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维生素环氧化物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栖鼠,抗药性,VKORC1基因,错义突变
维生素环氧化物还原酶论文文献综述
褚敏捷,王蕾,李晓璇,黄玲玲,王晓慧[1](2018)在《家栖鼠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 VKORC1基因启动子及第二外显子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家栖鼠VKORC1基因片段大小是否存在差异,分析不同家栖鼠VKORC1基因启动子及第二外显子序列是否存在差异及与抗药性的关联。方法对捕自南通市3个区的家栖鼠提取尾组织DNA,采用sanger测序法对VKORC1基因启动子及第二外显子进行序列分析,通过SPSS 16. 0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黄胸鼠与褐家鼠的VKORC1基因片段大小存在差异。黄胸鼠VKORC1基因启动子序列共存在6处缺失突变和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黄胸鼠第二外显子第90位氨基酸存在一个错义突变,3只抗药鼠均发生该错义突变,6只敏感鼠有3只发生了该错义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VKORC1基因第二外显子第90位氨基酸的错义突变可能与鼠抗药性密切相关,有望为探讨家栖鼠发生抗药的分子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8年06期)
裴媛,周贺伟,郭丽娜,王单单[2](2018)在《细胞色素P450酶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剂量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漯河市中心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的1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法分别检测其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同时记录患者的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血浆总浓度及游离浓度。对不同基因型及临床特征与华法林日常服用剂量进行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对比,CYP2C9(1061A/C)基因型AA患者显着高于基因型AC患者(P<0.05),VKORC1(1639 G/A)基因型AA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AG患者(P<0.05),VKORC1(1173 C/T)基因型TT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CT患者(P<0.05)。华法林血浆总浓度及游离浓度对比,VKORC1 (1639 G/A)基因型AA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AG患者(P<0.05),VKORC1(1173 C/T)基因型TT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CT患者(P<0.05)。女性患者的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显着低于男性患者(P<0.05),≥70岁和60~69岁患者显着低于60岁以下各年龄段(P<0.05)。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华法日均服用剂量与CYP2C9、VKORC1基因型和年龄、性别相关(P<0.05)。结论 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与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日常服用剂量个体化相关,同时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应建波,孙浩[3](2018)在《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及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单位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CYP2C9)及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单位1(VKORC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及对华法林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口服华法林患者70例,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记录患者年龄、体重、身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华法林剂量等指标。结果 VKORC1AA+CYP2C9*1/*1基因型58例(82.9%)、VKORC1AA+CYP2C9*1/*3基因型5例(7.1%)、VKORC1AG+CYP2C9*1/*1基因型5例(7.1%)、VKORC1GG+CYP2C 9*1/*1基因型2例(2.9%),服用华法林平均剂量分别为(3.1±0.5)mg/d、(1.6±0.1)mg/d、(4.4±0.4)mg/d、(5.5±0.4)mg/d。结论患者中CYP2C9和VKORC1基因存在多态性,且不同基因型患者间华法林用量差别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8年18期)
杜佳佳[4](2015)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功能位点对植物生长及光系统Ⅱ活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VKOR)是存在于高等动物内质网上的整合膜蛋白,在高等植物中,VKOR的同源蛋白则定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拟南芥VKOR(AtVKOR)的缺失会造成植株生长迟缓、植株矮小、花期晚等生长缺陷。AtVKOR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且此活性与蛋白中的保守半胱氨酸直接有关,而AtVKOR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功能是否由氧化还原酶活性引起还未知。为此,我们对AtVKOR编码序列的半胱氨酸位点进行突变、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vkor缺失突变体,获得纯合体后,分析转基因植株的生长表型及在不同光强条件下的光系统II(PSII)活性变化,探究了AtVKOR蛋白功能位点对植株的光合生长、PSII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AtVKOR编码基因的半胱氨酸位点(Cysteine,Cys)进行突变、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vkor缺失突变体,获得转基因植株。将AtVKOR的8个保守半胱氨酸(两对位于VKOR膜结构域,两对位于Trx-like水溶性结构域)和2个非保守半胱氨酸分别或成对突变为丙氨酸(Ala),共构建了10个cysteine-mutant AtVKORs表达载体,通过花絮浸染转化拟南芥野生型和vkor突变体的杂合体,获得种子后,对下一代幼苗进行抗生素筛选、外源基因PCR鉴定及vkor突变体背景筛选,在T2代获得vkor突变体转At VKORWT和转cysteine-mutant AtVKORs纯合转基因植株。(2)转cysteine-mutant AtVKORs对植株生长的影响。野生型At VKOR(At VKORWT)转化拟南芥vkor缺失突变体后可以完全补偿突变体的生长缺陷,而转cysteine-mutant AtVKORs对植株的生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VKOR结构域上的保守半胱氨酸(Cys109、Cys116、Cys195、Cys198)突变后比Trx-like结构域上的保守半胱氨酸(Cys293、Cys296、Cys316、Cys331)突变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大,其中转AtVKORC109AC116A和AtVKORC195AC198A几乎不能补偿突变体的生长缺陷,与vkor突变体的表型相似;而Trx-like结构域上保守半胱氨酸突变后能部分补偿突变体的生长缺陷;两个非保守半胱氨酸突变后,几乎能够完全恢复突变体的生长,与转AtVKORWT的表型相似。结果说明保守半胱氨酸特别是VKOR结构域的保守半胱氨酸对植物VKOR蛋白的功能起关键作用,暗示vkor突变体生长缺陷表型是由AtVKOR的氧化还原酶的活性位点突变引起的。(3)AtVKOR半胱氨酸位点对植物光系统II(PSII)反应中心活性的影响。叶绿素荧光参数反映植物PSII反应中心的活性,与转AtVKORWT叶片的荧光参数相比,突变不同位点的cysteine-mutant At VKORs对其荧光参数产生不同影响。正常光照下,VKOR结构域的保守半胱氨酸突变后对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影响显着,其中AtVKORC109AC116A和AtVKORC195AC198A的Fv/Fm分别比AtVKORWT下降约24%和22%;Trx-like结构域的保守半胱氨酸突变后,Fv/Fm下降10%至13%;非保守半胱氨酸突变后,Fv/Fm值与AtVKORWT无显着差异;强光处理加剧了转cysteine-mutant AtVKORs植株之间的Fv/Fm值的差异。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的变化趋势与Fv/Fm的相似。(4)AtVKOR半胱氨酸位点对PSII核心蛋白-D1周转的影响。D1蛋白周转是植物减少光抑制的有效途径之一。与转At VKORWT植株相比,强光下转AtVKORC109AC116A和AtVKORC195AC198A植株中D1蛋白含量大大降低,与vkor突变体的D1含量接近,仅有痕量的D1蛋白存在;Trx-like结构域上的保守半胱氨酸突变后,D1含量略有降低;而非保守半胱氨酸突变后,植株中D1含量变化趋势与转At VKORWT相似。(5)AtVKOR半胱氨酸位点对植株体内活性氧(ROS)积累量的影响。植物光抑制伴随活性氧的积累,AtVKOR保守半胱氨酸突变后,植株中H2O2和O2·-的积累量显着增加;特别是成对突变VKOR结构域的保守半胱氨酸后,植株中的ROS积累量与vkor突变体中相当,比转AtVKORWT增加约56%。突变非保守半胱氨酸后,植株的ROS积累量与未突变的AtVKORWT维持相似水平。研究结果表明,AtVKOR蛋白中的半胱氨酸残基特别是VKOR膜结构域中的保守半胱氨酸对该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影响极大,AtVKOR在调控植物PSII组装、保持PSII活性、参与D1蛋白周转及维持ROS平衡中的功能与该蛋白的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为进一步探究植物VKOR蛋白在叶绿体巯基/二硫键氧化还原调控机制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5-10)
吴梅琼,张建成,陈林,林亚洲,吴卫[5](2014)在《细胞色素P450酶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多态性指导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细胞色素P450酶(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200例初次服用华法林的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基因组和对照组(非基因对照组),基因组根据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结果推荐剂量范围,从最低推荐剂量开始服用华法林。对照组按照华法林常规给药方式给药。计算服用华法林后INR值达2~3时两组所需的时间,及INR首次达标时华法林日平均剂量等指标。结果:两组INR达标时所需时间相比,基因组为(8.92±2.09)d,对照组为(11.91±2.18)d,(P<0.05)。在基因组中,VKORC1-1639A/G或G/G的患者INR达标时华法林日平均剂量比VKORC1-1639A/A的患者多[(4.74±0.88)mg∶(3.42±0.60)mg,P<0.05]。基因组中INR达标时的华法林日平均剂量与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推荐范围相似。结论:VKORC1和CYP2CP基因检测指导可以缩短INR达标(INR 2~3)所需时间,对华法林平均日剂量的确定有一定作用,对指导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初始抗凝阶段,个体化应用华法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于志波[6](2014)在《拟南芥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参与光保护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保护机制是植物针对强光对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甚至光破坏所进化出的一系列适应机制,主要包括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机制和光系统Ⅱ(PSⅡⅡ)关键组份D1蛋白周转机制等。叶黄素循环中关键酶紫黄质脱环氧化物酶(violaxanthin de-epoxidase, VDE)定位于类囊体腔内,其活性依赖二硫键的形成。最近研究表明拟南芥类囊体膜上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VKOR)参与二硫键的形成,且氧化还原活性对PSⅡ的组装是必需的。VKOR是否参与调节叶黄素循环及D1蛋白周转,这对于深入阐明植物光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实验以野生型(WT)、VKOR缺失突变体(vkor-2)和转基因补偿型(vkor-2C)拟南芥为实验材料,通过使用二硫苏糖醇(1,4-dithiothreitol, DTT)调控VDE的活性从而影响叶黄素循环,硫酸链霉素(Streptomycin sulphite, SM)抑制叶绿体编码蛋白质合成从而调控D1蛋白周转,研究不同光强条件下VKOR基因的表达与叶黄素循环及D1蛋白周转两个光保护途径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VKOR缺失影响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加重光抑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能够反映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在正常生长光(120μmol·m-2·s-1)条件下,野生型(WT)叶片的Fv/Fm为0.81±0.04左右,然而VKOR缺失突变体(vkor-2)叶片的Fv/Fm为0.53±0.03左右;强光(1000μmol·m-2·s-1)导致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vkor-2突变体叶片的Fv/Fm下降幅度比野生型大。ΦPSⅡ与Fv/Fm的趋势是一致的。转基因补偿型(vkor-2C)与WT的变化趋势相似,以上实验结果表明VKOR的缺失导致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受到严重的伤害,光抑制增强。(2) VKOR缺失影响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在强光胁迫条件下,高等植物能够以一种有效的非光化学猝灭(nonphochemical fluorescence quenching, NPQ)的方式将过剩光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掉,从而保护光合机构免遭光破坏。NPQ是一种重要的激发能耗散机制,它需要叶黄素循环的参与。强光(1000μmol·m-2·s-1)照射后,vkor-2突变体叶片的NPQ比WT叶片的低。DTT处理抑制叶黄素循环后,导致NPQ大幅度下降,且WT叶片的NPQ下降幅度比vkor-2突变体大,vkor-2C植株的变化与WT相似。实验结果表明,VKOR缺失抑制叶黄素循环,从而影响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3) VKOR调控VDE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影响叶黄素循环介导的热耗散。叶黄素循环中脱环氧化组份玉米黄质(Zeaxanthin, Zea)直接参与热耗散,而Zea是紫黄质(Violaxanthin, Vio)通过VDE的催化作用脱环氧化经花药黄质(Antheraxanthin, Ant)生成的。为了进一步确定VKOR是否调控VDE的活性,检测了叶黄素循环中Vio、Ant和Zea各组份的变化,计算出叶黄素循环中色素的脱环氧化程度(de-epoxidation index,DEI),用于反映叶黄素循环状态及VDE酶的活性。在1000μmol·m-2·s-1强光胁迫下,未经DTT处理, vkor-2突变体叶片的DEI比WT及vkor-2C叶片的低;DTT处理后,vkor-2突变体叶片的DEI下降幅度比WT及vkor-2C小。结果表明VKOR缺失影响了叶黄素循环中VDE的活性,导致叶黄素循环介导的热耗散能力降低。(4)强光条件下VKOR缺失加快了D1蛋白的降解,从而影响D1蛋白周转途径。通过D1蛋白周转可部分恢复强光胁迫引起的PSⅡ反应中心的失活,从而保护光合机构。SM处理可抑制D1蛋白合成,在正常生长光或强光下,SM处理使vkor-2突变体叶片的Fv/Fm下降幅度比WT和vkor-2C大,暗示着vkor-2突变体叶片的D1蛋白降解比WT的多,导致失活的PSⅡ反应中心不能及时得到修复。Western-Blotting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正常生长光下,未经SM处理,vkor-2突变体中D1蛋白的含量仅为WT一半;SM处理后,强光诱导了PSⅡ反应中心D1蛋白快速降解,导致D1蛋白的含量降低。与WT和vkor-2C植株相比,vkor-2突变体中D1蛋白含量显着降低,仅有痕量,D1蛋白的含量远远不足WT和vkor-2C的一半。(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王斌,唐惠林,毛玉丹,刘桂花,郑亚安[7](2013)在《依据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和细胞色素基因多态性应用华法林抗凝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探讨依据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VKORC1)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2C9基因多态性指导老年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效应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02-2012-08急诊科和呼吸科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并初次抗凝的老年患者41例,其中依据基因多态性指导华法林用药20例(观察组),依据临床指标和相关指南给药2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冯伟科[8](2011)在《拟南芥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的亚细胞定位和拓扑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南芥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全面揭开了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序幕。全景式的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的动态变化等成为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其中,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研究对于系统地理解植物形态建成、生长发育甚至逆境耐性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内容。另外,蛋白质拓扑结构的研究是了解蛋白质叁维结构和功能的重要途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是一种存在于人类和哺乳动物内质网上的膜蛋白,人们对于VKOR及其同源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哺乳动物以及原核生物中,而对植物VKOR同源物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选取拟南芥VKOR作为研究对象对高等植物的VKOR的定位与结构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应用,预测拟南芥VKOR的亚细胞定位以及拓扑结构,通过GFP融合蛋白瞬时表达实验验证其亚细胞定位,并利用碱性磷酸酶融合手段分析该蛋白的拓扑结构,具体结果如下:(1) VKOR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信号肽预测。根据NCBI发布的拟南芥VKOR的基因,At4g35760,利用TargetP、PredSL、BaCello、SLPFA、SLP-Local和ChloroP等在线程序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综合各种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很可能定位于叶绿体,而且编码蛋白的N末端有一段45个氨基酸长度的的叶绿体信号肽。(2)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拟南芥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拟南芥VKOR的基因,并以此为模板扩增信号肽序列(Transit Peptide, TP),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JIT163-gfp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序列N端,构建GFP融合表达载体pJIT163-TP-gfp。(3)利用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技术,确定拟南芥VKOR的亚细胞定位。利用PEG介导法将pJIT163-TP-gfp和pJIT163-gfp质粒分别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23℃培养12-16小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原生质体。以pJIT163-gfp作为阴性对照,其表达的GFP蛋白发出的绿色荧光分布于细胞质中;而pJIT163-TP-gfp表达的TP-GFP融合蛋白的绿色荧光与叶绿体的自发红色荧光重合,结果表明,VKOR定位于拟南芥叶绿体中,其信号肽是从N端起始的前45个氨基酸。(4) VKOR蛋白的拓扑结构预测。根据拟南芥VKOR的氨基酸序列,利用TMHMM、HMM-TM、TMPred、TOPCONS、SOSUI、PHILIUS、PolyPhobius、HMMTOP和THUMUP等在线程序预测拟南芥VKOR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完整的VKOR蛋白包含2个结构域,膜结构域(AtVKOR)和硫氧还蛋白结构域(AtDsbA),其中AtVKOR结构域可能包含4-5个跨膜区。(5)利用碱性磷酸酶融合技术研究VKOR的拓扑结构。膜蛋白与碱性磷酸酶融合后,根据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可以指示膜蛋白面向膜的内侧或外侧。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的拓扑结构,设计各特异性引物,分别PCR扩增VKOR各跨膜区之前的序列,即从N端至不同跨膜区位点,将扩增的各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DHB7744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序列的N末端,构建5个VKOR片段与碱性磷酸酶的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研究VKOR蛋白拓扑结构。(6)利用改良的碱性磷酸酶融合技术确定VKOR蛋白在叶绿体中的拓扑结构。由于碱性磷酸酶融合技术表达的酶活性不够规律,为了确定VKOR的拓扑结构,我们利用改良的碱性磷酸酶融合技术即“叁明治”(膜蛋白-碱性磷酸酶-膜蛋白)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PCR扩增每个融合片段的各剩余的VKOR片段序列,利用上述构建的碱性磷酸酶的融合表达载体,插入到各融合表达载体的AP序列的C末端,共构建7个“叁明治”融合表达载体。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在含有诱导物IPTG以及碱性磷酸酶的底物5-溴-4-氯-3-吲哚-磷酸(XP)的固体培养基上,37℃培养2天,检测各融合表达载体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有3个融合位点表现出高碱性磷酸酶活性,4个融合位点处活性很低,根据以上结果,我们给出了VKOR蛋白可能的拓扑结构:含有4个跨膜区和1个可能的部分插入片段,其N端和C端都位于周质/类囊体腔中,并且4对保守的半胱氨酸均面向周质/类囊体腔。(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胡波[9](2011)在《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基因的表达研究目的对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在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与草酸钙尿石形成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4年11月至2010年4月武汉同济医院肾脏组织标本155例,分成3组:结石组、对照组A(非结石性肾积水组)和对照组B(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SYBR GreenI荧光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技术对肾脏组织中VKORC1蛋白进行定位和表达差异的研究。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和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发现在结石组和对照组肾脏组织中都有VKORC1表达,主要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蛋白质印迹法提示在结石组患者肾脏组织中VKOR1蛋白的表达(0.327±0.055)明显低于其他2个对照组(0.913+0.090、0.983+0.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YBR Green I荧光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提示结石组患者肾脏组织中的VKORC1 mRNA (倍数:6.063±5.275)表达明显低于2个对照组(倍数:26.324±10.632、27.167±14.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KORC1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表达,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VKORC1的表达降低,可能与草酸钙尿石的形成有关。第二部分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基因剪接异构体在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和鉴定目的对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基因剪接异构体在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和鉴定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1月至2010年4月武汉同济医院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标本65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对肾脏组织中的VKORC1基因进行扩增,将PCR产物进行纯化回收后,通过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的方法对得到的肾脏组织中VKORC1基因剪接异构体进行分析。结果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成功在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扩增出VKORC1基因,并且得到2个剪接异构体,经过3%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一条约500bp的电泳条带(V1)和另一条约400bp的电泳条带(V2),经过测序鉴定后发现二者碱基序列相差110bp,二者其余序列完全一致。结论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存在VKORC1基因的剪接异构体。第叁部分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基因3’-非翻翻译区(3,-UTR)和5,-非翻译区(5’-UTR)的扩增和鉴定目的对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和5’-非翻译区(5'-UTR)进行扩增和鉴定,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基因3’-非翻译区和5,-非翻译区的分子变异与草酸钙尿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11月至2010年4月武汉同济医院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标本65例,提取肾脏组织中的总RNA进行逆转录生成cDNA后,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扩增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 (VKORC1)基因3’-非翻译区和5’-非翻译区,将扩增得到的产物进行纯化后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核酸数据库进行在线比较,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的VKORC1基因碱基序列,核苷酸序列则通过Sequencher软件进行分析,并且使用BLAST程序进行碱基比对。结果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VKORC1扩增后分别在3’端和5’端得到299bp和422bp的碱基片段,经过排序和拼接,得到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VKORC1基因的cDNA全长,测序后得到证实。获得的VKORC1基因cDNA全长1174bp,包含492bp的开放阅读框(ORF,+398~+889),终止密码子下游279bp的3'UTR以及起始密码子上游397bp的5'UTR。将得到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在得到的VKORC1的3’和5’UTR没有发现有碱基的插入或缺失,但在5’UTR新发现171bp的碱基序列。结论VKORC1基因的3’-非翻译区与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VKORC1的表达减少无明显相关,新发现的VKORC1基因5’端UTR序列上游区的171bp碱基序列对VKORC1活性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4-01)
张延博,葛卫红,印晓星,张婷,高杏[10](2010)在《我国汉族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我国汉族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1639基因多态性的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184例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VKORC1-1639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184例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VKORC1-1639基因AA、AG、GG型分别为152例(82.6%)、31例(16.9%)、1例(0.5%),等位基因G和A的频率分别为9.0%和91.0%。184例患者VKORC1-1639基因多态性Hardy-Weinberg平衡拟合度良好(χ2=0.19,P>0.05)。结论我国汉族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中存在VKORC1-1639突变基因,其基因分布频率与欧洲等其他人群存在种族差异。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时应检测患者的VKORC1-1639基因型,以便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0年35期)
维生素环氧化物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漯河市中心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的1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法分别检测其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同时记录患者的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血浆总浓度及游离浓度。对不同基因型及临床特征与华法林日常服用剂量进行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对比,CYP2C9(1061A/C)基因型AA患者显着高于基因型AC患者(P<0.05),VKORC1(1639 G/A)基因型AA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AG患者(P<0.05),VKORC1(1173 C/T)基因型TT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CT患者(P<0.05)。华法林血浆总浓度及游离浓度对比,VKORC1 (1639 G/A)基因型AA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AG患者(P<0.05),VKORC1(1173 C/T)基因型TT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CT患者(P<0.05)。女性患者的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显着低于男性患者(P<0.05),≥70岁和60~69岁患者显着低于60岁以下各年龄段(P<0.05)。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华法日均服用剂量与CYP2C9、VKORC1基因型和年龄、性别相关(P<0.05)。结论 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与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日常服用剂量个体化相关,同时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生素环氧化物还原酶论文参考文献
[1].褚敏捷,王蕾,李晓璇,黄玲玲,王晓慧.家栖鼠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基因启动子及第二外显子序列分析[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
[2].裴媛,周贺伟,郭丽娜,王单单.细胞色素P450酶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剂量影响分析[J].药物评价研究.2018
[3].应建波,孙浩.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及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单位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用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8
[4].杜佳佳.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功能位点对植物生长及光系统Ⅱ活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5].吴梅琼,张建成,陈林,林亚洲,吴卫.细胞色素P450酶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多态性指导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
[6].于志波.拟南芥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参与光保护机制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7].王斌,唐惠林,毛玉丹,刘桂花,郑亚安.依据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和细胞色素基因多态性应用华法林抗凝的临床观察[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
[8].冯伟科.拟南芥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的亚细胞定位和拓扑结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9].胡波.草酸钙尿石症患者肾脏组织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0].张延博,葛卫红,印晓星,张婷,高杏.我国汉族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