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海洋假交替单胞菌,牙周病,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
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论文文献综述
许晓燕[1](2008)在《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Y1及其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膜(biofilm)是由细菌和其分泌的胞外基质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一旦形成生物膜,细菌将具有极强的抗生素耐药性(比浮游细菌高100~1000倍)和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生物膜无处不在,在很多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美国NIH的调查公告,80%以上的细菌性感染与生物膜有关。由于传统的抗菌药物对细菌生物膜几乎没有作用,因此,如何防治细菌生物膜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的始动因素,在牙菌斑生物膜的刺激下,牙周组织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牙槽骨吸收及牙周软组织破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浮游细菌对牙周组织细胞毒性的研究,而关于细菌生物膜与牙周病的研究极少。胞外多糖是细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它决定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最新研究表明,伴放线放线杆菌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它产生的β-1,6-N-乙酰葡聚糖胺是其生物膜的主要成份,在生物膜形成和致病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旨在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降解β-1,6-N-乙酰葡聚糖胺的多糖水解酶,并研究其抗牙菌斑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以β-1,6-N-乙酰葡聚糖胺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黄海海泥样品中筛选到一株高产N-乙酰葡萄糖苷酶的菌株。经16S rRNA技术鉴定,该菌株被鉴定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命名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QY403。利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技术,从菌株QY403的发酵液上清中分离纯化到一种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Y1。该酶的分子量为40.2 kD;酶反应的最适pH为6.0,pH稳定范围为5.0~7.2;最适反应温度为40℃,酶的活性在0~40℃之间基本稳定;Mg~(2+)、Ca~(2+)、Mn~(2+)、Ba~(2+)、Fe~(2+)、Fe~(3+)、EDTA对于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而Cu~(2+)、Ni~(2+)对于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SDS可以使酶完全失去活性。酶的底物专一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酶能特异性降解β-1,6-N-乙酰葡聚糖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Y1的抗A.a生物膜作用,并且从细胞因子产生的角度观察了NagY1对A.a致病性的影响。首先,利用A.a的体外生物膜模型,评价了不同浓度的NagY1对A.a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和对已形成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结果显示,NagY1对A.a生物膜形成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50%),并且对已形成生物膜的清除率为74.5%(P<0.05)。其次,研究了A.a生物膜刺激对人牙周韧带细胞产生细胞因子RANKL、IL-6、IL-1β、IL-8、IFN-γ的影响以及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降解A.a生物膜对牙周韧带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将A.a生物膜与原代培养的人牙周韧带细胞共培养0-9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人牙周韧带细胞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分别与浮游A.a刺激组以及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显示,A.a生物膜和浮游菌刺激均可以提高人牙周韧带细胞的IL-1β、IL-8、IFN-γmRNA表达量;A.a生物膜比A.a浮游菌具有更强地刺激人牙周韧带细胞产生细胞因子RANKL、IL-6、IL-1β、IL-8、IFN-γmRNA的作用(P<0.05)。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Y1降解A.a生物膜,使A.a生物膜刺激细胞人牙周韧带细胞产生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较明显降低。综上所述,本论文筛选得到一株高产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海洋交替假单胞菌,并从其发酵上清液中成功地分离纯化了一种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Y1;NagY1可以有效地抑制牙周病的常见致病菌A.a的生物膜形成和清除其已形成的生物膜;并且NagY1能显着地降低A.a生物膜引起的人牙周韧带细胞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本研究结果将为NagY1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牙周病等细菌生物膜相关疾病的防治开辟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5-31)
徐然[2](2007)在《变形链球菌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拮抗作用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Aa)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是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二者均存在于牙齿表面的菌斑中,过去的研究证明侵袭性牙周炎和龋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集中探讨Sm对Aa的生物拮抗作用,从细菌微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侵袭性牙周炎和龋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侵袭性牙周炎和龋病病因学的认识。实验方法:采用Sabine法在体外单独培养这两种细菌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将培养Sm的上清液和Sm菌体超声粉碎滤过液也与Aa共同培养,观察是否存在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实验结果显示Sm菌悬液对Aa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且随A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Sm上清液和菌体超声粉碎滤过液对Aa的生长无影响。由此推断出结论: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对侵袭性牙周炎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存在拮抗作用,其机制为变形链球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向胞外不断分泌的代谢产物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的生长造成负性影响,具体为变形链球菌使局部环境pH值的降低以及变形链球菌产生H2O2抑制伴放线放线杆菌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01)
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Aa)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是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二者均存在于牙齿表面的菌斑中,过去的研究证明侵袭性牙周炎和龋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集中探讨Sm对Aa的生物拮抗作用,从细菌微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侵袭性牙周炎和龋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侵袭性牙周炎和龋病病因学的认识。实验方法:采用Sabine法在体外单独培养这两种细菌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将培养Sm的上清液和Sm菌体超声粉碎滤过液也与Aa共同培养,观察是否存在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实验结果显示Sm菌悬液对Aa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且随A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Sm上清液和菌体超声粉碎滤过液对Aa的生长无影响。由此推断出结论: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对侵袭性牙周炎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存在拮抗作用,其机制为变形链球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向胞外不断分泌的代谢产物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的生长造成负性影响,具体为变形链球菌使局部环境pH值的降低以及变形链球菌产生H2O2抑制伴放线放线杆菌的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论文参考文献
[1].许晓燕.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Y1及其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徐然.变形链球菌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拮抗作用的体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标签:β-1; 6-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海洋假交替单胞菌; 牙周病; 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