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脊椎滑脱,脊柱融合术,外科手术,微创性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斌彬,毛克亚,韩振川,刘建恒,张雅宾[1](2019)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中短期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中短期疗效,以评价MIS-TLIF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9月16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70例行MIS-TLIF治疗,96例行PLIF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手术满意度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MIS-TLIF组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值显着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ODI,并发症发生率和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手术满意度高;但MIS-TLIF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值偏高,考虑可能因术中使用电刀,通道空间狭小,术中吸引器使用少,肌酸激酶大量吸收入血所致,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郭伟壮,杨欣建,郑羽晨,颜滨,田长庆[2](2019)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予以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法、OD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法、ODI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予以1年有效随访,研究组1级融合率为93.33%(42/45),与对照组[86.67%(39/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前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更低。(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谭军,冯晓飞[3](2019)在《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总结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质量和寿命成为医疗保健的主要目标,脊柱外科微创技术(MISS)的发展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MISS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及成本效益高等优点。在众多的MISS中,内镜下脊柱手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发展。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孙凤龙,梁庆晨,王宏庆,刘祖耀,李富[4](2019)在《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脊柱内镜技术进行腰椎融合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的:评价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使用Endo-TLIF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3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腰痛及腿痛。术前和术后1、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行X线片、CT及MRI,评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椎间孔面积及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65~155 min,平均为(97±11)min;术中出血量为40~110 ml,平均为(65±11)ml。切口长度为1.3~3.5 cm,平均为(2.2±1.8)cm。住院时间为3~16 d,平均为(10.3±2.4)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18.6±3.3)个月。ODI由术前的(59.2%±18.3%)下降至术后1年的(19.5%±9.2%);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9±1.8)分下降至术后1年的(1.7±1.3)分;下肢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8±2.2)分下降至术后1年的(1.3±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6.4±1.4)mm改善为术后1年的(11.6±1.5)mm;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45.7°±9.3°)恢复至术后1年(54.3°±10.2°);硬膜囊横截面积由术前的(78.6±28.4)mm2增加至术后1年的(112.9±18.4)mm~2;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138.7±25.8)mm~2恢复至术后1年的(157.1±19.5)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融合率为100%,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Endo-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早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相东刚[5](2019)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spinalstenosissyndrome,LSSS)的治疗价值。方法便利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骨科应用TLIF治疗老年DLS合并LSS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6个月以上X线片上椎间融合器周围无透亮区且无偏移,动力位X线片融合节段角度变化<5°。椎间隙高度:取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取前缘高度、中间高度及后缘高度叁者平均值为该节段椎间隙高度。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明显并发症,手术时间(135±27)min,术中出血量(432±97)mL。该组病例随访平均19.4个月,平均9~36个月;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VAS(2.5±1.3)分、(2.2±1.5)分,ODI评分(24.1±11.3)分、(20.8±9.9)分较术前评分VAS(7.0±0.8)分,ODI评分(68.3±12.7)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t=3.649、3.012,ODI:t=10.660、11.716,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9.6±1.5)mm、(9.2±1.2)mm较术前(8.3±1.2)mm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1、4.152,P<0.05),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较术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5,P=0.001)。结论采用TLIF来治疗老年DLS合并LSSS患者,能够有效的减压及椎间融合,结合后路内固定,达到稳定椎体、减轻临床症状,得到满意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29期)
邹爽,勾成果[6](2019)在《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中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四川省绵阳市四○四医院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78例,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组(A组)42例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组(B组)36例。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障碍指数表评分(ODI)、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评分(JOA)结果,记录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内科合并症病情变化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暴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切口长度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A组术后3d、1周、1个月VAS评分低于同组术前及B组术后同时间点,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术前ODI、JOA表评分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3、6、12、24个月两组ODI评分降低、JOA评分上升,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ODI评分低于B组,JOA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A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A组内科合并症均未见加重,B组1例原有肝硬化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腹水严重;1例肺炎诱发轻度呼吸衰竭。结论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且可减轻患者腰椎疼痛程度,有助于腰椎功能恢复,维持患者脊柱稳定性,近中期疗效肯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树文,王宇鹏,杜志才,杨铁翼,吴一民[7](2019)在《改良显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本科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融合患者129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59例采用经典入路,70例采用改良入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经典入路组术中2例出现硬脊膜撕裂,经头低脚高位1周左右愈合;2例神经根损伤术后出现一过性腓骨长短肌肌力下降,经对症神经营养治疗2~4周左右恢复正常,1例切口延期愈合,总并发症发生率11.86%。改良入路组出现1例一过性腓骨长短肌肌力下降,经对症神经营养治疗2周左右恢复正常,总并发症发生率1.4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显着优于经典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30.50±15.25)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着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着增加(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融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129例患者均末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或断裂。[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汪小军,秦入结,任春朋,邱良,孟非凡[8](2019)在《症状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对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近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对侧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间隙(Wiltse入路)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32例采用改良TLIF联合对侧Wiltse入路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及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腰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椎间高度,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随访时间范围为6~22个月,平均11.3个月。32例均获得完整随访,手术时间(120.57±13.46)min,术中出血量(148.75±30.35)mL,术后引流量(151.55±53.86)mL,骨性愈合时间为(5.71±1.00)个月。术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及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优良率为90.6%,X线检查显示椎间融合率为96.9%(31/32)。并发症发生率为9.4%(3/32),其中1例病人出现患侧上位神经根损伤,1例出现对侧神经根损伤,1例脑脊液漏,无内固定失效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TLIF并对侧Wiltse入路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近期疗效满意;在保证有效减压及安全的条件下,更多的保留了脊柱后方的骨与软组织,降低慢性腰背部疼痛及对侧根性疼痛症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陆焱,云雄,梁昌海,邢国[9](2019)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椎管狭窄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用于老年不稳定性椎管狭窄的疗效,并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老年不稳定性椎管狭窄根治术的102例患者病历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Coflex组(n=47)和Mis-TLIF组(n=55)。Coflex组采用开放TLIF进行治疗,而Mis-TLIF组则采用固定通道下Mis-TLIF治疗,术后进行为期1年时间的随访。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相关数据,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疗效,术前、术后1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部和下肢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生存质量简表(WHOQOI-BREF),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相关指标,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以及复发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Coflex组,而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低于Coflex组(P<0.05)。末次随访时Mis-TLIF组优良率显着高于Coflex组(P<0.05)。Mis-TLIF组的腰部和下肢VAS评分,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和Coflex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的ODI和WHOQOI-BRE评分,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和Coflex组相比均明显下降,WHOQOI-BREI和Coflex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的所有影像学资料,术前均和Coflex组相近,而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所有影像学资料和Coflex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人数及症状复发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is-TLIF技术能有效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椎管狭窄,并提升远期疗效,在有效改善患者远期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同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且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董云飞[10](2019)在《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较,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每组各50例,在手术结束和初期恢复完成后对患者的手术出血量进行测算,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恢复1年后对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进行测量,并同时进行后腰腿痛进行VAS评分。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其中微创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腰椎前凸角及腰椎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S-T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4期)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予以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法、OD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法、ODI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予以1年有效随访,研究组1级融合率为93.33%(42/45),与对照组[86.67%(39/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前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更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斌彬,毛克亚,韩振川,刘建恒,张雅宾.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中短期随访[J].脊柱外科杂志.2019
[2].郭伟壮,杨欣建,郑羽晨,颜滨,田长庆.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2019
[3].谭军,冯晓飞.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总结与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2019
[4].孙凤龙,梁庆晨,王宏庆,刘祖耀,李富.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5].相东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9
[6].邹爽,勾成果.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中期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7].李树文,王宇鹏,杜志才,杨铁翼,吴一民.改良显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8].汪小军,秦入结,任春朋,邱良,孟非凡.症状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对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近期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9
[9].陆焱,云雄,梁昌海,邢国.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椎管狭窄的效果[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
[10].董云飞.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