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的情感意识

谈小学数学的情感意识

◆惠聪妮陕西省周至县二曲镇辛寺小学710400

小学数学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社会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数学技能。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意识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如下认识。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意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在教学中创设让学生感觉亲切,产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意识。首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觉亲切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学习数学。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系的内容,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意识。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不但能激起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培养数感。所谓数感,就是学生对数的大小、多少、计数原则中进位值和位置值的感悟,感悟的强弱决定数感的高低。学生的数感程度直接关系,数学意识的强弱。因此,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给全班学生分组,分几个小组,每小组几个同学,每组里有几个男同学和几个女同学,哪个小组同学多,哪个小组同学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需要数学。让学生感悟这些数的大小、多少,一个数可以分成几部分,这些部分可以组合成一个数等数学现象,这种数学思维的建立,就是数学意识的初步培养。当学生有了对数的大小、多少、组织、分解的感悟后,还可以经常加以训练,让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巩固个发展。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出一个让学生数100根小木棒,看谁数的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一个地数;分组数;先数出10根捆一捆,再一捆一捆地数。数完以后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通过数数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自己发现十根十根的数比一根一根数快还不容易出错。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值的感悟,进行挖掘和整理。教师还可以问为什么十根十根数不容易出错?待学生讨论后总结说:在数数时我们给满十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十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让我们给这个数起一个名——十位。学生从逐一认数到分组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是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值的初步体会,是对学生的关于数的意识的发展。

三、重视实践。在数学教学中,一说到应用,我们的脑子里就会出现‘应用题’。看到具体的应用题上就反映该用什么“数量关系”去解答。这也是一种数学的应用意识,但这种数学意识是建立在应用题的基础上的,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信息的处理的基础上建构的,这样应用数学知识的结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很困难的。要克服这种倾向,必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实践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标签:;  ;  ;  

谈小学数学的情感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