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病害病原鉴定论文-王芳芳,王仁才,石浩,周倩,王琰

新病害病原鉴定论文-王芳芳,王仁才,石浩,周倩,王琰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病害病原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枣,缩果病,枣果褐斑病,病原鉴定

新病害病原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芳,王仁才,石浩,周倩,王琰[1](2019)在《湖南衡阳地区冬枣病害调查及主要病害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对湖南衡阳地区4个冬枣生产基地进行病害调查,采集发病率较高的病害样品进行病原鉴定。调查结果显示,衡阳地区冬枣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疮痂病、褐头病、炭疽病、枣疯病、缩果病、白绢病、枣果褐斑病,其中,缩果病、枣果褐斑病发病率较高,分别为9.2%和20.8%,其他病害发病率低于5%。缩果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一般从果实腰部开始出现皱纹,病部变红皱缩,后期扩展到果柄至整果;枣果褐斑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果面有褐色斑点,圆形,后期病斑中央渐灰白色,不影响果肉品质。鉴定冬枣缩果病、枣果褐斑病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周英,邹曼飞,张凯东,强遥,赵尚高[2](2019)在《奉新猕猴桃3种真菌病害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桃是江西省奉新县的重要和特色果树,发展猕猴桃生产对促进该县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该县猕猴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种类不断增多,为害程度不断加重。本文针对近年来奉新县猕猴桃生长期出现的黑斑病、白纹羽病及黑霉病3种真菌病害进行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试验及室内药剂筛选,目的是查明这些病害的发生原因,并为其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奠定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通过病菌分离、病菌培养性状、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江西奉新县猕猴桃生长期出现的3种真菌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确定了奉新县猕猴桃黑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猕猴桃白纹羽病病原为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猕猴桃黑霉病病原为猕猴桃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2)在26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10%申嗪霉素、50%咪鲜胺锰盐、25%已唑醇、75%肟菌·戊唑醇、25%丙环唑、10%苯醚甲环唑、75%戊唑·嘧菌酯和40%氟硅唑这8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具有强毒力,EC_(50)值介于0.1821~0.7633μg/mL;在26种杀菌剂对R.necatrix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10%申嗪霉素、22.5%啶氧菌酯、50%咪鲜胺锰盐、45%敌磺钠、50%多菌灵、25%丙环唑、25%嘧菌酯、70%甲基硫菌灵、10%多抗霉素、40%五氯硝基苯、30%恶霉灵、40%氟硅唑和0.3%四霉素这12种杀菌剂对R.necatrix具有强毒力,EC_(50)值介于0.0001~0.6861μg/mL。(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宋莉莎[3](2019)在《白及主要真菌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及(Bletilla striata)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和观赏价值的兰科植物。近年来,其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多地开始大力发展人工种植,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类病害频发,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有关白及真菌病害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白及主要真菌病害病原学、生防菌和药剂的筛选应用等进行研究,以期为白及病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调查共发现真菌病害5种,其中锈病和叶褐斑病为最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为害普遍且较严重;其次为幼苗叶斑病和块茎腐烂病,局部发生,但一旦发病直接导致整株死亡;灰霉病田间零星发生,为害轻。通过对可培养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叶褐斑病病原菌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幼苗叶斑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块茎腐烂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灰霉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将不可培养的锈病病原菌鉴定为白及鞘锈菌(Coleosporium bletilla)。2.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叶褐斑病病原菌燕麦镰刀菌(HGUP17355菌株)生长最适温度为20℃、最适pH为6,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以麦芽糖为碳源、以L-苯丙氨酸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致死温度为45℃处理10 min;幼苗叶斑病病原菌木贼镰刀菌(HGUP17361菌株)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7,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以蔗糖为碳源、以牛肉膏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块茎腐烂病病原菌腐皮镰刀菌(HGUP1833菌株)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7,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以蔗糖为碳源、以硝酸钠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不同光照处理对叁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着。3.生防菌的筛选及防治。筛选到4株对白及叶褐斑病、幼苗叶斑病、块茎腐烂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分别标记为MD1、MS5、X7和F4。各菌株的室内抑制效果排序为MD1>MS5>X7>F4。结合菌株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学,将MD1菌株鉴定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MS5菌株为俄罗斯木霉(T.rossicum),X7和F4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4个生防菌株的发酵液田间防治白及叶褐斑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效果较好的是X7菌株,防效为43.45%。4.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申嗪霉素、45%咪鲜胺、37%苯醚﹒甲环唑、30%嘧菌酯、30%唑醚﹒戊唑醇5种药剂对叶褐斑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3.068 3、6.235 6、13.526 3、36.431 6、45.682 9 mg/L;1%申嗪霉素、30%苯甲﹒丙环唑、45%咪鲜胺、30%乙蒜素4种药剂对幼苗叶斑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4.660 9、9.068 8、9.699 7、22.150 6 mg/L;75%肟菌酯﹒戊唑醇、1%申嗪霉素、30%乙蒜素3种药剂对块茎腐烂病的抑菌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1.141 5、3.394 0、18.065 8 mg/L。对田间发生较重的叶褐斑病和锈病进行大田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申嗪霉素和45%咪鲜胺对白及叶褐斑病的防效分别为71.15%和67.61%;25%叁唑酮和25%醚菌酯·氟环唑对白及锈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6.70%和70.34%。5.不同施肥对叶褐斑病和锈病发生的影响。3种微生物肥中“耕田生物肥”(C处理)对减轻叶褐斑病和锈病发生的效果相对较好,其病情指数分别可比CK减少37.23%、22.3%;5种叶面肥对两种病害发生的影响差异不大,效果均较低,最好的“翠康金钾”(D处理),其叶褐斑病和锈病的病情指数比对照(CK)减少14.34%、8.05%。(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徐国亮,赵飞飞,王清廉,王世玲,贾瑾[4](2018)在《一种新的柑橘采后病害病原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疑似青霉、绿霉症状的甜橙(Citrus sinensis)果实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新的致病菌株Pu.XHz。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白色圆形菌落,产生大量蓝灰色分生孢子,培养后期有液滴渗出;在察氏培养基(Czapek–Dox Medium,CA)上菌落呈烟花绽放状;在察氏酵母膏琼脂培养基(Czapek Yeast Autolysateagar,CYA)上菌落呈同心圆状;在25%甘油硝酸盐琼脂培养基(25%Glycerolnitrateagar,G25N)上白色菌丝体发达,不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大小为(4.48~8.37)μm×(2.65~5.24)μm,大部分为长椭圆形。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金钱橘、茂谷柑和甜橙果实上接种3 d左右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大,接种12 d左右在病斑中央产生许多特征性晶须状霉层(Whisker mold),为病原菌的孢梗束,其顶端产生大量蓝灰色分生孢子。ITS序列分析表明,Pu. XHz与日本菌株Penicillium ulaiense SU-9分离物同源性为99%,证实了P. ulaiense是导致柑橘果实采后霉状腐烂的病原菌,为进一步研究由其引起的发病规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林凡力,陈娅,王甲军,马冠华[5](2018)在《一种莪术新病害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S.G.Lee et C.F.Liang),又名黑心姜、姜黄,以根入药,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近年来在广东和四川两省种植的莪术上发现一种危害严重的新病害。田间症状表现为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淡黄色小斑点,中期斑点向叶尖或者叶边缘处扩展,呈现流星状,后期引起叶片大面积枯黄,严重时整株枯死。由于此病害致使叶片焦枯,所以命名为莪术叶枯病。从病区采集典型的莪术病叶,对样品进行组织分离,经柯赫式法则验证获得了莪术叶枯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物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为茎点霉属(Phoma sp.),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白色,绒毛状,边缘不规则;分生孢子无色,有隔,长椭圆状或者棍棒状;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6;产孢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5;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PDA培养基最适于菌丝生长。本实验为莪术叶枯病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陈爱昌,魏周全[6](2018)在《定西市马铃薯真菌性土传病害病原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定西市马铃薯生长期真菌性土传病害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到3种病原菌: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引起马铃薯炭疽病,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马铃薯黄萎病,立枯丝核菌(Rhizoefonia solani)引起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存在遗传分化现象,从定西市马铃薯产区采集茎部和薯块病样80份,经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80株菌株中与标准菌株AG3融合的占总数的70.0%、与AG4-HG-Ⅱ融合的占15.0%、与AG2-1融合的占7.5%。(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脱贫攻坚(2018)》期刊2018-07-08)

董雅容[7](2018)在《几种植原体病害病原分子鉴定与枣疯植原体imp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原体是一类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原核致病菌,在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专性寄生。植原体危害严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植原体危害的植物有近千种,对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观赏型作物,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植原体传播范围广,加强植原体的检测与鉴定就成为了防治该病害的基础。本实验主要以植原体病原为研究对象,对几种植原体病害进行调查与病原鉴定,并对枣疯植原体imp基因克隆。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20株具有丛枝、黄化及叶片病变的植物进行调查和取样,经过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鉴定,发现桑树丛枝(mulberry witches'broom,MWB)、槐树丛枝(Robinia pseudoacacia witches'broom,RpWB)、丝绵木丛枝(Euonymus bungeanus witches'broom,EbWB)、杏树卷叶(apricot leafroll)、红花槐丛枝(Robinia pseudoacacia cv.Honghuahuai witches'broom,RpWB-HHH和一品红丛枝(poinsettia branch-inducing,PoiB)样品均携带植原体,推断为植原体病害。2.利用16S rRNA基因及转运通道蛋白基因secY、延伸因子基因tuf和核糖体蛋白基因rp序列引物扩增桑树丛枝病原,将其测序序列进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比对。结果发现桑树丛枝与翠菊黄化组的16SrⅠ-B亚组典型成员的相似率为99.12%;与rpⅠ-B亚组、tufⅠ-B亚组和secYⅠ-B亚组桑树萎缩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9.59%、99.08%和99.48%。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模拟RFLP分析发现桑树丛枝属于与16SrⅠ-B亚组、rpⅠ-B亚组、tufⅠ-B亚组和secYⅠ-B亚组的成员。3.使用16S rRNA、secY、rp、himA、tmkB和imp基因序列引物对枣疯病、槐树丛枝、丝绵木丛枝和红花槐丛枝4个植原体病害样品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这4种植物的植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都与16SrⅤ-B亚组处于同一分支;rp基因序列都与rpⅤ-C亚组成员接近;secY基因都与secYⅤ-C亚组接近;在himA和imp基因序列比对中,4种植原体都具有较高的相似率(大于95%),但是丝棉木丛枝植原体的tmkB基因序列与其他叁株植原体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相似率均在74%左右。4.对枣疯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imp进行了PCR扩增和克隆,对Imp蛋白的跨膜区进行了预测,构建了蛋白表达载体异源表达Imp蛋白,结果发现Imp具有一个跨膜区,完整的imp基因无法得到异源表达蛋白,去掉跨膜区后Imp蛋白得到表达。(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期刊2018-05-01)

张永乐[8](2018)在《山东省茶树主要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是世界叁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具有较高保健功效和经济价值。山东自1959年实施“南茶北引”计划以来,引种数量不断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树病害逐渐成为影响茶叶生产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山东省茶树病害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山东六个主要茶区泰安、日照、临沂、青岛、威海、烟台展开病害调查、病原鉴定、病菌生物学特性,并就山东省主栽茶树品种对炭疽病菌抗性进行初步评价。以期为山东省茶树叶部病害的科学防控及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调查发现,山东茶树叶部病害种类较少,主要有茶炭疽病(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茶云纹叶枯病(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茶轮斑病(Pestealotia theae Sawada)、茶芽枯病(Phyllosticta gemmiphliae Chen et Hu),茶褐枯病(Glomerella cingulata f.sp.camelliae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新发现一种叶部病害。其中茶炭疽病是危害山东茶树最广泛的一种病害,在六个主要茶区均有发生;茶云纹叶枯病多见于日照圣古山和青岛东台社区茶园;茶轮斑病在临沂莒南县老叶上发生较重,日照岚山区和东港区也有发生;茶芽枯病在泰安岱顶青茶园早春时节和青岛崂山区较为普遍;茶褐枯病仅在日照东港区瑜山茶场调查时发现。本实验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分离得到炭疽病菌69株,包括泰安21株、日照8株、临沂7株、青岛13株、威海11株、烟台9株。采用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69个菌株的分类地位,优势菌为C.camelliae,包括38株,其中2株为Glomerella cingulata f.sp.camelliae;C.gloeosporioides16株;C.fructicola 6株;C.boninense包括5株;此外,4个菌株未鉴定到种,但根据形态特征认为属于Colletotrichum sp.。经鉴定,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为C.camelliae Massee,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P.theae,茶芽枯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sp.,茶褐枯病由G.cingulata f.sp.camelliae和B.dothidea复合侵染导致。茶炭疽病菌生长的最适碳源培养基为PSA,氮源中对酵母浸膏利用最好;在pH5-8生长较好,最适pH值为6;在5-40℃范围内能够生长,最适温度为27℃;12h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强致病力菌株SNTC3为参试菌株,离体接种于6个品种的茶树叶片,比较评价不同茶树品种对炭疽菌的抗性,结果显示,各品种间存在差异,中茶108对炭疽病抗性最强,安吉白茶最弱,福鼎大白、乌牛早、平阳特早和龙井43属中等水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01)

赵玉美[9](2018)在《云南核桃枝干病害病原真菌的鉴定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桃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云南是核桃生产大省,其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首位。然而随着云南核桃种植面积的扩大及连片大面积种植,加之管理粗放、气候条件反常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核桃病虫害频发并已严重威胁着云南核桃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云南核桃主产区(10个地州的18个县区)的核桃枝干病害进行较全面地病害标本采集,通过徒手切片、组织分离培养、显微观察等传统方法对云南核桃主产区核桃枝干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形态鉴定,并对部分形态鉴定困难的分离菌株辅以分子鉴定;在病原菌鉴定的基础上,对鉴定结果采用Shannon-wiener和Simpson’s diversity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以期较全面的了解云南核桃主产区枝干病害病原菌种类及发生危害现状,为云南省核桃枝干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丰富核桃枝干病害病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为核桃病害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对云南10个地州市的18个县区的核桃病枝干进行了采集,共采集样本233份。其中,从楚雄和曲靖地区所采集的样本量最大,分别为66份和64份,从文山采集的样本最少,仅1份。通过对225份病枝干样本进行徒手切片,共获得232个切片鉴定样本。2.对232个切片鉴定样本进行形态学鉴定,从中鉴定出病原真菌27属31种。其中,子囊菌门真菌9属10种,担子菌门真菌5属5种,有丝分裂孢子类群真菌13属16种,另有2属2种寄生性种子植物。在切片鉴定出的病原真菌中,胡桃多毛壳孢(Pestalosphaeria juglandis)、朱红丛赤壳(Nectria cinnabarina)、星芒状弯孢聚壳(Eutypella stellulata)、痂囊腔菌属之一种(Elsinoe sp.)、假蕉孢壳属之两种(Diatrypella sp.1、Diatrypella sp.2)、毛栓菌(Trametes hirsuta)、层迭树舌(Ganoderma lobatum)、普通瘤座孢(Tubercularia vulgaris)、枫香亚盘霉(Didymosporium liquidambaris)、多隔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multiseptatum)、拟小丛长蠕孢(H.pseudomicrosorum)、绒长蠕孢(H.velutinum)、壳梭孢属之一种(Fusicoccum sp.)、盘针孢属之一种(Libertella sp.)和大单孢属之一种(Aplosporella sp.)等11属16种为核桃枝干新病原。胡桃多毛壳孢(P.juglandis)为拟定新种。3.病部切片鉴定结果显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小穴壳属(Dothiorella)、壳梭孢属(Fusicoccum)和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四属真菌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为12.93%、12.07%、13.36%和12.50%)且分布地最广(均分布于8个以上的区县);其次为葡萄腔座菌属(Botryosphaeria)真菌和盘针孢属(Libertella)真菌,其出现频率均为7.76%,但前者的分布较广(6个区县),后者的分布较窄(2个县区)。4.采用组织分离法,从200份核桃枝干病害样本(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样本除外)上共分离获得145个纯菌株。产孢后经形态学鉴定,它们分别隶属于14个属的14个种,另有6个未知属种。纯培养物鉴定与病部切片鉴定相吻合的病原真菌属包括拟茎点霉属、茎点霉属(Phoma)、小穴壳属、壳梭孢属、盘针孢属和聚壳座属(Eutypella)真菌。5.病原菌的纯培养物鉴定结果显示,拟茎点霉属(胡桃楸拟茎点霉Phomopsis juglandina)真菌的分离频率最高,达到39.31%,且分布广泛(9地)。病部切片和纯培养物鉴定结果都表明拟茎点霉属为引起云南核桃枝干病害的优势属。6.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s diversity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病原多样性差异较大。曲靖地区核桃枝干病害的病原种类数量最多,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昭通、保山、临沧和大理等地,昆明、丽江和怒江3个州市核桃枝干病害的病原种类和数量均较少。8.云南核桃枝干病害主要有枯枝病、溃疡病、烂皮病、木腐和寄生性种植植物病害5类,其中枝枯病类分布最广。多样性分析显示,无论是Shannon-Wiener指数还是Simpson多样性指数,枯枝病的病原种类和数量均远高于其它4类病害,表明枯枝病类是云南省核桃枝干病害中最重要病害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期刊2018-03-26)

陈小均,黄露,吴石平,何海永,杨仟[10](2017)在《一种钩藤叶部新病害叶斑病的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材钩藤在贵州剑河县大面积植,一种真菌引起的叶斑病发生普遍,对钩藤产业或将造成潜在影响,但目前对钩藤病害的研究还比较少,还未见有钩藤病害的相关报道。拟盘多毛孢属很多种都可引起多种植物产生病害,如芒其、紫荆等植物。笔者从发病的钩藤叶片上分离一株真菌性病原,为了进一步对病原进行准确鉴定,笔者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柯赫氏法则进行研究。经鉴定,钩藤叶斑病由拟盘多毛孢属引起,该结果为国内外未见报道,为增加钩藤病害目录和病害防控提供依据。症状描述: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红褐色,病斑上着生小黑点。以培养物进行接种后,叶片初期呈水渍状,以接种点为圆心向四周扩展,受叶脉影响,病斑形状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后期变为红褐色,其上散生近球状的黑色颗粒(分生孢子盘),病健交界明显。回接发病症状与野外采集的病叶症状一致。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对钩藤病叶标样进行表面消毒后,在解剖镜下挑取黑色分生孢子器,对获得的培养物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在发病部位再次分离获得纯培养物。在PDA上培养的菌落呈圆形,菌丝体白色,致密,其菌落生长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发达,菌丝纤细无隔,少数锐角分枝,培养2~3个星期后能形成类似菌核的黑色分生孢子堆,后期产生分生孢子盘,分布于整个菌落;分生孢子盘呈球形,直径为100~200μm,顶端有墨汁状黏液,镜检内含大量分子孢子。分生孢子梗的基部菌丝膨大呈球状,顶端有瓶状孢子梗;分生孢子成熟后直立或稍弯曲,长18.8~25.1μm,宽6.4~8.1μm,具5个细胞,具3根细长顶毛,其分生孢子呈纺锤形,有4个隔膜,基胞无色,平截,壁光滑。根据以上特征认为,该菌株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拟盘多毛胞属(Pestalotiopsis sp.)。将扩增产物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进行Blast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已报道的拟盘多毛胞属(Pestalotiopsis sp.),因目前数据库中已报道的该属其他种同源性不高,因此不能鉴定具体的种。或许该分离物是一个未报道的种。(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新病害病原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猕猴桃是江西省奉新县的重要和特色果树,发展猕猴桃生产对促进该县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该县猕猴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种类不断增多,为害程度不断加重。本文针对近年来奉新县猕猴桃生长期出现的黑斑病、白纹羽病及黑霉病3种真菌病害进行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试验及室内药剂筛选,目的是查明这些病害的发生原因,并为其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奠定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通过病菌分离、病菌培养性状、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江西奉新县猕猴桃生长期出现的3种真菌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确定了奉新县猕猴桃黑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猕猴桃白纹羽病病原为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猕猴桃黑霉病病原为猕猴桃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2)在26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10%申嗪霉素、50%咪鲜胺锰盐、25%已唑醇、75%肟菌·戊唑醇、25%丙环唑、10%苯醚甲环唑、75%戊唑·嘧菌酯和40%氟硅唑这8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具有强毒力,EC_(50)值介于0.1821~0.7633μg/mL;在26种杀菌剂对R.necatrix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10%申嗪霉素、22.5%啶氧菌酯、50%咪鲜胺锰盐、45%敌磺钠、50%多菌灵、25%丙环唑、25%嘧菌酯、70%甲基硫菌灵、10%多抗霉素、40%五氯硝基苯、30%恶霉灵、40%氟硅唑和0.3%四霉素这12种杀菌剂对R.necatrix具有强毒力,EC_(50)值介于0.0001~0.6861μg/m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病害病原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王芳芳,王仁才,石浩,周倩,王琰.湖南衡阳地区冬枣病害调查及主要病害病原鉴定[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周英,邹曼飞,张凯东,强遥,赵尚高.奉新猕猴桃3种真菌病害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宋莉莎.白及主要真菌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D].贵州大学.2019

[4].徐国亮,赵飞飞,王清廉,王世玲,贾瑾.一种新的柑橘采后病害病原的鉴定[J].园艺学报.2018

[5].林凡力,陈娅,王甲军,马冠华.一种莪术新病害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陈爱昌,魏周全.定西市马铃薯真菌性土传病害病原分离鉴定[C].马铃薯产业与脱贫攻坚(2018).2018

[7].董雅容.几种植原体病害病原分子鉴定与枣疯植原体imp基因克隆[D].北京农学院.2018

[8].张永乐.山东省茶树主要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9].赵玉美.云南核桃枝干病害病原真菌的鉴定及多样性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8

[10].陈小均,黄露,吴石平,何海永,杨仟.一种钩藤叶部新病害叶斑病的病原鉴定[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标签:;  ;  ;  ;  

新病害病原鉴定论文-王芳芳,王仁才,石浩,周倩,王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