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相体系论文-张彪军,赵姚云川,房岐,石凤丽,张月超

非均相体系论文-张彪军,赵姚云川,房岐,石凤丽,张月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相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均相类Fenton体系,二茂铁,磺胺二甲基嘧啶,光降解行为

非均相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彪军,赵姚云川,房岐,石凤丽,张月超[1](2018)在《光助-二茂铁/H_2O_2非均相体系降解磺胺二甲基嘧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在废水和地表水中经常检出,因其可诱导细菌菌群的抗药性而备受关注,因而亟需发展新型高效的抗生素去除技术.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二茂铁(Fc)的光助非均相氧化体系,并选取水体中广泛检出的磺胺二甲基嘧啶(SMZ)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SMZ在该体系中的降解动力学、转化途径和产物.结果表明,相对于Fc、Fc+UV、H_2O_2、H_2O_2+UV、Fc+H_2O_2体系,SMZ在Fc+H_2O_2+UV体系中呈现更好的降解效率.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OH是Fc+H_2O_2+UV体系中决定SMZ降解的最主要活性物种.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发现Fc+H_2O_2+UV体系中产生了超氧自由基阴离子,说明Fc在光照条件下可产生电子. H_2O_2接受电子后歧化产生·OH进而促进SMZ降解.采用轨道离子阱高分辨质谱对SMZ在Fc+H_2O_2+UV体系中的降解产物进行了鉴定,发现有SMZ的羟基化、脱SO_2和C—S、S—N及N—C键断裂的产物形成.水中常见溶解性组分,如DOM、Cl~-及Br~-,可淬灭·OH而抑制SMZ降解,但离子强度对SMZ在Fc+H_2O_2+UV体系中的降解无显着影响,说明该技术对于含有高盐度抗生素废水的处理仍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张彪军,赵群,房岐,李英杰[2](2018)在《磺胺吡啶在光助-二茂铁/H_2O_2非均相体系中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在地表水中广泛检出,且可诱导细菌菌群抗药性,因而发展新型抗生素的去除技术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二茂铁(Fc)良好的可逆化学特性、难溶于水、环境友好特性发展了一种光助-二茂铁/H_2O_2(Fc+H_2O_2+UV)氧化技术。以水环境中经常检出的磺胺吡啶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磺胺吡啶在该氧化体系中的降解行为。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常见的Fenton体系,磺胺吡啶在Fc+H_2O_2+UV体系中呈现出优异的降解效率。自由基淬灭实验发现·OH是主导磺胺吡啶降解的最主要活性物种。自由基探针实验证实Fc+H_2O_2+UV体系中存在电子转移过程,H_2O_2接受电子后产生·OH进而促进磺胺吡啶降解。(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李骁煦[3](2018)在《非均相体系性质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均相体系驱油在国内外油田都有成功案例,这项技术也已经成熟。但在非均质油藏条件下,水驱后含水率上升过快这一问题上不同非均相体系具有不同的控水增油机理和效果。因此在层内非均质条件下,有必要展开室内非均相体系驱油对比研究。本文选择叁种非均相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静态实验对不同浓度纳米二氧化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及改变岩心润湿性进行了评价;再对两种微球体系的吸水膨胀性、封堵条件和封堵能力进行了研究,最终筛选出适合非均质岩心的微球体系;最后对两种预交联凝胶颗粒进行膨胀性和稳定性、封堵条件以及封堵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优选出适合封堵非均质岩心的预交联凝胶颗粒体系。其次对两种膨胀后流动特征尺寸较大,强度较高的优选体系进行长岩心运移规律的研究,并与常规聚合物在长岩心中的流动规律进行了对比。最后对比叁种非均相体系在非均质油藏中的驱油效果。最终得出结论:纳米二氧硅不具备封堵大孔道的能力,其驱油方式是通过改变岩心润湿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方式剥落小油滴;微球和预交联凝胶颗粒在岩心中可以运移但它们的运移方式不同;在油藏层内非均质条件下,微球和预交联凝胶颗粒都对岩心的非均质程度有所改善,但单独注入微球或预交联凝胶颗粒体系对原油的采出程度贡献小,利用微球、预交联凝胶颗粒分别与聚合物的复配体系对控水增油的效果明显,使用预交联凝胶颗粒与聚合物的复配体系在水驱后采出程度能提高23%,使用微球与聚合物的复配体系在水驱后采出程度能提高29.3%。(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解恒参,赵晓倩,刘辉,陈宏振,王军强[4](2017)在《非均相体系中有机混合物光催化氧化的表观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对不同光催化剂下的造纸废水进行了光催化氧化处理,并采用COD值代替污染物浓度对其表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照分析了化纤废水、肝素废水的光催化氧化动力学.实验在非均相体系下光催化氧化降解了苯酚,并采用GC-MS对产物进行了分离分析.最后,还进行了太阳光光催化氧化的研究,发现太阳光能使有机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30%.结果表明:非均相体系中光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混合物的反应属于一级表观动力学,此体系中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与其种类和光催化剂的选择无关,且多元掺杂光催化剂更适合有机混合物的有效降解,并认为环境介质(水、汽和有机溶剂)的极性决定着污染物氧化产物的种类和氧化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叶志斌,沈招弟,陈梅金,林金火,邓毅[5](2016)在《加料方式对非均相体系反应挤出接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转矩流变仪反应挤出制备聚丙烯接枝腰果酚(PP-g-cardanol),考察聚丙烯(PP)、单体腰果酚和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按不同的原料组合和加料顺序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的螺筒对反应产物接枝率和聚丙烯主链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分开加料,混合均匀的PP和腰果酚先从加料口1加入,引发剂随后从加料口2加入的加料方式提高了引发剂的引发效率,制得的PP-g-cardanol接枝率最大,PP主链降解较少,熔体流动速率和毛细管流变性能均较好.(本文来源于《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陈增萍[6](2016)在《非均相体系荧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中的化学计量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非均相体系中存在的散射物质的散射效应和吸光物质的吸收效应严重影响待测荧光物质荧光光谱信号的形状和强度,使得现有的荧光化学/生物传感理论和技术不适用于非均相体系的定量分析。本研究小组针对非均相体系荧光/化学生物传感定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1-3】。本文在总结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均相体系荧光传感定量分析理论和模型,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了多个新型荧光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多个复杂非均相体系中待测物质的准确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五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期刊2016-07-01)

徐龙[7](2016)在《微生物多糖的增粘特性与对非均相体系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温高盐及地质条件复杂的油藏环境中,化学驱常用驱油用剂的效用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导致原油采收率迅速下降。大部分改良后的驱油剂虽然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耐温耐盐能力,但是仍存在着对地层不利的缺陷。因此,寻求到在高温高盐及地质条件复杂油藏条件下仍具有良好性能的驱油用剂,提高油田采油率,是保证我国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油田提高采收率出发,提出可用于驱油的环境友好型、可再生微生物多糖类聚合物,研究了其水溶液的增粘性、凝胶化及耐温耐盐性;探讨了适合复杂地质条件油藏的非均相体系(纳米乳液、泡沫)的稳定性;阐述了微生物多糖聚合物对非均相体系的作用机制。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不同无机阳离子(Na~+、K~+、Ca~(2+)和Al~(3+))对微生物多糖(Welan、Xanthan和Gellan)及其复合体系增粘性的影响。无机盐环境中,Welan溶液的表观粘度和粘弹性均有所降低,而Al~(3+)和K~+可分别促进Xanthan和Gellan的凝胶化,增强体系的表观粘度和粘弹性。在Na~+、K~+及Ca~(2+)溶液中,Welan/Xanthan复合体系的粘度保留率均高于单一组分;在Ca~(2+)溶液中,Welan/Gellan复合体系的粘度保留率也均高于单一组分。Welan复合体系在盐溶液中的协同作用可抵抗单一组分粘度的损失,保持体系的增粘性能。论文第叁部分研究了新型微生物多糖Diutan水溶液的增粘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溶液中Diutan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形成分子聚集结构,并提出Diutan水溶液的增粘机理。在较高矿化度盐溶液中,当温度从298K升高到348K时,Diutan溶液的粘度保留率基本不变。Diutan溶液的动态模量和浓度呈指数关系,表明Diutan溶液内部有凝胶结构形成。Diutan的凝胶性质既对温度不敏感,也不受Na~+、Ca~(2+)阳离子环境的影响。研究认为Diutan优异的抗温抗盐性主要归功于其完美的双螺旋构型、侧链空间分布位置及其较强的持水能力。论文第四部分研究了微生物多糖Diutan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的增粘性,并和两种传统的油田驱油用剂(Xanthan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iutan溶液的稳态剪切粘度和动态模量受高温和高盐的影响较小,而Xanthan和HPAM在高温和高盐条件下分别有明显降低。Diutan粘度依赖于剪切速率的大小,而与剪切时间和老化时间关系不大。流动实验表明Diutan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其流度控制能力及降低多孔介质渗透率主要由于吸附和捕集。高温高盐条件下,Diutan和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在保持较高粘度、粘弹性的同时,又能达到较低的界面张力水平。稠油驱替实验中,Diutan驱油效率均高于Xanthan和HPAM,Diutan/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率高于单一Diutan驱,表明Diutan和表面活性剂复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形成一种新型耐高温高盐二元驱油体系。论文第五部分通过恒温反相乳化法制备出纳米乳液,研究了纳米乳液的长期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同时考察了微生物多糖Diutan对纳米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相含量(质量分数)为70%时,制备稳定纳米乳液的所需的最佳剂油比为1:4。固定剂油比为1:4,制备稳定纳米乳液所需的最高水相含量为80%。可以通过调节剂油比及水相含量来实现对纳米乳液热稳定性的可控性。纳米乳液稳定表观粘度与乳化剂含量成正比,而与水相含量呈反比关系。Diutan可以增大纳米乳液零剪切粘度及稳定表观粘度,并能够起到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纳米乳液体系稳定的作用,而且Diutan的网络结构能够有效地支撑起水包油液滴,增强纳米乳液的粘弹性质,形成粘弹性纳米乳液。论文第六部分研究了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S的泡沫性质及微生物多糖Welan对AES泡沫体系稳定性的作用。研究表明:Welan/AES复合体系的起泡性和稳泡性均优于其单一组分。在复合体系起泡过程中,AES和Welan的最佳起泡浓度分别为1000mg?L~(-1)和80mg?L~(-1)。在气液界面,AES和Welan存在竞争性吸附。Welan/AES复合体系的动态模量和浓度之间存在指数关系,表明复合体系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网络结构。较高的界面弹性更有利于减少泡沫的聚并和界面膜的破裂,AES和Welan之间的氢键作用及范德华力会阻碍AES分子从体相向界面的扩散。Welan/AES界面网络的形成及其双螺旋体拉链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泡沫液膜抗扰动和变形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王洪江[8](2016)在《非均质条件下非均相体系驱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驱油剂和凝胶颗粒调剖剂在油田“控水稳油”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聚合物溶液在高温、高矿化度以及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中扩大波及能力有限,预交联颗粒悬浮、注入性差,凝胶调剖剂无法实现大剂量注入、工艺比较复杂等问题,研制出了兼有凝胶和水溶性高分子双重特性的非均相体系。本论文对非均相体系的溶液性能以及非均相体系在均质条件和非均质条件下的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此类驱油剂的研发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非均相体系是一种拥有凝胶和聚合物双重特性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支化链,高分子支化链具有增粘水化层的作用。通过对非均相体系的溶液性能研究发现,由溶液特性证实非均相体系是由粘弹性颗粒及粘稠液体组成的,由溶液性能发现非均相体系具有一定的流变性、粘弹性,且颗粒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同时非均相体系的目数对其流变性影响较小,机械剪切对非均相体系的流变性影响较小,而射孔孔眼剪切对非均相体系的流变性影响较大。本文设计开展研究非均相体系在一维均质模型中的驱替规律研究,通过研究非均相体系在一维均质模型中的注入性、匹配性、流度控制、产出液及采收率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压力曲线及颗粒粒径变化证实非均相体系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呈现出“堆积堵塞→压力升高→变形运移”交替堵驱的运移方式;②通过流度控制及匹配性证实非均相体系只有与多孔介质的孔喉相匹配时,才能建立起适宜的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提高采收率能力最高,调剖封堵效果最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颗粒与孔喉的匹配性;③通过产出液发现非均相体系在经历多孔介质剪切之后,颗粒粒径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弹性模量减小,粘性模量增加,产出液以粘性模量为主。通过考察非均相体系在非均质条件下的驱替规律研究发现:①非均相体系在层间非均质模型、平面非均质模型中可以明显降低高渗透层含水率,增加中、低渗透层的吸液量,起到较好的调剖效果;②30~50目非均相体系可以明显的提高中、低渗透层的采收率,而100~150目非均相体系由于颗粒粒径有限,可以明显的提高高渗透层的采收率;③通过非均相体系在叁维物理模型中的含油饱和度研究发现非均相体系在叁维物理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扩大波及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6-06-01)

张宇姣[9](2016)在《基于液液非均相体系的混沌微混合器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机电技术在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境工程等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相应的设备仪器也朝着微型化与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微混合器作为微流控芯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混合效率高、易加工与控制、成本较低和集成性好等优点,因此微混合器结构的开发设计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在微尺度条件下流体流动呈层流状态,流体混合主要依靠扩散作用,为达到快速高效混合的目的,将混沌混合机理引入微混合技术并形成了如鲱鱼骨形、叁维折迭形和锯齿形等各种结构的混沌微混合器。本文基于液液非均相体系中液滴的形成与融合技术,将待混合的试剂包裹在液滴内部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混合区域,在液滴内循环以及微通道壁面剪切作用下诱发内部混沌混合效应,因此可达到快速高效混合的效果。本文针对液滴式微混合器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十字型微通道中液滴的形成和融合过程,为研究液滴内部的混合过程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十字形微通道模型模拟水油两相流,研究形成稳定液滴流的参数条件和不同流型的分析控制。分别研究两相流速、流体粘度和表面张力对形成液滴大小的影响情况,达到可以通过调整流体参数控制形成液滴大小与形成时间的目的。(2)建立叁种不同结构的微混合器模型,分别为直通道、V形和U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形通道微混合器,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F)和标量方程法(UDS)模拟微混合器内的混合过程。利用标量示踪剂浓度分析的方法比较叁种微混合器的混合效果,并且通过分析内部压降大小分析比较各自的能量消耗情况。此外,分析研究各微混合器中液滴内部的混合情况以及混合机理。(3)对V形微混合器内的混合机理以及结构优化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微混合器各结构参数对混合度以及压降大小的影响,优化该混合器结构使其满足高效混合同时节省能耗的要求。由于流体物性参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液滴内的混合效果,分别研究了水含率、雷诺数以及毛细力准数对V形微通道混合效率的影响。(4)利用高速摄像机、微量注射泵以及十字型微通道芯片搭建实验平台,观测油包水液滴的形成和融合过程,并探究流体参数(两相流速比、连续相粘度)对形成液滴大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照分析,得出二者有较好的吻合度,且实验与模拟结果所得液滴大小随物性参数的变化趋势一致。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利用液滴式微混合器进行试剂混合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也为微混合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操作参数的设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5-26)

凡俊琳,赵文恩[10](2016)在《非均相体系高取代度羟乙基纤维素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500 L反应釜中,以精制棉为原料,在500 L反应釜中,以87.7%异丙醇-水为溶剂,采用一步碱化分步中和分步醚化工艺制备羟乙基纤维素(HEC)。通过色谱法测定所制备HEC的摩尔取代度MS。以纤维素质量为1,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对碱量、溶剂量、醚化剂加入量进行优化,得到制备高取代度HEC最佳工艺条件为:碱量为0.3,溶剂量为9,环氧乙烷量为1.0。经红外和13C质谱法对所得HEC进行定性分析,并与商品级Dows 250型HEC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制备出的产品为羟乙基纤维素,取代度MS为2.2~2.9,达到与取代度为2.2~2.4的商品级Dows 250型HEC产品相同的质量标准。将该HEC用于乳胶漆的制作,对乳胶漆的成膜性、流平性均有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6年01期)

非均相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生素在地表水中广泛检出,且可诱导细菌菌群抗药性,因而发展新型抗生素的去除技术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二茂铁(Fc)良好的可逆化学特性、难溶于水、环境友好特性发展了一种光助-二茂铁/H_2O_2(Fc+H_2O_2+UV)氧化技术。以水环境中经常检出的磺胺吡啶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磺胺吡啶在该氧化体系中的降解行为。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常见的Fenton体系,磺胺吡啶在Fc+H_2O_2+UV体系中呈现出优异的降解效率。自由基淬灭实验发现·OH是主导磺胺吡啶降解的最主要活性物种。自由基探针实验证实Fc+H_2O_2+UV体系中存在电子转移过程,H_2O_2接受电子后产生·OH进而促进磺胺吡啶降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相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彪军,赵姚云川,房岐,石凤丽,张月超.光助-二茂铁/H_2O_2非均相体系降解磺胺二甲基嘧啶[J].环境科学.2018

[2].张彪军,赵群,房岐,李英杰.磺胺吡啶在光助-二茂铁/H_2O_2非均相体系中的降解[J].云南化工.2018

[3].李骁煦.非均相体系性质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4].解恒参,赵晓倩,刘辉,陈宏振,王军强.非均相体系中有机混合物光催化氧化的表观动力学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叶志斌,沈招弟,陈梅金,林金火,邓毅.加料方式对非均相体系反应挤出接枝的影响[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

[6].陈增萍.非均相体系荧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中的化学计量学理论及应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五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2016

[7].徐龙.微生物多糖的增粘特性与对非均相体系的作用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8].王洪江.非均质条件下非均相体系驱替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

[9].张宇姣.基于液液非均相体系的混沌微混合器研究与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6

[10].凡俊琳,赵文恩.非均相体系高取代度羟乙基纤维素的制备及表征[J].现代化工.2016

标签:;  ;  ;  ;  

非均相体系论文-张彪军,赵姚云川,房岐,石凤丽,张月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