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学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庆奥林匹克花园,水体景观,规划设计,环境学问题
环境学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华[1](2008)在《重庆奥林匹克花园水体景观规划中的环境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城市水体景观的营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有些水体景观在营建过程中仅考虑单个水体的景观效果,忽视水系统的建设,致使建成后的水体缺少自身维护、循环的能力,水生态系统极不稳定,水质和水量也得不到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效果也大为降低。因此,要保证水体景观的可持续性,需从中尺度上即小流域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水环境现状,从而对水体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本文采用系统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针对重庆市奥林匹克花园水体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环境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重庆奥林匹克花园居住区所处的小流域自然地理现状、居住区中湿地景观和水库的水量平衡、营养物质的输入输出状况和沉积物的输入状况,然后以达到系统可持续性为设计目标,进行水体景观设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与实验分析,重庆奥林匹克花园水系主体部分由池塘、湿地景观和水库叁个水体景观构成,其中湿地景观和水库是居住区内重要的水景观资源,湿地景观水面面积约2.2hm~2,水库水面面积约8.5hm~2。流域内有紫色土、暗紫色土、黄泥土和紫色石骨子土四种土壤类型。其中,紫色土多分布在流域山体下部,占该流域面积比例的59%左右,为主要的土壤类型;流域内植被类型主要为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植物生长型比例为乔灌比1:3,常绿落叶比为1:4。(2)通过水量平衡分析,重庆奥林匹克花园湿地景观输入水量24.3×10~4m~3,输出水量10.7×10~4m~3,输入水量能够满足湿地景观水量需求。设计泄洪口对湿地景观多余的水量排出,增加系统水体更新,湿地景观水体更新周期为268天,能够满足1:1的水体交换指标。重庆奥林匹克花园水库输入水量78.1×10~4m~3,输出水量32.62×10~4m~3,每年用于水库交换的水量45.48×10~4m~3,水库的交换周期为575天,大于1:1的水体交换指标,水库的输入水量仅能满足较小的水体交换,水库有发生水体富营养化或增加富营养化程度的可能。(3)通过对重庆奥林匹克花园水体景观的输入水水质监测的方法来考察水体营养物质平衡状况。湿地景观和水库输入水水质均呈中度污染状态,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有机物含量呈中度污染状态。重庆奥林匹克花园湿地景观和水库水质较差。因此,从整个小流域角度出发,结合居住区水系和集水区,对湿地景观和水库通过外部控制、内部控制结合的生态设计来调节污染物输入输出,从而保障水体景观水质。(4)重庆奥林匹克花园小流域山体有土壤侵蚀现象,其中A区为微度侵蚀,G、H、L区为中度侵蚀,其它区为轻度侵蚀。每年有148.16t泥沙输入湿地景观,331.09t泥沙输入水库,这些泥沙中的大部分在水体中沉积下来,长久泥沙沉积使居住区水体景观有水面面积减少甚至消失的危险。采用植被恢复工程为主,结合淤地坝和挡渣墙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以将泥沙控制在土壤侵蚀和转运的阶段,减少水体中沉积物的输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5-20)
高洁[2](2006)在《大熊猫运动和齿系骨骼系统功能形态学分析及所反映的环境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其栖息地受人为干扰呈破碎化分布,其种群分散分布在陕西秦岭,四川岷山,邛崃山,大小凉山等山系中,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缺乏基因交流;其种群各自生活的环境又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有所差别,因而在长期的种群进化过程中导致不同种群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在生活习性,营养策略上有所分化,进而导致在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表现。根据形态和功能的统一性,研究大熊猫运动和齿系骨骼系统的形态功能学结构,并结合其野生状态下相关的生态学特征(包括生境选择、觅食生态等),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有效保护大熊猫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以往的研究对大熊猫骨骼形态作了详尽的描述,对探讨齿系特征与其食性间的相关性研究仅局限在种群年龄结构的确定上。但对不同种群在骨骼及牙齿形态上适应不同环境与不同主食竹种的相关性上研究比较少。本文拟通过对陕西、甘肃、四川叁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大熊猫运动骨骼系统及牙齿作对比研究,分析其形态结构与其栖息地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希望在这方面有新的收获;并进一步从骨骼形态方面分析方盛国利用遗传测序及骨骼分析方法提出的秦岭大熊猫亚种的观点。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对地理隔离种群骨骼及牙齿形态的比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亚种形成理论,从功能形态学方向探讨秦岭大熊猫亚种的确立。(2)通过对不同种群不同年龄大熊猫牙齿解剖学特征的测量,结合大熊猫取食生态学的研究,探讨其对食性的适应性。(3)通过对四肢骨骼形态指数分析探讨大熊猫对生境选择的适应机制。 1.对大熊猫头骨量度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各主因子中有效指标进行归并,作为影响鉴定特征的最主要性状因子:第一主因子代表了头骨整体长宽和颧弓形态的变量;第二主因子代表矢状嵴间沟和颅基底变量;第叁主因子代表矢状嵴长度、额窦纵长;第四主因子代表人字嵴变量;第五主因子颧弓前端与齿列长轴夹角、腭前孔后缘至硬腭后缘长、眶上孔颅长。 2.通过对大熊猫牙齿、头骨形态特征与其它地区的比较分析,头骨全形的大小秦岭和岷山接近,邛崃山则较大;秦岭大熊猫吻部较短,岷山和邛崃山相似,(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6-06-01)
环境学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熊猫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其栖息地受人为干扰呈破碎化分布,其种群分散分布在陕西秦岭,四川岷山,邛崃山,大小凉山等山系中,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缺乏基因交流;其种群各自生活的环境又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有所差别,因而在长期的种群进化过程中导致不同种群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在生活习性,营养策略上有所分化,进而导致在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表现。根据形态和功能的统一性,研究大熊猫运动和齿系骨骼系统的形态功能学结构,并结合其野生状态下相关的生态学特征(包括生境选择、觅食生态等),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有效保护大熊猫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以往的研究对大熊猫骨骼形态作了详尽的描述,对探讨齿系特征与其食性间的相关性研究仅局限在种群年龄结构的确定上。但对不同种群在骨骼及牙齿形态上适应不同环境与不同主食竹种的相关性上研究比较少。本文拟通过对陕西、甘肃、四川叁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大熊猫运动骨骼系统及牙齿作对比研究,分析其形态结构与其栖息地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希望在这方面有新的收获;并进一步从骨骼形态方面分析方盛国利用遗传测序及骨骼分析方法提出的秦岭大熊猫亚种的观点。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对地理隔离种群骨骼及牙齿形态的比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亚种形成理论,从功能形态学方向探讨秦岭大熊猫亚种的确立。(2)通过对不同种群不同年龄大熊猫牙齿解剖学特征的测量,结合大熊猫取食生态学的研究,探讨其对食性的适应性。(3)通过对四肢骨骼形态指数分析探讨大熊猫对生境选择的适应机制。 1.对大熊猫头骨量度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各主因子中有效指标进行归并,作为影响鉴定特征的最主要性状因子:第一主因子代表了头骨整体长宽和颧弓形态的变量;第二主因子代表矢状嵴间沟和颅基底变量;第叁主因子代表矢状嵴长度、额窦纵长;第四主因子代表人字嵴变量;第五主因子颧弓前端与齿列长轴夹角、腭前孔后缘至硬腭后缘长、眶上孔颅长。 2.通过对大熊猫牙齿、头骨形态特征与其它地区的比较分析,头骨全形的大小秦岭和岷山接近,邛崃山则较大;秦岭大熊猫吻部较短,岷山和邛崃山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学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孙华.重庆奥林匹克花园水体景观规划中的环境学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高洁.大熊猫运动和齿系骨骼系统功能形态学分析及所反映的环境学问题[D].西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