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膝关节角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内翻角度,后足力线角度
膝关节角度论文文献综述
刁乃成,郭艾,喻飞,杨波,马立峰[1](2019)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对患者后足力线角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患者后足力线角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35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均为膝内翻、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拍摄双下肢全长负重正位及后足力线X线片,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膝内翻角度和后足力线角度的变化。根据术前后足力线内外翻状态将患者分为后足外翻组(105例)和后足内翻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内翻角度和后足力线角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135例患者中,总体膝内翻角度由术前内翻-9. 34°±5. 69°减少为术后内翻-2. 34°±2. 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后足力线由术前外翻2. 89°±3. 91°减少为术后外翻0. 78°±3. 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分组分析显示,后足内翻组膝内翻角度由术前内翻-5. 69°±3. 39°减少为术后内翻-1. 34°±2. 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后足力线角度由术前内翻-1. 95°±1. 43°增大为术后内翻-3. 71°±2. 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后足外翻组膝内翻角度由术前内翻-10. 38°±5. 80°减少为内翻-2. 62°±2. 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后足力线角度由术前的4. 27°±3. 24°减少为术后2. 06°±2. 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结论随着膝内翻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内翻的纠正,总体后足力线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对于术前存在后足外翻的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其后足力线角度的度数会减少;对于术前存在后足内翻的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其后足内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王体惠,王旭,王晓露,陈继良,吴锦清[2](2019)在《术前MRI测量对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准确性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准确性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术前未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设为综合组,将术前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设为MRI测量组,每组26例。综合组根据外科通髁线(sTEA)及Whiteside线确定股骨后髁截骨线;MRI测量组通过MRI影像图片测量股骨后髁轴线(PCL)与sTEA线的夹角(即PCA角),术中根据PCA角行股骨后髁截骨。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采用同一手术入路,截骨顺序相同,人工膝关节假体种类及手术步骤相同。术后行CT轴位像测量PCA角,统计分析两组术后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安放的准确性。结果综合组股骨外旋角度安放不良率8.6%,MRI测量组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测量组股骨平均外旋角度为4.8°±2.1°。结论通过MRI测量发现股骨后髁外旋角存在差异,基于术前MRI测量的PCA角行股骨后髁截骨可明显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的准确性,提高全膝关节置换的精准度。(本文来源于《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巍[3](2019)在《膝关节屈曲角度对截石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护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膝关节屈曲角度对截石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筛选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术中需取膀胱截石位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为A、B、C叁组,A组21例,术中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130°;B组23例,术中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110°;C组18例,术中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90°;术中均在超声仪器下监测叁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叁组采用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5 min后,A组患者股静脉直径低于B、C两组(P<0.05);而A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量、血流速度均高于B、C两组(P<0.05),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据研究显示,膀胱截石位手术,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3期)
戴繁林,胡立新,王小武,田大为,李刚[4](2019)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面置入角度与假体中远期磨损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面置入角度与假体中远期磨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9—2015-04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患者均因股骨假体组件矢状位放置角度异常导致胫骨平台聚乙烯垫片立柱异常磨损而断裂,具有膝关节翻修手术指证。于标准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前方皮质线与股骨假体前髁线之间的夹角β,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与确定需要行翻修术的间隔时间即为假体使用寿命T,对变量β与变量T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3例β角为14.1°~29.5°(17.16±4.04)°,T值为36~158(90.64±25.24)个月,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β角与T值呈负相关(r=-0.851,P <0.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在矢状面的置入角度会影响假体使用时间,矢状面上股骨假体前髁线与股骨干前方皮质夹角越大则假体使用寿命越短。(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马越,丁浩[5](2019)在《人行走过程中膝关节角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人行走时膝关节角度的记录和分析,研究其稳定性、左右对称性和不同人之间的差异性,为步态识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采集20位研究对象以步长为最舒适以及50、60、70、80、90cm行走时膝关节角度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发现,以相同步长行走时同一人膝关节角度特征稳定;一些个体左、右膝关节角度存在对称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不同人之间差异明显。结论本研究证明同一人行走时膝关节角度特征具有稳定性,不同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为认定和排除特定人提供理论支撑,为步态识别提供依据,也为研究人的行走运动特征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刑事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黄永宝,罗盛源,梁广[6](2019)在《股骨侧假体与胫骨平台角度对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387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置换关节数、手术时间、术前关节活动度、术前最大屈膝度、术前美国特种医院(HSS)评分、术前疼痛评分、伴随疾病、个人史、康复介入时间、术后1 d疼痛评分、胫骨平台后倾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术后1年患者关节活动度为因变量,其他参数为自变量行秩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观察上述指标与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90°的相关性。结果术前HSS评分为(47±10)分,术后1年HSS评分为(8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 820,P <0. 01);术前关节活动度为(86±7)°,术后关节活动度为(1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058,P <0. 01)。性别、术前关节活动度、术前最大屈膝度、术前HSS评分、胫骨平台后倾截骨角度与膝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P <0. 05);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术前疼痛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康复介入时间、术后1 d疼痛评分、股骨假体屈曲度与关节活动度呈负相关(P <0. 05);手术时间、吸烟、饮酒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无显着相关性(P> 0. 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后倾截骨角度、股骨假体屈曲角、术前疼痛评分、术前关节活动度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后1年关节活动度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股骨假体屈曲角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呈负相关,胫骨平台后倾截骨角度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相昌鑫,纪斌平,陈维毅,王长江,郭媛[7](2019)在《不同偏移角度荷载下膝关节假体接触压力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后因为假体的失效部分患者的满意程度不高。造成膝关节假体早期失效的原因有高分子聚乙烯垫衬的早期磨损、假体松动与假体失稳,且均与假体的接触压力有关。目的:分析在步态过程中,载荷偏移角度对胫骨垫衬上接触压力、面积和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膝关节假体的模型导入到Abaqus叁维有限元软件中,将步态过程中的轴向载荷偏移0°,1°,2°,3°,4°,5°和6°形成7种不同工况,研究不同工况下胫骨垫衬上的接触压力、面积与接触压力分布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在步态过程中,高分子聚乙烯垫衬上的接触压力随载荷偏移角度的增加而增加;(2)随轴向载荷向外侧偏移,胫骨垫衬与内侧髁的接触面积减少,与外侧髁的接触面积增大;(3)通过接触压力分布云图发现,接触位置逐渐向胫骨垫衬边缘移动,在胫骨垫衬与外侧髁接触位置产生了应力集中现象;(4)结果表明,下肢对线不齐造成的载荷偏移会引起高分子聚乙烯垫衬上的接触压力明显增大,改变原本的接触面积和接触位置,易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如果膝关节假体长期处于上述不良的力学环境之中,会造成膝关节假体的失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8期)
陈冠宏,马金朋,王英振,李洪彪,赵留静[8](2019)在《内轴膝关节系统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对术后功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轴型(MP)膝关节系统中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随访40例老年女性单侧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单侧TKA手术病人(术中均采用MicroPort公司MP膝关节2号Advance stature假体),随访时间至少4个月,记录病人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手术评分表(KSS)评分、胫骨平台PSA等指标,分析不同胫骨平台PSA角度病人术后ROM的差异,以及BMI、术前ROM、术前KSS评分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术前膝关节ROM、术后胫骨平台PSA、术前KSS评分与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呈正相关(r=0.389~0.825,P<0.05),BMI与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呈负相关(r=-0.623,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为5°~7°病人术后功能恢复最优。结论病人BMI增高不利于TKA后功能恢复,较高的术前ROM和KSS评分有利于术后的功能恢复;术后胫骨平台PSA 5°~7°有可能是MP膝关节系统的最适宜PSA。(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辉霞,林妙君,张细顺[9](2019)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专用角度抬高架的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作一种膝关节置换术后初期方便患者抬高下肢、后期利于患者膝关节康复训练的专用角度抬高架。方法膝关节置换术后专用角度抬高架主要由1块支撑底板,3块可调节板(大腿板、小腿板及足板),固定装置及活动绳构成的叁角形装置,底板设有角度槽,供可移动的小腿板末端卡入,起到可按需调节角度的作用;大腿及小腿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牵引绳的连接孔,用于活动后固定患肢于功能位;足板设置有牵拉绳,供自主活动用。主要材料为木板、海绵垫、皮质包布、可调节绳及活页。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后专用角度抬高架能实现术后准确抬高患肢、辅助自主训练和静止时固定于功能位的目的,具有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实用、经济环保、自主训练、功能位休息等优点。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专用角度架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初期可按需抬高角度以减少伤口引流量、手术后期可辅助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邵龙[10](2019)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与旋转对线的数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侧假体的界面覆盖受到骨准备、植入技术及假体设计等因素的影响,但对相关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多因素作用下假体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并且当前主流假体系统的设计特征大多基于西方人的研究数据,缺乏国人的解剖学参数和假体设计改进依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本地区人群样本双下肢叁维模型并实施虚拟手术,首先评估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旋转对线对界面覆盖的影响;然后通过图形拟合获得截骨层面解剖学特征并采用图像配准算法对基于界面轮廓的一般多边形最优配准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界面覆盖条件下假体系统内的应力分布情况,以期为临床手术和优化假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对1名正常成年人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和双膝关节MRI扫描,对3具新鲜尸体进行双膝关节CT扫描,获取二维图像,将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叁维重建软件Mimics 17.0,重建出包含骨、半月板、韧带的膝关节仿真模型和双下肢叁维数字模型。在重建过程中以默认骨组织阈值为基准,额外选择阈值为(+50)HU,(-50)HU和(-100)HU的叁组重建阈值重建叁维模型,评价分割阈值选择对重建模型数据的影响。2.对3具新鲜尸体6个膝关节标本进行胫骨侧截骨操作,分别测量胫骨平台与腓骨小头上缘截骨水平的几何参数,与利用CT重建所获得叁维模型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评价叁维模型测量的准确性。3.对55名正常成年人(纳入101膝)进行双下肢CT扫描并进行叁维重建,以空间向量计算法进行精确的虚拟截骨手术,取得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下(0、3、5、7度)的截骨轮廓;对Gemini假体系统的对称型和解剖型胫骨试模进行X线扫描和数字化处理;采用人工配准的方式取得不同胫骨假体试模在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与特定旋转对线下各象限区域的界面覆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4.通过图形拟合表征本地区人群胫骨叁维重建样本在截骨水平的一般解剖学特征并进行测量,分析Gemini和[E]8两套假体系统设计对本地区人群的涵盖情况。利用一致性点漂移算法对基于界面轮廓的一般多边形最优配准问题进行求解,分析趋近最大化覆盖条件下四款胫骨侧假体的自由旋转对线和植入定位情况。5.利用已完成重建的膝关节仿真模型和双下肢叁维数字模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进行标准虚拟截骨和Open Knee假体系统安装。将各部件导入Geomagic 2012完成模型优化与实体化,在Hypermesh 14.0中进行网格划分,定义各部件的材料属性,确定载荷和边界约束,建立有限元静力分析模型。6.通过保留与去除自然膝中部分附属结构、装配假体系统于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下(0、3、5、7度)的膝关节模型以及改变胫骨侧假体的界面覆盖,在Optistruct 14.0中分析周围附属结构对自然膝应力分布的影响,比较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骨-假体界面覆盖条件下膝关节假体系统内的应力分布变化。结果1.重建模型表面积随着阈值选择值的加大而逐渐增大,默认阈值和基于默认阈值±50HU两组的表面积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与默认阈值-100HU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一致性检验分析显示基于尸体标本实际测量和基于CT叁维重建测量的两种方法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1,平均误差为1.34±0.97%。2.随着后倾角度的加大,胫骨截面平均面积随之加大,并且不管任何后倾角度下,男性的平均截面积均大于女性。当后倾角度在0-7度变化时,Insall对线的平均覆盖率为85.19%到87.22%,Akagi对线为83.21%到85.96%,均随着后倾角度加大而加大,且前者的平均覆盖率始终较高,差值范围为1.26%到2.22%(p<0.001)。此外,5度与7度后倾截骨下的平均覆盖率比0度与3度均有显着性升高。当使用对称型或解剖型试模时,采用后倾5度或7度截骨,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以及后外侧区域内的平均缺损率和悬挂率差异都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除使用解剖型试模下的后外侧区域。3.男性平均界面覆盖率要显着高于女性,仅在采用对称型和解剖型假体在0度后倾加Akagi对线下以及采用对称型假体在0度后倾加Insall对线下两者差异不大。当采用Insall对线在5度与7度后倾截骨时,不管使用哪种假体,男性的后叉韧带止点区域面积始终较女性小并且在后内侧区的缺损率也较女性大。相比男性,女性的前内侧区存在较多缺损并伴随着较少的悬挂。在采用7度后倾时,在对称型试模下女性的前外侧相比男性存在显着悬挂,而在解剖型试模下男性的前内侧悬挂较女性显着。4.本地区人群样本双下肢叁维模型中所有胫骨截骨面的平均横径为77.7±6.6mm,平均前后径为46.8±4.0mm,平均内侧前后径为46.2±4.2mm,平均外侧前后径为44.5±4.1mm。男性的相关数据均显着大于女性,但其横径与前后径比值平均为1.66±0.04,内外侧前后径比值平均为1.04±0.07,均无显着男女差异。内侧平台前后径较外侧平台前后径平均长1.8±3.0mm,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并且内侧与外侧平台前后径有着显着的正相关。此外,存在15例外侧平台前后径大于内侧,24例内外侧平台的前后径相差在2mm以内,两者占到了总数的37.9%。5.本研究中胫骨试模对本地区人群样本截骨面内外侧前后径和相应比值的涵盖上,解剖型设计优于对称型;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外侧前后径小于45-50mm的试模在设计时应扩大其内外侧前后径的差异,相反对于大于45-50mm的试模,则相应减小差异。在胫骨试模对截骨面横径与前后径,及其相应比值的涵盖上,解剖型设计优于对称型。回归分析显示当前试模应减小横径绝对值以及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当前为1.8)以更符合本地区人群样本。6.采用算法求解趋近最大化覆盖配准下,仅23%的胫骨试模处于旋转不良的位置且每款假体的旋转不良例数相近。算法配准下的总体平均覆盖率为85.62±3.65%,Gemini假体的平均覆盖率要显着低于[E]8假体。算法配准下的胫骨试模总体平均旋转角度,相较于Insall对线为-0.73±4.53度。算法配准下的胫骨试模前后轴平均占腱百分位由髌腱内侧起算为26.95±14.71%,处于髌腱中内1/6到中内1/3的位置但个体差异较大。7.模拟人自然站立下,股骨在保留侧副韧带和腓骨与去除以上结构时应力变化情况不大,其局部最大应力均位于股骨距和股骨干中下叁分之一的前内侧;胫骨在去除腓骨和侧副韧带时,其主要应力集中在中下叁分之一处,以内侧为主;胫骨平台与半月板的最大应力和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在内侧。腓骨对胫骨骨干的应力分布有较大影响,但侧副韧带与腓骨等附属结构的存在与否对关节间隙与关节面应力分布的影响不大。8.在简化的膝关节模型中模拟关节置换显示,当截骨后倾角度在0至7度变化时,股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在3度后倾时最大为123MPa,在5度后倾时最小为15MPa,随着后倾角度的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大,应力分布从相对均匀转向外侧集中;而聚乙烯垫片的峰值Von Mises应力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从11MPa增大到29MPa,分布区域变化不大,以后外侧集中为主,但应力集中点随着后倾增大而逐渐减少;胫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加从15Mpa增加到17Mpa,应力集中区主要在胫骨假体与骨界面,分布区域变化不大,以后外侧集中为主,应力集中点也随着后倾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少。假体系统内的峰值Von Mises应力远大于股骨与胫骨且受股骨假体影响最大。9.通过增加垫片和胫骨假体3%的尺寸来模拟骨-假体界面覆盖率增加的情况,结果显示仅在3度后倾时,股骨假体峰值Von Mises应力从123MPa下降到44Mpa;而在聚乙烯垫片、胫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改变以轻微上升为主,分布区域和应力集中点未有明显变化。结论1.叁维模型的重建结果仅在分割阈值选取波动范围较小时具有稳定性,采用计算机辅助联合人工修正的阈值分割方法可以重建出真实可靠的目标叁维模型。2.对于叁维模型的虚拟手术可以通过空间向量计算法精确实现。本研究中当截骨后倾角度在0至7度变化时,覆盖率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使用Insall对线和5度或7度后倾能取得更好的胫骨侧界面覆盖;男女的界面不匹配模式存在显着差异,膝关节假体设计应重视性别差异。3.本地区人群样本在7度后倾截骨时的截骨轮廓个体差异较大;当前的胫骨假体应在不同型号范围间进行试模尺寸差异化设计和减少绝对横径以更符合本地区人群样本的解剖学特征。4.图像配准算法能有效辅助人工进行试模与截骨面的配准,当前的胫骨假体设计在趋近最大化覆盖时,并不一定会引起轴向旋转不良的发生;本研究中胫骨假体试模前后轴对准胫骨结节中内1/6至1/3之间能取得更好的界面覆盖。5.截骨后倾角度由0度增加至7度过程中,假体系统峰值应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应力分布向外侧集中的趋势;模拟增加界面覆盖并未对峰值应力、应力分布等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膝关节角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准确性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术前未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设为综合组,将术前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设为MRI测量组,每组26例。综合组根据外科通髁线(sTEA)及Whiteside线确定股骨后髁截骨线;MRI测量组通过MRI影像图片测量股骨后髁轴线(PCL)与sTEA线的夹角(即PCA角),术中根据PCA角行股骨后髁截骨。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采用同一手术入路,截骨顺序相同,人工膝关节假体种类及手术步骤相同。术后行CT轴位像测量PCA角,统计分析两组术后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安放的准确性。结果综合组股骨外旋角度安放不良率8.6%,MRI测量组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测量组股骨平均外旋角度为4.8°±2.1°。结论通过MRI测量发现股骨后髁外旋角存在差异,基于术前MRI测量的PCA角行股骨后髁截骨可明显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的准确性,提高全膝关节置换的精准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膝关节角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刁乃成,郭艾,喻飞,杨波,马立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对患者后足力线角度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2].王体惠,王旭,王晓露,陈继良,吴锦清.术前MRI测量对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准确性的意义[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
[3].刘巍.膝关节屈曲角度对截石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4].戴繁林,胡立新,王小武,田大为,李刚.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面置入角度与假体中远期磨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5].马越,丁浩.人行走过程中膝关节角度特征研究[J].刑事技术.2019
[6].黄永宝,罗盛源,梁广.股骨侧假体与胫骨平台角度对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7].相昌鑫,纪斌平,陈维毅,王长江,郭媛.不同偏移角度荷载下膝关节假体接触压力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8].陈冠宏,马金朋,王英振,李洪彪,赵留静.内轴膝关节系统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对术后功能影响[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9].杨辉霞,林妙君,张细顺.膝关节置换术后专用角度抬高架的制作[J].护理学报.2019
[10].邵龙.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与旋转对线的数字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