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挥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碱农田,NH_3挥发,含水量,肥料
生物挥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宇[1](2019)在《盐碱农田的氨挥发规律及添加生物炭对氨挥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土壤一作物系统中,氨(NH3)挥发是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不仅会导致肥料利用率的下降,并且也会在氮肥工业生产时造成能源浪费,与此同时还会对环境造成不容忽视的污染。目前,土地供需的矛盾日趋严重,所以盐碱地的防治、开发与利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改良盐碱地将其向农业土地资源扩展,可有效解决土地供需不足。因此,了解田间因素对盐碱农田土壤的NH3挥发的基本规律,并提供可以有效减少NH3挥发的农业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黄河叁角洲是由携带泥沙的黄河在渤海低处经沉淀堆积而构成的冲积平原,平均每年可以为我们创造四万多亩土地,而且这些大片的新增陆地面积在逐年扩大。本研究选取黄河叁角洲地区的盐碱农田为供试土壤,开展如下实验。为探明田间因素对黄河叁角洲地区盐碱农田土壤NH3挥发的基本规律,首先,通过室内连续培养的方式测定改良的通气法对土壤NH3挥发的回收率;再利用单因素变量实验分别探究施肥种类、施肥浓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盐分别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农田土壤NH3挥发速率与累计挥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硫酸铵为氮源进行的NH3挥发捕集实验,NH3回收率高达99.21%~101.39%。土壤施加碳铵颗粒后NH3挥发速率>施加硫酸铵颗粒>施加尿素颗粒,这与施入土壤时氮素的形态不同所致有关,碳铵与硫酸铵中含有NH4+,表施进入土壤后,在土壤表面直接作用发生NH3挥发,而尿素施入土壤后,需要在土壤脲酶的作用下才会分解出NH4+和OH-;施加碳铵颗粒后NH3累计挥发量>施加尿素颗粒>施加硫酸铵颗粒,这是因为土壤中施加尿素后会在土壤脲酶的作用下发生NH4+水解过程,这时土壤中NH4-的浓度较低,同时与胶体上二价离子(Ca2+、Mg2+)的交换量少,从而导致NH3挥发持续时间长,累计挥发量多。随着施肥浓度的加大,NH3挥发速率与累计挥发量随之显着增加,但由NH3挥发造成的氮肥损失率却下降,这是因为土壤所固定的NH4+的绝对量随施肥浓度的增大而增多。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NH3挥发速率与累计挥发量均显着降低。同时,为了降低因施肥而造成的NH3挥发损失,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施加肥料的形态(颗粒与肥料水溶液)对NH3挥发的影响,和农田土壤添加生物炭后,生物炭的种类、添加量、施肥种类对NH3挥发速率和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表施肥料颗粒,施用肥料水溶液可显着减少NH3挥发,且在相同施氮量下,施加尿素水溶液的处理比施加尿素颗粒的处理NH3挥发减少了 60.29%,施加硫酸铵水溶液的处理比施加硫酸铵颗粒的处理NH3挥发减少了61.40%。相较于不添加生物炭只施用硫酸铵水溶液的空白处理,添加0.5%生物炭且施加生物炭种类为水稻300℃(RB-300)、水稻600℃(RB-600)、棉花300℃(CB-300)和棉花600℃(CB-600)的处理NH3挥发总量分别减少了18.68%、16.16%、9.35%和8.26%,且施肥后2 d内NH3挥发速率最大,占总挥发量的53.80%~64.02%。添加生物炭后,NH3挥发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加大显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本研究获得的基本数据将在生物炭的应用、肥料的选择和水肥一体化的管理实践上为减少NH3挥发、提高氮肥利用率并增加作物产量提供依据。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因农田土壤施肥造成的氮面源污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王一宇,王圣森,戴九兰[2](2019)在《生物炭对盐碱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生物炭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土壤氨(NH_3)挥发的影响,通过室内连续培养的方式,先测定改良的通气法对土壤NH_3挥发的回收率,再对比施加肥料颗粒与肥料水溶液对土壤NH_3挥发的影响,最后探究生物炭的种类、添加量及施肥种类对NH_3挥发速率和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硫酸铵为氮源进行的NH_3挥发捕集实验,NH_3回收率平均值高达100. 30%.在相同施氮量下,施加尿素水溶液的处理比施加尿素颗粒的处理NH_3挥发减少了60. 29%,施加硫酸铵水溶液的处理比施加硫酸铵颗粒的处理NH_3挥发减少了61. 40%.相较于不添加生物炭只施用硫酸铵水溶液的空白处理,添加0. 5%生物炭且施加生物炭种类为水稻300℃(RB-300)、水稻600℃(RB-600)、棉花300℃(CB-300)和棉花600℃(CB-600)的处理,NH_3挥发总量分别减少了18. 68%、16. 16%、9. 35%和8. 26%,且施肥后2d内NH_3挥发速率最大,占总挥发量的53. 80%~64. 02%.添加生物炭后,NH_3挥发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因此,田间施肥前添加少量生物炭并结合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NH_3挥发并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庞赟佶,刘心明,陈义胜,许月,沈胜强[3](2019)在《生物炭负载Ca和Fe催化玉米秸秆热解挥发分重整提高产气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生物质炭对生物质热解挥发分的催化重整作用,以Fe_2O_3和CaO作为添加剂制备生物炭-Fe和生物炭-Ca催化剂对两者的催化重整能力进行了试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无添加时的生物质炭对玉米秸秆颗粒热解挥发分催化作用明显,800℃时,液相产率较未使用催化剂时减少38.71%,最低可达21.49%。生物炭-Fe催化剂颗粒在800℃时液相产率下降至20.24%,产气率升至51.44%,同时,H2的体积分数增加,热解油中的有机物质被有效抑制;生物炭-Ca催化剂在800℃时液相产率和产气率分别为20.01%和51.96%。生物炭-Ca催化剂可以促进热解气中CH4的生成,降低CO2的体积分数。在本试验条件下,炭基催化剂对生物质热解挥发分催化重整的活性顺序依次为:生物炭-Ca>生物炭-Fe>生物质炭>无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朝旭,陈绍荣,张峰,崔建国[4](2018)在《玉米秸秆生物炭及其老化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玉米秸秆粉末、新鲜和老化(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冻融循环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对黄土高原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将不同材料按2%(质量比)与土壤充分混匀,开展为期29 d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研究土壤氨挥发速率的日变化以及整个培养期间的氨挥发累积量。同时,为探究不同材料对土壤氨挥发影响的机理,测定了培养初态和终态土壤样品的无机氮含量、氨氧化速率和氨氧化细菌数量,并研究了不同材料对水中NH_4~+-N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与未添加外源材料处理相比,添加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或高温老化生物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30%,添加自然老化生物炭或新鲜生物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23%,添加玉米秸秆粉末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19%。施氮肥后1~10 d为土壤氨挥发的主要阶段,该阶段氨挥发累积量占整个培养过程氨挥发累积量的90%以上。不同材料对土壤氨挥发影响的机理研究表明,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和高温老化生物炭较强的氨挥发抑制作用与其较强的土壤氨氧化促进作用以及NH_4~+-N吸附能力有关。本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新鲜和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还田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降低土壤氨挥发提供有效途径,为生物炭在黄土高原的农业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黄青[5](2018)在《纳米材料对土壤砷挥发及砷生物效应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砷(As)普遍存在于土壤、水体和生物体内,对人类及动植物构成潜在的威胁。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因其较大的吸附容量及多样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单层氧化石墨烯(HGO)、多层氧化石墨烯(MGO)、20nm羟基磷灰石(HA_(20))、40nm羟基磷灰石(HA_(40))、纳米四氧化叁铁(nFe_3O_4)以及纳米零价铁(nFe)对As(Ⅲ)的吸附,分析了不同纳米材料吸附性能的差异性,明确其吸附机制。此外,利用砷挥发实验与水培实验,研究了纳米材料对稻田土中砷的挥发及分级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水稻幼苗吸收砷的影响,明确纳米材料调控砷生物有效性的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不同纳米材料对砷的吸附机制利用EDS、XPS、FTIR等对不同纳米材料吸附As(Ⅲ)前后进行表征,探讨纳米材料结构对吸附As(Ⅲ)的能力的影响。不同纳米材料对As(Ⅲ)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HGO(22.4 mg·L~(-1))>MGO(17.4 mg·L~(-1))>HA_(20)(2.74 mg·L~(-1))>nFe_3O_4(2.53mg·L~(-1))>HA_(40)(2.17 mg·L~(-1))>nFe(0.976 mg·L~(-1))。其中,HGO吸附As(Ⅲ)的饱和吸附量是nFe的23.0倍。不同纳米材料对砷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机制为材料表面的吸附和扩散、材料内部的吸附以及在水溶液中的聚沉吸附平衡等。(2)纳米材料可影响稻田土中砷的挥发量及其形态利用多孔式气体洗瓶装置,结合连续提取法,研究了不同纳米材料添加剂对淹水土壤中砷挥发及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水稻土中砷的挥发量在第四周达到最高,之后趋于稳定。各处理砷挥发量大小顺序为:CK>nFe>HA_(40)>nFe_3O_4>HA_(20)>MGO>HGO。土壤中Fe-Al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最高,在污染程度较低的土壤中,添加GO会提高结合态比例,而其他纳米材料则使其减少。与此相反,在高污染程度的土壤中,施入GO,土壤中结合态含量降低。施入纳米材料也会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一定影响,如羟基磷灰石对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显着,而GO对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砷挥发量、砷形态以及酶活性之间相互影响。其中砷挥发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无定形与弱结晶铁铝水合氧化物结合态呈显着负相关。(3)纳米材料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吸收砷的影响采用水培试验法,研究了不同纳米材料对T705和X24水稻品种吸收砷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纳米材料可以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且X24比T705长势好,T705对纳米材料的敏感度比X24高。纳米材料还能有效地减少水稻幼苗对砷的吸收。nFe_3O_4和nFe可以减少砷从根部向水稻的地上部分的转运。当砷浓度为0.8 mg·L~(-1)时,促进水稻的生长(P<0.05)。在低砷浓度下,HGO和MGO会降低T705茎叶中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而20 nm羟基磷灰石和40 nm羟基磷灰石则增加了四种物质的活性或含量。nFe_3O_4和nFe降低了T705茎叶中的抗氧化酶的活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25)
陈绍荣[6](2018)在《玉米秸秆生物炭及其老化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氧化和氨挥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是一种土壤改良剂,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丰富等性质,对土壤氮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提高氮肥的生物有效性,缓解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然而,生物炭施入农田之前,暴露在空气中,可使外层碳环氧化;施入农田后,与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发生相互作用,也会引起生物炭氧化。生物炭氧化(老化)是生物炭农田施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本研究采用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和冻融循环老化3种方式,人工模拟生物炭在自然界的老化过程,探究玉米秸秆生物炭及其老化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氧化和氨挥发的影响。首先,在分析不同外源添加材料(玉米秸秆粉末、新鲜玉米秸秆生物炭、自然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高温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和冻融循环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将其分别按2%、5%(质量比)与土壤充分混匀,同时设置灭菌土壤对照处理,开展为期85天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将玉米秸秆400℃热解制成生物炭后,其pH值增大4;与新鲜玉米秸秆生物炭相比,老化作用(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和冻融循环老化)使生物炭的p H值分别降低0.30、0.50和0.99,表面羧基数量分别增加0.031、0.236和0.376 mmol?g~(-1),比表面积分别增大3.43、2.19和0.99 m~2?g~(-1)。室内培养实验表明,该石灰性农田土壤的氨氧化作用主要源自微生物氧化;在培养过程中,同一采样时间点,与玉米秸秆粉末和新鲜玉米秸秆生物炭相比,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和冻融循环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氨氧化速率均有显着的提高;且在培养11天后,上述老化生物炭添加量为2%、5%处理氨氧化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5.4~138.1 nmol?g~(-1)?h~(-1)、112.6~152.0 nmol?g~(-1)?h~(-1)、137.8~167.8nmol?g~(-1)?h~(-1)和107.7~145.2 nmol?g~(-1)?h~(-1)、137.9~166.4 nmol?g~(-1)?h~(-1)、157.1~187.6 nmol?g~(-1)?h~(-1)。老化生物炭对土壤氨氧化的促进程度依次为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高温老化生物炭>自然老化生物炭。为深入研究新鲜和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将上述各种材料分别按2%、5%(质量比)与土壤充分混匀,同时设置灭菌土壤对照处理,进行为期29天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定期测定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累积量。同时,为探究不同材料对土壤氨挥发影响的机理,研究了不同材料对水中NH_4~+-N的吸附特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与未添加外源材料处理相比,添加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或高温老化生物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30%~34%,添加自然老化生物炭或新鲜生物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17%~23%,添加玉米秸秆粉末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19%~20%。施氮肥后1~10天为土壤氨挥发的主要阶段,该阶段氨挥发累积量占整个培养过程氨挥发累积量的90%以上。不同材料对土壤氨挥发影响的机理研究表明,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和高温老化生物炭较强的氨挥发抑制作用与其较强的土壤氨氧化促进作用以及NH_4~+-N吸附能力有关。为研究新鲜和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施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的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氧化作用的影响,分别按质量比2%和5%将生物炭与施加DCD的土壤充分混匀,开展为期85天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培养22天之后,添加2%新鲜玉米秸秆生物炭和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冻融循环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土壤的氨氧化速率为别为48.6~88.5 nmol?g~(-1)?h~(-1)、43.1~99.5 nmol?g~(-1)?h~(-1)、58.4~112.2nmol?g~(-1)?h~(-1)、62.0~120.3 nmol N?g~(-1)?h~(-1);5%添加量处理的氨氧化速率分别为44.5~98.2 nmol?g~(-1)?h~(-1)、48.9~107.5 nmol?g~(-1)?h~(-1)、53.1~119.5 nmol?g~(-1)?h~(-1)、69.4~130.4 nmol?g~(-1)?h~(-1);均显着高于未添加生物炭的处理。不同生物炭对DCD作用效果的削弱程度呈如下趋势: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高温老化生物炭>自然老化生物炭>新鲜生物炭。为研究新鲜和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施加DCD的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分别按质量比2%和5%将生物炭与施加DCD的土壤充分混匀,开展为期29天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与不施加DCD处理相比,施加DCD处理土壤的氨挥发量增加;施氮肥后1~10天为土壤氨挥发的主要阶段,施加DCD对土壤氨挥发作用发生的主要时段没有影响;施加DCD条件下,不同外源添加材料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抑制程度为: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高温老化生物炭>自然老化生物炭/新鲜生物炭>玉米秸秆粉末。(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热孜宛古丽·阿卜杜克热木(Rizwangul,Abdukerim)[7](2018)在《叁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对2种金龟甲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地下害虫优势种类的暗黑鳃金龟和华北大黑鳃金龟,在我国农作区分布颇广,其成虫(金龟甲)、幼虫(蛴螬)食性多杂,对于农作物等种植业生产常常造成严重损失。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首次揭示了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对嗜好植物的趋向行为与取食选择性的关系,并明确了两种金龟甲对相同植物的趋向选择性与取食偏好性不等同。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对蓖麻的趋向性显着强于对苘麻和榆树的趋向性,但试虫对榆树叶片的取食量显着高于蓖麻;在雌、雄虫的取食量之间不存在差异。暗黑鳃金龟成虫对蓖麻的趋向性显着强于对苘麻和榆树的趋向性,但对榆树叶片的取食量显着高于蓖麻;雄虫的取食量显着大于雌虫。(2)鉴定明确了榆树、苘麻和蓖麻不同种植物挥发物的主要成分。经GC-MS分析发现,有13种化合物为3种植物挥发物的共有成分,例如:顺-3-己烯基乙酸酯、壬醛、α-蒎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顺-3-己烯基异丁酸酯等;但至少还有23种以上的组分不相同。在不同种植物挥发物中的主要成分组成以及相对含量不相同,其中:榆树组分中前4位是烯类、酯类、醇类和烷类;蓖麻分别为烷类、酯类、醇类和烯类;苘麻中分别为酯类、醇类、烷类,醛和烯类(并列第4位)。(3)阐明了两种金龟甲对挥发物主要组分的趋(避)性反应。与对照(正己烷)相比,华北大黑鳃金龟对10μg/μL浓度下的芳樟醇、顺式-3-己烯基异丁酸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β-石竹烯等组分具有显着趋向性;但对3-蒈烯、反式-2-壬烯醛和α-水芹烯表现为负趋性。暗黑鳃金龟对榆树、苘麻、蓖麻中提取的24种不同植物挥发物组分的嗅觉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下的β-石竹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顺-3-己烯-1-醇、顺式-3-己烯基乙酸酯、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等化合物对暗黑鳃金龟雌雄虫的引诱数量显着多于对照虫数。(4)明确了暗黑鳃金龟对挥发物主要组分的触角电位反应。雌、雄成虫触角对24种植物挥发物组分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值随化合物浓度增加而升高。在同一浓度下,暗黑鳃金龟成虫触角对β-石竹烯、反式-2-壬烯醛、顺式-3-己烯基乙酸酯、苯酚、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壬醛等化合物的EAG反应值显着高于其它化合物。但在不同浓度时,试虫的EAG反应值随化合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3-01)
周一诺,陈曦,杨麒麟,刘星辰,吴金林[8](2018)在《生物炭控制高施氮竹林土壤氨挥发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土柱试验,研究生物炭(水稻秸秆炭和竹炭)不同施用量(炭、土质量比分别为1∶100或1∶20)控制高施氮(每千克土壤施N 46 mg)竹林土壤氮素(NH3)挥发的效果。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能够有效降低NH3的挥发(每500 g土壤,由对照处理的3.83 mg降至0.05—0.94 mg),且炭、土质量比为1∶20的处理对NH3挥发的控制效果显着优于1∶100的生物炭处理。土壤添加尿素后,铵态氮(NH+4-N)含量为每千克土壤7.54 mg,生物炭添加处理使土壤NH+4-N含量升高至每千克土壤7.84—9.77 mg。同时,秸秆生物炭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含量6.18%—12.45%,而竹炭施用对土壤水分含量无显着影响。可见,不同生物炭施用可以通过固持土壤NH+4-N和(或)保持土壤水分,实现有效控制高施氮竹林土壤NH3挥发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邹娟,胡学玉,张阳阳,陈窈君,王向前[9](2018)在《不同地表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生物炭对不同地表条件下土壤氨挥发的作用及其效应,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探讨生物炭与作物种植覆盖双重影响下,土壤氨的产生、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脲酶活性的响应性变化.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分别为CK+(未施生物炭+种植作物)、BC0.5+[施用生物炭0.5 kg·(m~2·a)~(-1)+种植作物]、BC4.5+[施用生物炭4.5 kg·(m~2·a)~(-1)+种植作物]、CK-(未施生物炭+裸地)、BC0.5-[施用生物炭0.5 kg·(m~2·a)~(-1)+裸地]、BC4.5-[施用生物炭4.5 kg·(m~2·a)~(-1)+裸地].结果表明在作物种植条件下,相对于CK+处理,BC4.5+、BC0.5+处理的土壤氨挥发随时间呈现先增加(前4 d内)后显着下降的态势,降幅分别为9.95%~61.80%、7.97%~50.52%(P<0.05);但同期裸地条件下的BC4.5-、BC0.5-处理的土壤氨挥发较CK-处理则增加了40.02%~93.15%、28.09%~57.45%(P<0.05).在等量生物炭施用条件下,作物种植土壤的氨挥发量明显低于裸地土壤,BC4.5+、BC0.5+较BC4.5-、BC0.5-处理分别降低了27.10%~92.10%、13.17%~83.45%(P<0.05),但是CK+与CK-处理间的土壤氨挥发量差异不显着.上述结果说明作物种植覆盖地表对生物炭介导的土壤氨挥发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作物种植条件下,BC4.5+、BC0.5+处理较CK+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和脲酶含量的最大增幅依次为69.25%、72.73%和93.61%、90.56%(P<0.05),但同期土壤氨挥发降低;而裸地条件下,BC4.5-、BC0.5-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和脲酶含量较CK-呈下降趋势明显,最大降幅依次为63.78%、95.70%和78.38%、92.64%(P<0.05),同时土壤氨的挥发量上升.可见生物炭影响下的土壤氨挥发不仅与土壤铵态氮和脲酶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且作物种植覆盖地表的影响更为深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周同磊[10](2016)在《溶剂挥发法制备丁草胺可生物降解微胶囊》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筛选难度越来愈大,对现有农药活性成分进行新剂型开发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正成为新的热点。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农药已不适应当前绿色植保的要求。丁草胺是一种在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主要登记剂型为乳油,年用量极大,造成较高的环境压力。如何提高丁草胺的持效期和利用率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聚碳酸亚丙酯、聚(丁二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酯是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的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在农药缓控释制剂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丁草胺加工成可降解微胶囊,是降低其使用量,提高其持效期和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聚碳酸亚丙酯(PPC)和聚(丁二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酯(PBSA)为壁材,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丁草胺微胶囊,实现了对丁草胺控制释放。以丁草胺微胶囊的制备和表征为研究重点,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从多种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中筛选出PVA-1788作为乳化溶剂挥发法中的乳化分散剂,采用极差法和方差法研究了在乳化溶剂挥发法中乳化分散剂PVA-1788质量分数,芯壁材质量比、剪切速率和油水相体积比这四种因素中对微胶囊粒径影响大小关系:剪切速率>乳化剂PVA质量分数>芯壁材质量比>油水相体积比。以PBSA为成囊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PBSA-丁草胺微胶囊,并对该微胶囊进行了表征测定。结果表明:PBSA-丁草胺微胶囊外观规则圆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5.63 μm,载药量为13.92%,包封率为81.41%,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累计释放28 d后,累积释放量达到85.54%。PBSA性能优越,极有可能成为农药微胶囊的常用载体。以聚乳酸(PLA)对PPC进行改性,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PLA/PPC-丁草胺微胶囊,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并对该微胶囊进行了表征测定。结果表明:当PLA/PPC的质量比为20/80时,可以获得成囊效果更好的微胶囊;当以乳化剪切速度为14000 r/min,水相中乳化分散剂PVA-1788的质量分数为1.25%,油相中PLA/PPC共混材料与丁草胺的质量比为2:1时,可以获得粒径理想的微胶囊;该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8.51μm,载药量为14.36%,包封率为84.95%,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累计释放28 d后,累积释放量达到83.46%。(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生物挥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生物炭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土壤氨(NH_3)挥发的影响,通过室内连续培养的方式,先测定改良的通气法对土壤NH_3挥发的回收率,再对比施加肥料颗粒与肥料水溶液对土壤NH_3挥发的影响,最后探究生物炭的种类、添加量及施肥种类对NH_3挥发速率和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硫酸铵为氮源进行的NH_3挥发捕集实验,NH_3回收率平均值高达100. 30%.在相同施氮量下,施加尿素水溶液的处理比施加尿素颗粒的处理NH_3挥发减少了60. 29%,施加硫酸铵水溶液的处理比施加硫酸铵颗粒的处理NH_3挥发减少了61. 40%.相较于不添加生物炭只施用硫酸铵水溶液的空白处理,添加0. 5%生物炭且施加生物炭种类为水稻300℃(RB-300)、水稻600℃(RB-600)、棉花300℃(CB-300)和棉花600℃(CB-600)的处理,NH_3挥发总量分别减少了18. 68%、16. 16%、9. 35%和8. 26%,且施肥后2d内NH_3挥发速率最大,占总挥发量的53. 80%~64. 02%.添加生物炭后,NH_3挥发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因此,田间施肥前添加少量生物炭并结合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NH_3挥发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挥发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宇.盐碱农田的氨挥发规律及添加生物炭对氨挥发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9
[2].王一宇,王圣森,戴九兰.生物炭对盐碱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3].庞赟佶,刘心明,陈义胜,许月,沈胜强.生物炭负载Ca和Fe催化玉米秸秆热解挥发分重整提高产气率[J].农业工程学报.2019
[4].王朝旭,陈绍荣,张峰,崔建国.玉米秸秆生物炭及其老化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5].黄青.纳米材料对土壤砷挥发及砷生物效应的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6].陈绍荣.玉米秸秆生物炭及其老化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氨氧化和氨挥发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8
[7].热孜宛古丽·阿卜杜克热木(Rizwangul,Abdukerim).叁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对2种金龟甲生物活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8].周一诺,陈曦,杨麒麟,刘星辰,吴金林.生物炭控制高施氮竹林土壤氨挥发效果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8
[9].邹娟,胡学玉,张阳阳,陈窈君,王向前.不同地表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10].周同磊.溶剂挥发法制备丁草胺可生物降解微胶囊[D].湖南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