液体加富培养基筛选 |
1.2.4 防治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功能微生物菌株苗钵实验筛选 |
1.2.4.1 生防功能微生物孢子悬液制备 |
1.2.4.2 黄瓜品种选用 |
1.2.4.3 苗钵实验 |
1.2.4.4 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干重计算 |
1.2.5 功能微生物菌株的鉴定 |
1.2.5.1 菌株培养 |
1.2.5.2 菌株形态学鉴定 |
1.2.5.3 基于ITS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的菌株鉴定 |
1.2.6 功能微生物菌株生理生化性状 |
1.2.6.1 生长最佳培养基、温度、pH和水活度 |
1.2.6.2 生物防治功能和根际定殖相关酶活性 |
1.2.6.3 拮抗物质分泌最佳培养基、pH、温度 |
1.2.6.4 对尖孢镰刀菌ZJ-02菌株的抑制效果 |
1.2.6.5 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化学肥料对SQR-T037菌株生长的影响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分析 |
2.1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及其分离株的形态特征 |
2.2 尖孢镰刀菌分离株ITS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2.3 尖孢镰刀菌分离株对黄瓜不同抗性品种的侵染效果 |
2.4 能够侵染黄瓜的尖孢镰刀菌分离株对葫芦科其他植物的侵染效果 |
2.5 土壤尖孢镰刀菌Real-Time PCR测定 |
2.5.1 尖孢镰刀菌分离株ITS序列扩增效果 |
2.5.2 SYBR Green Real-Time PCR的标准曲线 |
2.6 环境因子对黄瓜连作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
2.6.1 单因子实验结果 |
2.6.2 中心组合实验结果 |
2.6.2.1 因素分析 |
2.6.2.2 尖孢镰刀菌生物量响应面图及等高线图分析 |
2.7 具有生防尖孢镰刀菌和降解酚酸功能的微生物筛选结果 |
2.8 功能微生物菌株对黄瓜连作地枯萎病的生防效果 |
2.9 SQR-T037菌株的鉴定 |
2.10 哈兹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SQR-T037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防作用测定 |
2.11 哈兹木霉SQR-T037对酚酸物质的降解作用 |
2.12 哈兹木霉菌株SQR-T037生理生化性状研究 |
2.12.1 SQR-T037最佳的生长培养基、pH、温度和水活度 |
2.12.2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的生防及植物根际定殖相关的酶活力 |
2.12.3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代谢物拮抗效果最佳的培养条件 |
2.12.4 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化学肥料对SQR-T037菌株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哈兹木霉SQR-T037对黄瓜化感物质的降解 |
引言 |
1 材料方法 |
1.1 黄瓜在连作土壤中分泌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1.1.1 根盒育苗 |
1.1.2 黄瓜种植 |
1.1.3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提取 |
1.1.4 HPLC法分离根系分泌物和化感物质的质谱(Mass Spectrometer,MS)分析 |
1.1.5 黄瓜连作土壤酚酸类化感物质浓度的测定 |
1.2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对酚酸类物质降解的动力学特征研究 |
1.3 哈兹木霉SQR-T037对黄瓜在连作土壤中分泌的酚酸类物质的原位降解研究 |
1.4 哈兹木霉SQR-T037对连作土壤黄瓜根系腐解产生的化感物质的降解研究 |
1.5 黄瓜收获之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分析 |
2.1 黄瓜分泌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2.2 黄瓜连作地酚酸类化感物质浓度的测定 |
2.3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对酚酸类物质降解的动力学特征研究 |
2.4 哈兹木霉SQR-T037对黄瓜在连作土壤中分泌的酚酸类物质的原位降解研究 |
2.4.1 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以及干重的测定 |
2.4.2 哈兹木霉SQR-T037对黄瓜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的降解 |
2.5 哈兹木霉SQR-T037对连作土壤中根系腐解物化感物质的降解 |
2.6 哈兹木霉SQR-T037对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哈兹木霉菌数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哈兹木霉SQR-T037拮抗物质的分离、鉴定以及对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抑制效果研究 |
引言 |
1 材料方法 |
1.1 真菌菌种 |
1.2 发酵菌种的制备 |
1.3 发酵罐发酵 |
1.4 发酵液的提取与初馏分的收集 |
1.5 馏分拮抗活性检测 |
1.5.1 非挥发性馏分拮抗活性检测 |
1.5.2 馏分总拮抗活性检测 |
1.6 有拮抗活性的馏分进一步纯化 |
1.7 纯化馏分的抗菌活性分析 |
1.8 拮抗物质的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分析 |
1.9 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ZJ-02菌株的抑制作用 |
1.9.1 拮抗物质对ZJ-02菌丝生长的影响 |
1.9.2 拮抗物质对ZJ-02孢子萌发的影响 |
1.9.3 拮抗物质对ZJ-02产孢的影响 |
1.9.4 拮抗物质对ZJ-02镰刀菌酸产量和镰刀菌菌丝量的影响 |
1.10 拮抗物质对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影响 |
1.11 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 |
2.2 拮抗物质的鉴定 |
2.3 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ZJ-02的影响 |
2.3.1 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ZJ-02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2 拮抗物质对尖抱镰刀菌ZJ-02孢子萌发的影响 |
2.3.3 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ZJ-02产孢的影响 |
2.3.4 拮抗物质对尖抱镰刀菌ZJ-02产镰刀菌酸的影响 |
2.4 拮抗物质对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
2.4.1 拮抗物质对连作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
2.4.2 拮抗物质对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和植株干重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哈兹木霉SQR-T037对连作土壤中黄瓜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黄瓜育苗 |
1.2 根盒实验 |
1.3 实验设计 |
1.4 黄瓜根际土壤化感物质浓度的测定 |
1.5 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研究 |
1.5.1 土壤总DNA提取 |
1.5.2 不同微生物的DNA的扩增 |
1.5.3 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电泳仪 |
1.5.4 DGGE聚丙烯酰胺胶浓度以及变性剂梯度 |
1.5.5 DGGE聚丙烯酰胺胶染色以及扫描 |
1.5.6 DGGE图谱分析 |
1.6 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1.7 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和植株干重测定 |
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和黄瓜植株的干重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浓度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区系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土壤可培养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哈兹木霉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及其对黄瓜土传枯萎病的防治 |
引言 |
1 材料方法 |
1.1 哈兹木霉SQR-T037最佳生防模式筛选 |
1.1.1 真菌菌株 |
1.1.2 哈兹木霉SQR-T037和尖孢镰刀菌ZJ-02菌株孢子悬液制备 |
1.1.3 黄瓜育苗 |
1.1.4 哈兹木霉菌SQR-T037不同生防模式的制备 |
1.1.4.1 孢子悬液制备 |
1.1.4.2 吸附SQR-T037孢子的有机肥制备 |
1.1.4.3 固体发酵有机肥制备 |
1.1.5 黄瓜盆钵实验设计 |
1.1.6 土壤和植株根样本采集 |
1.1.7 土体土、根际土以及根表哈兹木霉菌SQR-T037和尖孢镰刀菌定量测定 |
1.1.7.1 哈兹木霉菌SQR-T037菌株TaqMan Real-Time PCR法定量测定 |
1.1.7.2 尖孢镰刀菌的计数 |
1.1.7.3 土壤尖孢镰刀菌和哈兹木霉菌平板计数 |
1.1.8 SQR-T037诱导黄瓜抗病相关生理生化性状测定 |
1.2 哈兹木霉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研制 |
1.2.1 微生物菌株及孢子制备 |
1.2.2 发酵基质的准备 |
1.2.3 固体发酵基质中6-戊基-α-吡喃酮(6PAP)的提取、鉴定和分析 |
1.2.3.1 6PAP的提取和鉴定 |
1.2.3.2 6PAP的HPLC分析 |
1.2.4 SQR-T037菌株TaqMan Real-Time PCR定量分析 |
1.2.5 部分因子析因(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实验 |
1.2.6 中心组合实验 |
1.2.7 最佳优化结果的验证 |
1.2.8 微生物有机肥生防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效果 |
1.2.9 微生物有机肥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测定 |
1.3 哈兹木霉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对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防治以及对连作退化土壤的修复 |
1.3.1 黄瓜营养钵育苗 |
1.3.2 营养钵育苗转移到大钵子实验(模拟田间试验) |
1.3.3 黄瓜抗病性相关酶活性测定 |
1.3.4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1.3.4.1 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计数 |
1.3.4.2 尖孢镰刀菌SYBR Green Real-Time PCR法定量 |
1.3.4.3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TaqMan Real-Time PCR法定量 |
1.3.4.4 木霉属真菌数量SYBR Green Real-Time PCR法定量 |
1.3.5 黄瓜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区系PCR-DGGE分析 |
1.3.5.1 土壤总DNA提取 |
1.3.5.2 不同微生物的DNA扩增 |
1.3.5.3 真菌和细菌DNA条带的DGGE分析 |
1.3.6 土壤酚酸类物质测定 |
1.4 微生物有机肥田间试验的生物学效果 |
1.4.1 微生物有机肥 |
1.4.2 试验点选取 |
1.4.3 试验处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哈兹木霉SQR-T037最佳生防模式筛选 |
2.1.1 SQR-T037在不同基质中生长速度 |
2.1.2 SQR-T037菌株TaqMan Real-Time PCR结果 |
2.1.3 SQR-T037不同施用模式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
2.1.4 SQR-T037不同施用模式对黄瓜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1.5 SQR-T037不同施用模式对诱导黄瓜抗病性的影响 |
2.2 生防黄瓜连作地枯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的研制 |
2.2.1 部分因子析因实验结果 |
2.2.2 中心组合实验结果 |
2.2.3 最佳优化条件的验证 |
2.2.4 微生物有机肥对黄瓜连作地枯萎病的生防效果 |
2.2.5 微生物有机肥活性物质的变化 |
2.3 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营养钵育苗防控枯萎病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修复效果 |
2.3.1 枯萎病发病率 |
2.3.2 黄瓜植株干重 |
2.3.3 对黄瓜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3.4 黄瓜根际微生物数量 |
2.3.5 黄瓜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 |
2.3.5.1 真菌区系 |
2.3.5.2 细菌区系 |
2.3.6 土壤酚酸类物质测定 |
2.4 微生物有机肥防控黄瓜连作地枯萎病的大田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以及申请的专利 |
(6)仙客来种质核型及其分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仙客来的研究进展 |
1.1.1 仙客来的发展 |
1.1.2 仙客来的起源研究 |
1.2 染色体研究进展 |
1.3 核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1 手工核型分析法 |
1.3.2 图像分析系统法 |
1.4 细胞分类学研究进展 |
1.5 仙客来核型及分类研究进展 |
1.5.1 仙客来的原始种分类 |
1.5.2 仙客来的栽培品种分类 |
1.5.3 仙客来的核型分析研究 |
1.6 研究目的意义 |
1.7 本研究的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药品配制 |
2.2.2 染色体制片 |
2.2.3 核型分析 |
2.2.4 亲缘关系与分类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仙客来制片技术的优化分析 |
3.1.1 取材 |
3.1.2 预处理 |
3.1.3 固定 |
3.1.4 解离 |
3.1.5 核型分析 |
3.2 仙客来核型分析 |
3.2.1 仙客来种质核型分析 |
3.2.2 仙客来种质的核型比较 |
3.2.3 不同产地仙客来种质的核型特点 |
3.3 仙客来种质的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仙客来制片与核型分析技术 |
4.2 仙客来种质核型特点与育种研究分析 |
4.3 仙客来的分类 |
4.4 仙客来种质核型与其植物形态的关系 |
5 结论 |
5.1 仙客来染色体制片技术的优化 |
5.2 仙客来核型的特点 |
5.3 不同产地仙客来核型的特点 |
5.4 仙客来的聚类分析 |
6.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3种仙客来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时间与地点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法国彩云系列 |
2.2 浙江森禾国旗红系列 |
2.3 比利时镭射系列 |
3 讨论 |
3.1 染色体数目及分类的分析 |
3.2 染色体核型类型的分析 |
4 结论 |
(8)仙客来杂交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引言 |
1.1 仙客来种质资源的分布 |
1.1.1 仙客来的原始种分类 |
1.1.2 仙客来的栽培品种分类 |
1.2 生物学特性 |
1.2.1 生态习性 |
1.2.2 种子萌发特性及萌发条件 |
1.2.3 花芽分化特性 |
1.3 仙客来育种研究现状 |
1.3.1 仙客来杂交育种 |
1.3.2 突变育种 |
1.3.3 单倍体育种 |
1.4 仙客来未来育种趋势 |
1.4.1 培育抗性强的品种 |
1.4.2 培育芳香化品种 |
1.4.3 培育珍稀品种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亲本性状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
2.2.2 仙客来花粉活力及发芽率的测定 |
2.2.3 仙客来杂交育种研究 |
2.2.3.1 亲本选择 |
2.2.3.2 杂交授粉方法 |
2.2.3.3 果实采集 |
2.2.3.4 授粉次数对坐果率的影响 |
2.2.3.5 杂交一代性状分离规律 |
2.2.4 仙客来优良单株的模糊综合评判 |
2.2.5 ~(60)COΓ射线辐照对仙客来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6 仙客来种子发芽试验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仙客来形态性状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
3.1.1 性状变异分析 |
3.1.2 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3.1.3 数量性状指标主成分分析 |
3.2 花粉生活力及发芽率 |
3.2.1 花粉活力 |
3.2.2 不同品种仙客来花粉萌发率 |
3.2.2.1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
3.2.3 不同仙客来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花粉发芽率 |
3.3 仙客来杂交育种技术结果分析 |
3.3.1 授粉方式与坐果率的关系 |
3.3.2 杂交种分离变异规律研究 |
3.3.2.1 花色的变异 |
3.3.2.2 株高的变异 |
3.3.2.3 花茎高的变异 |
3.4 仙客来优良单株的模糊综合评判 |
3.4.1 评判结果 |
3.5 ~(60) COΓ射线辐照对仙客来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5.1 ~(60) COΓ射线辐射剂量对出苗早晚与出苗整齐度的影响 |
3.5.2 ~(60)COΓ射线辐射剂量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5.3 ~(60)COΓ射线辐射剂量对仙客来幼苗生长的影响 |
3.5.3.1 ~(60)COΓ射线辐射剂量对仙客来幼苗高度的影响 |
3.5.3.2 ~(60)COΓ射线辐射剂量对仙客来幼苗叶片大小的影响 |
3.5.4 ~(60)COΓ射线辐射剂量对仙客来开花的影响 |
3.6 仙客来种子发芽试验研究 |
3.6.1 浸种时间对仙客来发芽率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图 |
(9)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创新之处 |
2 花文化概述 |
2.1 花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2.1.1 文化 |
2.1.2 花文化 |
2.2 中国花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
2.2.1 新石器时期 |
2.2.2 夏、商、周时期 |
2.2.3 春秋战国时期 |
2.2.4 秦汉时期 |
2.2.5 魏晋南北朝 |
2.2.6 隋唐五代时期 |
2.2.7 两宋时期 |
2.2.8 元、明、清时期 |
2.2.9 民国以后 |
3 海棠花名考 |
3.1 海棠名称辨异 |
3.1.1 杜、甘棠 |
3.1.2 柰 |
3.1.3 林檎、来禽、文林果 |
3.1.4 苹婆、苹果 |
3.1.5 海棠名称的由来 |
3.2 海棠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3.2.1 海棠花文化萌芽阶段 |
3.2.2 海棠花文化发展阶段 |
3.2.3 海棠花文化繁盛阶段 |
3.2.4 海棠花文化传承阶段 |
4 海棠花与文学作品 |
4.1 海棠花的典故与民间传说 |
4.1.1 海棠春睡 |
4.1.2 千古之谜:杜甫不咏海棠诗 |
4.1.3 艳超红白外,香在有无间——海棠香否? |
4.1.4 一树梨花压海棠 |
4.1.5 梅聘海棠 |
4.1.6 关于海棠花的其它传说 |
4.2 海棠花与诗歌 |
4.2.1 海棠诗歌概况 |
4.2.2 诗词中海棠的花色、花姿 |
4.2.3 诗词中海棠花的情境美 |
4.3 海棠花与散文 |
4.3.1《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
4.3.2 《花潮》 |
4.3.3 《老海棠树》 |
4.3.4 《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 |
4.3.5 《花未眠》 |
4.4 海棠花与小说 |
4.4.1 海棠花与古代小说 |
4.4.2 海棠花与现当代小说 |
4.5 海棠花与戏剧、电影、电视剧 |
4.5.1 海棠花与元明清戏剧 |
4.5.2 海棠花与现代戏剧 |
4.5.3 海棠花电影、电视剧 |
4.6 文学作品中的海棠花文化个案分析 |
4.6.1 苏轼 |
4.6.2 陆游 |
4.6.3 《红楼梦》中的海棠花文化 |
5 海棠花与艺术 |
5.1 海棠花与绘画艺术 |
5.1.1 写生时代的海棠绘画 |
5.1.2 写生到写意转变时期的海棠绘画 |
5.1.3 花鸟画写意风劲吹时期的海棠绘画 |
5.2 以海棠为材料的盆景、插花作品 |
5.2.1 海棠盆景作品 |
5.2.2 海棠插花作品 |
5.3 工艺品中的海棠纹样 |
5.3.1 陶瓷用品上的海棠纹样 |
5.3.2 纺织品中的海棠纹样 |
5.3.3 木制品、金石玉器中的海棠式样 |
5.4 园林艺术中的海棠花文化的体现 |
5.4.1 古典园林 |
5.4.2 园林建筑中海棠式样的运用 |
5.4.3 现代园林中海棠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
1 国际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2 国内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3 中国花卉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1 中国花卉科研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1.1 科研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推广现状 |
1.2 花卉研究 |
1.3 中国花卉科研发展总体趋势 |
2 中国花卉产业生产销售现状与前景预测 |
2.1 中国花卉总体产销现状概况与前景预测 |
2.2 中国花卉各种类生产销售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
3 中国花卉产业营销现状与趋势 |
3.1 花卉营销现状 |
3.2 花卉的运输现状 |
4 中国花卉产业体制现状 |
4.1 科研机构和协会组织 |
4.2 认证和标准体系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
1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1.1 花卉科研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1.2 花卉产品质量低 |
1.3 花卉销售各环节不成熟 |
1.4 花卉运输跟不上 |
2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2.1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2.2 哥伦比亚花卉产业成为后起之秀 |
3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解决对策 |
3.1 加强科研投入,迅速提高我国花卉科研水平 |
3.2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我国花卉产品质量 |
3.3 完善花卉销售链体系 |
3.4 花卉运输方面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花卉产业区域化布局及花卉新品种应用调查 |
1 中国花卉产业区域化布局调查 |
1.1 观赏苗木主产区 |
1.2 盆栽植物主产区 |
1.3 切花、切叶主要产区 |
2 近年来花卉新品种应用调查 |
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仙客来品种分类新法(论文参考文献)
- [1]8个仙客来品种在广州地区的生物学性状表现[J]. 李荣喜,许雯,蓝秀兰.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2]仙客来栽培技术研究[D]. 王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3]仙客来品种资源及分类概况[J]. 冷红岩. 现代园艺, 2019(09)
- [4]风信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贺功振.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5]哈兹木霉及其微生物有机肥对黄瓜土传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理[D]. 陈立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6]仙客来种质核型及其分类的研究[D]. 王爱喜.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7]3种仙客来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分析[J]. 王爱喜,冯殿齐,邢世岩,赵进红,王玉山,张丽君,牛庆霖.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2)
- [8]仙客来杂交育种研究[D]. 王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9]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D]. 姜楠南.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9)
- [10]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D]. 陈耀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