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赛克联合普瑞博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洛赛克联合普瑞博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一、洛赛克联合普瑞博思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祖广全[1](2021)在《苏石降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孙志广教授多年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经验方法“苏石降逆汤联合雷贝拉唑”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GERD的有效手段,为临床上治疗GERD提供新的方法及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对照组予每日早餐前30min 口服雷贝拉唑20mg,纳入30例;治疗组雷贝拉唑减至对照组一半,并加用经验方“苏石降逆汤”治疗,纳入30例。两组合计纳入60例,分组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第0周采集患者治疗前数据,治疗第8周采集患者治疗后数据。评价方法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评价患者西医症状缓解情况、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GERD-HRQ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GERD中医症状评分表评价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情况,通过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分析评估该疗法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于停药后4周再次随访患者,填写RDQ量表,评估该疗法对降低复发率效果。结果:1.RDQ评分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治疗组有效例数分别为23例、29例,经检验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RDQ总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比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经检验显示,治疗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比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经检验显示,治疗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治疗组有效例数分别为22例、29例,经检验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5.中医症状总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比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经检验显示,治疗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6.根据GERD中医症状评分表,中医主症共有2项:反酸、烧心或灼热感,治疗后2项主症积分两组比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组间比较,两组效果相当(p>0.05);7.中医次症共项6项,治疗后两组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经检验显示,治疗组胸骨后灼痛和心烦易怒方面,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嘈杂易饥方面,两组改善程度相当(p>0.05);8.复发率方面,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随访25例、29例,分别复发11例、5例,经χ2检验,治疗组比对照组复发率低(p<0.05)。结论:“苏石降逆汤”联合一半常规剂量的雷贝拉唑在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方面即优于常规剂量的雷贝拉唑,中医症状方面以胸骨后灼痛和心烦易怒症状改善最明显,说明本疗法可以提高GERD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西药的副作用,为中医中药在本病治疗拓宽思路。

李娟[2](2020)在《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健身消导颗粒和多潘立酮混悬液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探索一种能有效缓解或解除FD儿童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搜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共收集符合罗马IV标准的F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健身消导颗粒+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健身消导颗粒具体服药方法:<1岁,每次2.5g,每日2次;16岁,每次5g,每日2次;>6岁,每次5g,每日3次。在餐间或餐后开水冲服。疗程14 d。对照组:多潘立酮混悬液+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多潘立酮混悬液具体服药方法:按照0.3mg/kg标准给药,3次/d。就餐前30 min予以冲服。疗程14 d。受试者于基线期(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后随访8周时接受3次访视,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积分、各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血清胃肠激素水平、餐前、餐后胃电图参数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线期症状、病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上,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的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胃肠激素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除5-羟色胺外其他五种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前、餐后对比,其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用药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显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5%,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1.67%,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愈显效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随访8周后,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0%,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75%。组间比较,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多潘立酮混悬液相比,健身消导颗粒可明显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增强胃动力,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至停药8周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陈睿思[3](2020)在《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药方”诊治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并从临床和理论两个角度探讨自拟“和胃降逆药方”治疗RE的机制,为今后中医药诊治该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自2018年01月30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姜树民教授国医堂门诊就诊的符合RE肝胃不和证诊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对病例进行分组,将纳入的病例随机数字分成两个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30例选用姜树民先生自拟“和胃降逆方”中药治疗,(西药)对照组30例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疗程8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1.RDQ治疗后的总分结果比较:中医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平均分别为14.27±4.66及15.67±4.96,且比较两组之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中药治疗组(症状轻重程度和发作频次)好于西药对照组;2.8周治疗结束后疗效结果比较: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分别为:96.67%与93.33%,比较两组之间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均有效且效果相当;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结果比较:能证明疗效的反应,除了反酸、恶心和口干三症状之外但差异不大,其他的临床症状(烧心、咽喉不适、胁肋胀痛、上腹胀满痛、消化不良、嗳气、呃逆、纳差、口臭苦、失眠)中药治疗组明显好于西药对照组,这也有巨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医临床症状总分,两组间治疗之前后中医症候总分平均比前下降,表明了患者症状有改善,对比两组间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的症候总分平均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了中药治疗组对患者大部分症状的改善总体好于西药对照组。4.两组内镜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中药治疗组内镜下检查程度明显好转,(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西药对照组内镜下检查程度好转,(P>0.05)无统计学意义。5.疗程结束后复发患者随访观察到:中药治疗组复发人数5例(16.67%),西药对照组复发人数9例(30.00%),说明中药治疗组治疗疗效稳定,停药之后复发率比西药对照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和胃降逆药方”可有效改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能够促进胃食管黏膜修复,降低复发率,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而运用。

曹云[4](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对流行病学特点,典型症状表现及生活质量影响的深入研究,有关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已成为当下热点。针对本病易复发、难治性、周期长的特点,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药,临床疗效显着。然中医学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归根结底是“证”的判别,辨证准确性是临床疗效的保障。但症状的隐匿性及重叠性增加了辨证的难度,又受个人主观性的制约,导致辨证的结果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以胃食管反流病为切入点,借鉴循证医学理念,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研究,得出本病的证候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筛选肝胃郁热证及中虚气逆证临床病例,应用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及自动编码器分别构建GERD智能辨证模型,比较证候预测的准确性。方法本论文由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文献综述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学认识”,主要论述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名、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第二部分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诊疗进展”,从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诊疗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三部分为“机器学习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为机器学习于中医学证候学中的应用及中医智能化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基于统一的中医证候量表,于东直门医院收集病例233例。将所收集的一般信息及四诊资料导入Excel,基于SPSS 25.0统计软件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得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素、病性和证候分布规律。最后,从中筛选符合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共98个样本,两类各49个样本,并按照类别之间1:1比例,全部数据的70%作为训练集,30%作为测试集。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s)和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分别构建GERD智能辨证模型,比较证候预测的准确性。结果(1)本课题共收集233例GERD患者,其中男性108例(46.4%),女性125例(53.6%),男女比例为:0.86:1;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为52.35±12.33岁,年龄与性别分布相关(P<0.05);反流性食管炎167例(71.7%),非糜烂性反流病62例(26.6%),Barrett食管4例(1.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多发(29.5%),冬季(28.2%)、春季好发(33.8%)。饮食、情志、气候为发病的诱因,其中饮食偏嗜以甜食39例(16.7%)、辛辣30例(12.9%)、进食快25例(10.7%)居多;情志以急躁易怒(38.2%)、焦虑(29.2%)、忧虑(29.2%)为甚。GerdQ评分≥8分的人数(72.1%)远高于<8分的人数(27.9%)。纳入患者睡眠质量尚可(91.4%),未发现与疾病及其亚型的相关性。(2)相关性研究中,Hp感染情况、BMI指数与疾病亚型分布有关(P<0.05)。(3)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型主要有以下10种:类肝胃郁热证、类胆经郁热证、类胆胃不和证、类胃火炽盛证、类肝脾不调证、类脾胃湿热证、类气郁痰阻证、类脾失健运证、类中虚气逆证、类肺脾气虚证。病位证素在脾、胃、肝、胆、肺,病性证素中实证以气滞、湿热、热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为主。病机关键为虚、滞、湿、热。(4)98例GERD患者中,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的畏寒、疲乏、腰背酸痛、胃中漉漉有声、排便不爽、胸闷、心烦、脉细、脉弦症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相同训练、测试样本数据下,SVM、NNs及Autoencoder三种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及中虚气逆证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78.3%和79.2%和79.2%。结论(1)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归纳GERD中医证型为以下10种:类肝胃郁热证、类胆经郁热证、类胆胃不和证、类胃火炽盛证、类肝脾不调证、类脾胃湿热证、类气郁痰阻证、类脾失健运证、类中虚气逆证、类肺脾气虚证。上述方法客观真实的反映了GERD的中医证候分布和证素特点,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了参考。(2)NNs及Autoencoder降维基础上的NNs模型具有很好的诊断、预测能力,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GERD辨证模型的构建具有方法学上的可行性。

朱佳杰,李依洁,刘珊,王贵澍,张嘉鑫,瞿先侯,宋佳伟,王庆国,魏玮[5](2017)在《中医外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ince,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中医外治法(或联合内服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20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0篇,37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治法(或联合内服药物)在总有效率(RR=1.15,95%CI 1.121.18)、镜下有效率(RR=1.15,95%CI 1.141.37)及复发率(RR=0.39,95%CI 0.300.52)方面优于内服药物,且可显着降低症状积分、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RDQ)积分,改善血清胃泌素水平。结论中医外治法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手段,但仍需更严谨设计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

高璐佼[6](2016)在《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按照在临床中,长时间的实践证明,依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人督脉背部存在有规律的压痛阳性反映点,尝试采用针刺刺激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含穴位及非穴位)治疗,并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的西药组比较,从而进一步客观评价针刺督脉背段医治GERD的临床疗效,并观察针刺GERD病人督脉背段第三至第九胸椎棘突下方处的压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广济中医医院针灸门诊GERD病人60例。均符合GERD的诊断标准,并经过病患的知情同意后,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针刺组和西药组,各有病人30例。其中,年龄最低为23岁,最大者为79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40年。针刺组中,年龄最低为32岁,最大为70岁,病程方面,最短4天,最长40年。西药组中,年龄最低23岁,最大为79岁,最短病程为4个月,最长有30年。两组GERD病人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相比,没有差别性(P>0.05)。针刺组取穴T3(身柱)、T4(非穴位)、T5(神道)、T6(灵台)、T7(至阳)、T8(非穴位)、T9(筋缩),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15分钟行均匀地提插、捻转之手法一次,隔日治疗一次,一周共计为三次;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早晚口服,每次20mg,治疗时间总共为8周。治疗前后,两组病人依据在临床中的症状表现情况,如实记录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RDQ)和GERD症状表现程度问卷,统计评估对照,并在T3-T9棘突下方处进行压痛程度评价和压痛阈值评估。结果:1.两组病人医治前后RDQ量表评分对照:针刺组和西药组在医治后,RDQ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未经医治的量表评分对比并无差别(P>0.05),针刺组经医治后,量表评分明显小于西药组(P<0.05)。2.两组病人RDQ量表评分疗效比较:针刺组医治后痊愈11例,显效10例,进步5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70%;西药组的愈显率为43.3%,其中,医治后5例痊愈,8例显效,8例进步,9例评估为无效。两组进行对照,针刺组疗效显着大于西药组(P<0.05)。3.两组病人医治前后GERD症状程度量表评分对照:针刺组和西药组在医治后,GERD症状程度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两组未经医治的量表评分对比并无差别(P>0.05),针刺组经医治后,量表评分显着小于西药组(P<0.05)。4.两组病人GERD症状程度量表评分疗效比较:针刺组医治后治愈3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西药组的“总有效率”66.7%,其中,治愈病人0例,4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评估为无效。两组进行对照,针刺组疗效显着大于西药组(P<0.05)。5.两组病人压痛程度变化比较:两组病人医治前后的压痛程度情况量化后,通过非参数检验统计处理,两组医治前在T3-T9段的压痛均大于治疗后(P<0.05);医治后的两组进行比较,针刺组的病人压痛程度缓解,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6.两组病人压痛阈值变化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医治后在Ts-T7段(神道、灵台及至阳)的痛点阈值显着升高(P<0.05),在此区域两组医治前对照(P>0.05),针刺组在Ts-T7段对压痛阈值的改善大于西药组(P<0.05)。两组病人在T3、T4、T8、T9的压痛阈值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针刺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治疗GERD的疗效优于西药组,操作简便,并且与常用的抑酸药相比,针刺治疗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并非针对单一的临床症状表现治疗,T3-T9段下的体腔内,至阳穴对应膈肌,位居中上二焦之分野,故针刺这段区域,能激发督脉阳气,可有效治疗精神心理、呼吸和消化系统的病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2.针刺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治疗GERD后,发现Ts-T7棘突下的压痛阈值比西药组显着升高,因此可以将督脉背段压痛作为评估针刺治疗GERD效果的指标。针刺督脉背段T3-T9不仅可以用于治疗GERD病人,还可以依据Ts-T7棘突下的压痛改变情况,判断病情改善的情况。

罗瑞斌[7](2012)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共同作用治疗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给予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与莫沙必利治疗。治疗6周后复查,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的临床症状表现和内镜下检查结果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共同作用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应给予推广肯定。

李贞玉[8](2012)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对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分布、病程、诱因、胃镜下表现以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探讨RE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求为RE的临床辨证论治及科研思路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其中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两篇,分别概述了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RE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及胃镜检查的方式对102例RE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根据《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痰气郁结、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个证型。运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各因素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1.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以36-55岁年龄段居多,学历大多在中专以上。2.饮食及情志因素为最常见诱因。3.出现频率前五位的中医症状依次为烧心、胃脘疼痛、反酸、口干、口苦。4.胃镜下分级为Ⅰ级的患者占大多数,Ⅱ、Ⅲ级的患者较少。5.食管黏膜多充血、水肿,亦可出现糜烂及溃疡等,且多伴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胆汁反流性胃炎等。6.本病的中医证型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结、胃阴不足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患者性别及病程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分级为Ⅰ级、n级的患者以实证为主,Ⅲ级以虚证为主。9.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胃阴不足、痰气郁结、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10.不同黏膜表现及伴发证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不同黏膜表现与舌色及舌苔具有相关性(P<0.05)。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为红舌、薄黄苔;黏膜粗糙不平多为淡红舌、白腻苔;黏膜糜烂多为暗红舌、薄黄苔。结论:1.RE临床表现以烧心的发生频数最高,大部分RE患者胃镜下所见食管黏膜损伤情况较轻。2.RE发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较大,以热证、实证为主,虚证少见。3.RE发病以女性多见,且性别与RE中医证型分布相关,男性以脾胃湿热证多见,女性以肝胃不和证多见。年龄与RE中医证型分布无关。4.病程与RE中医证型分布相关,病程较短的患者以热证、实证多见,病程长者以虚证多见。5.胃镜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虚证较实证的黏膜损伤更严重。6.Hp感染率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Hp阳性的患者以湿热内蕴及肝胃郁热证多见。7.舌色及舌苔可以反映不同的食管黏膜表现。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是由火热上炎所致,黏膜粗糙不平是由痰气互阻所致,黏膜糜烂是由热毒瘀结化腐所致。

薛英[9](2011)在《健脾清降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清降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l reflux diseases,GERD)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中药汤剂健脾清降饮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和吗丁啉口服,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药物,疗程8周。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侯疗效、胃镜下黏膜象,并且评价其复发率。结果:临床综合疗效:试验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83.4﹪。两组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两组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同时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胃镜下黏膜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黏膜象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在复发率方面,两组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降饮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热证安全有效的方药,且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其机理可能与改善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排空以及保护食管黏膜等有关。

刘小河[10](2009)在《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文献综述、中医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首先,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诊断分级及临床治疗等方面对反流性食管炎(RE)作了简要综述,重点探讨其最新研究动态。其次,阐述胃肠激素对RE的影响。其中详细综述了与RE相关联的三种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肠肽)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涉及一氧化氮对RE的双重作用。最后,中医对RE的研究状况。从中医角度,对RE的病因、病机、临床辨治思路等方面进行了回顾。2理论探讨2.1栀子甘草豉汤及栀子豉汤的方证探讨本节主要探讨了栀子甘草豉汤和栀子豉汤的病因病机及方义,古代伤寒学家对栀子甘草豉汤和栀子豉汤方证的注释及两方的临床运用情况。2.2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方证探讨本节主要探讨了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病因病机及方义,古代伤寒学家对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证的注释及此方的临床运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栀子甘草豉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两方证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3实验研究3.1目的制作RE大鼠模型,观察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合方对RE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寻找部分实验依据。3.2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栀子甘草豉汤组、大黄黄连泻心汤组、合方组。假手术组行伪手术,其余各组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建立RE模型。2周后,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大鼠给予莫沙必利(莫沙必利片,1.75mg/kg)灌胃,各中药组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分别灌胃栀子甘草豉汤(5.83g/kg)、大黄黄连泻心汤(3.62g/kg)、合方(4.78g/kg)。每周空腹称重一次。术后5周处死全部大鼠,取全段食管称重后计算食管系数,肉眼观察做大体评分,并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制备食管组织匀浆,测食管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醇(MDA)含量及一氧化氮(NO)浓度;测定血浆中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IL)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水平和血浆SOD活性、MDA含量及NO浓度。3.3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栀子甘草豉汤组、合方组大鼠的体重增加值显着。栀子甘草豉汤组、大黄黄连泻心组及合方组均能降低食管系数,改善食管大体及病理组织评分,其中合方组效果最显着。与模型组比较,栀子甘草豉汤组、大黄黄连泻心汤组、合方组三方均可显着降低血浆和食管组织中MDA含量、NO浓度,提高血浆和食管组织SOD活力,对食管粘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栀子甘草豉汤组、大黄黄连泻心汤组及合方组三方均能提高血浆GAS和MIL水平,降低血浆VIP水平,其中合方组优于阳性对照西药组莫沙必利,从而相对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3.4结论在本实验中,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合方能显着减轻RE模型大鼠的食管粘膜的损伤程度,其中合方的效果最明显。作用机理可能通过以下途径:(1)明显升高食管组织和全身SOD的水平,同时食管组织和全身的MDA含量减少,食管组织中的NO浓度也降低,从而减轻氧自由基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对食管下段黏膜有很好的保护作用。(2)通过降低调节肠神经系统中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递质NO和VIP的水平,减少NO和VIP对食管下括约肌的松弛作用,从而相对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制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保护食管黏膜。(3)影响胃肠激素GAS和MIL。通过提高血浆GAS和MIL水平,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同时,血浆胃动素水平和胃泌素水平的提高,可促进胃排空,提高食管下段粘膜pH,减少炎症刺激,改善食管粘膜的通透性,间接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中药的作用机理往往是多部位、多环节、多靶点,研究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广泛的前景。

二、洛赛克联合普瑞博思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赛克联合普瑞博思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苏石降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
        1.1 病名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临床表现
        2.4 病因病机
        2.5 诊断
        2.6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项目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治疗前资料分析
        4.1 年龄
        4.2 性别
        4.3 治疗前RDQ总积分比较
        4.4 治疗前治疗前GERD-HRQL量表总积分比较
        4.5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6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比较
    5. 治疗结果分析
        5.1 两组RDQ量表积分比较
        5.2 两组GERD-HRQL量表积分比较
        5.3 中医症状积分及有效率比较
        5.4 两组患者停药4周后复发率比较
        5.5 安全性评价
        5.6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病因病机
    2. 方解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一、儿童 FD 的特点
    二、儿童 FD 的临床检查
    三、儿童 FD 的治疗
一、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临床用药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试剂的配置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
        1.2.2 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复发定义
        1.2.6 研究设计方法
        1.2.7 临床治疗方法
        1.2.8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1.2.9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2.10 不良反应
        1.2.11 随访
        1.2.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基线情况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2.4 不良反应评价和随访
三、讨论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药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同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
    3.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电节律之间的关系
    3.5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后的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观察
    3.6 总结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3)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历记录
    附录
综述 中西医诊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基于机器学习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学认识
        1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名
        2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
        3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认识
        4 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诊疗进展
        1 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
        2 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3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机器学习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1 机器学习技术概述
        2 中医智能辨证研究
        3 机器学习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二、基于机器学习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智能辨证模型的应用研究
        1 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医外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4.1 文献质量评价
        1.4.2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4.1 总有效率
        2.4.2 症状积分
        2.4.3 RDQ积分
        2.4.4 镜下有效率
        2.4.5 血清胃泌素
        2.4.6 复发率
3 讨论

(6)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病之中医疗法研究展望
        1. 中医的病名病机
        2. 中医辨证分型
        3. 中医治疗概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病之西医疗法研究概述
        1. 发病机制
        2. 诊断技术
        3. 西药疗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案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RDQ量表症状观察分析
        2.2 针刺组和西药组医治前后RDQ量表评分比较
        2.3 针刺组和西药组RDQ量表评分疗效比较
        2.4 针刺组和西药组主要症状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
        2.5 GERD量表症状观察评价
        2.6 针刺组和西药组医治前后GERD症状程度评分比较
        2.7 针刺组和西药组GERD症状程度评分疗效比较
        2.8 针刺组和西药组主要伴随症状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
        2.9 GERD病人在督脉背段压痛的分布比例
        2.10 针刺组和西药组医治前后在督脉背段压痛程度比较
        2.11 针刺组和西药组医治前后在督脉背段压痛阈值比较
        2.12 针刺组和西药组病人复发率的随访比较
    3. 小结
    4. 讨论
        4.1 针刺T_3-T_9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4.2 针刺处方的创新性思考及分析
        4.3 针刺T_3-T_9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依据
        4.4 针刺T_3-T_9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3]:
        1.3.2 内镜疗效[4]: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临床症状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内镜结果比较
3 讨论

(8)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1. 历史文献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健脾清降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四) 纳入病例标准
        (五) 排除病例标准
        (六)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七) 病例来源及分组
        (八) 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一) 安全性观察
        (二) 疗效性观察
    四、疗效判定标准
        (一)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二)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三)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四) 远期疗效评定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六、治疗结果
        (一) 近期疗效
        (二)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三) 用药安全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GERD 的认识
        (一) GER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 GERD 的治疗现状
    二、中医学对GERD 的认识
        (一) 中医归属
        (二) GERD 病因病机探讨
        (三) 治则治法
    三、健脾清降饮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一) 方解
        (二) 现代药理研究
    四、健脾清降饮作用机制探讨
        (一) 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
        (二) 促进胃、食管损伤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加强抗反流防御机制
        (三) 抑制胃酸分泌,对抗攻击因子作用
        (四) 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胃肠排空,抗反流
        (五) 抗炎、抗溃疡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近况
        1 发病情况
        2 病因
        3 发病机制
        4 组织病理学
        5 内镜诊断与分级
        6 临床表现
        7 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肠激素及一氧化氮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
        1 胃泌素
        2 胃动素
        3 血管活性肠肽
        4 一氧化氮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历史沿革
        2 病名探讨
        3 病因病机
        4 治疗
        4.1 经方治疗
        4.2 辨证分型论治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4 针灸及膏剂、擦剂、药膜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篇 理论探讨
    一 栀子豉汤及栀子甘草豉汤的方证探讨
        1 病因
        2 病机
        3 症状分析
        3.1 虚烦
        3.2 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
        3.3 心中懊憹
        3.4 胸中窒
        3.5 心中结痛
        3.6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3.7 心下濡
        3.8 舌上胎
        3.9 小结
        4 症状鉴别
        5 方义分析
        5.1 栀子豉汤
        5.2 栀子甘草豉汤
        6 煎服方法
        7 桅子豉汤及桅子甘草豉汤是否是吐剂
        8 桅子豉汤及桅子甘草豉汤禁例
        9 医家临床应用及发挥
    二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方证探讨
        1 病因病机
        2 症状分析
        3 方义分析
        4 是否用黄芩
        5 煎服方法
        6 与泻心汤的关系
        7 医家临床应用及发挥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药品
        1.1.3 试验试剂
        1.1.4 实验器械及物品
        1.1.5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动物模型
        1.2.3 实验步骤
        1.2.4 指标测定
        1.2.4.1 一般情况
        1.2.4.2 食管系数
        1.2.4.3 食管黏膜肉眼及病理形态学观察
        1.2.4.4 食管匀浆及蛋白的检测
        1.2.4.5 血浆NO及食管匀浆NO的检测
        1.2.4.6 血浆SOD及食管匀浆SOD的检测
        1.2.4.7 血浆MDA及食管匀浆MDA的检测
        1.2.4.8 血浆中胃肠激素GAS、MIL及VIP的检测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食管系数及黏膜损伤评分
        2.3 食管大体形态观察及病理组织学变化
        2.4 食管组织中SOD活力、MDA含量及NO浓度
        2.5 血浆中SOD活力、MDA含量及NO浓度
        2.6 血浆中胃肠激素GAS、MIL、VIP值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图版1 大鼠食管组织肉眼观
    图版2 大鼠食管组织显微镜观

四、洛赛克联合普瑞博思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苏石降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研究[D]. 祖广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D]. 李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陈睿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机器学习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应用研究[D]. 曹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中医外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J]. 朱佳杰,李依洁,刘珊,王贵澍,张嘉鑫,瞿先侯,宋佳伟,王庆国,魏玮.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2)
  • [6]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D]. 高璐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罗瑞斌. 中国当代医药, 2012(35)
  • [8]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 李贞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健脾清降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薛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10]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和氧化应激的影响[D]. 刘小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洛赛克联合普瑞博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