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变场解算论文-谢文斌,胡家伟,左小清,张艳梅,刘玉忠

形变场解算论文-谢文斌,胡家伟,左小清,张艳梅,刘玉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变场解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树地震,Mw7.1,3D形变场,D-InSAR

形变场解算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斌,胡家伟,左小清,张艳梅,刘玉忠[1](2019)在《基于InSAR技术的玉树Mw7.1地震3D形变场解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差分干涉技术在地震监测中存在视线向模糊,即垂直、东西、南北叁个方向形变在LOS向上的投影,不能反映真实地震形变特征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2景升轨SAR数据,并利用D-InSAR技术和MAI技术联合解算玉树地震叁维形变场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垂直形变中,断裂带西盘沉降,最大沉降量为-69.4cm,断裂带东盘抬升,最大形变量为50.1cm;在南北向形变中,断裂带西北盘整体抬升,最大形变量为70.5cm,东南盘整体下沉,最大沉降量为-88.7cm;在东西向形变中,断裂带东盘呈现向东的位移特征,其最大沉降量为-28.1cm,最大抬升量为44.1cm。解算和模拟的同震形变场表明,断裂带西盘具有朝西走滑(沉降)、东盘朝东走滑(抬升)的形变位移,揭示了玉树地震为左旋走滑型的地震机制。(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9年05期)

韩鸣,张永志,程冬,尹鹏[2](2019)在《多视角InSAR数据解算2017两伊地震叁维同震形变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两伊地震是自1900年以来发生在扎格罗斯山脉的最大地震,为了研究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场,利用覆盖同一地区的3对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分别进行两通差分DInSAR处理,得到了研究区3个视线向的地表同震形变场,通过直接解算法重建了研究区的叁维同震形变场。试验表明:3种视角的升降轨视线向上升与沉降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联合多个视角的观测结果可以实现叁维形变场的重建;根据地表视线向和叁维同震形变的特征以及地质构造背景推测了发震断层很有可能为扎格罗斯山前断层。(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余晨晖,申旭辉,张景发,李永生[3](2018)在《2008年于田M_W7.2地震滑动分布反演及叁维同震形变场解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ENVISAT ASAR升降轨数据,利用InSAR获取2008年于田MW7.2地震同震形变场;采用SDM反演本次地震断层滑动分布;使用PSCMP正演获取于田MW7.2地震南北向模拟形变量,并结合升降轨同震形变场,解算叁维同震形变场。同震形变场分析表明,2008年于田MW7.2地震以正断为主,且带有走滑运动特征,破裂带走向为NNE向。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断层沿走向被分为4段F1、F2、F3、F4,其滑动分布集中在0~14km区间,以F2、F3段为主,最大滑动量约5.31m,位于F2段深部2.76km处;沿破裂带走向,左旋走滑位移与垂直位移比值有增大的趋势;反演获得的地震矩M0=5.58×1019 N·m,相当于矩震级MW7.1。叁维同震形变场解算结果显示,断层上盘整体表现为沉降,断层下盘整体表现为隆升,且沉降量明显大于隆升量,表明地震以正断破裂为主;除靠近断裂带中上部表现为向东南运动外,上盘整体上表现为向西南运动;断层下盘则整体表现为向东北运动,证明破裂兼有左旋走滑运动。滑动分布反演、正演与叁维同震形变场解算结果皆表明,于田MW7.2地震破裂以正断为主,且带有一定的左旋走滑。(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8年03期)

曹海坤[4](2017)在《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地表叁维形变场》一文中研究指出GPS、InSAR作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探索地壳运动、解释地球物理现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空间分辨率方面,GPS受限于地面接收机的数量,空间域的分辨率比较低,InSAR则可以实现大区域的面状观测;时间分辨率方面,GPS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测量频率,InSAR则受限于卫星的往返周期,时间域分辨率较低;观测精度方面,连续观测GPS可以获取高精度的水平形变,InSAR则由于入射角的关系,对垂直向形变比较敏感。因此两者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如何有效融合两类数据获取研究区域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叁维形变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测量平差是一种以误差理论和经典测量平差为基础的数据处理技术,并引入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矩阵论等一系列现代数学理论发展形成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手段、多分辨率和多时态的测量数据集成研究中。本文借鉴平差理论与方法在“3S”集成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GPS-InSAR数据融合叁维形变监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导向,以GPS-InSAR观测数据融合的函数模型、随机模型为核心研究内容,以近代测量平差中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方差分量估计等思想为研究突破口,实现GPS与InSAR观测数据的最优融合。主要研究创新内容如下:1.解析优化法与最小二乘法的等价关系研究基于Gibbs能量方程的解析优化法和基于数据特点及成像几何关系的最小二乘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假设两种方法的定权方式一致,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法方程即为解析优化法的求解线性方程组,两种方法具有等价关系。因此不需要设计复杂的数值迭代模型,考虑在GPS-InSAR数据融合的基本最小二乘模型基础上,引入近代测量平差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以实现两类数据的最优融合。2.附加系统参数的升降轨InSAR-GPS数据融合模型(函数模型)升降轨InSAR的数据配置情况下,成像几何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叁维形变解算的精度。但是基于DEM误差、相位解缠参考点的选取、大气误差及起算基准的不同等因素的分析,InSAR升降轨数据之间以及InSAR数据与GPS数据之间会存在系统性的差异。由此提出采用附加系统参数平差的方法来处理系统误差的影响。由于不同误差源的系统误差相互交织在一起,难以采用顾及系统误差特点的附加参数模型,同时考虑到InSAR形变监测误差源中,大气噪声、DEM误差等与地形相关性比较大,于是将系统误差的综合影响视为一个整体,以高精度的GPS观测值为约束,在升降轨InSAR观测方程中分别加入一个跟点的位置有关的系统误差函数作为系统误差整体改正项来进行补偿,建立附加系统参数的升降轨InSAR-GPS数据融合模型。最后分别通过模拟数据与西安地区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获取高精度叁维地表形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形变量解算精度在ENU方向都有提高,其中在U方向提高显着。3.基于垂直方向方差分量估计的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方法(随机模型)针对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叁维形变场研究中函数模型已知,但随机模型难以确定的问题,考虑到InSAR观测值对水平形变不敏感,水平方向形变场主要取决于GPS-Kriging插值的结果,在分析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InSAR/GPS观测值的随机模型验后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垂直方向方差分量估计的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叁维形变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GPS垂直向观测量和InSAR-LOS向观测量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作方差分量估计,根据求得的单位权方差因子结合水平方向Kriging插值的方差确定水平方向的权阵,由此得到各类观测量较为合理的先验方差,提高模型解算精度。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在GPS点密度较小时,提高解算效率,取得更高的精度。4.断层自动剖分技术反演汶川Mw7.9同震滑动分布(实际应用)将上述模型算法应用于实际地学问题研究中,以汶川Mw7.9地震GPS、InSAR同震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附加系统参数的GPS-InSAR综合形变模型解算汶川地区高精度叁维形变场,并以此作为地表形变约束,结合断层几何参数反演结果,利用叁角位错元断层自动剖分技术反演其同震滑动分布。位错元之间的平滑过渡以及滑动量、滑动形式、矩震级都表明:相比于GPS叁维形变场,附加系统参数的GPS-InSAR综合形变模型所得叁维形变场能够反演得到更为精细可靠的滑动分布结果。(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15)

赵德政,屈春燕[5](2015)在《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的玉树地震二维形变场解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玉树地震发生后国内众多学者已利用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一维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如姚鑫,周慧芳等)。而由于InSAR技术的视线向模糊问题,将视线向形变量进行分解是研究地震造成的地表真实形变的有效方法。本文考虑到解算二维同震形变场的需要,收集了覆盖玉树地震震区的2景(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期刊2015-10-10)

洪顺英,单新建,刘智荣,申旭辉,戴娅琼[6](2013)在《新疆于田Mw7.2地震3D同震形变场解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差分干涉测量获取的升、降轨两种不同视角的同震形变场,分析了于田地震叁维同震形变场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断层西盘沉降,最大沉降形变量达-109.7 cm,东盘隆升,最大隆升形变量为19.2 cm;在东西方向上,断层西盘以朝西运动为主,最大形变量达-51.4 cm,东盘朝东运动,最大形变量达98.5 cm;在南北方向上,断裂西盘以朝南运动为主,最大形变量达-66.5 cm,断裂东盘朝北运动,最大形变量为25.8 cm;合成后的水平向形变表明,断层具有西盘朝南走滑、东盘朝北走滑的形变特征,揭示出于田地震断层为正断兼左旋走滑的破裂机制。(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3年01期)

洪顺英[7](2012)在《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叁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是地震形变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其存在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模糊的问题,即D-InSAR测量的形变场并不是地表真实的垂直向、东西向、南北向形变场,而是地表(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2年10期)

王永哲,李志伟,朱建军,胡俊[8](2012)在《融合多平台DInSAR数据解算拉奎拉地震叁维同震形变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一平台DInSAR技术仅能获取雷达视线方向同震形变场的问题,根据雷达成像的几何条件,融合不同轨道、不同平台的DInSAR数据解算了拉奎拉地震的叁维同震形变场。叁维形变结果反映的拉奎拉地震发震断层的特征与地质调查的结果较吻合。将得到的叁维形变场数据与该地区GPS观测站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得到的拉奎拉地震的叁维同震形变场比较可靠且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2年07期)

洪顺英[9](2010)在《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叁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是地震形变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其存在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模糊的问题,即DInSAR测量的形变场并不是地表真实的垂直向、东西向、南北向形变场,而是地表形变场在卫星视线向上的投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多视线向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归纳提出了直接解算模型、结合模拟法解算模型、结合Offsets法解算模型与GPS测量视线向投影模型共4种方案。前叁种方案均可进行地震叁维形变场解算,为正模型;第四种模型为利用GPS叁维同震测量结果反算LOS向形变量,为反模型,可用于检验与评估同震形变干涉测量的精度。然后,分别以改则地震、于田地震、巴姆地震、汶川地震为应用实例,进行4种方案的尝试,评价每种方案的优劣势与适用性。同时,分别获取了改则地震、于田地震、巴姆地震的叁维同震形变场,以及汶川同震形变场及精度评估结果;并通过多视线向及叁维同震形变场的特征分析,分别获取了改则地震、于田地震、巴姆地震、汶川地震的破裂模式。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取得了如下的结果和认识:[1]提出了4种DInSAR测量视线向模糊的解决方案直接解算模型:直接利用叁种不同视线向的同震形变场,构建叁维形变解算模型进行解算。其优势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避免了模拟、假设等方法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但是,获取叁种不同视角的同震形变场比较困难,南北向形变解算精度无法保证。结合模拟法解算模型:利用升、降轨两种视线向的同震形变场,以及模拟的南北向形变场,来构建叁维形变解算模型进行解算。其优势是可以用模拟值代替观测值,降低对观测数据的要求;但是,模拟的南北向形变场与真实的南北向形变场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不同的断层模型可能产生不同的模拟结果。结合Offsets解算模型:利用Offsets法测量获取升、降轨两种模式的方位向同震形变场,以及DInSAR测量获取的升、降轨两种模式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来构建叁维形变解算模型进行解算。其优势是利用Offsets测量法获取方位向形变量参与解算,降低了对观测数据的要求。同时,结合Offsets法进行3D形变解算总体上优于纯粹的Offsets法,特别是垂直向、东西向解算精度与效果明显好于Offsets法。纯粹的Offsets法似乎更有利于解算南北向形变;而干涉测量结合Offsets法则更有利于解算垂直向、东西向形变。GPS测量LOS向投影模型:利用GPS实测叁维形变量,通过其LOS向投影模型投影至卫星观测视线向,并与DInSAR测量结果对比,以评价同震形变场的精度。其优势在于将GPS与DInSAR两种测量手段对比分析同震形变场特征。主要问题是,GPS与DInSAR测量两种手段存在时空尺度、参考框架的差异与误差影响。[2]结合多视线向DInSAR技术,基于3D解算模型,实现了典型震例3D同震形变场解算针对干涉测量的视线向模糊问题,本文提出的4种有利的解决方案:直接解算模型、结合模拟法解算模型、结合Offsets解算模型与GPS测量LOS向投影模型。利用前叁种模型进行3D同震形变场解算,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多视线向同震形变干涉测量结果,并结合模拟或Offsets测量结果,构建3D同震形变解算方程,进行3D同震形变场解算。通过解算,本文共获取了改则地震、于田地震与巴姆地震3个典型震例的3D同震形变场。[3]基于GPS测量LOS向投影模型,实现了GPS与D-InSAR技术的结合,完成了汶川同震形变场的精度评估与误差校正通过GPS测量LOS向投模型,利用汶川地震26个GPS叁维同震形变测量的结果,对汶川同震干涉形变场的精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GPS与DInSAR测量结果反映的地震形变特征是一致的。L波段干涉测量的大气延迟误差影响具有线性分布的特点,可通过GPS与干涉测量结果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能较好地校正InSAR测量结果,使InSAR与GPS测量之间的平均绝对偏差从15.2cm提高到4.9cm。[4]取得了汶川同震GPS测量与DInSAR测量的差异性认识GPS与DInSAR两种测量方法的偏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尺度差异性,GPS同震测量的时间一般临近于地震发生时刻,而DInSAR同震测量的时间与地震发生时刻相差较大,汶川地震后最早的一期ALOS卫星数据已经是一周之后;2、测量误差影响,主要指GPS垂直向测量误差与L波段的DInSAR测量大气延迟误差;3、空间尺度的差异性,GPS测量的形变量是GPS站点位置的形变量值,而DInSAR测量的形变量是某个图像像元的平均形变量,两者在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性;4、参考体系的差异生,GPS同震测量一般相对于欧亚参考框架,DInSAR测量的参考点为雷达图像中选定的解缠参考点。正是由于这些影响,使得GPS测量与DInSAR测量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造成汶川GPS同震形变测量LOS向投影值总体上小于干涉同震形变观测值。[5]取得了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与逆冲型破裂的认识汶川地震同震干涉形变场特征分析表明,汶川地震以NE向地震断裂带为分界线,西北盘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上盘)总体上表现为的视线向沉降形变趋势,东南盘四川盆地(下盘)总体上表现为视线向隆升形变趋势。西北盘青川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与东南盘四川盆地两者在此次地震中表现为强烈的对冲运动模式,并且主要表现为逆冲型,并伴随右旋走滑。巴颜喀拉块体沿地震破裂带呈逆冲抬升的同时,在巨大的向东推力作用下,上覆于四川盆地朝东挤出。正是由于西北盘向东的运动趋势及右旋走滑,造成其发生远离升轨ALOS卫星的运动,并且这种LOS向远离运动量大于其垂直向逆冲隆升造成的LOS向缩短量,才使西北盘大部分区域表现为LOS向沉降形变特征。四川盆地对巴颜喀拉块体起到了阻挡作用,在发生沉降形变的同时,下覆于巴颜喀拉块体朝西俯冲。也正是由于东南盘向西俯冲的运动趋势及右旋走滑,造成其发生靠近升轨ALOS卫星的运动,并且这种LOS向靠近运动量大于其垂直向俯冲造成的LOS向缩短量,才使东南盘大部分区域表现为LOS向隆升形变特征。[6]基于3D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获取了典型震例的地震破裂模式①改则3D同震形变场特征与双震破裂模式改则3D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表明,Mw6.4级主震的发震断层(东发震断层、走向NNE、倾向NW)西北盘(上盘)主要表现为沉降形变、朝南形变以及朝东形变特征;Mw5.9级余震的发震断层(西发震断层、走向NNE、倾向NW)西北盘(上盘)主要表现为沉降形变、朝北形变以及朝西形变特征。根据3D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与叁维显示,获取了改则双震破裂模式:左旋走滑的改则-洞错断裂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的分阶部位(左阶)的张性应力积累,使得沿NNE向发育的正断层先后发生两次张性为主的破裂;Mw6.4主震表现为正断左旋为主,并伴随略微向东旋转破裂机制;Mw5.9级余震表现为正断破裂为主,伴随略微右旋走滑破裂机制。②于田3D同震形变场特征与叁分段正断左旋破裂模式于田地震发震断层由北至南可依次分为叁段,分别为北段No.1、中段No.2与南段No.3。3D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叁分断断层断层西盆(上盆)整体上呈沉降形变特征,断层东盆(下盆)整体上呈隆升形变特征;断层No.1与断层No.3的西盆呈朝西运动形变,而断层No.2的西盆,特别是靠近断层附近,具有朝东运动形变趋势;断层No.1与断层No.2的西盆呈朝南运动形变,东盆呈朝北运动形变,而断层No.3西盆大部分呈朝南运动形变,东盆呈朝南运动形变。根据3D同震形变场、形变模拟与叁维显示综合分析,获取了于田地震的破裂模式:叁分段断层均呈左旋正断破裂模式,空间分布上具有左阶雁列式分布的特征。③巴姆3D同震形变场特征与右旋走滑为主、兼具东西向水平左旋旋转破裂模式巴姆地震发震断层为近南北向,同震形变场具有四象限特征。3D同震形变场分析表明:西北翼具有隆升、向北与向西运动特点;东北翼具有沉降、向南与向西运动特点;东南翼具有隆升、向南与向东运动特点;西南翼基本缺失。根据3D同震形变场特征与叁维显示,获取了巴姆地震的破裂模式:巴姆地震主要受到西北方向与东南方向的主拉应力而产生破裂,主要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东西向水平左旋旋转机制。[7]通过对比优劣势,初步分析了四种模型的适应性针对垂直向与东西向形变解算,直接解算模型最是最有利的,其次是结合模拟法解算模型,再者是结合Offsets法解算模型;而针对南北向形变解算,结合Offsets法解算模型是最有利的,其次是结合模拟法解算模型,再者是直接解算模型。根据模型的优劣势,以及其理论与算法特点,按地震破裂断层的走向及破裂机制,本文初步总结出四种模型的适用性情况。四种模型的优劣势与适用性分析结果将为今后的3D形变解算与干涉形变场精度检验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0-09-01)

汪驰升,单新建,张国宏,王长林[10](2008)在《基于ASAR升降轨数据解算于田M_S7.3地震3D同震形变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覆盖同一地区的ASAR升降轨数据进行二通法差分干涉处理,获取2008年3月21日于田地震在两种LS方向下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判读,结合震源机制解、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认为于田地震断层为略有走滑分量的NE向正断层。考虑到于田地震的走滑分量微小的特定形变特点,在形变场叁维解算中加入沿断层方向形变值近似为0的约束条件,结合已有的升降轨LS方向形变约束,可以满足求解叁维形变场的条件。解算的叁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在雷达相干区域内,下盘抬升最高值达到15 cm,上盘沉降最大值达到22 cm,水平拉张的最大形变值出现在下盘,形变量达115 cm,这说明于田地震拉张特征明显。该结果为进一步认识于田地震的同震变形特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15)

形变场解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两伊地震是自1900年以来发生在扎格罗斯山脉的最大地震,为了研究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场,利用覆盖同一地区的3对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分别进行两通差分DInSAR处理,得到了研究区3个视线向的地表同震形变场,通过直接解算法重建了研究区的叁维同震形变场。试验表明:3种视角的升降轨视线向上升与沉降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联合多个视角的观测结果可以实现叁维形变场的重建;根据地表视线向和叁维同震形变的特征以及地质构造背景推测了发震断层很有可能为扎格罗斯山前断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变场解算论文参考文献

[1].谢文斌,胡家伟,左小清,张艳梅,刘玉忠.基于InSAR技术的玉树Mw7.1地震3D形变场解算与分析[J].工程勘察.2019

[2].韩鸣,张永志,程冬,尹鹏.多视角InSAR数据解算2017两伊地震叁维同震形变场[J].测绘通报.2019

[3].余晨晖,申旭辉,张景发,李永生.2008年于田M_W7.2地震滑动分布反演及叁维同震形变场解算[J].地震.2018

[4].曹海坤.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地表叁维形变场[D].长安大学.2017

[5].赵德政,屈春燕.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的玉树地震二维形变场解算[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2015

[6].洪顺英,单新建,刘智荣,申旭辉,戴娅琼.新疆于田Mw7.2地震3D同震形变场解算与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

[7].洪顺英.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叁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J].国际地震动态.2012

[8].王永哲,李志伟,朱建军,胡俊.融合多平台DInSAR数据解算拉奎拉地震叁维同震形变场[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

[9].洪顺英.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叁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

[10].汪驰升,单新建,张国宏,王长林.基于ASAR升降轨数据解算于田M_S7.3地震3D同震形变场[C].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标签:;  ;  ;  ;  

形变场解算论文-谢文斌,胡家伟,左小清,张艳梅,刘玉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