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主义在当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是与传统现实主义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在伤痕文学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在现代文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受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作家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艺术结构,带给人们崭新的审美感受,展现了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艺术能量。对人们艺术观念的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对比中,研究者们发现,传统现实主义的大写的“人”为小写的“人”所取代,“新写实”侧重描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在对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关注中,取消了对人生意义的正面阐释,消解政治、文化的痕迹。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为零散化所取代,传统现实主义力图通过典型环境的描摹,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达到某种人生正面意义的歌颂。而新写实则侧重对零散化事件的罗列,对生活琐事做不厌其烦的描写。此外,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为新写实主义的真实细节所取代。同时,新写实作家们回避激情,以“零度情感”关注生活,避免主观情感介入。
在这里,笔者并不是想谈新写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而是想就“新写实”的名称做一些追根溯源,探究一下对于在伤痕文学产生后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这样一个文学思潮冠之以此名究竟合适与否。首先,我们从问题最浅显的部分入手,从字面分析,“新写实主义”、“写实主义”无可厚非,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被称作“新写实主义”的作家们所创造的文本均是写实主义的上乘之作,同时,对具体作品内容的分析也不是本文的探讨重点,我们姑且不提。单就其“新”而言,有“新”则必有“旧”,‘“新旧”相对出现,这里我们不禁要画个问号了,这“新”是相对于谁而言的呢?相对与传统现实主义吗?那既然如此,为何却没有“旧现实主义”之说呢?这里不禁会有读者问到,在它出现的时候并未有与之相对的新的“现实主义”之说呢?但,我要反问一句,对于古代文学中那些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我们又作何解释?难道在传统现实主义诞生时,古代现实作品还未被创作出来吗?因此,在传统现实主义被命名之时,它已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思潮站在文化的长河中与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作品遥遥相望了,只是在当代现实作品望见它之后,刚要开口与之交谈,传统现实主义却把目光从古代转向了与它相隔不久的我们目前所说的“新写实”的作品上。但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或其脉络是未曾终断过的,我们现在的文学分期只不过是人为的按时间或朝代分割罢了,在文学自身的发展中是不存在这样的分割的。因此,一些理论家们在界定“新写实”的时候便可能忽视了古代文学中的那一部分写实的文学作品。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阅读具体的文学文本,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谷峰”现象,在中国文学还未真正的形成之时,在神话当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在其后的诸如《诗经》中,更是不乏很深入描写现实的作品。唐代杜甫诗歌不写实?元代关汉卿没有写实作品?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些古代作品与现在人们所认可的“新写实主义作品”有一脉相承之关系。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这些写诗作品中,已用生命故事取代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生活故事,而在古代文学中,尤其是神话故事中,基本描述的都是生命故事,如《精卫填海》,表现的就是与命运抗争之事。在所谓的“新写实”中,大写的“人”为小写的“人”所取代,即是说这种作品着重关注凡人俗事,叙写平凡人的生活,而这点,在古代文学的现实作品中几乎全部如此,在封建统治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地位十分低下,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站在了同情的立场上写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同情普通劳苦大众的诗歌,如《观刈麦》等。
传统现实主义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实已经作为一种习惯,这是由于作家们在长期创作的基础上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创作模式,就犹如《林海雪原》中套用的“五虎将”模式,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已经形成了雏形。只是这种“典型”模式应用更为广泛罢了。我们将之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也是一种新的写作理论。它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作家们的创造。但区别于之后的“写实作品”,则又回归到了先前文学——即古代文学的创作模式中,记录零零散散的生活琐事,犹如照相一般,将现实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而不像传统现实主义那样,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而将素材“七拼八凑、删减酌增”的表达主题,在对生活琐事的极端关注和对故事情节的相对淡然中,消解政治和文化的阐说,完全是一种“人性”美的展露。池莉的“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就是这其中的典型。
此外,这种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作家群还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以“零度情感”关注故事情节,即以旁观者的角度,以平实的心态叙述故事,而不是带有极高的个人情感与激情来讲述故事从而达到完成讴歌某个主题的需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而又与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作品有类似之处的这样一种文学思潮,我们把它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是不完全合适的,笔者认为将其重新定名为“回归现实主义”或“人本现实主义”是更为合适的。称其为“回归”是因其重新回到了古代文学创作现实作品的那种形式上,其实这一过程就犹如八十年代后重新登上文坛的“归来的诗人”的经历一样,只不过是时间跨度更为长远。称之为“人本”是因为它转而关注人的本能和生存意味,消解其它因素的干扰,体现人的本性。因此,笔者认为“新写实主义”的提法不是很准确,而更赞同“回归现实主义”与“人本现实主义”的提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