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分布论文-陆地,孙巍

非均衡分布论文-陆地,孙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衡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收入分布差距,消费不平衡,均值差异,分配差异

非均衡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陆地,孙巍[1](2019)在《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分布差距与消费非均衡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中国居民消费区域非均衡问题,利用CFPS家庭调查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将区域间收入分布差距分解为"均值差异"与"分配差异",以此分析其对区域消费非均衡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区域间相对收入均值差距减小,但是其分布比例不平衡程度增强;收入分布离散化水平提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各收入水平家庭边际消费倾向,说明收入分配不均会对总消费产生抑制。进一步,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消费效应差距主要来源于"均值差异",即区域间整体收入水平差距,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结果;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组群空间分布不均导致的"分配差异"作用程度增强,说明"分配差异"对中高端消费效应具有更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数量经济优秀成果汇编(2018年卷)》期刊2019-11-01)

余小高,余骥超[2](2019)在《基于指数分布的非均衡数据特征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指数分布的数据特征存在广泛,在风险预警中,正负样本是非均衡的,传统的算法不能满足该类数据特征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为了提高指数分布的非均衡数据特征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文章首先改进了SMOTE,消除过拟合问题,其次采用皮尔逊相关性,计算特征的相关度,选出最优特征子集,最后给出了具体算法。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提高指数分布的非均衡数据特征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增强了预警模型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20期)

林木西,耿蕊,李国柱[3](2019)在《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研究——基于MLD指数与分布动态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运用MLD指数分解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分析2014-2017年间中国30省市生态福利绩效地区差距,利用分布动态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省际生态福利绩效动态演进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沿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内部差距是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生产总值份额变动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2010年后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呈两极化趋势;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在各水平间的流动性不高,低水平地区易于对高水平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高水平地区没有形成对低水平地区的明显带动作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距是造成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从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统筹规划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力求缩小地区间生态福利绩效差距,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10期)

李金华[4](2019)在《中国高端制造业空间分布非均衡态测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分布格局总体上是东多西少,一些省份始终集聚着较多的高端制造业资源,而另一些省份集聚的资源几乎为零,分布严重失衡。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六个高端制造行业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显着的地域特色,呈现出非均衡态。未来,要有序引导高端制造产业转移,构建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拓展延伸产业链,优化高端制造产业链布局;外迁内移相结合,形成错层发展格局;对接2045目标,打造中西部高端制造业高地。(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聂天翼[5](2018)在《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分布研究:测度、机理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将道路交通建设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步突破交通瓶颈制约,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断提升,道路网络布局日趋合理,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国作为经济和地理上的大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省际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量”与“质”的不均衡发展。尽管过去那种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的交通建设模式,促进了我国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但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导致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发展差距的持续扩大化、显着化和稳固化,若这种趋势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将造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交通发达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和环境恶化,阻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整体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进程,进而影响国家整体经济效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领域,因此适时提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形成机理及调控对策研究,对促进区域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借鉴基尼系数的方法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八大区域之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差距,得出全国和八大区域层面道路交通的基尼系数并分析其变动趋势,以探析各区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非均衡变化情况。基于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按来源对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进行因素分解,度量不同因素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程度,从中找出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的关键来源。其次,基于定性分析的视角,从交通管理体制、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差距、财政分权以及差异化区域政策五个方面剖析了我国道路交通非均衡的成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我国道路交通非均衡的原因,从而准确剖析中国道路交通非均衡发展的成因。再次,结合道路交通非均衡的成因分析结果,提出道路交通非均衡的供给、需求和共性影响叁维度概念模型,构建供给影响(政府作用)、需求影响(需求条件)和共性影响(区域环境、生产要素、对外贸易)的道路交通非均衡形成机理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道路交通非均衡形成机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道路交通非均衡的作用机理路径。最后,提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适度非均衡”的调控思路,采用“组合法”将国土系数法所确定的合理规模引入基尼系数,设计道路交通适度非均衡指数及非均衡调控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发展的适度性及其调控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道路交通非均衡的成因解析以及机理研究,提出针对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调控的政策建议。本文遵循“现状趋势-成因解析-机理研究-对策建议”的思路,以中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方法,从非均衡的视角考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变化及规律,揭示背后的主要原因,研究非均衡的形成机理与传导路径,并基于“适度非均衡”理念与方法提出道路交通非均衡的调控对策及建议。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非均衡相关理论的内涵体系与运用范畴,有助于促进对基础设施领域研究的深化,拓展了基础设施产业领域研究的思维和范式,而且也可以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10-01)

陆地,孙巍[6](2018)在《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分布差距与消费非均衡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中国居民消费区域非均衡问题,利用CFPS家庭调查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将区域间收入分布差距分解为"均值差异"与"分配差异",以此分析其对区域消费非均衡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区域间相对收入均值差距减小,但是其分布比例不平衡程度增强;收入分布离散化水平提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各收入水平家庭边际消费倾向,说明收入分配不均会对总消费产生抑制。进一步,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消费效应差距主要来源于"均值差异",即区域间整体收入水平差距,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结果;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组群空间分布不均导致的"分配差异"作用程度增强,说明"分配差异"对中高端消费效应具有更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8年09期)

王小平,周维[7](2018)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空间非均衡及其分布动态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8—2014年的中国省际财政科技支出数据,运用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方法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空间非均衡进行度量和分解,在考虑空间因素前提下,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法,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省际差异进行了时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具有显着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空间分布的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地区间差异是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差异的主要来源;考虑空间相关性后,从时间动态角度来看,各地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演进存在集中趋势,从空间动态角度来看,相邻地区对本地区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演进有显着正向或负向影响,特别是不同阶段区域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俱乐部空间趋同"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吴书胜[8](2018)在《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演进:2003-2014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新动力源泉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否与中国经济一样存在空间区域差异特征?基于Meta Frontier-EBM-Malmquist指数和2003-2014年273个城市面板数据测度全要素生产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利用高斯核函数构造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六类城市群体全要素生产率分布动态演进,结果显示:除中部剩余城市群体外,其他城市群体全要素生产率皆呈总体上升趋势。城市群体全要素生产率呈显着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省会城市的区域内差异最大,一线城市群体和中西部剩余城市群体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贡献率逐步增大且逐渐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就空间演进而言,各不同城市群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其调整方向幅度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产经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赵霞[9](2016)在《我国网络计量学科技成果时空分布的非均衡性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338条记录,以此建构我国网络计量学科技论文样本数据库。以时空为考察维度,采取科学计量学方法对该样本的非均衡性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我国网络计量学科技成果时空分布的非均衡性十分突出,表现为高度集聚又相对分散,且服从指数分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6年18期)

陈红岩,李刚[10](2016)在《安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省61个县级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Map Info10.0和Geo Da软件,从更为微观的层面研究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动态演变。结果显示:(1)利用Map Info10.0绘制的老年人口比重的空间分布图直观表现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存在基本非均衡的事实。(2)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整体呈现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表现出不稳定态势。(3)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人口老龄化的HH型高值区多集中在黄山、池州和宣城的一些县域城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往东北方向的当涂、含山和全椒县移动;LL型低值区也不稳定,出现由枞阳、舒城地区向北移植到蒙城及其周边县域地区。(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8期)

非均衡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数分布的数据特征存在广泛,在风险预警中,正负样本是非均衡的,传统的算法不能满足该类数据特征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为了提高指数分布的非均衡数据特征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文章首先改进了SMOTE,消除过拟合问题,其次采用皮尔逊相关性,计算特征的相关度,选出最优特征子集,最后给出了具体算法。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提高指数分布的非均衡数据特征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增强了预警模型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衡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陆地,孙巍.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分布差距与消费非均衡效应[C].吉林大学数量经济优秀成果汇编(2018年卷).2019

[2].余小高,余骥超.基于指数分布的非均衡数据特征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9

[3].林木西,耿蕊,李国柱.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研究——基于MLD指数与分布动态学模型[J].东岳论丛.2019

[4].李金华.中国高端制造业空间分布非均衡态测度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聂天翼.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分布研究:测度、机理及调控[D].重庆大学.2018

[6].陆地,孙巍.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分布差距与消费非均衡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18

[7].王小平,周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空间非均衡及其分布动态演进[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吴书胜.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演进:2003-2014年[J].产经评论.2018

[9].赵霞.我国网络计量学科技成果时空分布的非均衡性探微[J].科技创新导报.2016

[10].陈红岩,李刚.安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演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标签:;  ;  ;  ;  

非均衡分布论文-陆地,孙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