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传论文-李玲玉

中山狼传论文-李玲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山狼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山狼传》,考释,词语

中山狼传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玉[1](2019)在《《中山狼传》词语考释六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中锡着的《中山狼传》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其寓意在于讽刺狼对东郭先生的忘恩负义,揭露狼的本性。通过参照《汉语大词典》,从文字学角度考释其中六则词语,有助于人们对其有更深的了解,亦可补充《现代汉语词典》的缺漏之处,有利于词典编纂。(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高巍,娄薪[2](2014)在《模因论视角下林语堂编译《中山狼传》的思想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建构在翻译策略、规范和价值观等基础概念之上,其中交际规范和与之相对应的理解的价值观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研究恰如其分。基于此理论模式,林语堂编译《中山狼传》中传播了怎样的翻译思想,此理论又对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英译实践提出怎样的要求值得深入探究。(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陈宏薇[3](2014)在《他者意识在林语堂英译《中山狼传》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约介绍了符号学翻译观的基本观点以及重要理念他者意识,指出他者不仅指涉别于自我的他者,还指涉地球上所有其他的生命。作者以林语堂采用编译法英译《中山狼传》这一符号活动为例,仔细分析译者如何对叁类他者负责——出版社、表现体(源语文本)与作者、解释体(目的语文本)与其读者,说明林语堂强烈的责任心即他者意识是他英译中国古典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符号活动对英译中国古典或现代文学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4年02期)

殷国明[4](2014)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镜像之狼——重新解析《中山狼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寓言故事中,《中山狼传》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却一直有所简单化和概念化,忽视了其歧义结构的特征,尤其忽视了其中动植物意象的生态涵义。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和心态叁个方面重新解读这个寓言故事,并分析其复杂的文化过程,指出阐释和传播中蕴含的不同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殷国明[5](2013)在《关于中国文化中的“狼”——从重新解析《中山狼传》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重新解析《中山狼传》,可以发现"狼"的"恶"形象乃是中国人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和情感的介入造成的。(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张杰[6](2011)在《韩中忘恩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动物忘恩负义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美国学者斯蒂斯·汤普森(Stith Thompson)在《民间故事类型》中将其列为AT155型,并对这类型故事的基本情节结构进行了概括,命名为“忘恩负义的蛇再度被监禁”。韩国也有以动物忘恩负义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兔子的裁判》。其主要内容为落入陷阱的老虎向路过的书生求救,书生将其救出后,老虎却忘恩负义,要将书生吃掉。书生要求找叁个人评理,前面遇到的老牛和松树都说老虎应该吃掉他,最后遇到智慧的兔子,兔子设计将老虎重新诱入陷阱,书生得救。中国也有AT155型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这则寓言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是中国忘恩兽故事的典型。(金荣华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中将“中山狼故事”归到“忘恩兽再入牢笼”一类。故此,本文就沿用“忘恩兽”这一说法。)后有明代马中锡以这一故事为题材撰写了文言短篇小说《中山狼传》。《中山狼传》的主要内容是中山狼被赵简子射中,被路过的东郭先生救出后却以怨报德,要吃掉恩人东郭先生。为求自保,东郭先生主张“遇事问叁老”,请叁人评理。前面遇到的老杏树和老牛都同意狼吃人,最后杖藜老人出现,设计困住中山狼,救出东郭先生。韩国的《兔子的裁判》和中国的《中山狼传》都以动物忘恩负义为主题,这两则故事都基本具有了AT155型故事的基本情节单元,如:①被困;②被救;③忘恩负义;④再次受罚。两则故事在人物设计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大同小异。本文以流传于韩中两国的“忘恩兽”故事为研究对象,结合印度流传的忘恩兽故事追其源流。重点剖析韩中两国以忘恩兽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在人物设计、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两国在民间信仰及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来的各自的特征。希望本文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韩中民间故事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5-01)

汤大民[7](2010)在《四读《中山狼传》》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凡一本书、一篇文章能够长传,似乎都有一种宽容的品质,能让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感受,也能让同一读者在不同时空背景下,读出不同的体会。《诗经》的不朽,与“诗无达话”就大有关系。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0-06-30)

王兰[8](2010)在《从本能反应与本性驱使导致的共同结果展开的比较与反思——以《中山狼传》、《农夫与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两则中西寓言故事向我们共同传达了一个信息——谨防忘恩陷阱。本文是由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结果引发的对忘恩意象本身差异性的比较,对寓言隐含意的挖掘,及对造成此种可笑局面的多方原因的分析和有效反思。(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0年05期)

张正学[9](2009)在《也说《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的作者与寓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的作者和寓意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通过明清特别是明代众多相关材料的剖析,结论却只能是《中山狼传》的作者是马中锡,《中山狼》杂剧的作者是康海;《中山狼传》的创作目的是讽刺李梦阳的忘恩负义,由《中山狼传》改编而成的《中山狼》杂剧的寓意也是如此的,虽然它的寓意要比《中山狼传》本身更为深刻和广泛。(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马中锡[10](2009)在《中山狼传》一文中研究指出赵简子大猎于中山,虞人导前,鹰犬罗后。骇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垂手登车,援乌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怒,(本文来源于《作文新天地(高中版)》期刊2009年06期)

中山狼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建构在翻译策略、规范和价值观等基础概念之上,其中交际规范和与之相对应的理解的价值观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研究恰如其分。基于此理论模式,林语堂编译《中山狼传》中传播了怎样的翻译思想,此理论又对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英译实践提出怎样的要求值得深入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山狼传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玲玉.《中山狼传》词语考释六则[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高巍,娄薪.模因论视角下林语堂编译《中山狼传》的思想传播[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

[3].陈宏薇.他者意识在林语堂英译《中山狼传》中的体现[J].山东外语教学.2014

[4].殷国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镜像之狼——重新解析《中山狼传》[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殷国明.关于中国文化中的“狼”——从重新解析《中山狼传》谈起[J].殷都学刊.2013

[6].张杰.韩中忘恩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

[7].汤大民.四读《中山狼传》[N].中华读书报.2010

[8].王兰.从本能反应与本性驱使导致的共同结果展开的比较与反思——以《中山狼传》、《农夫与蛇》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0

[9].张正学.也说《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的作者与寓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马中锡.中山狼传[J].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09

标签:;  ;  ;  

中山狼传论文-李玲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