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赛艇教练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赛艇,教练员,现状
赛艇教练员论文文献综述
王广磊,宋旭,游永豪,刘扬[1](2016)在《国家赛艇队在役教练员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国家赛艇队在役教练员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教练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均具有运动健将及以上的运动员经历;理论学习、发表刊物、知识更新、教练员培训相对欠缺;后备人才选择,注重试训、目测及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和身体形态测试及生理机能;注重年度计划和周计划,训后恢复注重营养恢复、运动按摩等。建议,加强科技培训和理论学习。(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6年10期)
阎守扶,吴昊,黄兴[2](2013)在《赛事对赛艇教练员和运动员成就动机、主观疲劳感和教练员创新心理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地方法,对赛艇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感,运动员的主观疲劳感和教练员的创新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保持我国赛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调研主要选择了参加全运会赛艇项目的男女运动员和部分教练员,问卷选自张力为主编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结果:首先,我们从运动员成就动机得分的总体情况来看。决赛(调查Ⅱ)的得分(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17)
高建深[3](2013)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做合格赛艇教练员》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艇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能够体现团队精神的比赛项目,它主要考验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因此,这项运动对赛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赛艇教练员作为赛艇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决定了整个赛艇团队的训练水平,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一个国家的赛艇运动发展水平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对赛艇教练员的培训工作成为了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并需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完成。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教练员培训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教练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3年18期)
[4](2012)在《2011年赛艇项目初、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主办、武汉体育学院承办的2011年全国赛艇初、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于11月27-12月7日成功举办。来自四川、陕西、江苏、山东、上海、湖北等15个省市的43名教练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安排了17门课程,授课教师都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并对竞技体育工作或赛艇训练、科研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教练员,他们针对此次岗培进行了专门的备课。还第一次聘请在华执教的外国(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教练员》期刊2012年01期)
刘鹏鹤[5](2009)在《中美两国赛艇教练员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艇项目一直是欧洲国家的传统优势项目,并长期以来控制着世界赛艇比赛几乎全部席位。但近年来,非欧国家为了扩大在奥运会上的夺金面,开始在此项目上投入大量精力以求零突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就是中国和美国。从近几年来两国在世界大赛上取得的成绩来看,中国与美国仍有一定的差距。赛艇教练员是赛艇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控制部分,是决定赛艇运动训练水平的主要因素,其素质如何、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赛艇运动的发展水平。中国要想使赛艇运动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优势,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赛艇教练员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美两国赛艇教练员培养模式的特点,从中找出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为完善中国的赛艇教练员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中美两国赛艇教练员的来源大部分是有着高水平赛艇运动经历的优秀运动员。美国赛艇教练员大多数都有着高校教育培养经历。2中美两国都很重视赛艇教练员的培养工作。美国的赛艇教练员协会全面负责其教练员的培训工作,而中国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赛艇部的领导下,各级相关部门共同负责其培训工作。3中美两国赛艇教练员的培训等级都分为叁级,美国分为level i、level ii和level iii,中国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并且两国赛艇教练员都要达到一定条件的培训要求才能晋级。4中美两国赛艇教练员的培养都是主要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来完成。美国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特别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国的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仍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偏向理论的讲授。5中美两国都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赛艇网站,美国的网站为赛艇教练员培训提供了各种信息,并且可以为他国的教练员提供参考,而中国在这方面还不能满足教练员的需求。6中美两国赛艇教练员培训的内容,虽文字表述不同,但实质上基本一致。美国参加培训的教练员必须按照培训的等级要求参加一定量的实践操作,而中国在这方面与教练员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7中美两国赛艇教练员培训师资大部分都是具有高业务水平的高校教师和有高水平运动经历的教练员,同时美国的专门培训师培训师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8美国赛艇教练员培训的考核主要是根据自己实践的需要,通过达到相应的学分来完成;而中国仍是主要采用传统的考核形式,但从考核的目的来看,已向实际能力的考核方面靠近。(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09-06-01)
诸葛伟民[6](2006)在《对我国赛艇教练员赛前训练安排状况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有关赛前训练安排问题对我国部分赛艇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面访,结果发现,教练员对“赛前训练”的理解存在着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理解。科学合理地安排重大比赛前6~8周的中短期集训,对比赛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赛前训练的监控诊断系统和合理的负荷安排是决定赛前训练成效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06年04期)
黄胜初[7](2005)在《再论赛艇动力学——对FISA《赛艇教练员培训教程》动力学理论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胜初于2000年建立的双动力赛艇动力学方程进行矢量推导,结果显示,在操桨过程中人体质心的移动产生无击水动力。据此,认为国际赛艇联合会(FISA)赛艇教练员培训手册(2002年版)中,单动力赛艇动力模型衍生出的叁点错误之处。研究认为,国内生物力学界和赛艇界对赛艇动力学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应注重回桨技术的研究和训练,降低1桨中拉推桨时间比,提高1桨的划桨效率。(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12期)
李之俊,高炳宏,苟波,何聪,胡伟伟[8](2005)在《我国赛艇项目教练员对运动员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认识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赛艇项目教练关于运动员疲劳诊断和体能恢复指标体系、训练调控和机能监控等方面的认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教练员一致认为,疲劳诊断及体能恢复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非常重要;导致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产生疲劳最主要的因素是能否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体能的恢复;而教练员判断和获取运动员疲劳及体能恢复情况的途径,主要是根据经验,并能采用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治理的方法;合理营养、赛前体能保持和调整、过度疲劳的恢复问题是困扰教练员的主要问题。(本文来源于《体育科研》期刊2005年02期)
赛艇教练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地方法,对赛艇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感,运动员的主观疲劳感和教练员的创新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保持我国赛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调研主要选择了参加全运会赛艇项目的男女运动员和部分教练员,问卷选自张力为主编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结果:首先,我们从运动员成就动机得分的总体情况来看。决赛(调查Ⅱ)的得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赛艇教练员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广磊,宋旭,游永豪,刘扬.国家赛艇队在役教练员发展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
[2].阎守扶,吴昊,黄兴.赛事对赛艇教练员和运动员成就动机、主观疲劳感和教练员创新心理品质的影响[C].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3
[3].高建深.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做合格赛艇教练员[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
[4]..2011年赛艇项目初、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
[5].刘鹏鹤.中美两国赛艇教练员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6].诸葛伟民.对我国赛艇教练员赛前训练安排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
[7].黄胜初.再论赛艇动力学——对FISA《赛艇教练员培训教程》动力学理论的商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8].李之俊,高炳宏,苟波,何聪,胡伟伟.我国赛艇项目教练员对运动员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认识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研.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