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于“设计”

精彩源于“设计”

蒋红莉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213119

设计一:

一位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正音教学:

老师问:“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一学生说“溪头卧剥莲蓬”的“剥”。

“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学生答“剥(bao)莲蓬”。

“把香蕉的皮去掉叫——”学生答“剥(bao)香蕉”。

这时,老师突然提高了声调:“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学生大声答“剥(bao)苹果”。

“错了。”学生感觉上当了,马上进行了纠正,“是削(xiao)苹果。”

游戏并没有结束。老师出示“剥削”:“把这两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剥(bao)削(xue)”。“又错了!”学生乐了,在愉悦中正了音。学生读书的热情非常高,一会儿就读准了字音,读清了节奏,读出了停顿、韵脚。

设计二:

刘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教材《识字8》,在学习“饱满”一词的时候,一学生为了表示对该词语的理解,举手回答:“刘老师长得很饱满。”

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笑了,体形偏瘦的刘老师也忍俊不禁,笑了。看来学生是真的遇到麻烦了。

只见刘老师不慌不忙地取出几粒豆荚,放在了实物投影仪上,这些被放大了的豆荚有的饱胀得快要爆裂似的,有的则干瘪得没有了一点生机。看得出,孩子们的眼球显然被豆荚吸引过去了。

老师说:“小朋友,老师这里啊有几粒豆荚,哪个小朋友愿意把长得饱满的豆荚找出来?”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当学生拣出相应的豆荚之后,老师问:“你怎么会挑选这些豆荚呢?”

学生指指豆荚回答:“因为它们长得鼓鼓的。”“因为它们看起来吃得饱饱的。”

老师表扬了学生,接着问:“老师为什么要拿出豆荚让大家选,而没有叫几个小朋友上来被大家选呢?”

那个说刘老师长得饱满的学生显然知道自己说错了:“老师,我知道了,不能说人长得饱满。”

老师:“我们可以说什么是饱满的呢?”

学生回答:“豆荚。”“谷子。”……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经常说小朋友上课的时候精神要饱满。”

老师:“说得对呀。现在大家对饱满这个词语都懂了吧?”

......

看过以上故事的人,一定会由衷地说:“这个老师真会设计!”“这个老师的设计真巧妙!”“这个老师居然想到这样设计!”故事里的“设计”令大家赞叹也难忘,而我们通常的做法就不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看来课堂需要“设计”。

有“设计”的课堂常常充盈了教师实践的智慧,他所考虑的一定是如何“好记、易懂、有趣”地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目标,出人意料,又似乎往往在意料之中,使得听者常有这样的喟叹:“这么简单的设计,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于是这种智慧往往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宽松的氛围,情趣融融,闪烁着人文的光芒,更释放出教师个性的魅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紧张的学习心理会得以缓解,学习效率会相应提高,教师的智慧引领着学生的智慧和发展。

上述两个“设计”故事无一例外地进行了语文训练,正所谓“训,是教师的指导;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避免了在经验层面上作同一水平甚至是低水平的滑动,打破了“通常”固守的“消极的传统”,没有机械,没有呆板,这让我们领略了“设计”的可贵。它同时在对传统超越的进程中积极影响着语文学科的发展

所以,课堂需要“设计”。分析以上成功的“设计”故事,比较我们通常的设计,不难看出,“设计”要体现方法的综合性和研究性,它们还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设计突出知识和能力,体现基础性。

《标准》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维目标的落实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改的今天,不管改革改到什么程度,紧抓“双基”不放松应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突出知识和能力,充分体现基础性。

其次,设计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发展性。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培养一点技能,还应从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设计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预案,功利地采取硬性灌输、机械单调、应景式的方法。所以,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经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教学的“场”,从而投入身心、积极思维、体验探索,完成从行为参与到认知参与的过程,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取了一定的方法。

课堂需要这样的“设计”,其实是需要这样一种学生的灵动、教师的智慧、学科的发展。

标签:;  ;  ;  

精彩源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