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治理,村民自治组织,治理能力,乡风,村风,农村基层党组织,城乡公共服务,社会调节,生态宜居,农村建设
乡村治理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菏泽日报社,孙克勤[1](2019)在《丰富治理手段 完善治理结构 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菏(本文来源于《菏泽日报》期刊2019-12-03)
杨烁,孙迪亮[2](2019)在《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视域下乡村治理的叁维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视角解析乡村治理,对于切实加强理论指导、提高乡村治理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治理具有立体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特点,不能囿于一方、限于一隅,必须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叁大基本功能结构出发,将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政治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等多维治理空间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全面、协调、和谐的善治乡村。(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马毅,谢嘉宬,李晓刚,郑雅彬[3](2019)在《国土空间治理与结构优化下乡村规划建设思考——以厦门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提升与国土空间结构的优化愈发重要,而乡村作为本轮空间规划体系最基层的行政单元,克服传统产业衰退、人口流失等诸多问题,形成空间结构优化、城乡统筹良性发展的大格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基于厦门市空间规划体系与乡村规划建设的多年实践经验,深入分析区域乡村规划的现实基础与当下困境,提出乡村规划管控的提升策略:同一框架与多层表述递进的乡村单元规划框架、精明收缩与理性发展共存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部门协同与公众参与共荣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路线,为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9-10-19)
王文龙[4](2019)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嬗变与中国乡村治理政策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治理研究的不足导致中国乡村治理实践缺乏理论指导,迷失方向,效果较差。只有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嬗变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才能为当前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当前中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乡村治理的目标是提高政府反哺资源利用效果,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中国国情与东亚模式地区相近,应选择乡村自治+综合农协乡村治理模式,中央政府应尽快补齐历史欠账,为乡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只有依据中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乡村治理政策,有效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提高政府反哺资源利用效果,才能扭转中国乡村衰败趋势,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9年10期)
杜鹏[5](2019)在《乡村治理结构的调控机制与优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治理结构镶嵌于"乡政村治"的制度框架中,融合了乡村治理的实践面向,表现为以"乡""片""村""组"为基础的治理单元配置模式。文章通过考察转型期乡村治理结构的调控机制,发现乡村治理单元的配置逻辑兼有政治属性与行政属性,二者共同塑造了乡村治理结构,赋予其"虚实相生"的实践形态。其中,政治逻辑立足村庄治理单元,突出"块块"为主的政治动员,彰显了乡村治理的群众基础。行政逻辑立足乡镇治理单元,突出"条条"主导的行政控制,彰显了"事务主义"的治理取向。政治逻辑与行政逻辑的辩证统一赋予乡村治理结构以弹性。当前的乡村体制改革需着眼于乡村治理的整体结构,审慎推进乡村治理结构的行政化,维系政治逻辑与行政逻辑的均衡,以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提高其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9年04期)
刘芮[6](2019)在《结构化理论视域下乡村治理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以浙江德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结构化理论的二重性角度出发,从规则和资源、行动者两个角度及其互动过程诠释了面向乡村治理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的"德清模式"的形成过程;立足于结构再生产角度,从创新规则机制,坚持技术治理,建立监督机制,新旧动能转换角度分析"德清模式"的优化路径。(本文来源于《浙江档案》期刊2019年06期)
隋二龙,庞智源[7](2019)在《看东辽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涓涓河水,润物无声,5月的东辽大地,伴着东辽河水的流动,迸发出盎然生机。如今,东辽县正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凝练特有的发展要义。今年,东辽县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服务业项目遍地开花,生态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体系等环保理念(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19-06-11)
夏磊华[8](2019)在《艺术介入乡村复兴之治理结构研究——基于“许村国际艺术节”的参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许村国际艺术节"的参与经验,从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回顾艺术介入背景下山西许村的复兴历程,梳理此背景下的艺术家、当地村民、当地乡贤、当地政府以及外来游客五类建设主体的行为方式,分析由此建立起来的治理结构,提出艺术介入乡村复兴的核心内容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12期)
陈磊[9](2019)在《从乡村权力结构维度看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的良好治理是其必要的一环。加快建设和完善乡村治理,首先必须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各乡村权力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权力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和良性互动,以加快形成和完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3期)
鲁小亚,刘金海[10](2019)在《乡村振兴视野下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及未来治理——基于“社会结构—精神方式”分析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3期)
乡村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视角解析乡村治理,对于切实加强理论指导、提高乡村治理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治理具有立体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特点,不能囿于一方、限于一隅,必须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叁大基本功能结构出发,将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政治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等多维治理空间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全面、协调、和谐的善治乡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治理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菏泽日报社,孙克勤.丰富治理手段完善治理结构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N].菏泽日报.2019
[2].杨烁,孙迪亮.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视域下乡村治理的叁维解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9
[3].马毅,谢嘉宬,李晓刚,郑雅彬.国土空间治理与结构优化下乡村规划建设思考——以厦门市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
[4].王文龙.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嬗变与中国乡村治理政策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9
[5].杜鹏.乡村治理结构的调控机制与优化路径[J].中国农村观察.2019
[6].刘芮.结构化理论视域下乡村治理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以浙江德清为例[J].浙江档案.2019
[7].隋二龙,庞智源.看东辽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N].吉林日报.2019
[8].夏磊华.艺术介入乡村复兴之治理结构研究——基于“许村国际艺术节”的参与经验[J].艺术品鉴.2019
[9].陈磊.从乡村权力结构维度看乡村治理现代化[J].时代报告.2019
[10].鲁小亚,刘金海.乡村振兴视野下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及未来治理——基于“社会结构—精神方式”分析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9
标签: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组织; 治理能力; 乡风; 村风; 农村基层党组织; 城乡公共服务; 社会调节; 生态宜居; 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