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态反应皮肤病,变应原,IgE,免疫印迹法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论文文献综述
伍福恒,黄进梅,吴兴中,林珠玲[1](2019)在《108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统计分析1085例变态反应皮肤病患者变应原和总IgE,了解本地区患者常见过敏原的情况。方法:采用德国Mediwiss公司生产的Allergy Screen变应原免疫印迹法试剂盒(综合组),检测患者特异性变应原和总IgE。结果:1085例患者,阳性735例占67.7%。吸入性变应原以户尘螨最高425例(39.2%),其次为蟑螂107例(9.9%)、屋尘91例(8.4%)。食入性变应原以虾最高88例(8.1%),其次为蟹74例(6.8%)、腰果61例(5.6%)。总IgE浓度>100 IU/ml者482例,占44.4%。结论:本地区变应原检测结果以户尘螨、蟑螂、屋尘,虾、蟹最高,与全国不同地区变应原分布特征有显着的差异性,各地区有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变应原的筛查策略。(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8期)
刘影[2](2019)在《360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分析60项斑贴试验结果 ,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多种关联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月—2018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可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60项斑贴试验结果分析,指标包括标准变应原反应阳性例数及总阳性率,与皮损部位、性别、年龄等关系。结果 360例受试者中,斑贴试验存在阳性者共293例(81.39%),60项变应原中阳性率前5位的分别为:纺织染料混合物、芳香化合物、氧化钴、分散橙3、以及对苯二胺。结论 60项斑贴试验对于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具有相应的辅助诊断意义,较目前常用的20项斑贴试验更有使用价值,且其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宁夏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成立大会、中西医结合诊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提高班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3)
聂晶[3](2019)在《针刺治疗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毫针刺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疗效佳,通过了解目前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探讨毫针刺法对该类疾病治疗上可能发挥作用存在的相关机制,进一步让临床中西医医生了解针灸治疗的"神秘"。(本文来源于《2019首届全国湿疹皮炎皮肤过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06-27)
周昕,冯佩英[4](2019)在《真菌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部分是人体表面常驻的微生物之一。新近研究显示皮肤常驻真菌可通过影响皮肤屏障、调节皮肤免疫平衡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在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真菌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癣菌疹、荨麻疹等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介绍了国内外临床常见真菌变应原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邹琦[5](2019)在《组胺H_1受体拮抗剂与西咪替丁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组胺H_1受体拮抗剂与西咪替丁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本院88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随机信封法分组:对照组(n=44)给予组胺H_1受体拮抗剂治疗,对照组(n=44)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t=19.975,P=0.000);研究组总有效率(97.73%)高于对照组(79.55%)(χ~2=7.220,P=0.007)。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治疗中联用组胺H_1受体拮抗剂与西咪替丁可增强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5期)
陈圳伟[6](2019)在《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220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入阿伐斯汀组和左西替利嗪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比:阿伐斯汀组为90.0%,左西替利嗪组为99.09%,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阿伐斯汀组为5.45%,左西替利嗪组为3.64%,P> 0.05,均未影响治疗;停药3个月后复发率:阿伐斯汀组为11.82%,左西替利嗪组为2.73%,P <0.05。结论: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左西替利嗪的疗效明显优于阿伐斯汀,快速控制病情,促进患者康复,其预防疾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赵星云,张杰,徐宁,黄海艳,于波[7](2019)在《深圳地区25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变应原的特点及分布情况。方法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皮肤科门诊2 5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按变应原种类、年龄段、疾病种类进行分组,并对各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 5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吸入组阳性率最高的变应原是粉尘螨(32.66%),致敏级数多为3、4级,食入组阳性率最高的变应原是小虾(5.12%),致敏级数多为1、2级。0~6岁组变应原总阳性率为73.68%,7~17岁组变应原总阳性率为64.95%,18~77岁组变应原总阳性率为42.41%,不同年龄组间变应原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变应原总阳性率为36.94%,与女性患者的34.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特应性皮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其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皮肤变应原总阳性率分别为41.06%、88.41%、46.22%和40.65%,不同皮肤病间皮肤变应原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的变应原有粉尘螨、小虾。青少年及幼儿皮肤点刺阳性率高,随年龄增长食入性变应原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外源性变应原致敏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婷,牟韵竹[8](2019)在《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皮肤科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常规服用维生素、钙剂,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 0%高于对照组的62.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 01,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邱洞仙,边莉,燕晶晶[9](2018)在《玉屏风散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屏风散最早记载于宋代张松的《究原方》。该方组成只有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物,但是组方精妙,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的功效。临床以玉屏风散常作为基础方或使用胶囊、颗粒、滴丸等各种剂型治疗皮肤病,既往学者研究显示,玉屏风散既能增强肌体免疫状态,又可改善过敏性体质,抑制瘙痒等症状,故玉屏风散可以广泛应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凡是中医辨证见气虚肌腠不固者均可以考虑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药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徐景娜,张斌,曲建华,孙丽蕴[10](2018)在《482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分析60项斑贴试验结果,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多种关联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2017年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可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60项斑贴试验结果分析,指标包括标准变应原反应阳性例数及总阳性泫,与皮损部位、性别、年龄等关系。结果 482例受试者中,斑贴试验存在阳性者共467例(96.88%),60项变应原中阳性率前5位的分别为:纺织染料混合物、氧化钴、硫酸镍、苯基过氧化物以及对苯二胺。结论 60项斑贴试验对于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具有相应的辅助诊断意义,较目前常用的20项斑贴试验更有使用价值,且其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回顾分析60项斑贴试验结果 ,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多种关联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月—2018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可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60项斑贴试验结果分析,指标包括标准变应原反应阳性例数及总阳性率,与皮损部位、性别、年龄等关系。结果 360例受试者中,斑贴试验存在阳性者共293例(81.39%),60项变应原中阳性率前5位的分别为:纺织染料混合物、芳香化合物、氧化钴、分散橙3、以及对苯二胺。结论 60项斑贴试验对于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具有相应的辅助诊断意义,较目前常用的20项斑贴试验更有使用价值,且其安全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论文参考文献
[1].伍福恒,黄进梅,吴兴中,林珠玲.108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J].名医.2019
[2].刘影.360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C].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宁夏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成立大会、中西医结合诊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提高班资料汇编.2019
[3].聂晶.针刺治疗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机制探讨[C].2019首届全国湿疹皮炎皮肤过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4].周昕,冯佩英.真菌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J].菌物学报.2019
[5].邹琦.组胺H_1受体拮抗剂与西咪替丁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名医.2019
[6].陈圳伟.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9
[7].赵星云,张杰,徐宁,黄海艳,于波.深圳地区25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9
[8].刘婷,牟韵竹.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9].邱洞仙,边莉,燕晶晶.玉屏风散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8
[10].徐景娜,张斌,曲建华,孙丽蕴.482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