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论文-谢贞发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论文-谢贞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体制,综述与展望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谢贞发[1](2019)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的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科学的财政体制安排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角度,按照学术史规律和改革进程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文章从国际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演进及中国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进展、财政分权改革负效应、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以财政体制的四大基本要素(财政层级、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收入划分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为着眼点,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立足点,提出了未来值得研究的主要问题,以期更好地推进这一方向上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崔军,黄健雄[2](2018)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明确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理清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思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权责清晰的关键。第一,地方各级政府应明确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的职能。政府职能的划分可分为纵向划分与横向划分两个原则;纵向划分主要依据外部性、信息复杂性以及激励相容叁个原则来划分不同层级之间政府的主要职能;横向划分主要依据同级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工作内容两个标准来划分同一层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主(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8年66期)

洪银兴[3](2018)在《大国体制下的基本公共品供给机制探索——《多级财政体制下的公共品供给:“省直管县”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财政层级较多、区域差异显着的大国而言,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面临着复杂的挑战。新时期在构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方面,应综合考虑外溢性、信息复杂性和激励兼容等因素,按事权构成、实施环节等明确分解各级财政应承担的职责,提高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宗晓华博士的这本专着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变革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多级财政体制下的农村义务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问题,视角新颖,分析系统,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对当前改革具有决策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教育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崔军,黄健雄[4](2018)在《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就,人民群众对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逐步被满足,但仍未达到均等化状态。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地方财政体制中财政事权与支出划分不明确、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落后、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非均等化的重要原因。本文建议应加快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明确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进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健全地方财政绩效评价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8年20期)

孟令君[5](2018)在《新公共管理下的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部门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在公共行政领域出现了政府失败论。针对这一问题,西方诸多国家发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了本国原有的财政体制以使其健康发展。纵观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管理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无疑会促进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进行。(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8年22期)

陈娟[6](2017)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和发展差距巨大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已经成为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和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国政府“九五”计划就已明确提出将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此后国家先后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国家及地方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支持,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确实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但也需要认识到,无论实施什么样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区域发展差距是永远存在的,并且在经济集聚日趋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甚至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幅员辽阔的大国都存在较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正是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性的规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作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即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可能长期存在和难以消除,但不能因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使各地区居民享受差距过于悬殊的基本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造成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地区间政府财力差异巨大,经济欠发达、财力薄弱地区地方政府难以承担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当然,这一问题也与我国的财政体制密切相关。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力更多的向上级政府集中,基层地方政府在税收分成后剩余的可支配财力显得捉襟见肘,要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而绝大多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供给事权下沉在基层地方政府,因此,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仅表现为东中西叁大地带和各省之间,而且在一个省内部不同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广东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同样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过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广东省21个地级及以上市2000-201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分析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广东省地级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二是广东省级以下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在促进区域财政能力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等方面的政策效果;叁是广东省自2009年实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措施,尤其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效果,即相关政策是否起到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四是思考我国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以实现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具体来看:第一,本文系统梳理了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的概念和基本理论。论文从阐释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入手,明确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即将基本公共服务明确为政府为保护个人最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指政府要保证不同地区居民享有水平基本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换言之即为逐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关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公共物品供给理论、现代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及公共财政理论均有较系统的论述。现代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和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也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努力为全社会公平提供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广东省21个地级及以上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行了评价分析。我国不仅东中西叁大地带和各省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各省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也存在较大差距。现有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学术成果非常丰富,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以各省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对象展开研究,对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展开的研究成果还较少。本文对广东省2000-2014年期间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论文将研究视角限定于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益设施、文化体育、生态环境六大领域,运用较为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熵值法确定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权重,并用变异系数等具体统计指标衡量和评价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发现,尽管近年来广东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上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一直较大,最明显的是狭义珠叁角地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基本公共服务梯度发展状态。因此,不仅国家要努力解决不同地带、不同省份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的问题,各个省级政府也应该努力解决本行政辖区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问题。第叁,本文对财政体制对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展开了实证分析。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各级财政的财力调节和事权范围重新界定等方面的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保障能力。然而从省级以下财政运行状况看,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差距过大、财政转移支付不均衡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本文通过对广东省21个地级及以上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面板回归分析方法,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转移支付、地方财政能力和财力均衡状况等方面,实证分析了造成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较高。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对于缓解不同市之间的财政能力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表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特别是需要在推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省级及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第四,本文系统归纳了广东省近年来实施的各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展开了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以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2009年以来,广东省连续出台了多个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文件,并且强化对各地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检查。这些措施对全面提升广东省各地区以及全省整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使得当地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断上升,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广东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未能有效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即没有很好地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相关政策并未触及财政体制的核心制度,没能够通过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为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第五,广东的实例表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需要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财政体制改革涉及面广、牵扯利益复杂,从可行性角度看应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避免一步到位的激烈改革引起过大的震动。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建立健全政府间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以实现事权与财力相互匹配。与此同时,还应该下放部分税收的立法权,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保障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税源和稳定的财政收入,有足够的财力为本地区居民提供适宜水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国家和省级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问责制度,推动地方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激励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孙德超,曹志立[7](2017)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导向的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统筹层次、行政效率、服务成本等方面看,省管县财政体制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通过省管县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存在限制性因素:财力限制、转移支付制度的限制、管理幅度的限制、软件限制、预算制度的限制。通过省管县财政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坚持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原则,确立省级政府最佳管辖规模;扩大具有均等化功能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事权由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重新配置各级政府的人力资源,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建立绩效预算体系,加强财政监督。(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7年06期)

吴晶晶[8](2016)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市管县”体制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反而由于市县争利而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再加上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并未明确省以下地方政府间的财权事权框架,使得县级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剧,从而也对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视为解决“市管县”体制弊端、缓解县乡财政困局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上,全国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自治区超过1000个县(市)推行了此项改革。因此,研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于深入分析县域的经济发展及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鉴于理论界在学术探讨和各级政府在具体实践中,都是将研究焦点更多的放在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上,而较少探讨“县财省管”对于县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充分借鉴和参考相关理论与文献成果,首先对县级政府在开展公共服务时遇到的制约因素展开分析,进而探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给县域公共服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具体以四川省的试点县(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研究法来实证检验改革对县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县域经济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也确实加剧了县域公共服务内部结构的扭曲,主要表现为加大了对经济性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而忽视或则抑制卫生医疗和基础教育类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基于此,本研究认为,要想显着提高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必须借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契机,进一步理顺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同时完善相关的改革配套措施,并稳步推行“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本研究的理论及实证成果对今后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县域公共服务的改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25)

王永涛[9](2016)在《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叁十年来中国财政体制方面的改革,逐渐从适应计划经济方面的财政体制变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关体制框架,其具体的演进逻辑主要表现为趋理化的相关变革理念,同时还有渐进式的有关变革方式以及市场化的有关变革路径。其公共财政体系所具有的基本框架必须要进行深化预算制度上的改革,并且还要促进财政的民主化、法制化以及透明化建设。(本文来源于《“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6-05-14)

张若楠[10](2016)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基于河南省104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选取了巩义市、项城市等104个县(市)在1999—2008年的社会经济数据,通过运用双重差分法,在控制了人均GDP,第二、叁产业占比,县(市)的人口数量,时间差异,县级区域特性的情况下,探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否会影响县域公共品供给。研究发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生产性公共品供给、服务性公共品供给均存在着一定的正向影响,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本文来源于《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明确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理清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思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权责清晰的关键。第一,地方各级政府应明确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的职能。政府职能的划分可分为纵向划分与横向划分两个原则;纵向划分主要依据外部性、信息复杂性以及激励相容叁个原则来划分不同层级之间政府的主要职能;横向划分主要依据同级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工作内容两个标准来划分同一层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谢贞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的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9

[2].崔军,黄健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8

[3].洪银兴.大国体制下的基本公共品供给机制探索——《多级财政体制下的公共品供给:“省直管县”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评介[J].教育经济评论.2018

[4].崔军,黄健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8

[5].孟令君.新公共管理下的财政体制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18

[6].陈娟.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体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孙德超,曹志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导向的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

[8].吴晶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9].王永涛.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探讨[C].“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6

[10].张若楠.“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基于河南省104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2016

标签:;  ;  ;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论文-谢贞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