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步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驱,低渗透油藏,同步埋存量
同步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高峰,秦积舜,黄春霞,崔翔宇[1](2019)在《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同步埋存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埋存潜力评价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潜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区分二氧化碳驱油项目评价期内的埋存量(同步埋存量)和油藏废弃后的埋存量(深度埋存量)基础上,提出了"叁参量法"同步埋存量计算方法;在辨析气驱换油率概念基础上,依据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压敏效应、溶解膨胀、干层吸气和裂缝疏导等,首次得到二氧化碳换油率理论计算公式;联合油气渗流分流方程、Corey模型和Stone方程等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给出了自由气相形成的生产气油比确定油藏工程方法;根据气驱增产倍数概念,结合水驱递减规律,预测低渗透油藏气驱产量变化情况。总结提出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项目评价期内埋存量"3步评价法",即"油藏筛选→叁参量预测→同步埋存量计算",完善了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潜力评价油藏工程理论方法体系。(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7期)
陶珏,胡祎静[2](2019)在《激励性护理干预在学龄期儿童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同步测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无色高脂溶性小分子气体,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人体内血管扩张、神经传导、大脑发育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等生理和病理功能调节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1】)。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可以反映上、下气道炎症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2】),也是一种新的气道炎症检测手段,具有无创、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用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在儿童哮喘疾病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4】)。鼻呼出一氧化氮在鼻部炎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5】)。为了能提高患儿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同步测定(以下简称口、鼻一氧化氮测定)的成功率及配合度,我科从2018年4-10月在儿童口、鼻一氧化氮测定检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激励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沈启慧,周新宇,单驿轩,高汉良,刘岩[3](2019)在《新型荧光二氧化硅微球同步吸附检测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量子点配体与巯基硅烷之间的配体交换,将量子点掺杂在二氧化硅微球内,保证微球的荧光特性,同时微球表面覆盖的大量巯基用于对重金属离子(Cu2+,Pb2+)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直径在1μm左右的荧光微球,最大吸附量能够大于100mg·g-1,平衡吸附时间为1min,且随着重金属离子吸附量的增加,荧光强度降低,可通过监测微球的荧光强度,得到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因此,该荧光微球是一种良好的重金属离子传感吸附剂.(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闪闪[4](2019)在《光/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同步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废水的大量排放和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以SO_4~(·-)为基础的高级氧化工艺(AOPs)被认为是处理废水中最活跃、最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同时光电催化(PEC)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技术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技术。我们知道目前有很多关于光电催化降解有机物,光电催化还原CO_2和基于SO_4~(·-)高级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报道。但是很少有将电催化技术与变价金属活化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进行耦合来降解典型有机物的报道。另外,将光电催化氧化技术与光电催化还原技术耦合,实现废水中有机物去除的同时实现CO_2还原的报道也并没有。基于此,我们合成了3D六角星状的Co_3O_4电极,并将电催化技术和基于SO_4~(·-)的高级氧化技术进行耦合来降解抗炎类药物双氯芬酸钠(DCF)。另外还研究了溶液中SO_4~(·-)和·OH对DCF上基团进攻的选择性顺序。此外,为了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并同步实现CO_2的资源化,我们制备了花状的BiOBr阳极材料和片状的CuO阴极材料来构建光电催化氧化和还原的新体系,以便实现抗生素类四环素(TC)的高效降解及同步催化还原CO_2。本论文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们通过简单的水热和煅烧法合成出了3D六角星状的Co_3O_4电阳极,同时耦合过一硫酸盐(PMS)来实现有机污染物DCF的高效降解。催化实验证实在Co_3O_4/PMS体系中能实现DCF的快速降解,15 min去除97%的DCF。并且在Co_3O_4/PMS+1.0 V系统中甚至更快,10 min可去除99%。结果表明电催化耦合高级氧化技术能够实现DCF的快速去除。同时我们通过使用超高分辨率的质谱揭示了不同自由基存在下的DCF的转化途径。通过每种自由基物种与DCF的已知反应性相比较,我们机械地和系统地阐明了由SO_4~(·-)和·OH诱导的分子水平的DCF转化途径。测试结果表明SO_4~(·-)和·OH确实对DCF中基团的进攻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在两者同时存在的条件下,SO_4~(·-)的选择性会更高,更倾向于进攻DCF的芳香环和给电子基团(氨基),而·OH更倾向于进攻脂肪族侧链和吸电子基团(羧基和氯原子)。第二、我们通过水热法合成得到了花状BiOBr的光电阳极和片状CuO的光电阴极。并将它们同时应用于一个反应装置中,实现有机物TC的PEC降解协同CO_2的PEC还原。催化实验证实BiOBr电极在PEC过程中降解效率最大,2.5 h降解效率为68%,优于单独的电催化和光催化过程。同样地,CuO电极催化CO_2的还原实验在电压为-0.7 V时,CH_3OH和C_2H_5OH的产率分别达到了100.3μmol/L和12.0μmol/L,此时CO_2的还原产率达到最高。另外,通过TC的PEC降解协同耦合CO_2同步还原的实验可知,TC的降解效率提高了,达到80%的效率。同时甲醇和乙醇的产率也相应地增大,分别为125.9μmol/L和26.5μmol/L。实验结果表明,PEC氧化与PEC还原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并提出了协同催化的机理。目前的工作不仅为PEC氧化有机污染物和PEC还原二氧化碳提供了良好的实例,而且开辟了一种同时解决环境治理和能源危机问题,实现有机污染物更好利用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9-06-01)
孔志远[5](2019)在《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产电性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的严重富集和有机碳源的缺乏是我国污水脱氮的主要障碍。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工艺将氨(NH4+)和亚硝酸盐(N02-)在厌氧条件下直接转化为氮气(N2),缩减曝气和外部碳源需求,成为近十年来新兴的脱氮技术。然而,Anammox工艺中生成的硝酸盐限制其总氮脱除效率。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利用产电微生物作为阳极生物催化剂,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并同步发电。研制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利于实现深度脱氮和能源回收,符合废水脱氮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创建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ANAMMOX-MFC),对装置脱氮产电性能及工作机理进行了探究,并深入考察加入后续碳源对系统脱氮产电性能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创建ANAMMOX-MFC,序批式运行(HRT 24h)。启动阶段氮脱除率在67%~97%间波动,电压从392 mV下降至57 mV;运行48天装置稳定后开展实验,脱氮率稳定在95%以上,电压在21~62 mV间波动;运行65天观测到后期电压升高现象。长期放电实验表明电压持续升高并逐渐稳定,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测试表明阳极液内含有挥发性脂肪酸,证实阳极生物膜水解产酸导致后期电压升高。(2)进水COD浓度小于100 mg·L~(-1)可以促进反硝化,提升脱氮效果,进水COD浓度超过100 mg.L~(-1)则会抑制厌氧氨氧化过程,脱氮效果变差。增加进水COD浓度(100~150 mg.L~(-1))未观测到输出电压上升,即不促进产电。(3)后续碳源添加对ANAMMOX-MFC脱氮产电性能有促进作用。未添加后续碳源,系统(COD/N~0.65)出水总氮≤5.6 mg.L~(-1),TN去除率95%,最大功率密度0.01 Wm~(-3);运行12h,添加100 mg COD/L乙酸钠作为后续碳源,系统(COD/N~1.5)出水总氮≤1.0 mg.L~(-1),TN去除率99%,最大功率密度1.41 Wm~(-3)。后续碳源浓度对ANAMMOX-MFC产电有影响,COD≤20 mg·L~(-1)对产电无促进作用,COD>40 mg·L~(-1)可促进产电,COD>80 mg·L~(-1)可进一步强化产电。(4)周期批实验表明,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在运行周期的前半段同步耦合脱氮,即后续碳源不直接参与脱氮过程,仅参与产电过程,出水中不含硝氮,解决了厌氧氨氧化系统中硝氮残留问题。后续碳源作为异养产电菌的底物,激活异养产电菌活性,提高系统输出功率,其功能为ANAMMOX-MFC高产电的“控制开关”。(5)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了阳极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群落,添加后续碳源,假单胞菌(Pseudomonas)取代了丛毛单胞菌(Comamonas)后成为潜在的产电菌,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丰度降低。本研究证明了低碳氮比下耦合型生物阳极室中实现厌氧氨氧化同步反硝化的可行性,并提供了一种产电优化策略。这些研究将拓宽人们对厌氧氨氧化菌与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认识,为ANAMMOX-MFC废水处理工艺的科学设计和运行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31)
程呈[6](2019)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同步消减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2_O)的重要排放源之一,二者的升温潜势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的25倍和310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微生物在人工湿地CH_4和N2_O的产生和消减中起到主要作用。在基质厌氧区,有机物经多级发酵降解产生CH_4,经好氧/厌氧氧化成CO2或直接释放。N2_O是在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也可在微生物介导下进一步还原为N2。目前,CH_4氧化耦合反硝化过程关联了叁种温室气体之间的产生与消耗,然而其微生物学机制还存在争议。CH_4可用作反硝化过程的碳源,N2_O是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CH_4和N2_O的产生与释放必定存在相关关系,但目前缺乏对二者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从叁种温室气体释放的相关关系入手,探讨了人工湿地中CH_4、CO2和N2_O的释放规律,进而通过小试试验结合化学热力学分析,发现了 CH_4和N2_O的同步消减作用;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的长期富集培养,验证了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过程,最终明确了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微生物学机制,该研究可为人工湿地中CH_4和N2_O的同步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完善全球碳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人工湿地中CH_4与N2_O的释放通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与CO2的释放存在负相关关系。本研究构建了底泥、沙土两种类型基质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测定了系统的温室气体释放情况,碳氮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了叁种温室气体产生与释放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底泥基质中N2_O和CH_4的平均释放通量显着低于沙土基质,CO2的平均释放通量显着高于沙土基质。CH_4和N2_O的释放通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但它们与CO2的释放均存在负相关关系。CH_4和N2_O的释放与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CO2的释放与硫杆菌属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正相关性。两种类型基质的湿地系统对碳氮污染物均达到了较好的去除。底泥基质中的反硝化作用更明显,沙土基质中COD的去除率更高。底泥基质中微生物丰度高于沙土基质,特别是硫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高,沙土基质中蓝藻细菌的相对丰度较高。(2)人工湿地基质中N2_O能够抑制CH_4的产生并促进CH_4的氧化,从而实现CH_4和N2_O的同步消减。本研究选取不同类型湿地基质样品,开展了不同类型湿地基质中CH_4和N2_O的产生和释放研究,结合稳定同位素示踪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阐明了CH_4和N2_O的同步消减过程和微生物响应机制。N2_O抑制了产甲烷菌的表达活性。在小湄河、白云湖人工湿地中检测到CH_4和N2_O的同步消减现象,添加N2_O的实验组在48 h释放的CH_4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 58.96%和72.90%。通过短期培养和同位素示踪技术进一步分析N2_O对CH_4氧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添加N2_O促使甲烷氧化菌的表达活性提高了 1.1倍,C02产生速率是对照组的1.45倍,N2_O促进了 3.41 mmol CO2/g干重/d的CH_4氧化。通过吉布斯自由能计算验证了N2_O还原与CH_4氧化的反应过程从热力学角度是可行的,宏基因组测序注释出了完整的甲烷氧化路径。(3)提出并验证了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过程,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是一种氧化亚氮还原耦合内部好氧的甲烷氧化过程。本研究在缺氧条件下运行了富集培养反应器,利用CH_4和N2_O作为主要碳源、能源和氮源,富集培养了小湄河人工湿地底泥基质,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提出并验证了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过程。结果发现经过500天的富集培养,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pmoA和反硝化菌功能基因nosZ的丰度分别增加了 38倍和8倍。甲基球菌目中的甲基暖菌属成为相对丰度最高的甲烷氧化菌,红环菌目中的陶厄氏菌属成为相对丰度最高的反硝化菌。稳定同位素示踪实验直接证实了 N2_O和CH_4的同步消减是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过程,此过程是一种N2_O还原耦合内部好氧的CH_4氧化过程。(4)明确了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作用机理为甲烷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的协同作用,并解析了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厌氧培养瓶,通过设定不同的进气比和温度条件,确定了碳氮消耗比值和CO2产生速率,解析了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表达活性和功能,阐明了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微生物学机制。结果发现高N2_O 比比值条件(nN2_O:nCH_4=2:1)下富集培养效果优于低N2_O 比比值(1:1),低浓度N2_O 比比高浓度N2_O更有利于发生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作用,实际CH_4与N2_O消耗量的比值为76:1,CO2产生速率在前12h较高,最高可达1.08μmol/L。氧化亚氮驱动型甲烷氧化过程为甲烷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的协同作用。20℃C有利于N2_O的还原,35℃C有利于CH_4的氧化。好氧甲烷氧化菌可以消耗CH_4作为碳源和能源,反硝化菌利用其释放的有机中间体作为电子供体来还原N2_O。(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许入义,李孟,唐建伟,张倩[7](2019)在《光电催化氧化体系降解苯胺类污染物的同步耦合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4-二甲基苯胺(3,4-dimethylaniline,3,4-DMA)为苯胺类污染物的代表,通过降解贡献度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动力学公式的建立及中间产物分析来探究其在高盐光电催化氧化体系下的同步耦合反应机制.结果表明,氯类活性物质与羟基自由基对3,4-DMA 10 min降解的贡献率分别为87.55%和7.9%,UV直接氧化、阳极直接氧化、光生空穴直接氧化的作用均可忽略.在不同的初始pH值(A)、初始氯化钠浓度(B)、电流密度(C)、光照强度(D)条件下,光电体系中的光催化与电催化反应均表现出协同效应,且电催化反应占主导.4种影响因素可通过影响氯类活性物质与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来对耦合机制产生作用.根据所得动力学公式ln(c_0/c_t)=0.0042A~(-0.2422)B~(0.3378)C~(1.4742)D~(0.2300)t,4种因素对反应体系的作用强弱顺序为:电流密度(C)>初始氯化钠浓度(B)>初始pH值(A)>光照强度(D).基于GC/MS对中间产物的检测结果,提出3,4-DMA的两种可能降解路径:①3,4-DMA依次降解为3,4-二甲基苯酚、邻二甲苯、邻甲基苯甲酸、甲苯、苯甲醛、烷烃类物质、CO_2和H_2O;②3,4-DMA依次降解为含N联苯类物质、脂肪酸类物质、CO_2和H_2O.(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大淇,赵兵涛,张梓均,方童波[8](2019)在《氧化吸收法同步脱除燃烧烟气中SO_2,NO_x和CO_2的化学热力学及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化学法同步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是燃烧源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探究采用不同氧化吸收策略同时脱除燃烧烟气中SO_2,NO_x和CO_2的可行性,基于化学热力学原理,分析了9种联合氧化吸收策略的性能,具体的氧化吸收策略包括:H_2O_2-NH_3·H_2O,H_2O_2-MDEA,H_2O_2-NaOH,O3-NH_3·H_2O,O3-MDEA,O3-NaOH,NaClO_2-NH_3·H_2O,NaClO_2-MDEA和NaClO_2-NaOH,并提出新的动态加权法对其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述所有策略均具有SO_2,NO_x和CO_2捕获的可行性。O3-NaOH,NaClO_2-MDEA和NaOH做吸收剂的氧化吸收溶液分别对单一脱硫、脱硝和脱碳效果最好。当综合考虑同步脱除SO_2,NO_x和CO_2时,NaClO_2-MDEA优于其他策略,其结果可为燃烧烟气中的气体污染物的联合脱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胡文斌[9](2019)在《过氧化钙减量污泥同步回收磷试验研究及流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法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同时产生大量剩余活性污泥的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大量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巨大。磷矿在全球分布不均,且储量有限,据预测全球磷矿资源将在45~100年内枯竭。城市污水经强化生物除磷工艺处理后90%的磷转移至污泥中,因此污泥是非常有前景的磷回收原料。鉴于此,减少剩余污泥产量同时回收其中的磷势在必行。我国大部分城镇污水厂都采用化学除磷工艺,但是化学药剂的投加在除磷时无法兼顾污泥减量,甚至造成污泥产量增加。通常污泥消化之前进行预处理,但传统的预处理方法通常只关注污泥减量或提升污泥的脱水性能,很少同时关注磷回收。CaO_2作为一种环保无机氧化剂,一方面可以改善污泥的脱水及厌氧消化性能从而减量污泥,增强污泥的水解和酸化过程即抑制甲烷的产量,使短链脂肪酸(VFA)得以大量积累从而促进聚磷菌厌氧释磷,另一方面CaO_2溶于水造成碱性环境,Ca~(2+)与HPO_4~(2-)很容易形成钙磷结晶沉淀从而回收磷。利用CaO_2这一特性构建SBR-污泥减量及同步回收磷工艺,确定CaO_2的最佳投量、厌氧污泥龄、磷回收最佳运行条件,并长期连续运行该工艺流程在保证出水水质条件下考察污泥减量和磷回收效果。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污泥中磷回收率取决于污泥中磷的释放量,而释磷量又与VFA含量正相关。通过静态试验,考察CaO_2对污泥的减量及释磷效果。结果表明,随着CaO_2投药量的增加,VFA产量显着积累,同时明显抑制甲烷产量。当CaO_2投加量为0.1g/gVSS,厌氧消化泥龄为8d时,减量池的总固体(TS)削减率最大达到20%,此时污泥比阻值最低;减量池(Ⅰ)、释磷池(Ⅱ)接纳污泥比为4:6(40%:60%)时,Ⅱ池的释磷效果最佳,比对照组提高了72.5%。此外,将CaO_2应用于乳品废水污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S削减率约为10%,污泥比阻值增加,Ⅰ、Ⅱ池接纳污泥比为3:7时,Ⅱ池的释磷效果最佳,比对照组提高了60.9%。利用Design Expert V8.0软件,基于Box-Behnken原理对磷回收池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单因素试验为依据,选择初始pH值、Ca/P摩尔比、反应时间为变量,磷去除率为响应值,设计叁因素叁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9、Ca/P摩尔比为2.7、反应时间为65min时,磷去除率达到最佳为96%。经试验验证,优化结果可信。连续运行SBR-污泥减量及磷回收系统90d,出水水质满足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198-2002)》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当污泥回流至SBR且回流比为20%时,总磷满足一级A标准。Ⅰ池污泥的TS减量率为20%,污泥比阻值从6×10~(12)m/kg下降到0.5×10~(12)m/kg,脱水性能改善,污泥中磷回收率达到95%,折合为进水总磷回收率为60%以上。对整个系统的成本进行概算,SBR-污泥减量及磷回收系统(新系统)比常规污泥处理系统(原系统)的基建成本降低了约14.5万元/t污泥,但是运行费用有所增加。此外由于系统在整体运行阶段当中同时实现了污泥减量和磷回收双重效果,减少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危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王茜然[10](2018)在《Cr(Ⅲ)络合物的光氧化破络合与Cr同步沉淀的效能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氨叁乙酸(NTA)、柠檬酸等有机配体的大量使用,Cr(Ⅲ)在电镀、制革、金属表面处理等工业废水中通常以稳定的有机络合态存在。现有的处理方法,如臭氧氧化、电化学氧化等,难以实现对Cr(Ⅲ)-有机配体的有效去除,且易生成毒性更高的Cr(Ⅵ),使其应用大大受限。因此,亟需开发低Cr(Ⅵ)产生、高效破除Cr(Ⅲ)络合物且可实现Cr同步去除的处理技术。光化学氧化技术因具有处理效率高、兼具氧化和还原作用、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在水与废水处理中受到广泛关注。Cr(Ⅲ)-羟羧/氨羧络合物在光作用下通过配体与金属的电子转移过程(LMCT)脱羧降解,同时产生有机自由基、O_2~(·-)和CO_2~(·-)等还原性物质,有望实现对光氧化过程中形成Cr(Ⅵ)的原位还原,且释放的Cr(Ⅲ)可在中碱性条件下同步沉淀去除。基于此,本研究以Cr(Ⅲ)-EDTA为目标物,系统研究Cr络合物在光氧化过程中的破络、Cr(Ⅵ)还原与Cr沉淀去除特性与机理。结果表明,光氧化能有效实现Cr-EDTA的降解,反应60 min可完全去除Cr-EDTA,反应180 min总Cr和TOC去除率分别为84%和78%;Cr(Ⅵ)生成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间形成的还原性物质对Cr(Ⅵ)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削减效果。溶液初始pH从6.0增加至10.0促进了Cr-EDTA、总Cr和TOC的去除,同时形成的Cr(Ⅵ)低于1.5 mg/L,但继续升高则表现出抑制作用。Cr-EDTA初始浓度和光强度的增加加速了Cr-EDTA光降解。溶解氧的降低有利于Cr-EDTA和总Cr去除,同时能减少Cr(Ⅵ)的累积。共存的Cl~-、Cu~(2+)和Ni~(2+)对Cr-EDTA的光降解影响不大,而NOM、甲醇和叔丁醇的加入则呈明显的抑制效果。光氧化对络合Cr实际工业废水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总Cr去除率为65%,累积Cr(Ⅵ)2.05 mg/L。外加一定的Fe~(2+)可有效去除Cr-EDTA光氧化过程中残留的总Cr和Cr(Ⅵ)。溶解氧(DO)的降低促进了Cr-EDTA光降解过程中总Cr去除,并能有效抑制Cr(Ⅵ)的积累。在DO低于5 mg/L,残留的Cr低于1.0mg/L,累积的Cr(Ⅵ)低于0.1 mg/L。相比不曝N_2的条件下(DO≈8mg/L),在广泛的pH 6.0-10.0和Cr-EDTA浓度0.05-0.25 mM的范围内,曝N_2(DO≤5 mg/L)均能提升对总Cr去除和Cr(Ⅵ)削减,且较少受共存的离子和有机物的影响。实际铬络合废水的处理效果也优于不曝N_2的条件下,总Cr去除率为83%,比不曝N_2提高18%,且累积Cr(Ⅵ)低于0.22 mg/L。沉淀物的XRD结果表明Cr-EDTA光降解过程中释放出的Cr以Cr_2O_3形式沉淀,降解过程中的氨氮的生成和中碱性pH有利Cr~(3+)水解生成Cr_2O_3;光照后Cr-EDTA红外光谱图中羧基和C-C键明显减弱和70~80% TOC矿化表明Cr-EDTA光降解是逐步脱乙酸基的过程;基于曝N_2条件下可忽略的Cr(Ⅵ)累积(<0.1 mg/L),由LMCT诱发形成O中心自由基的β-断裂产生的C中心自由基可能是光降解过程中削减Cr(Ⅵ)的主要还原性物质,从而大大降低Cr(Ⅵ)累积。Cr-EDTA光氧化破络是通过LMCT诱发的逐步脱羧和释放的Cr~(3+)水解沉淀的联合作用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12-18)
同步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无色高脂溶性小分子气体,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人体内血管扩张、神经传导、大脑发育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等生理和病理功能调节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1】)。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可以反映上、下气道炎症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2】),也是一种新的气道炎症检测手段,具有无创、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用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在儿童哮喘疾病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4】)。鼻呼出一氧化氮在鼻部炎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5】)。为了能提高患儿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同步测定(以下简称口、鼻一氧化氮测定)的成功率及配合度,我科从2018年4-10月在儿童口、鼻一氧化氮测定检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激励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步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高峰,秦积舜,黄春霞,崔翔宇.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同步埋存量计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陶珏,胡祎静.激励性护理干预在学龄期儿童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同步测定中的应用[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3].沈启慧,周新宇,单驿轩,高汉良,刘岩.新型荧光二氧化硅微球同步吸附检测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J].分子科学学报.2019
[4].刘闪闪.光/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同步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
[5].孔志远.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产电性能及机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6].程呈.人工湿地系统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同步消减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许入义,李孟,唐建伟,张倩.光电催化氧化体系降解苯胺类污染物的同步耦合反应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8].王大淇,赵兵涛,张梓均,方童波.氧化吸收法同步脱除燃烧烟气中SO_2,NO_x和CO_2的化学热力学及其评价[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9
[9].胡文斌.过氧化钙减量污泥同步回收磷试验研究及流程建立[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
[10].王茜然.Cr(Ⅲ)络合物的光氧化破络合与Cr同步沉淀的效能与机理[D].温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